学术投稿

埋线平衡肌力法在单侧唇裂鼻畸形中的临床应用

常文超;孙肇晟;张敬德

关键词:埋线, 肌力, 单侧唇裂鼻畸形, 先天性唇腭裂, 现报道如下, 先天性唇裂, 三大因素, 临床修复, 宽大畸形, 解剖异常, 发育异常, 病理基础, 鼻部畸形, 不对称, 鼻小柱, 鼻软骨, 鼻前庭, 治疗, 弯曲, 牵引
摘要:先天性唇裂伴发鼻畸形,是临床修复的难点.一般认为,造成唇鼻部畸形病理基础的主要因素有外鼻软骨解剖异常,平衡肌力及颌发育异常等三大因素.主要表现为鼻尖偏向患侧或扁平,鼻小柱弯曲,鼻堤增宽、凹陷,鼻前庭皱褶畸形,鼻翼两侧明显不对称或宽大畸形等,修复较为困难.近年来,笔者在修复鼻畸形过程中,通过埋线平衡肌力法牵引、固定等方法,共治疗24例先天性唇腭裂鼻畸形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目的:通过调研分析医疗美容行业发展现状,明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为专业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方法:针对国内开展美容服务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涉医美容机构、大型美容院及化妆品公司,国家卫生行政机构,行业协会、学会及同类院校等展开调研工作.结果:医疗美容行业发展迅猛,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极大,主要集中在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领域的多个岗位.结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发展前景广阔,应针对两大领域的不同职业岗位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同时加强专业相关标准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盾量.

    作者:张秀丽;王庆;寇晶堃;朱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树脂夹板固定外伤松动恒前牙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树脂夹板固定外伤松动恒前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5 9例恒前牙外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树脂夹板固定法(实验组)和牙弓夹板固定法(对照组)进行固定,对比观察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实验组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后患者的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和牙龈指数(GI)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树脂夹板固定外伤后恒前牙对牙周组织刺激小,其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方法.

    作者:刘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面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研究及临床价值

    目的:对面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解剖研究,了解其走行变异分支情况以及对血管蒂皮瓣临床应用的影响.方法:选用10具(共19侧,一侧半面破坏不可使用)成人头面部标本,3具(6侧)从颈总动脉远心端注人红色乳胶溶液,余未灌注直接解剖.锐性剥去相关区域的皮肤,去除部分脂肪,从下颌下缘至内眦解剖面动脉的全过程.其中5具(10侧)仔细分离出面动脉分支,用游标卡尺测量.结果:终止于内眦动脉的11侧,占57.9%,终止于鼻背的3侧,占15.6%,终止于鼻翼外侧者3侧,占15.6%,终止于上唇动脉的2侧,占10.9%.10侧分离了面动脉分支,发现面动脉从下颌骨前缘到终止处,分布有3~8支,平均5.6支穿支,分支基本分布在下颌骨至鼻翼区间段,动脉起始点口径为0.5~ 1.9mm,平均1.3mm,穿支长度为14 ~55mm,平均25.4mm.结论:面动脉走行基本稳定,但有解剖上一定的变异.在采用面动脉血管为血供的皮瓣时术前要探查面动脉走行,不可一味采用经验切取皮瓣.面动脉在下颌骨至鼻翼间有相对稳定的分支,有一定的直径和长度,可以使用合适的面动脉穿支皮瓣进行邻近组织的修复.

    作者:吴晓勇;熊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面横裂的功能性修复

    目的:探讨面横裂功能性修复的手术方法.方法:10例单侧面横裂患者行患侧口角口轮匝肌环形重建及口角周围肌肉结构重建;口角红唇瓣返折插入对侧;口角皮瓣交叉缝合,重建患侧口角功能.结果:10例患者经采用此方法修复后双侧口角对称、运动时协调、自然,颊部丰满.结论:面横裂患者经患侧口角皮肤、粘膜及肌肉的功能性修复可以取得非常满意的手术效果.

    作者:梁俊刚;王剑;孔晓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微种植钉植入上颌后牙区的安全区域分析

    目的:探讨上颌双尖牙与磨牙间不同水平断层和不同矢状层面的微种植钉植入安全区域,为临床植入微种植钉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CT轴层(横断面)图像,将上颌第一双尖牙和上颌第一磨牙区域的横断面划分为从牙槽嵴向根方的SL1到SL9共9层,每层间隔1.0mm.将每一横断面从颊侧向舌侧沿牙根间隙平分线Pb划分1 0层矢状面Pv,每层间隔1.0mm.分别测量每一横断面中不同矢状面Pb与双尖牙和磨牙牙根的距离;测量上颌第一双尖牙和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表面到颊腭侧牙槽骨表面的距离;测量牙槽骨厚度.结果:牙根间隙大为8.0mm,位于SL9的Pv第6层;小为2.6mm,位于SL4的Pv第4层.Pb与上颌第一双尖牙牙根表面的距离:从横断面看,从SL1到SL9总体是从小到大;从矢状面看,Dp1到Dp10是两侧大、中间小,即牙根间隙从颊侧到中间和从舌侧到中间均是由大到小.Pb与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表面的距离:从横断面看,从SL1到SL9总体变化不明显;从矢状面看,Dm1到Dm10在SL1到SL5是两侧大、中间小,即牙根间隙从颊侧到中间和从舌侧到中间都是由大到小;SL6到SL10,Dm从颊舌侧向中间过渡时,开始是由大变小,但在接近中间时再变大,体现双根牙的特征.牙根表面到牙槽骨表面的距离:上颌第一双尖牙牙根表面到腭侧牙槽骨表面的距离从SL1的1.39mm到SL9的5.05mm,由小到大变化明显,其余牙根表面到牙槽骨表面的距离从SL1到SL9无明显渐进性变化.牙槽骨厚度从SL1的13.89mm到SL9的16.25mm,呈现明显由小到大的变化.结论:在不同的区域牙根间隙及牙根周围骨质量存在差异,植入微种植钉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位置和路径.

    作者:黄颖荷;钟小龙;李杏蕊;彭伟;姜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手背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组织缺损

    手指背皮肤缺损伴肌腱、骨外露在临床上比较常见,采用邻近组织带蒂转移修复是比较优化的选择.掌背部皮瓣因质地好、厚薄适中、操作简便、血供可靠,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从2007年3月~2012年3月,笔者应用手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18~57岁,平均37.5岁.致伤原因:机器损伤7例,钝挫伤5例,锐器切割伤3例.创面情况: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或挫伤严重坏死,均有肌腱或骨外露,肌腱损伤者5例.创面范围:2.5cm×1.5cm~4.5cm×3.0cm.

    作者:张玉海;胡小泊;宋扬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医学美学审美理论在睑袋矫正术中的应用

    医学审美是发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美的欣赏、美的体验与美的创造过程,它是医学美容学的理论指导[1].睑袋矫正术是医学美容手术中常见的手术之一,也是不容易达到完美的手术,稍过一点就会出现并发症,稍差一点达不到满意的效果.笔者在临床中把医学美学审美理论应用到睑袋矫正术中,提高手术技巧的同时,做好与求美者的沟通和术前准备,增加术后满意度,得到很好的效果.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59例(男32例,女127例),年龄28~54岁.对所有求美者都进行了很好的术前沟通和准备工作,然后行皮肤入路睑袋矫正术.门诊随访15天~6个月,观察术后效果和求美者满意度.

    作者:王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重睑成形术后拆线时右上睑突发血肿一例

    1 病例介绍某女,20岁,因单睑于2011年1月7日上午在我科行双侧上睑切开法重睑成形术.术前沟通自述平日体健,否认有出血倾向病史及月经期.术前切口设计:轻闭双眼,在上睑内、中1/3交界处约7mm为重睑皱襞宽度,睁眼观察重睑弧度形态达满意效果.常规消毒铺单,上睑及内眦处用2%利多卡因加1∶200000肾上腺素作局部浸润麻醉.常规完成切开法重睑术,重睑弧形满意,术后第一天换药,上睑略有红肿,无渗出物.由于受术者要离开本地,于术后第六天下午行重睑拆线.观察切口干燥,无红肿、渗出.

    作者:陈辉;张继忠;曹丽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理和预防进展

    增生性瘢痕一直以来都是存在于全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在不同种族中其发病率有所差异,以往的报道提到白种人群中的增生性瘢痕发病率在5%~37%[1].增生性瘢痕在临床上表现为不超过伤口范围的高出皮肤表面的瘢痕组织,早期充血明显,可伴有疼痛或瘙痒,位于关节部位则可能会引起活动功能障碍[2].增生性瘢痕产生的不雅外观和不适症状让患者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预防瘢痕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其防治对临床工作者来说更是一个挑战.本文就增生性瘢痕的预防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胡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病毒经美容手术传播的可能性研究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经美容手术传播的可能性.方法:在确定美容受术者HBV携带状态和经手术传播感染阈值的基础上,探讨HBV经美容手术传播的可能性.结果:美容受术者HBsAg阳性率(8.9%)显著低于普通手术者(15.7%)(x2=8.52,P<0.01).而HBeAg(38.5%)和HBV DNA阳性率(92.3%)却显著高于普通手术者(分别为19.9%与73.7%;x2=4.54与x2=4.27;P<0.05).HBV经针刺损伤传播的感染阈值为105 HBV感染剂量/ml.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HBV DNA全部阳性,传染性范围在102 ~ 109感染剂量/ml,70%在针刺损伤感染阈值之上;HBsAg阳性、HBeAg阴性者66.7% HBV DNA阳性,传染性范围在0~ 106HBV感染剂量/ml,13.3%在针刺损伤的感染阈值之上.结论:美容受术者的HBsAg携带率虽低于普通手术患者,但其携带的HBV浓度较后者高,因此经美容手术传播的可能生不容忽视.

    作者:杨海平;杨双旺;孙佩;夏俊杰;严道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异维A酸胶丸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扁平疣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异维A酸胶丸联合咪喹莫特乳膏外用治疗扁平疣的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所有患者均每日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1次,治疗组同时口服异维A酸胶丸10~30mg/天,2周随访1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78%,有效率为96%;对照组痊愈率为54.17%,有效率为72.92%.两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18,P< 0.05;x2=10.066,P<0.001).结论:异维A酸胶丸联合咪喹莫特乳膏外用治疗扁平疣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选择应用.

    作者:邹循辉;刘军麟;黄克;李尚坤;石丽君;宗国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GM-CSF与创面修复

    糖尿病相关性溃疡、静脉瘀滞性溃疡、烧伤残余创面、深Ⅱ度烧伤创面以及各种原因不明的难愈性创面,在临床上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而关于这类疾病的治疗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也是多年来中外学者探讨的热点.创伤愈合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多细胞协作的过程.该过程中设计的细胞包括: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血小板等,在炎症反应以及愈合过程中这些细胞迁移、浸润以及增殖分化,终修复创面.这个过程被体内的复杂的信号系统调控,包括许多生长因子、细胞因子以及化学因子,其中比较重要的有EGF、VEGF、GMCSF、PDGF、CTGF以及IL等[1].本文主要参阅有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b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与创面修复的研究文献,对GM-CSF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赵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临床对比观察

    目的:对比分析眼睑轮匝肌折叠术和眼睑皮肤轮匝肌切除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就诊的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采用眼睑轮匝肌折叠术,99例11 7只眼,B组采用眼睑皮肤轮匝肌切除术,87例1 02只眼.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随访根据睑缘形态判断治疗效果.结果:A组99例117只眼均治愈,未见复发;B组复发21眼,复发率20.59%,两组手术后复发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眼睑皮肤轮匝肌切除术相比,眼睑轮匝肌折叠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术后疗效满意、复发率低,是老年性下睑内翻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罗丽华;王康;王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大张自体中厚皮移植在手部深度烧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大张自体中厚皮移植对减轻深度手部烧伤患者畸形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方法:55例75只手入院后采取创面局部外用抗菌药物,及时行环状焦痂切开减张术,烧伤后3~10天在麻醉下行手背、指背切、削痂大张中厚皮移植术,术后10天开始功能锻炼.结果:66只手皮片全部存活,6只手由于皮下积液有零星部分植皮坏死、后经换药等治疗治愈.3只手Ⅱ期植皮全部成活,术后2~3周观察手外形和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对手部深度烧伤早期切削痂+大张中厚皮片是恢复手功能的重要措施.

    作者:祁俊;胡克苏;张云;张逸;浦若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胸三角皮瓣扩张器置入术的手术体会

    目的:探讨胸三角皮瓣扩张器置入术的手术体会.方法:本组患者23例,均行胸三角皮瓣扩张器置入术,术中根据解剖特点,按分区依次解剖剥离皮瓣,将头静脉分支和胸肩峰动脉皮支结扎,彻底止血,留置负压引流.结果:23例中除1例出现感染,2例出现妊娠纹样改变外均按预期扩张充分,顺利完成Ⅱ期皮瓣转移.结论:将胸三角皮瓣供区依解剖特点分区后,使手术操作层次更加清楚,解剖剥离易于操作,有效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宋振涛;张博;陈冬梅;李鑫;张洪涛;李威扬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点阵激光治疗汗管瘤63例疗效分析

    汗管瘤(syringoma)又称汗管囊瘤,是常见的皮肤附属器肿瘤,好发于眼睑和面颊上部,表皮为皮肤色或淡黄色的半球形稍隆起的丘疹,密集分布而不融合,因累及真皮层,治疗效果常不满意.2009年2月~2011年3月,笔者科室使用德国fotona 欧洲之星点阵Er:YAG激光治疗汗管瘤患者63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63例汗管瘤患者,其中男7例,女56例,年龄25~45岁,汗管瘤单纯位于下眼睑的42例,延至面颊上部的21例.

    作者:李潼;樊星;夏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一清胶囊联合米诺环素胶囊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寻常性痤疮是以粉刺、丘疹、脓疱和结节等多型损害并存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对患者的容貌影响较大,患者就医心切.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多样.2009年5月~2012年9月,笔者科室应用一清胶囊联合米诺环素胶囊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联合用药并与单用两药治疗的结果及其安全性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入选与排除标准:入选标准:①具有典型的粉刺、丘疹、脓疱等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表现;②年龄16~35岁;③男女不限;④治疗前4周内未系统性使用抗生素或外用治疗痤疮类药物.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②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免疫功能低下和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全身衰竭者;④对一清胶囊、米诺环素胶囊过敏或不能耐受者;⑤排除以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者.

    作者:毛立吾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肉毒毒素治疗眼睑及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眼睑痉挛是指眼轮匝肌的痉挛性收缩,是一种不随意的不断重复的闭眼,甚至睁眼困难,部分患者伴有面部肌痉挛,口角抽搐,影响正常生活.口服药物及封闭等方法疗效不理想.我院于2006年开始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眼睑和面肌痉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440例(男116例,女324例),年龄45~71岁,病程3个月~7年,均为门诊就诊患者.其中双侧眼睑痉挛291例,单侧眼睑痉挛23例,面肌痉挛126例.多数曾封闭(利多卡因加维生素B12)或口服药物、针灸治疗,无明显疗效.检查患者眼睑和面肌不自主抽动,无其他阳性体征.均为特发性眼睑痉挛,睁眼困难,面肌痉挛者除眼部症状外伴同侧面部肌肉痉挛,口角不自主抽搐、上提.

    作者:张玉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埋线平衡肌力法在单侧唇裂鼻畸形中的临床应用

    先天性唇裂伴发鼻畸形,是临床修复的难点.一般认为,造成唇鼻部畸形病理基础的主要因素有外鼻软骨解剖异常,平衡肌力及颌发育异常等三大因素.主要表现为鼻尖偏向患侧或扁平,鼻小柱弯曲,鼻堤增宽、凹陷,鼻前庭皱褶畸形,鼻翼两侧明显不对称或宽大畸形等,修复较为困难.近年来,笔者在修复鼻畸形过程中,通过埋线平衡肌力法牵引、固定等方法,共治疗24例先天性唇腭裂鼻畸形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常文超;孙肇晟;张敬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585nm脉冲染料激光(PDL)联合外用硅凝胶早期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585nm脉冲染料激光(PDL)联合外用硅凝胶治疗早期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增生性瘢痕(6个月以内的瘢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585nm脉冲染料激光局部照射并联合外涂硅凝胶;对照组:单纯外用硅凝胶.疗程6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其中基本痊愈20例(66.7%),显著改善8例(26.6%),无效2例(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其中基本痊愈5例(16.67%),显著改善7例(23.33%),无效18例(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脉冲染料激光联合外用硅凝胶早期治疗增生性瘢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倪小丽;车敦发;张添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