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联合植皮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感染

梁尊鸿;潘云川;王挥斯;徐家钦;潘南芳

关键词:皮肤撕脱伤,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 感染, 创面修复
摘要:目的 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植皮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感染的疗效. 方法 2010年1月- 2011年6月,收治8例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感染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19~70岁.病程5~20d.闭合性皮肤撕脱伤2例,开放性皮肤撕脱伤6例.创面均累及腰背部、臀部及部分大腿;皮肤坏死均累及皮下脂肪,有脓性分泌物.清创后创面范围为35 cm×15 cm~60 cm×38 cm,行VSD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血供丰富时进行植皮修复. 结果 患者经2~3个疗程VSD治疗后,脓腔及死腔封闭,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创面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植皮区外观良好,关节功能无障碍. 结论 VSD联合植皮是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感染的较好方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ISOBAR TTL半坚强后路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ISOBAR TTL半坚强后路动态内固定系统(简称ISOBAR TTL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 方法 2007年6月-2011年5月,收治3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男24例,女14例;年龄21~67岁,平均51.2岁.病程8个月~10年,平均4.7年.病变节段为L4~S1.其中腰椎退变性Ⅰ度滑脱4例,腰椎不稳并椎间盘突出1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21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2例.合并邻近节段椎间盘变性退变22例.患者均行后路减压,ISOBAR TTL系统固定;双节段固定者同时行椎间融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行下腰痛评价,测量半坚强动态固定节段活动度. 结果 术后1例切口延期愈合,余切口均Ⅰ期愈合,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53个月,平均27.8个月.术后ISOBAR TTL系统固定可靠,无松动、断裂、后凸畸形;无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动态固定节段活动度:0~1°3例,1~2°4例,2~3°14例,3~4°15例,>4°2例.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93±2.43)分,较术前(8.20±1.78)分显著降低(t=7.761,P=0.000);下腰痛JOA评分为(23.06±7.75)分,较术前(4.87±3.44)分显著增加(t=10.045,P=0.000).采用Stauffer-Coventry标准评定疗效,获优32例,良3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1%. 结论 ISOBAR TTL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疗效较好.

    作者:张力;舒小秋;段扬;叶刚;靳安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远期疗效

    目的 探讨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的中远期疗效. 方法 1990年1月-2006年6月,对42例(51髋)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行初次THA.男15例(18髋),女27例(33髋);年龄22~70岁,平均36.9岁.左侧29髋,右侧22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11例(13髋),类风湿性关节炎16例(22髋),强直性脊柱炎15例(16髋).髋关节置换原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6例(34髋),髋关节僵硬15例(16髋),股骨颈骨折1例(1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32.49±9.50)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中体能方面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为(25.53±4.46)分,精神方面总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为(42.28±6.27)分.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4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1年,平均9.1年.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9.25±8.47)分;SF-36量表评分PCS为(51.35±4.28)分,MCS为(55.29±8.3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包括跛行(4例)、假体脱位(2例2髋)、假体周围骨折(1例1髋)、假体无菌性松动(2例2髋)以及异位骨化(3例3髋). 结论 对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髋关节功能丧失,采用THA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康焱;张紫机;张志奇;杨子波;傅明;盛璞义;何爱珊;徐栋梁;廖威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组配式S-ROM假体在髋关节发育不良及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进展

    目的 总结S-ROM (Sivash-range of motion femoral modular stem)假体设计及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在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的关节置换及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进展.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S-ROM假体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S-ROM假体利用其组配性可以在股骨近端与远端同时达到紧密压配,适用于存在股骨解剖差异以及需行股骨截骨矫形的DDH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以及伴骨缺损的髋关节翻修. 结论 S-ROM假体组配结合部增大了假体折断及产生金属磨屑的可能,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明确.

    作者:赵众首;孙俊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肌腱转移术治疗前臂背侧缺血性肌挛缩

    目的 总结肌腱转移术治疗前臂背侧缺血性肌挛缩的疗效. 方法 2003年3月-2010年9月,采用坏死组织切除、肌腱神经松解结合屈肌腱转移术治疗7例前臂背侧缺血性肌挛缩.男5例,女2例;年龄6~36岁,平均18.5岁.病程6~15个月.患者伸指及伸腕功能障碍,肌力0~2级,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为80~130°.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2年.末次随访时,伸指、伸腕功能明显改善,肌力3~4级,TAM为150~260°;获优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85.7%. 结论 应用坏死组织切除、肌腱神经松解结合屈肌腱转移术治疗前臂背侧缺血性肌挛缩效果良好.

    作者:程天庆;朱磊;朱小雷;王增涛;刘志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微泡强化声溶栓物理条件优化的正交分析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利用正交设计方法,探讨微泡强化声溶栓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确定微泡强化声溶栓体外实验的优选条件. 方法 取50只SD雌性大鼠外周血制备标准血浆后,以100 μL标准血浆与25 μL凝血酶(0.15 U/μL)混匀,置于37℃恒温水浴箱分别孵育3、6、12、24 h,制备相应栓龄血栓;建立体外溶栓模型.确定4个物理参数:超声输出能量(因素A:5%、25%、50%、100%),微泡量(因素B:50、100、200、400 μL);尿激酶浓度(因素C:100、200、400、800 U/mL);超声处理溶栓时间(因素D:10、20、30、40 min),进行四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建立L16 (45)正交表.低频诊断超声频率为1.82 MHz,进行体外溶栓实验.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溶栓前后血栓结构.溶栓前后进行血栓称重,计算溶栓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各栓龄血栓溶栓后,血栓纤维网架被破坏.体外条件下优溶栓条件组合为C4-D4-A 1-B4,即:尿激酶浓度800 U/mL、溶栓时间40 min、超声输出能量5%、微泡量400 μL.4个物理参数对各栓龄血栓溶栓效果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尿激酶浓度对溶栓率影响显著.血栓栓龄显著影响溶栓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泡强化声溶栓效果可靠,尿激酶起主导溶栓作用.低超声输出能量、高造影剂微泡量、长超声辐照时间以及短栓龄有助于溶栓效果的提高.

    作者:周翔;喻琴梅;刘挺;王红;庄华;罗燕;彭玉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锁骨钩钢板与三Endobutton钢板治疗新鲜肩锁关节脱位疗效比较

    目的 与锁骨钩钢板比较,探讨三Endobutton钢板治疗Rockwood Ⅲ~Ⅴ型新鲜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40例Rockwood Ⅲ~Ⅴ型新鲜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其中22例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三Endobutton钢板治疗(试验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肩锁关节脱位分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Constant-Murley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及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8个月;对照组为13~24个月,平均17.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肩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X线片示患者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无肩锁关节再脱位. 结论 三Endobutton钢板治疗术后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发生率均低于锁骨钩钢板,是治疗Rockwood Ⅲ~Ⅴ型新鲜肩锁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

    作者:蒋栋;吕书军;洪晔;曹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单切口椎体钉棒联合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目的 探讨病灶清除加单切口椎体钉棒联合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0月,对2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病灶清除加单切口椎体钉棒联合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行抗结核治疗.男14例,女8例;年龄18~66岁,平均42岁.病程2~ 16个月,平均6个月.双节段16例,其中T7、83例、T8、9 1例、T9、10 3例、T11、12 2例、L1、24例、L3、43例;三节段6例,其中T7~92例、T11~L1 1例、L2~4 3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50±0.63)分;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修订的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9例,E级7例. 结果 术后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5.2个月.1例于术后1个半月发生切口感染,经相应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无脊髓损伤加重及脑积液漏等并发症发生.X线片及CT示患者椎间隙均达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5.2个月.患者术后红细胞沉降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2.90±1.00)分及(2.60±0.81)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0.05).末次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C级2例,D级5例,E级15例. 结论 单切口椎体钉棒联合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创伤小,能有效恢复脊柱稳定,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范里;杨波;石乔;徐勇;陈辽;陈家禄;郑望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微创外科治疗成人漏斗胸疗效观察

    目的 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漏斗胸患者心功能和心脏形态,探讨前胸壁凹陷畸形对心脏影响及微创外科治疗疗效. 方法 2009年8月- 2010年12月,采用微创外科矫治102例成人漏斗胸患者.男84例,女18例;年龄18~57岁,平均23.4岁.初次手术95例,二次手术7例.漏斗胸分型:Ⅰ型59例,Ⅱ型43例.漏斗胸指数(haller index,HI)为4.59±1.51.42例出现临床症状,19例出现心脏体征.术前胸部CT检查示,患者心脏均受压,心脏移位74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为68.9%±6.2%. 结果 患者矫治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10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心脏体征均消失.术后12个月HI为2.70±0.3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P=0.00).参照Nuss等的方法评定胸廓形状,获优99例,良3例.术后12个月胸部CT检查示101例完全解除心脏压迫,1例心脏仍轻度受压;心脏位置恢复正常.心电图检查示4例术前异常患者恢复正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LVEF为70.5%±4.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30). 结论 成人漏斗胸前胸壁凹陷畸形对心脏的影响主要是压迫和推移,微创外科治疗可有效解除心脏压迫,消除临床症状.

    作者:刘吉福;刘涛;徐波;裴迎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联合植皮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感染

    目的 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植皮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感染的疗效. 方法 2010年1月- 2011年6月,收治8例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感染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19~70岁.病程5~20d.闭合性皮肤撕脱伤2例,开放性皮肤撕脱伤6例.创面均累及腰背部、臀部及部分大腿;皮肤坏死均累及皮下脂肪,有脓性分泌物.清创后创面范围为35 cm×15 cm~60 cm×38 cm,行VSD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血供丰富时进行植皮修复. 结果 患者经2~3个疗程VSD治疗后,脓腔及死腔封闭,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创面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植皮区外观良好,关节功能无障碍. 结论 VSD联合植皮是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感染的较好方法.

    作者:梁尊鸿;潘云川;王挥斯;徐家钦;潘南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锚钉修复法与改良缝合法治疗锤状指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锚钉修复法与改良缝合法治疗锤状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3月,收治33例锤状指患者.其中18例采用锚钉修复法治疗(A组),15例采用Bunnell双针缝线缝合伸肌腱并打结固定于指腹的改良缝合法治疗(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2.5±3.1)min及(65.0±4.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7);A组治疗费用为(8 566.2±135.0)元,显著高于B组(5 297.0±183.5)元(t=58.92,P=0.00).A组2例、B组1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B组切口感染患者锤状指畸形复发.术后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Crawford功能评定标准:A组优5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3.3%;B组优4例,良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6.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P=0.97). 结论 锚钉修复法与改良缝合法均是治疗锤状指简便、有效方法,但与前者相比,改良缝合法费用较低.

    作者:朱立帆;徐浩;张晓剑;侯清凡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膝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用于膝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筋膜瓣、肌瓣及肌皮瓣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膝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筋膜皮瓣符合膝周软组织重建需皮瓣薄、柔软而坚韧的要求;肌(皮)瓣可以充填残腔,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更强;游离皮瓣是局部或邻位皮瓣无法利用时的一种选择. 结论 临床应根据膝区不同缺损部位、深度和范围选择合适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筋膜皮瓣因供区损伤小、重建外形良好,可作为首选.

    作者:章杰;芦立轩;江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内踝后丘部骨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内踝后丘部骨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 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1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4例外踝和/或后踝骨折合并内踝后丘部骨折患者.男5例,女9例;年龄27~60岁,平均44.5岁.致伤原因:扭伤9例,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坠落伤2例.病程3~9 d,平均6.5 d.外踝骨折14例,后踝骨折10例.内踝后丘部骨折根据Lauge-Hansen分型标准分型:旋前外旋型8例,旋前外展型3例,旋后外旋型3例.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8个月.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9个月.术后14周采用下肢活动范围测量法测量患侧跖屈、背伸活动范围分别为(38.40±3.50)°及(16.30±2.41)°,与健侧(40.50±3.48)°及(17.90±2.2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Olerud 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获优7例,良6例,一般1例. 结论 螺旋CT检查可显示内踝后丘部骨折,骨折后应积极手术复位坚强固定.

    作者:王磊;吴志新;刘欣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髋关节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中心重建

    目的 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中髋臼中心重建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1月,对29例(32髋)DDH患者行THA.男6例(6髋),女23例(26髋);年龄45~67岁,平均50.6岁.左侧22髋,右侧10髋.DDH按照Crowe分型标准:Ⅰ型12髋,Ⅱ型20髋.患者双下肢不等长,相差1.9~4A cm.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0.7±8.6)分.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1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4年6个月,平均2.3年.术后下肢延长0.5~5.8 cm,平均2.5 cm.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7±5.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0).X线片检查示,术后1例1髓髋臼杯假体松动,1例1髋髋臼杯假体外移且外展角过大;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无髋臼杯及股骨假体松动和下沉.术后1年髋臼中心水平位置、髋臼中心与泪滴连线垂直距离、髋臼垂直外展角、股骨偏心距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对DDH行THA时重建髋臼中心能有效延长患者肢体,提高关节功能,降低关节置换失败率.

    作者:李雄峰;管国华;李建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乳房植入体产品注册申报思路

    目的 对乳房植入体产品注册申报思路及相关资料作一总结. 方法 查阅相关企业申报乳房植入体产品标准,对所需资料进行总结. 结果 企业申报乳房植入体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资料较繁杂,主要涉及产品技术资料提供、注册产品标准制订、产品的注册检测、说明书的制订等方面. 结论 生产企业需对乳房植入体的风险具有充分认识,并具有相当的研发技术能力,严格进行风险控制,才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赵鹏;史新立;刘文博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游离股内侧肌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目的 研究股内侧肌肌皮穿支解剖学特征,设计游离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为临床修复软组织缺损提供一种新的皮瓣. 方法 取6具自愿捐献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以氧化铅混合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股内侧肌肌皮穿支,并通过血管造影技术观测股内侧肌肌皮穿支的起源、走行、分布情况.根据解剖研究,于2009年6月- 2011年8月,临床采用大小为14 cm×6cm~20cm×5cm的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修复4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缺损范围8 cm×6 cm~12 cm×8 cm. 结果 股动脉恒定发出的股内侧肌动脉在内侧肌内下行至髌旁,终末支与旋股外侧动脉终末支吻合形成髌周血管网.沿途发出3~5支粗大肌皮穿支达深筋膜内,并浅出至股内侧肌表面皮肤,构成股内侧血管网.临床应用4例股内侧肌穿支皮瓣均成活,受区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范围正常. 结论 游离股内侧肌穿支皮瓣切取简便,皮瓣供区隐蔽,质地优良,是理想的皮瓣供区.

    作者:郭永强;梁晓琴;王剑利;王成琪;郭德亮;王常德;崔磊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体外扩增过程中CD34+细胞内B细胞特异单克隆鼠白血病毒整合位点基因1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的表达

    目的 研究体外扩增过程中,CD34+细胞内B细胞特异单克隆鼠白血病毒整合位点基因1(B-cellspecific monoclonal leukemia virus insert site 1,Bmil)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其扩增特性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含FBS、干细胞生长因子、Flt-3配体和促血小板生成素的IMDM培养基体外培养脐血CD34+细胞,在28 d培养过程中检测CD34+细胞扩增倍数、CD34+细胞比生长速率以及集落形成率的变化趋势,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体外扩增过程中CD34+细胞内Bmi1和hTERT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分析以上基因表达水平与CD34+细胞扩增特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 经过28 d的体外培养,CD34+细胞共扩增了(20.1±3.5)倍,其占扩增后总细胞的比例由培养前的95.5%±2.6%下降至2.1%±0.4%;CD34+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和集落形成率均在培养7d后出现明显下降,而细胞内Bmi1和hTERT mRNA的表达水平在培养7d时达高,此后逐渐下降至培养前水平. 结论 Bmi1和hTERT基因表达与CD34+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作者:葛剑云;蔡海波;杜铮;谭文松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化学小分子reversine诱导细胞去分化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目前将成体细胞转变成干细胞的常用技术,并对化学小分子reversine诱导细胞去分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 查阅近年来关于成体细胞转变为干细胞及reversine诱导细胞去分化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通过体细胞核转移技术、基因转染技术等方法将成体细胞转变成干细胞存在某些缺点,而reversine诱导细胞去分化具备独特优势,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结论 化学小分子reversine诱导细胞去分化有望成为诱导成体细胞转变为干细胞的主要方法.

    作者:胡旭琪;张小磊;周一飞;余洋;徐华梓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榫卯型口轮匝肌肌瓣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

    目的 探讨榫卯型口轮匝肌肌瓣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的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8月,收治43例单侧唇裂修复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患者. 男23例,女20例;年龄18~31岁,平均23.6岁.左侧26例,右侧17例.唇裂采用Millard Ⅰ式修复15例,Millard Ⅱ式修复28例.唇裂修复术至此次手术时间为15~30年,平均21.7年.术中切取双侧口轮匝肌肌瓣,水平分成上、下两层;双侧下层肌瓣相互重叠缝合,上层肌瓣形成榫卯型结构,缝合于皮下.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4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3.4个月.双侧人中嵴隆起、对称,人中凹形态接近正常,上唇动态效果满意.术后6个月38例明显改善,2例改善不明显. 结论 榫卯型口轮匝肌肌瓣手术操作简便,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能较好恢复解剖结构,术后获得良好上唇外形和功能.

    作者:朱格非;麦慧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三种中心静脉导管医用生物材料对XWLC-05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 探讨聚氨酯、硅胶、聚氯乙烯3种中心静脉导管医用生物材料对XWLC-05 (Xuanwei Lung Cancer-05)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为临床选择中心静脉导管提供依据. 方法 取XWLC-05细胞系复苏、培养并传代,取第3代细胞分别与大小为1.0cm× 1.0cm的聚氨酯、硅胶、聚氯乙烯培养,以不加材料培养作为对照.培养72 h时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培养24、48、72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 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示,培养72 h对照组细胞生长良好,聚氨酯组与硅胶组细胞生长情况与对照组相似;聚氯乙烯组细胞数量减少,坏死、溶解,残留贴壁细胞形态畸形,透光度降低.MTT法检测3种材料与细胞共培养24、48 h,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2 h时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材料均显著抑制细胞增殖(P<0.05),其中聚氯乙烯组较硅胶组及聚氨酯组明显(P<0.05),硅胶组及聚氨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材料均显著影响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其中聚氯乙烯组显著,硅胶组次之,聚氨酯组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聚氯乙烯显著影响XWLC-05细胞的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与聚氯乙烯、硅胶相比,聚氨酯材料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

    作者:雷玉洁;周岚;黄云超;金琪琳;刘馨;陈颖;饶钟鸣;陈小波;杨凯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35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老年患者.其中20例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组),15例行闭合复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非手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骨折分型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均行正规功能锻炼. 结果 手术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个月.X线片检查示,除手术组1例(5.0%)骨折不愈合,其余患者骨折均愈合.手术组2例(10.0%)、非手术组1例(6.7%)发生内翻畸形,手术组1例(5.0%)、非手术组1例(6.7%)发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两组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组与非手术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66.8±11.8)分及(64.7±9.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P=0.47). 结论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疗效相似,对手术风险高、日常活动要求低或拒绝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可选择非手术治疗.

    作者:樊嵘;冯彦华;王诗波;骆宇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