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克氏针丝线张力带治疗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撕脱骨折

高顺红;冯仕明;焦成

关键词:尺侧副韧带撕脱骨折, 拇指掌指关节, 克氏针, 丝线张力带
摘要:目的 探讨克氏针丝线张力带治疗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9月-2011年10月,收治14例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撕脱骨折患者.男8例,女6例; 年龄23~55岁,平均40.8岁.致伤原因:机器扭转伤5例,人力扭转伤4例,跌伤4例,运动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h~14d.患者拇指掌指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掌指关节尺侧侧方应力试验阳性.采用克氏针丝线张力带固定骨折,2周后开始功能锻炼.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拇指掌指关节尺侧侧方应力试验阴性.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1个月.X线片检查示骨折复位、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4~10周,平均7周.末次随访时,患指掌指关节屈伸活动稳定,对指功能正常,手指抓捏功能正常.按照Saetta等标准评价术后功能,获优11例,良3例,优良率达100%. 结论 克氏针丝线张力带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功能锻炼早、功能恢复满意的优点,是治疗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撕脱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热损伤角质形成细胞培养上清对真皮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KC)热损伤后对真皮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Fb)Ⅰ、Ⅲ型胶原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MMP-1)表达的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人正常Fb及KC,分别建立KC、Fb热损伤模型; 收集正常及热损伤12h后细胞培养上清,并配制成浓度为50%的细胞条件培养液.根据培养液不同将第3~5代Fb分为3组,分别采用含50%热损伤KC培养上清(A组)、含50%正常KC培养上清(B组)的条件培养液及单纯DMEM(C组)培养,24 h后收集3组细胞; 另于培养0、1、2、6、12、24、48 h分别收集A组细胞.采用含50%热损伤Fb培养上清的条件培养液培养Fb,于0、1、2、6、12、24、48 h收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时间点KC热损伤条件培养上清对Fb Ⅰ、Ⅲ型胶原及MMP-1 mRNA表达影响,以及Fb热损伤条件培养上清对Fb MMP-1mRNA表达影响. 结果 KC热损伤条件培养上清培养24 h,A组Ⅰ、Ⅲ型胶原及MMP-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6、12、24、48 h,A组Ⅰ、Ⅲ型胶原及MMP-1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0h (P<0.05),1h与0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培养时间延长相对表达量逐渐增高,2h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b热损伤条件培养上清培养1、2、6、12、24、48 h,MMP-1 mRNA相对表达量与0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培养2h后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热损伤后KC培养上清对Fb Ⅰ、Ⅲ型胶原及MMP-1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作者:杨薛康;白晓智;张月;李小强;石继红;汤朝武;胡大海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皮瓣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

    目的 总结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皮瓣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8月,收治9例腘窝软组织缺损患者.男5例,女4例; 年龄24~53岁,平均35.2岁.交通事故伤5例,热压伤2例,绞伤2例.新鲜创面3例,陈旧创面6例; 伤后距皮瓣修复术8~24d.软组织缺损范围5 cm×3cm~15 cm×8cm.采用大小为7cm×4cm~20cm×8cm的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皮瓣移位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3例皮瓣远端坏死,对症处理后成活; 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2年3个月,平均1年7个月.腘窝外形良好,膝关节屈曲120~140°,伸直5~0°. 结论 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皮瓣位置隐蔽,无需显露膝上外侧血管蒂,皮肤较薄,血供可靠,可切取面积较大,适用于腘窝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安洪宾;郑鑫;陈滔;王海宝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前向鹰嘴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前向鹰嘴骨折脱位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且获完整随访的10例前向鹰嘴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 年龄27~68岁,平均46.1岁.交通事故伤7例,高处坠落伤2例,跌伤1例.新鲜骨折9例,陈旧性骨折1例.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9例,斜形骨折1例.合并Regan-Morrey Ⅲ型冠状突骨折5例,Mason Ⅱ型和Ⅲ型桡骨头骨折各1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采用重建钢板4例,张力带加重建钢板5例,张力带加1/3管状钢板1例; 2例行一期植骨.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9.8个月.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6.4周; 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效、肱尺关节不稳定、创伤后关节炎发生.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根据Broberg-Morrey功能评价标准评分为69~100分,平均89.1分; 获优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0%.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为0~22分,平均9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0~3分,平均0.5分. 结论 对于前向鹰嘴骨折脱位,应用钢板进行坚强内固定、解剖重建滑车切迹及术后早期主动活动锻炼,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胡晓川;向明;陈杭;杨顺;唐浩琛;杨国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骨折治疗与运动康复一体化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目的 通过与传统康复治疗患者比较,探讨骨折治疗与运动康复一体化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方法 将2007年1月-2009年12月56家医院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 87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1970例根据《骨折病人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评分制定康复治疗方法(试验组),1903例术后采用传统康复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内固定类型、安全性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9个月,平均30.5个月.术后两组骨不连或延迟愈合以及全身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试验组髋关节屈伸活动恢复程度、疗效分级及优良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折治疗与运动康复一体化可明显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预后,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斌;戴闽;唐亚敏;邹帆;刘虎诚;聂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合并颅面畸形的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术

    目的 探讨合并颅面畸形的小耳畸形行耳廓再造术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1300例合并Ⅱ度以上半侧颅面短小征的小耳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722例,女578例; 年龄5岁8个月~33岁5个月,中位年龄12岁2个月.一期行耳后扩张器植入术,注水扩张完成3~4周后行二期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二期术后6个月~1年1 198例行再造耳修整术. 结果 28例患者二期术后再造耳外缘部分区域切口愈合不良; 其余1272例切口愈合良好,二期手术拆线后1个月复查,再造耳结构显露,位置及形态符合术前设计要求.术后20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9年,平均3年.1例因外伤造成耳轮丧失,1例因耳前瘘管感染致再造耳结构大部分丧失.其余患者末次随访时手术疗效评定:优110例,良65例,欠佳23例; 手术疗效优良率为88.4%. 结论 对合并颅面畸形的小耳畸形行耳廓再造的难点是如何达到再造耳与参照耳的对称,应注意再造耳的定位、耳支架雕刻、残耳组织的恰当利用.

    作者:何乐人;张晋光;蒋海越;杨庆华;庄洪兴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椎间盘镜下后路椎管减压联合椎体支柱块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后路椎管减压联合椎体支柱块植入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2月-2009年11月,采用椎间盘镜下后路椎管减压、骨折块复位,联合经椎弓根植入椎体支柱块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30例.男22例,女8例; 年龄17~58岁,平均36.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周~14个月,平均5.3个月.均为单椎体压缩骨折; T91例,T112例,T125例,L111例,L25例,L35例,L41例.术前伤椎Cobb角(27.5±7.5)°,伤椎高度(26.67±5.34) m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8±1.4)分; 椎管狭窄按Wolter分级法:1级17例,2级10例,3级3例; 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8例,C级13例,D级6例. 结果 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100~400 mL,平均180mL.除1例出现切口皮下血肿外,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6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和伤椎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0.01).末次随访时椎管狭窄按Wolter分级法:0级27例,1级3例; 术后24个月脊髓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3例,D级9例,E级16例;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VA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 0.01),随时间延长评分呈下降趋势,术后24个月时显著低于术前(P<0.01).结论 椎间盘镜下后路椎管减压联合椎体支柱块植入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椎体复位满意等优点,但对椎间盘镜下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作者:吕辉照;赵枫;曹杰;张冬福;肖飞鹏;李传玲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方法及近期疗效. 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5月,收治38例(42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男23例(24膝),女15例(18膝); 年龄7~62岁,中位年龄32.8岁.病程7d~40年,中位病程8.6个月.根据Watanabe盘状半月板分型标准,完全型22膝,不完全型19膝,Wrisberg型1膝.于关节镜下行半月板成形联合缝合术25例(28膝),半月板次全切除术12例(13膝),半月板全切除术1例(1膝).术后早期开始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练习.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3~4周基本恢复正常活动.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无关节交锁及弹响症状; 未出现再撕裂或因症状复发再手术的患者.术后3、6个月及1年膝关节屈曲及伸直活动范围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年手术疗效按照Ikeuchi的评价方法,获优22膝,良16膝,可4膝,优良率为90.4%.术前及术后即刻、3、6个月、1年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69.38±4.59)、(88.57±2.95)、(91.02±4.17)、(92.90±3.36)、(94.74±3.52)分,术后各时间点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0.05). 结论 关节镜下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创伤小,能够精确切除或缝合失稳及破裂的半月板,大限度保留半月板功能,延缓膝关节退变,术后配合正规康复训练可获得良好近期疗效.

    作者:胡柯嘉;冯德宏;王凌;孙振中;芮永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自组装多肽纳米凝胶支架三维培养前软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 构建新型自组装多肽纳米凝胶支架RGDmx,探讨支架的细胞相容性及其对前软骨干细胞(precartilaginous stem cells,PSCs)增殖和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影响. 方法 取新生SD大鼠四肢长骨干骺端组织分离培养PSCs,采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分选纯化原代细胞,并进行鉴定.取KLD-12、KLD-12-PRG多肽冻干粉,以体积比1:1复合构建RGDmx.将纯化后的第3代PSCs接种至KLD-12(对照组)和RGDmx(实验组)培养,1、3、7、14d用细胞计数(cell counting kit,CCK)-8法检测支架细胞增殖-毒性; 制备不同混合比(0、20%、40%、60%、80%、100%)RGDmx,观察其对PSCs增殖的影响;采用无血清软骨形成培养液(complete chondrogenie medium,CCM)诱导两组支架内PSCs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培养14d时行甲苯胺蓝染色法鉴定,并用RT-PCR法检测两组软骨分化特异性基因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的表达情况. 结果 成功分离纯化获得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表达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为PSCs.CCK-8检测结果显示,复合培养后实验组细胞吸光度(A)值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步提高,7d达峰值; 其中7、14d时细胞A值高于对照组(P<0.05); 复合培养7d时,混合比为40%组细胞A值较其他混合比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CM诱导培养14 d时,两组支架内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均呈阳性;RT-PCR检测示实验组细胞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组装多肽纳米凝胶支架RGDmx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有效促进PSCs增殖及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是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细胞载体系统.

    作者:罗文;范建楠;叶川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阿霉素预处理替代缺血预处理提供鼠皮瓣缺血耐受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阿霉素预处理提供鼠皮瓣缺血耐受的可能性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A、B、C3组(n=8).于各组大鼠腹部制备以腹壁浅血管-神经束为蒂、大小为6 cm×3 cm的岛状皮瓣,A组不作处理; B组用微血管夹阻断腹壁浅血管血流10 min,松开后再灌注10 min,反复4次;C组经腹壁浅静脉推注阿霉素(1 mg/kg).24 h后于皮瓣蒂部夹闭腹壁浅血管4h,再灌注2h,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观察大鼠存活情况,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0、8、12、24、30 h各组取皮瓣检测丙二醛(malonyldia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 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7d测量皮瓣成活率后处死大鼠,取皮瓣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 实验中共5只大鼠死亡,其中A、B组各1只,C组3只,均给予补充.缺血再灌注损伤后7d,A组皮瓣成活率为10.10%±0.43%,小于B组91.63%±1.76%及C组92.75%±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77).缺血再灌注损伤后0h3组间MDA和SOD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8h后各时间点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A组炎性细胞浸润较B、C组明显,纤维增生减弱;B组与C组皮瓣组织学改变相似. 结论 阿霉素预处理可以提供鼠皮瓣缺血耐受,保护皮瓣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诱导内源性保护物质的产生有关.

    作者:李虹;岑瑛;张振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先天性漏斗胸的治疗进展

    目的 对近年先天性漏斗胸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治疗先天性漏斗胸的相关文献,总结治疗现状及进展. 结果 先天性漏斗胸矫正方法主要有胸廓成形术(Ravitch胸骨抬高术和Nuss微创手术)和假体植入术,磁力推进和无创负压吸引治疗尚处于研究阶段. 结论 先天性漏斗胸的矫正除改善功能外,对外观要求也在提高,微创和无创治疗是下一步研究重点.

    作者:吉恺;栾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锁定钢板治疗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疗效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治疗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1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并获12个月以上随访的77例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例,女38例; 年龄18~81岁,平均54.2岁.致伤原因:跌伤47例,交通事故伤16例,高处坠落伤4例,运动伤5例,其他原因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6d,平均4.5 d.骨折根据Neer分型标准:三部分骨折54例,四部分骨折23例.随访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相关并发症. 结果 术后76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Ⅱ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5个月.末次随访时,Constant评分为(71.1±11.9)分; 获优18例,良24例,中25例,差10例,优良率为54.5%.VAS评分为(2.8±2.2)分.2例患者发生骨不连; 余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2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2.5%; 15例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率为19.5%. 结论 对于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应争取解剖复位、稳定固定、减少肱骨头血供破坏,以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曾浪清;陈云丰;王磊;陆叶;张闻;陈强;刘燕洁;章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原位微波消融术治疗骨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策略

    目的 探讨原位微波消融术治疗骨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 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7月,采用原位微波消融术治疗骨肿瘤73例,其中54例符合标准纳入研究.男31例,女23例; 年龄9~74岁,中位年龄27岁.恶性肿瘤37例,良性肿瘤17例.49例原发骨肿瘤参照Enneking分期标准:3期17例,Ⅱ A期13例,Ⅱ B期19例.总结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方法及转归. 结果 术后5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4个月.21例(38.9%)出现7项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3例出现2项及以上并发症.其中病理性骨折4例(7.4%),深部感染2例(3.7%),神经损伤7例(13.0%),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1.9%),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热损伤1例(1.9%),切口血肿2例(3.7%),切口脂肪液化、皮缘坏死8例(14.8%). 结论 病理性骨折是导致原位微波消融术后再次手术的首要并发症,深部感染是造成保肢失败的主要并发症,神经损伤及切口愈合不良是常见并发症,对微波高温的控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相应的预防措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小明;张余;张涛;徐亮;柯晋;马立敏;蓝国波;姚子龙;欧阳兰飞;黄华扬;夏虹;尹庆水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近指间关节复合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目的 总结近指间关节复合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的疗效. 方法 2005年3月-2011年3月,对12例示、中指近指间关节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游离带关节的第2足趾复合组织移植修复.男9例,女3例; 年龄17~38岁,平均24.6岁.致伤原因:电锯伤3例,交通事故伤4例,机器绞伤5例.软组织缺损范围3.0 cm×1.0 cm~5.5 cm×2.5 cm.伤后至手术时间3h~4d,平均32 h. 结果 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4年,平均2.5年.术后48 h1例发生皮瓣静脉危象,行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成活; 余11例移植复合组织均顺利成活.移植骨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5~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无关节退行性变.11例术后14个月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获优3例,良4例,可4例. 结论 对于近指间关节复合组织缺损,通过显微外科方法修复可以大程度恢复手指外观、感觉及功能.

    作者:梁高峰;智丰;滕云升;刘重;张满盈;石宇;段超鹏;贾晶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空心钉锁定钢板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近期疗效

    目的 总结空心钉锁定钢板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5月采用牵引复位、空心钉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23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17~54岁,平均32.2岁.骨折分型:股骨颈头下型8例,经颈型10例,基底型5例; Garden Ⅰ型2例,Ⅱ型4例,Ⅲ型9例,Ⅳ型8例.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8.3个月.1例于术后6个月复查见骨折不愈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面塌陷,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其余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1个月,平均9.1个月.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9.39±6.29)分,与术前(40.83±9.0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8,P=0.00). 结论 空心钉锁定钢板具有固定可靠、退钉率低、骨折愈合率较高等优势,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叶永杰;银毅;王志强;阳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细胞老化及老化表型改变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 综述细胞老化及老化表型改变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研究进展. 方法 查阅椎间盘退行性变领域细胞老化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并回顾分析,综述椎间盘细胞的老化现象、老化表型改变、老化信号激活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相互关系,评价抗老化治疗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修复作用. 结果 随着机体衰老与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细胞通过选择性地激活p53-p21-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或p16INK4A-RB信号通路而老化.老化细胞的聚集不仅弱化了椎间盘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上调表达炎性因子、基质降解酶等老化分泌表型,从而进一步恶化邻近细胞赖以生存的微环境.寻找老化细胞特异性的生化标记物是进一步探明椎间盘细胞老化分泌表型的关键,安全且高效的抗老化治疗依赖于对椎间盘细胞老化机制的深入认识. 结论 从细胞老化及老化表型改变角度认识椎间盘细胞活性丢失与功能改变的病理机制,为理解椎间盘退变性变的细胞学病因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王锋;郑陈静美;吴小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人分泌的凋亡相关蛋白1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的构建及表达鉴定

    目的 构建人分泌的凋亡相关蛋白1(secreted apoptosis-related protein 1,SARP1)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为鉴定SARP1基因相互作用蛋白、探讨SARP1基因在瘢痕组织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方法 根据GenBank中SARP1的mRNA序列,设计分别带有Nde Ⅰ和SalⅠ酶切位点的上、下游引物,人工合成SARP1基因片段,扩增SARP1基因片段,构建含pGBKT7-SARP1基因的重组质粒,用NdeⅠ和SalⅠ进行双酶切、PCR,凝胶电泳及测序.用醋酸锂法将序列正确的重组质粒pGBKT7-SARP1(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转化入AH109酵母菌株,在缺陷型培养基上观察pGBKT7-SARP1在AH109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SARP1基因扩增后的片段大小符合预期,并成功克隆入pGBKT7载体中; 酶切后凝胶电泳及DNA测序显示pGBKT7-SARP1基因重组载体构建正确,对酵母菌株AH109无毒性,且不具自主激活报告基因的效应. 结论 成功构建了pGBKT7-SARP1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

    作者:张伟;贺光照;马兵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

    目的 评价使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n-HA/PA66)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 方法 2011年1月-10月,对20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经椎间孔入路n-HA/PA66椎间融合器支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男8例,女12例; 年龄22~80岁,平均51岁.病程1~24个月,平均4个月.手术融合节段:L4、58例,L5、S19例,L4~S1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5例,腰椎峡部裂滑脱症9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手术前后行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测量患者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及前凸曲度以评价手术效果,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腰痛评分及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评价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腰腿疼痛、麻木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未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个月.未发生椎间融合器移位、塌陷等情况.术后3d,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所有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前凸曲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 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植骨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4个月.术后3个月椎间植骨融合率为74%,术后6个月为96%.患者术后3d及6个月时的ODI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术后两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n-HA/PA66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安全有效; n-HA/PA66椎间融合器具有植骨融合率高、下沉率低及透射X线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椎间支撑植骨材料,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杨曦;宋跃明;孔清泉;龚全;裴福兴;屠重棋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游离双侧双叶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指掌侧皮肤缺损一例

    目的 总结1例应用游离双侧双叶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4指掌侧皮肤缺损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11年10月收治1例35岁左手机器绞伤男性患者,清创后示、中、环、小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0 cm×2.5 cm~10.0 cm×3.0 cm,采用大小为6.0 cm×3.0 cm~10.0 cm × 3.5 cm的游离双侧双叶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区游离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皮瓣及植皮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获随访7个月,皮瓣外形、质地良好.末次随访时示、中、环、小指关节主动活动度分别为210、90、90、70°. 结论 游离双侧双叶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4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近期疗效.

    作者:李匡文;刘俊;黄新峰;刘鸣江;伍鹏;张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在大鼠椎间盘炎性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椎间盘炎性环境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椎间盘组织中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正常成年雄性SD大鼠103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实验组(n=48)、对照组(n=48)和空白对照组(n=7).于大鼠L5、6椎间盘内注入荧光金(fluorogold,F-G)作为追踪剂;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注入F-G7d后分别注射50 μL弗氏佐剂(制备椎间盘炎性模型)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作进一步处理.实验组及对照组于弗氏佐剂注射后1、3、7、14d分别取出T13~L6 DRG和L5、6椎间盘,行GAP-43的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和RT-PCR检测.空白对照组于F-G注入后8d取材作以上检测. 结果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实验组DRG中F-G标记的GAP-43阳性细胞表达在术后3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F-G标记的GAP-43阳性细胞横截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GAP-43阳性细胞和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异凝集素B4 (isolectin B4,IB4)双染表达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CGRP的表达分别为91.4%±7.4%和87.6%±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IB4表达;椎间盘中实验组GAP-43阳性神经纤维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CGRP阳性神经纤维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IB4表达.原位杂交实验和RT-PCR检测显示:除术后1d实验组GAP-43 mRNA阳性细胞百分比及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椎间盘内炎性环境刺激了大鼠DRG中GAP-43的高表达,促使中、小神经纤维长入病变椎间盘.

    作者:张宏军;范顺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人BMP-4腺病毒表达载体对人退变腰椎间盘细胞的影响

    目的 研究人BMP-4腺病毒表达载体(adenovirus human BMP-4,Ad-hBMP-4)转染体外培养人退变腰椎间盘细胞后,对细胞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及Sox9表达的影响. 方法 取Ad-hBMP-4重组腺病毒进行扩增,并检测病毒滴度.取Modic Ⅲ级、27~50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愿捐赠的退变椎间盘体外分离、培养椎间盘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Ⅱ型胶原在细胞中的表达.取第1代椎间盘细胞转染Ad-hBMP-4重组腺病毒(实验组),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病毒转染后3、6d细胞蛋白多糖、Ⅱ型胶原、Sox9基因及蛋白多糖、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与未转染细胞(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Ad-hBMP-4重组腺病毒滴度为5×106 PFU/mL.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示Ⅱ型胶原主要表达于椎间盘细胞质.Ad-hBMP-4重组腺病毒转染后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转染3、6d后实验组蛋白多糖、Ⅱ型胶原、Sox9 mRNA表达以及蛋白多糖、Ⅱ型胶原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各指标3、6d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d-hBMP-4可有效转染体外培养人退变椎间盘细胞,促进细胞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及Sox9表达,提示hBMP-4可能对早期退变的椎间盘具有修复功能.

    作者:曹德军;权正学;蒋电明;罗小辑;钟伟洋;刘港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