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早期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颈动脉弹性

李秀云;任卫东;肖卫国;马春燕;唐力;陈昕;张立敏

关键词:二维应变成像, 系统性红斑狼疮, 颈动脉弹性
摘要: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颈动脉整体圆周应变(CS)、应变率(CSr)和硬度参数(β),探讨其评价颈动脉弹性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30例患者(SLE组)和32名正常人(对照组),在颈总动脉二维短轴图像测量收缩期峰值CS和CSr,分别根据M型超声和二维应变成像计算动脉硬度参数(β1和β2),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SLE组颈动脉CS和CSr均小于对照组, β1和β2则明显增大 (P<0.05),且β2和β1显著相关(r=0.61,P<0. 01). 结论 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是早期评价SLE患者颈动脉弹性减低的新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CT灌注成像诊断大鼠超急性脑梗死

    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技术观察大鼠超急性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缺血半暗带的演变,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 方法 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组(n=24)及假手术组(n=6).各组术后6 h内,每间隔1 h分别行CT灌注扫描及TTC、HE染色. 结果 缺血组CTPI表现:①梗死中心区CBF、CBV较对侧明显减低,M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区CBF较对侧减低明显(P<0.05).②梗死中心区缺血1 h、2 h与3 h、4 h、5 h、6 h比较rCBF、rCBV及MTT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梗死中心区与IP区、周围正常组织区比较,rCBF、rCBV及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区较周围正常区r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梗死中心区梗死面积随缺血时间延长扩大,1 h、2 h与3 h、4 h、5 h、6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不同样本之间梗死体积的差别与CBF减低的程度关系密切.假手术组:在CTPI及HE染色均表现阴性.缺血组HE染色表现:缺血1 h、2 h、3 h 血管间隙增宽,神经细胞水肿;4 h、5 h、6 h,神经核固缩,血管周围大量空泡状改变. 结论 CTPI检查无创、简单快捷,可以在超急性脑梗死实验中及时、准确显示梗死及IP的部位及范围,并定量分析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窗,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肖云华;吕富荣;吕发金;马秀华;肖智博;黄铀新;杨柳;潘静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瘤周水肿与P73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瘤周水肿的MRI表现与P7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以血管瘤型脑膜瘤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用抗P73抗体对29例颅内HPC组织标本进行标记,通过MRI对肿瘤瘤周水肿情况进行评分,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9例颅内HPC P73蛋白表达均呈阳性,与对照组血管瘤型脑膜瘤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1);随着肿瘤瘤周水肿MRI评分的增高,P73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也升高(P<0.05).结论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瘤周水肿与肿瘤P73蛋白的表达程度有相关关系,可作为临床治疗肿瘤和判断预后的参考.

    作者:董驰;周俊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18)F-FDG PET/CT显像在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全身~(18)F-FDG PET/CT影像表现特点,评价~(18)F-FDG PET/CT对恶性黑色素瘤分期的价值.方法 对28例病理证实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眼球内黑色素瘤表现为眼球内高密度结节,>1.0 cm病灶FDG代谢增高,PET/CT较单独PET或单独CT发现更多转移灶,但对于原发病灶的显示较MRI差.颅内恶性黑色素瘤PET/CT表现有一定特征,但对病灶的检出及鉴别诊断较MRI差.四肢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显示为局部软组织肿胀,FDG摄取未见明显增高;转移灶显示为局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单独CT对所有检出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87.20%,单独PET对所有检查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72.5%,PET-CT对所有检查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99.1%.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对判断临床分期具有重要价值.PET-CT检查较单独CT或单独PET检查能够检出更多病灶,提高诊断阳性率.

    作者:李丽琴;李德鹏;王争明;龙凤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数字小鼠切片数据集的自动配准

    目的 实现小鼠动物标本的切片数据集的自动配准处理. 方法 以外部定标点圆心为基准点消除该数据集存在的水平晃动,并利用两定标点间距离结合小二乘法计算相应的缩放比例曲线,解决切片图像中小鼠目标区域逐渐缩小的问题. 结果 经配准后的小鼠切片图像在连续播放时无明显的跳变和缩小,且三维重建获得的矢状面图像表面平滑,小鼠轮廓连续清晰,基本未变形. 结论 本研究完成了该套数据集的自动配准,经配准后的数据集适用于三维重建小鼠的整体结构,为后期开发数字化小鼠模型创造了条件.

    作者:罗洪艳;杨维萍;李恺;郑小林;张绍祥;胡南;侯文生;谭立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影像表现1例

    患者女,31岁,气促5个月、进行性加重1周就诊.1年前曾发生右下肢水肿,彩超检查排除下肢静脉血栓.曾因气胸多次入院.查体:全身皮肤无病变,右下肺少许湿啰音,右侧大腿肿胀,左侧腹股沟2个鸭蛋大小肿块,边界清,有压痛.血液生化及肝功能检查正常,白细胞10.6×109/L,中性粒细胞77%.

    作者:陶德仁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MR示踪观察面神经损伤大鼠脑内移植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神经干细胞

    目的 探讨大鼠面神经损伤后脑内移植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胎鼠NSCs的迁移情况及MRI对移植NSCS示踪的可行性.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 A、B和C组均行面神经切断,D组为正常大鼠.造模后1周,A、D组移植SPIO标记的GFP转基因胎鼠NSCs,B组移植未标记的GFP转基因胎鼠NSCs;C组移植含SPIO的NSCs培养液.分别于移植后第3天及第2、3、4周行MR,并于第4周处死大鼠,取材后观察GFP和SPIO双标的NSCs的迁移,并将该结果与MRI相比较.结果 损伤侧面神经核区域:MRI:移植后第3天及第2周所有大鼠均无低信号改变,移植后第3、4周A组3只(3/6)见低信号,余所有大鼠均无低信号改变;普鲁士蓝染色:仅 A组见多少不等的蓝染,且与MRI低信号区相符;GFP荧光检测:A、B组均见多少不等的GFP阳性细胞,其中A组与普鲁士蓝蓝染区对应.结论 SPIO和GFP双标记的NSCs移植入面神经损伤大鼠脑内后可向损伤侧面神经核周围迁移;1.5T MR可对其迁移进行示踪.

    作者:李宗芳;刘流;田伟;滕皋军;张宇;王福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等容收缩波的再认识

    目的 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研究组织多普勒(TDI)等容收缩波S1时间段内心动周期时相的变化.方法 通过超声心动图TDI法及脉冲多普勒(PWD)法比较电-机械延迟时间(EMD)、等容收缩时间(IVCT)和射血前期时间(PEP),观察TDI法QRS波群起始至二尖瓣关闭时间(MCT)、等容收缩波起始至二尖瓣关闭时间(ICMC).结果 TDI所测IVCT较PWD法时间长,TDI法所测EMD较PWD法时间短,TDI法MCT即为PWD法EMD时间,ICMC为等容收缩前期时间.结论 TDI的等容收缩波S1内包含着两个时相,等容收缩前期和等容收缩期.

    作者:丛志斌;任卫东;姜镔;杨玉洁;程艳彬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桡动脉瘤1例

    患儿男,5岁,因父母发现左手腕上方肿块就诊,无外伤史.灰阶超声检查于左手腕关节上方桡侧见大小为1.0 cm×0.7 cm无回声结节,其后部见厚0.14 cm弱回声斑,诊断为左腕关节上方囊性结节(病理性质待定).

    作者:陈金华;刘滨月;鄂占森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在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DSA引导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减压导管对20例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经导管选择性造影情况及随访情况.选择同期进行传统保守治疗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20例作对照,比较治愈率、有效率、中转手术率、24 h引流量、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全部病例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无术中并发症发生.前气囊充盈后,18例导管前进良好,2例无明显前进.经导管造影显示16例肠管通畅,2例见肠管狭窄,1例肠管增粗,1例肠管扭曲.导管组治愈16例,好转2例,未愈2例;保守组治愈9例,好转5例,未愈6例.导管组与保守组治愈率、中转手术率、24小时引流量分别为80.00%与45.00%、10.00%与40.00%、(960±247)ml与(410±210)ml(P均<0.05),有效率分别为90%与70%(P>0.05).治愈与好转的病例中,导管组与保守组症状缓解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8天与10.3天(P<0.01)、10.5天与19.2天(P<0.05).结论 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中转手术率,快速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邵海波;苏洪英;徐克;杨福玲;冯博;梁松年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成人无症状膝关节软骨病变的磁共振表现与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目的 借助膝关节软骨磁共振成像(MRI),分析成年志愿者中无症状关节软骨病变的出现规律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200名无症状志愿者接受软骨MR检查,将局限性软骨信号异常、凹陷或裂隙和(或)伴软骨下骨质水肿定义为软骨病变,分析无症状软骨缺损的主要MRI表现;记录受试者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BMI),并结合临床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7名(23.50%)、123个关节面(12.30%)出现软骨病变.病变好发部位是胫骨内侧平台(17.50%)和股骨内侧髁(14.00%).MRI表现为软骨内局部异常信号(70.73%)和小凹状裂隙(26.83%),3例为片状不规则缺损(2.44%).缺损深度均为Noyes ⅡA级以下浅表病变.不同年龄组间软骨病变出现率存在差异,但性别和BMI对软骨病变无显著影响(χ~2性别=5.25, P=0.10;χ~2BMI=8.22, P=0.07).结论 膝关节软骨病变在青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其特点为仅累及软骨表层的表浅缺损,且具随年龄增加的趋势.软骨MR成像可早期发现病灶.

    作者:李文华;陆勇;丁晓毅;何川;周琦;杜联军;刘建军;杨庆铭;陈克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甲状腺上动脉分支类型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甲状腺上动脉分支类型的显示能力及三维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本院临床因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接受颈部64层螺旋CTA扫描并符合本研究的100例颈部原始图像,将数据在AW 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及其反转像(Inverse-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观察甲状腺上动脉分支类型特征.结果 100例共显示201支甲状腺上动脉.其腺体支共7种分支类型,左右各一支(L_1R_1)多见(37.37%),非腺体支共5种分支类型,3种分支,即喉上动脉、环甲动脉及胸锁乳突肌动脉.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较好地评价甲状腺上动脉分支类型.

    作者:刘历;吴景全;郭宏伟;罗天友;欧阳羽;吕发金;李琦;郭轶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脑转移瘤的~(18)F-FDG PET/CT图像特点

    目的 分析脑转移瘤~(18)F-FDG PET/CT全身扫描的图像特点.方法 对25例脑转移瘤患者的~(18)F-FDG PET/CT全身扫描的头部图像进行分类.依据CT表现将瘤灶分为高密度结节、等密度结节、囊性密度结节及无结节型四种形式,并观察病灶周边水肿情况;根据病灶摄取18F-FDG程度将PET图像分为0级、1级、2级和3级四级;分析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 本组发现脑转移瘤病灶共53个,其中高密度结节、等密度结节、囊性密度结节和无结节型各占16.98%(9/53)、52.83%(28/53)、9.43%(5/53)和20.75%(11/53).无结节型脑转移病灶摄取18F-FDG情况均为0级(11/11,100%),高密度结节摄取~(18)F-FDG程度均不超过2级(9/9,100%),而等密度结节周边无论有或无水肿,摄取~(18)F-FDG均不低于1级(28/28,100%),并以3级居多(20/28,71.43%);囊性密度结节摄取~(18)F-FDG程度与囊壁厚度有关.结论 脑转移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形式多样,掌握其PET与CT图像间的对应关系及特点有助于准确诊断.

    作者:李剑明;李亚明;裴著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乳腺CR摄影的质量控制

    乳腺X线摄影能检出90%以上临床不能触摸到的乳腺癌[1].乳腺CR成像系统能更清晰地显示乳腺图像的细微结构[2],大大降低了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但该方法的效果和成功率取决于乳腺摄影质量的恒定性(如高分辨力、高对比度、低剂量).为了在低剂量辐射水平下获得高质量影像,成像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保持高标准.

    作者:王艳平;韩英;韦晓燕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肝结核误诊肝癌1例

    患者男,61岁,间断性右上腹部疼痛2月余,不伴发热.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化验结缔组织全套未见异常,结核菌素实验阴性,血沉29 mm/h.

    作者:裴建国;崔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Kartagener's 综合征伴细支气管炎:影像诊断及随访

    目的 探讨Kartagener综合征(KS)与细支气管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KS的临床特点、胸部和鼻旁窦的影像学及病理表现.结果 ①24例KS中,19例均有支气管扩张、全内脏转位、鼻旁窦炎三联征,1例有支气管扩张和鼻旁窦炎,4例有全内脏转位和支气管扩张.临床症状均为反复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肺部均可闻及湿罗音,22例肺过度通气.②22例胸部DR、18例CT显示两肺弥漫分布2~5 mm的微小结节影,胸部HRCT可见线样征和树芽征,14例(58.33%)表现类似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0例(83.33%)有鼻旁窦炎.③8例病理确诊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病理特点为终末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管壁增厚,慢性炎细胞浸润;其中2例透射电镜下可见纤毛的内侧臂缺失,其中1例伴有纤毛畸形、融合成团.结论 KS主要表现为支气管扩张、内脏转位、鼻旁窦炎三联征,细支气管炎应作为KS的特征性表现之一,KS也可伴发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作者:王立非;关玉宝;顾莹莹;曾庆思;陈苓;张超亮;何建行;钟南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兔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模型MR不同序列的表现与病理变化

    目的 观察兔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RA)模型建立过程中各阶段不同序列的MRI表现与病理变化.方法 1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五组,采用卵蛋白诱导建立RA模型,分别于注药后1、2、4、6及8周行MR和病理检查.采用FS-3D-FISP、FS-3D-FLASH序列平扫和增强MR扫描.结果 第一阶段MRI表现为关节腔积液,与大体标本相符合.第二、三阶段MRI表现为滑膜增厚和软骨的破坏,与病理检查相一致(Kappa值>0.75).结论 MRI能够显示兔膝关节RA模型早中期的病理变化.

    作者:崔延安;刘钊;黄海青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评估——不同测量方法比较

    目的 分析新辅助化疗(NAC)前后乳腺癌灶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NAC病理反应性的评估效能. 方法 36例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反应性结果(Miller & Payne 分级)分为MHR与NMHR两组,采用小ADC值法于b=1000 s/mm2图像上测量癌灶的ADC值.对每个病理组癌灶及正常腺体的ADC值、两组NAC前、NAC第2周期后、NAC第4周期后MR测量的癌灶小ADC值及其变化率(△ADC%)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ROC曲线评估癌灶小ADC值对NAC病理反应性. 结果 NAC第2周期后,MHR组癌灶小ADC值 [(1.19±0.18)×10~(-3) mm~2/s ] 及△ADC1% [ 中位21.18%,(范围4.27%~50.00%)] 分别与NMHR组小ADC值[(0.98±0.16)×10~(-3) mm~2/s ]及△ADC1%[ 中位8.53%,(范围-24.52%~64.79%)]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第4周期后,小ADC值 [(1.45±0.22)×10~(-3) mm~2/s ] 及△ADC2%[中位1.04%,范围1.71%~117.24%] 均显著高于NMHR组[(1.06±0.19)×10~(-3) mm~2/s、中位16.84%,(范围7.68%~6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第2周期后癌灶小ADC值及△ADC1%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0.82.NAC第4周期后癌灶小ADC值及△ADC2%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89. 结论 小ADC值法比平均ADC值法能更早期评估进展期乳腺癌NAC的疗效.

    作者:武春雪;王霄英;秦乃姗;蒋学祥;孙晓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心律失常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产前诊断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 行常规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二维超声指导下用M型取样线在心脏切面上同时通过心房壁和心室壁,观察每一心动周期房、室壁的运动曲线及相互之间的节律关系.结果 396例胎儿心律失常中,房性期前收缩276例,室性期前收缩42例,窦性心动过速31例,窦性心动过缓1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0例,心房扑动10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7例,6例在检查中出现不规则心律.13例伴有胎儿心脏结构异常,以复杂型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为主;9例伴心力衰竭、6例伴胎儿水肿. 结论超声心动图产前诊断胎儿心律失常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某些复杂类型心律失常的诊断仍存在困难.

    作者:周开宇;朱琦;陈娇;华益民;杨太珠;罗红;周小林;杨森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肝细胞癌与单发转移性肝癌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及时间-强度曲线对肝细胞癌(HCC)与转移性肝癌(MHC)单发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单发性HCC和31例单发性MHC的超声造影图像,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各病灶的增强和消退模式,并对比二者的不同. 结果 HCC病灶动脉相多呈粗大紊乱的血管环绕或穿入病灶;MHC病灶动脉相多呈血流散点样充填病灶周边或病灶全部.与HCC相比,MHC的超声造影表现为更快达峰,更快消退,峰值强度稍低,延迟相强度更低;MHC病灶达峰后5、10、30、50和80 s强度均低于HCC;门脉相HCC增强强度消退较MHC慢,MHC于病灶达峰后0~5 s强度迅速下降,HCC则于病灶达峰后10~30 s强度下降较多. 结论 HCC与MHC的超声造影图像特点不同,应用超声造影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有助于鉴别单发HCC与MHC.

    作者:张会萍;杜联芳;李凡;何颖倩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味觉刺激弥散加权成像评价正常涎腺功能

    目的 探测MR弥散加权成像(DWI)是否能记录味觉刺激时涎腺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并观察味觉刺激前后ADC值的变化. 方法 对17名健康志愿者行1.5T MR检查.DWI序列于静息时采集1次,给予含化维生素C片500 mg之后30 s至23 min左右连续采集.由DWI得到刺激前后涎腺的ADC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刺激前后的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颌下腺ADC值(1.26±0.11)×10~(-3) mm~2/s高于腮腺(1.00±0.09)×10~(-3) mm~2/s(P<0.01).在酸刺激初的 2 min(0.5~4.5 min)腮腺ADC值[(1.08±0.10)×10~(-3) mm~2/s]显著升高(P<0.01),颌下腺ADC值[(1.27±0.15)×10~(-3) mm~2/s]稍升高(P=0.71);之后的7 min(2.5~8.5 min)腮腺ADC值[(0.09±0.01)×10~(-3) mm~2/s]和颌下腺ADC值[(1.11±0.12)×10~(-3) mm~2/s]明显下降(P<0.01);之后的9 min ADC值逐渐上升,至16 min(10.5~22.5 min)达高峰.腮腺[(1.13±0.09)×10~(-3) mm~2/s]明显高于基线值(P<0.01),颌下腺[(1.34±0.11)×10~(-3) mm~2/s]轻度提高(P=0.02). 结论 DWI可以无创地评价涎腺功能变化,味觉刺激后ADC值显示出三个阶段的变化,可能对早期发现涎腺功能改变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李眉;王振常;戴皓洁;许庆刚;李静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