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伟涛;蔡启卿;王家强;高嵩涛;王鑫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术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4月,收治38例踝关节骨折脱位术后发生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患者.男28例,女10例;年龄18~42岁,平均28岁.患者内固定术后至该次入院时间为12~16个月,平均13.8个月.踝关节前外侧和前侧有局限性压痛;关节背伸-20~-5°,平均-10.6°;跖屈30~40°,平均35.5°.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总分为(48.32±9.24)分,疼痛评分为(7.26±1.22)分.X线片检查示胫骨前缘和距骨均有骨赘增生,MRI显示22例有胫、距关节软骨面损伤.关节镜下行胫骨前缘或距骨骨赘磨削,刨削清理前外踝的瘢痕和增生滑膜组织,清除剥脱软骨;其中22例胫、距关节软骨面损伤者行微骨折术治疗.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26例踝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背伸达15~25°,平均19.6°;跖屈35~45°,平均40.7°.8例轻度受限,背伸5~15°,平均7.2°;跖屈35~45°,平均39.5°.4例持续行走3~4 h后踝关节出现疼痛,关节活动轻度受限,背伸0~5°,平均2.6°;跖屈35~40°,平均37.5°.AOFAS踝与后足评分总分为(89.45±9.5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62,P=0.000);疼痛评分为(1.42±1.2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62,P=0.000).结论 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术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手术操作简便,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俸志斌;米琨;韦仁志;刘武;王斌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人羊水来源干细胞(human amnioticfluid colony derived stem cells,hAFCSCs)是否参与小鼠肌肉损伤修复过程,探讨应用hAFCSCs治疗肌肉损伤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B超引导下穿刺抽取人孕中期羊水,体外分离、培养得到hAFCSCs,取第6~8代细胞备用,同时提取总RNA行RT-PCR鉴定干细胞相关基因.取16只6~8周龄Nod/Scid小鼠,体重20~24 g,利用心肌毒素联合X线照射建立双侧胫骨前肌肌肉损伤模型,右侧胫骨前肌内注射hAFCSCs(3.3×107个/mL)30μL作为实验组,左侧胫骨前肌同法注射等量完全培养液(含15%FBS、18%Chang B、2%Chang C、1%青链霉素、1%L-谷氨酰胺的α-MEM培养基)作为对照组.细胞移植术后2、4周各处死小鼠8只,取材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成肌调节因子(Myf-5)、层粘连蛋白(Laminin)、结蛋白(Desmin)与人特异性细胞核有丝分裂器(NuMa)组织免疫双重荧光染色观察.结果 原代hAFCSCs培养5~7 d后可见细胞克隆形成;8~10 d后可挑取细胞形态均一的克隆进行稳定传代,6~8代后可获得足量的干细胞.RT-PCR检测示所获得hAFCSCs体外扩增培养至第6代仍表达干细胞相关基因.细胞移植术后2周免疫双重荧光染色示,实验组胫骨前肌内检测到NuMa表达,未检测到hAFCSCs表达肌源性细胞相关表型;术后4周,实验组胫骨前肌内检测到NuMa表达,部分细胞同时表达NuMa和c-Met、Myf-5,部分肌纤维同时表达NuMa和Desmin、Laminin.术后2、4周,对照组胫骨前肌均未检测到NuMa表达.结论 hAFCSCs体外培养后移植到小鼠肌肉损伤部位,可参与损伤肌肉的修复过程.
作者:马晓荣;张胜利;尚亚峰;高同斌;王雪;陈方;周君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前侧入路治疗骨盆新月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12月,采用经前侧入路治疗骨盆新月型骨折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9~52岁,平均32岁.左侧10例,右侧8例.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压伤3例;均为侧方挤压暴力.受伤至手术时间3~22 d,平均7.8 d.按照Matta等的方法测量术前骨盆后环骨折移位为5~24 mm,平均13.7 mm.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纠正骨盆后环骨折移位、骨折愈合时间、Hannover骨盆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110~230 min,平均175 min;术中失血量300~1 100 mL,平均561.7 mL.术后24 h骨盆后环骨折移位0~3 mm,平均1.2mm;手术纠正移位4~23 mm,平均12.6 mm.术中无腰骶神经根损伤患者.术后2例切口浅表感染,经敞开切口引流、换药及应用抗生素1周,无炎性反应后缝合治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3~22个月,平均16.1个月.X线片示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3.6个月.未出现骨折复位丢失,无内固定物移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按照Hannover骨盆评分标准:临床症状恢复获优10例(66.7%),良5例(33.3%);重返社会能力方面,完全重返13例(86.7%),部分重返2例(13.3%).结论 经前侧入路手术治疗骨盆新月型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秦晖;安智全;姜朝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应用人工补片胸壁重建治疗胸壁巨大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14例胸壁肿瘤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28~67岁,平均45岁.原发性肿瘤11例,转移性肿瘤3例.肿瘤位于前胸壁5例,后胸壁3例,侧胸壁6例.病程20~270 d.患者均行扩大根治切除术,切除2~5根肋骨,胸壁缺损范围9 cm×7 cm~17cm×12cm,采用单层或双层Marlex网片结合自体肌肉瓣覆盖重建胸壁.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胸壁无明显反常呼吸.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与材料有关的宿主反应.患者胸壁无明显畸形,外观良好,呼吸运动时胸壁重建处无不适.1例因肿瘤复发伴肝脏转移死亡.结论 人工补片胸壁重建治疗胸壁巨大缺损安全、有效.
作者:黄国金;张王山;谢鹏;姜丹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根据肱骨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改进原有的肱骨逆行旋入式自锁髓内钉(逆行旋入钉),探讨改进型逆行旋入钉对肱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3月,共收治146例肱骨骨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3例,分别采用原型及改进型逆行旋入钉治疗.原型组:男40例,女33例;平均年龄41岁;骨折类型为横形41例,斜形18例,螺旋形8例,粉碎形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 h~2个月,中位时间11d.手术以闭合方式固定27例,切开复位固定46例.改进型组:男39例,女34例;平均年龄40岁;骨折类型为横形43例,斜形16例,螺旋形10例,粉碎形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 h~3个月,中位时间13 d.手术以闭合方式固定31例,切开复位固定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术后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改进型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原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型组术中出现3例医源性肱骨髁上骨折;改进型组无医源性肱骨髁上骨折发生.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未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等并发症.两组共116例获12个月以上随访,每组58例.骨折愈合时间:改进型组新鲜骨折(15±3)周,陈旧骨折和骨不连(30±12)周;原型组新鲜骨折(16±4)周,陈旧骨折(35±14)周;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肢功能评价:原型组Neer肩关节评分优65例、良8例,Aitken和Rorabeck肘关节功能评分优61例、良12例,两种评分优良率均为100%;改进型组Neer肩关节评分优67例、良6例,Aitken和Rorabeck肘关节功能评分优63例、良10例,两种评分优良率均为100%.结论 改进型逆行旋入钉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可靠的内固定器.
作者:王大兴;熊鹰;邓虹;柳百炼;李群辉;张仲子;贾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小趾展肌肌瓣修复足部偏外侧及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7月-2010年10月,收治8例足部偏外侧及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28~65岁,平均42岁.左足5例,右足3例.足跟部溃疡2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致肌腱、内固定物外露1例,碾挫、挤压伤致足部偏外侧皮肤软组织坏死5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5cm×1.0 cm~8.0 cm×2.6 cm.病程30 min~26个月.2例细菌培养呈阳性.入院后清创换药9~15 d,待感染控制后采用大小为5.6 cm×1.5 cm~7.6 cm×1.8 cm的小趾展肌肌瓣移位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7例小趾展肌肌瓣顺利成活;1例术后4 d发生肌瓣部分坏死,对症治疗后肉芽生长良好.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9~21 d肌瓣表面新鲜肉芽生长良好,取小腿内后侧刃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肌瓣创面.一期皮片游离移植修复肌瓣创面1例,二期修复7例;修复术后皮片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1个月.创面外形、质地和感觉恢复满意.两点辨别觉为16~23 mm,平均19.5 mm.1例足跟部溃疡患者负重行走出现表皮磨损.1例术前腓骨长、短肌腱部分坏死者出现足外翻、肌力下降,其余患者关节功能正常.结论 采用小趾展肌肌瓣移位修复足部偏外侧及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对供区损伤小,不影响负重,创面外形、弹性好,感觉恢复好的优点,疗效满意.
作者:褚会军;牛志强;刘文章;焦弘升;于景川;郭家全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构建hBMP-7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兔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表达,并观察其对AD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3月龄清洁级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重3~4 kg.取兔皮下脂肪约5 mL,采用胶原酶消化离心贴壁培养法培养ADSCs,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CD44、CD49d、CD106免疫荧光染色鉴定ADSCs.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MP-7,经鉴定后利用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转染ADSC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BMP-7在ADSCs中的表达;ALP定量测定、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检测hBMP-7基因转染对AD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示ADSCs呈梭形、多角形分布;表面抗原标志CD44、CD49d呈阳性表达,CD106呈阴性表达.成功构建pcDNA3.1-hBMP-7真核表达载体,并利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成功导入ADSCs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hBMP-7能在ADSCs中表达.ALP定量测定示,转染后7、10、14 d pcDNA3.1-hBMP-7转染组(实验组)ALP活性明显高于pcDNA3.1空载体转染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转染后7、14 d,实验组Ⅰ型胶原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MP-7可在兔ADSCs中表达,且转染后的ADSCs ALP定量测定、成骨标志物Ⅰ型胶原的表达均高于pcDNA3.1空载体转染细胞,为开展以干细胞为载体的局部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任逸众;韩长旭;贾岩波;银和平;李树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对当前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进行阴道重建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 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应用组织工程技术进行阴道重建的研究进展.结果 组织工程学为阴道成形术提供了理想的组织衬里,重建的阴道具有与正常阴道相似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临床应用组织工程阴道作为阴道成形术衬里对机体无损伤,术后新阴道具有足够的长度与深度,但尚缺乏大量病例观察与长期随访结果.结论 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进行阴道重建可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张明乐;李雅钗;黄向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第2、4掌背动脉肌腱皮瓣修复手指皮肤合并肌腱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5年7月-2010年6月,采用第2、4掌背动脉肌腱皮瓣修复28例外伤致手指皮肤合并肌腱缺损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17~48岁,平均29岁.示指14例,中指9例,环指5例.指背23例,指腹5例.皮肤缺损范围为2.5 cm×2.4 cm~5.6 cm×4.5 cm,肌腱缺损长度为1.3~4.8 cm.急诊手术19例,择期手术9例.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3.5 cm×3.4 cm~6.6 cm×5.5 cm.5例伴指骨缺损者取自体髂骨植骨修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4 d 7例皮瓣远端出现水疱,经换药痊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10个月.5例指骨缺损者术后3个月植骨均骨性愈合.皮瓣外形较满意,质地柔软.末次随访时肌腱功能恢复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法:获优9例,良15例,中4例,优良率85.7%.结论 第2、4掌背动脉肌腱皮瓣修复手指皮肤合并肌腱缺损具有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作者:闵祥辉;王煜;张勤;郑江钒;涂云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骨折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2005年3月-2010年1月,收治1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骨折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45~70岁,平均64岁.关节置换术后5~48个月发生股骨骨折.17例有外伤史,1例为自发性骨折.股骨骨折后1~32 d入院.骨折采用Vancouver分型标准:A型1例,B1型7例,B2型5例,B3型3例,C型2例.术前Harris评分为(50.4±4.1)分.根据不同骨折分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骨折固定、假体翻修、自体髂骨植骨等方法治疗.结果 手术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除1例患者因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及脑梗死,行皮牵引治疗后2个月死亡外,余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9个月,平均23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于术后12~32周达临床愈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7.5±3.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1,P=0.021).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骨折成功治疗的关键是全面评估患者情况,根据Vancouver分型标准确定治疗方案,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作者:柯贤柱;石芳;陆华;李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6月,收治18例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男11例,女7例;年龄18~45岁,平均28.4岁.缺损部位:指端12例,指腹6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5 cm×1.0 cm~3.0 cm×1.8 cm,均伴不同程度肌腱或指骨外露.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6 h.术中应用大小为1.7 cm × 1.2 cm~3.2cm×2.0 cm的同指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缺损,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1例皮瓣于术后24 h出现供血不足,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皮瓣及植皮均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血供、质地及弹性良好,外形佳.皮瓣两点辨别觉为3.5~5.0 mm,平均4.2 mm.指间关节活动正常.结论 应用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的优点,术后手指外形较好,可恢复感觉及关节活动.
作者:杨涛;王利;陈传煌;李文庆;袁善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隐匿性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7月-2009年7月,收治47例隐匿性跖跗关节损伤患者.男31例,女16例;年龄19~66岁,平均35.6岁.交通事故伤27例,高处坠落伤11例,运动伤6例,压砸伤3例.左足18例,右足29例.单纯内侧柱损伤6例,内侧柱伴中间柱损伤24例,中间柱伴外侧柱损伤13例,三柱损伤4例.患者均存在跖骨基底部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21 d,平均8.6d.手术采用1~2个足背侧纵形切口,复位后用小钢板、螺钉、骑缝钉、克氏针固定内侧柱及中间柱,外侧柱均用克氏针固定.结果 1例术后切口感染,经封闭式负压引流2周后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修复创面;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75个月,平均28.3个月.骨折于术后9~15周愈合,平均12.3周.末次随访时,15例出现中足骨关节炎表现,但无需行关节融合术.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的中足评分标准评价疗效,获优9例,良16例,一般4例,差3例,优良率为78.1%.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跖跗关节再脱位.结论 对跖骨基底部骨折应给予足够重视,术中探查有助于发现隐匿性跖跗关节损伤,应根据不同损伤类型及伴发损伤,采用合理的固定方式,尽量做到解剖复位、可靠固定,重建中足内在稳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杨云峰;俞光荣;周家钤;李兵;李海丰;祝晓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采用健侧逆行胫后动脉或腓动脉穿支皮瓣桥式交叉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8月-2010年2月,收治15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4例,女1例;年龄25~48岁,平均33.9岁.交通事故伤8例,机器伤4例,重物砸伤3例.1例踝部植皮后遗留22 cm×8 cm大小的瘢痕(伤后35个月);余14例软组织缺损位于踝部1例,小腿中下1/3处12例,小腿中上1/3处1例;创面范围8cm×6 cm~26 cm×15 cm;受伤至入院时间为4~28 d,平均14.8 d.采用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9例)或腓动脉穿支皮瓣(6例)桥式交叉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10 cm×8 cm~28 cm×17cm.供区创面两端直接缝合,中部残留创面取游离皮片植皮修复.术后5~6周行皮瓣断蒂.结果 术后2例腓动脉穿支皮瓣分别出现远端轻度淤血及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均成活;其余皮瓣断蒂后均顺利成活,受区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35个月,平均19.5个月.皮瓣质地、色泽与受区相近,外形较满意.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分为81~92分,平均87.3分.结论 健侧逆行胫后动脉或腓动脉穿支皮瓣桥式交叉可较好修复对侧小腿或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术中无需吻合血管,血管危象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高.
作者:范存义;阮洪江;蔡培华;刘坤;黎逢峰;曾炳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足底内侧皮瓣和胫后动脉逆行皮瓣修复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各皮瓣优缺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3月-2010年3月24例采用皮瓣修复恶性黑色素瘤切除后足跟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采用范围为8 cm×7 cm~14 cm×12 cm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A组),7例采用范围为6 cm × 5 cm~8 cm×7 cm的足底内侧皮瓣修复(B组),5例采用范围为9 cm×7 cm~15 cm×13 cm的胫后动脉逆行皮瓣修复(C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分期、病变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3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皮瓣质地、颜色等均正常,无继发性溃疡发生.术后1年A、B、C组皮瓣感觉恢复率分别为0、1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足跟部外形基本正常,A组10例(83%),B组6例(86%),C组4例(80%)可不负重无痛行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000,P=0.135).但负重行走时患足均伴不同程度疼痛,3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侧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术后1个月伤口周围肿瘤复发,其余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足底内侧皮瓣和胫后动脉逆行皮瓣修复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均可获得较好疗效,但对缺损范围较小者首选足底内侧皮瓣.
作者:姚伟涛;蔡启卿;王家强;高嵩涛;王鑫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闭合复位经皮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踩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9年3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31例外伤致踝部骨折患者.男19例,女12例;年龄15~67岁,平均39岁.内踩骨折12例,外踝骨折6例,双踝骨折10例,三踝骨折3例(后踝<1/4).骨折AO分型:A型22例,B型6例,C型3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 h~7 d,平均4.5 h;入院至手术时间3 h~11d.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36个月,平均24个月.1例术后2个月螺钉断裂、骨折移位,二次手术采用金属螺钉固定后3个月骨折达临床愈合.其余30例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4个月,平均3.2个月.末次随访时,参照Mast等疗效评定标准,获优22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3.5%.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易于闭合复位的踝部骨折,创伤小,固定较可靠,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殷渠东;顾三军;孙振中;蔡建平;吴永伟;寿奎水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采用姑息清洁换药法治疗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1月-2010年6月,收治21例新鲜跟骨闭合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单纯皮肤坏死患者.男20例,女1例;年龄23~60岁,平均33.1岁.骨折分型:SanderⅡ型18例,SandersⅡ型3例.内固定术后3~5 d出现皮肤坏死,平均4 d.内固定术至该次治疗时间为3~10d,平均6d.10例为浅表皮肤坏死,坏死范围长1~10 cm,宽0.5~1.5 cm;11例为全层皮肤坏死,坏死范围长1~8 cm,宽0.5~1.5 cm.均给予姑息清洁换药法治疗,即以75%乙醇棉球消毒坏死创面周缘,再以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创面中心部分,尽量保留创面中心坏死组织,以油纱和纱布覆盖创面,每2~3天换药1次,同期均未给予抗生素治疗.结果 除1例全层皮肤坏死患者因未坚持采用姑息清洁换药治疗而失败,其余患者换药后创面均成功结痂并痂下愈合,无深部感染和骨髓炎发生.20例患者于治疗后6~30 d结痂,平均16 d.其中浅表坏死者治疗时间6~14 d,平均7.8 d;全层皮肤坏死者治疗时间14~30 d,平均23.1 d.患者治疗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4~123 d,平均92 d.结痂脱落后表面呈暗红色,质地较硬,患者负重及行走均无困难.结论 对跟骨骨折术后单纯皮肤坏死,多可通过姑息清洁换药达到结痂和痂下愈合.
作者:王金辉;武勇;王岩;王满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跖骨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7月,收治7例外伤致陈旧性跖骨骨折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25~43岁,平均33岁.多发跖骨骨折5例,单发跖骨骨折2例.伤后至该次手术时间为4~12周.X线片检查示骨折断端间有少量骨痂,伴短缩、成角或旋转移位.术中切开复位后,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植骨量1.5~2.5 cm3.术后石膏外固定4~6周,平均5周.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4周.患者站立及行走时无明显足底疼痛.术后3个月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中前足评分标准,评分为75~96分,平均86.4分.结论 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跖骨骨折内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潘昊;俞光荣;熊文;赵志明;丁凡;郑琼;勘武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综述髓核细胞表型标记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关于髓核细胞表型标记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由于不同的生物力学特性,髓核细胞和关节软骨细胞的形态及细胞外基质组分如蛋白多糖与Ⅱ型胶原α1的比率存在差异;通过髓核细胞的表面标记(CD24)、基因标记(低氧诱导因子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基质金属蛋白酶、VEGF-A等)及细胞内各种分子标记(角蛋白19和磷脂酰肌醇聚糖3、配对盒1、叉头蛋白和整联蛋白涎蛋白等)可以初步鉴别髓核细胞.结论 髓核细胞与关节软骨细胞表型标记存在差异,但仍缺乏特异性标记物.
作者:韩成龙;朱洪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经外踝截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踝关节融合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6月,收治18例踝关节疾病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36~67岁,平均48岁.创伤性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骨关节炎5例,距骨创伤后坏死2例.病程1~6年,平均3年.主要临床症状为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合并踝关节内翻4例,外翻2例.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分为(43.5±10.2)分.采用腓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结果 术后出现1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切口边缘坏死,经对症治疗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16例患者获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6个月.X线片示植骨均于术后8~16周达骨性融合,平均12周.末次随访时患者关节疼痛完全缓解,无内固定失败、畸形愈合、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3.0±6.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0,P=0.00).结论 采用腓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手术操作简便,固定强度可靠,融合率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施忠民;张驰;顾文奇;张长青;曾炳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对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生化特征、应用进展及前景等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关于ADSCs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综合与分析.结果 ADSCs取材方便,易于培养,分化潜能巨大,可在体外稳定增殖传代.ADSCs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均取得重大进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进行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脑病的治疗及组织工程修复.结论 ADSCs逐渐取代了BMSCs,已成为干细胞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作者:聂绪强;陈怀红;唐宁;卞卡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