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杰;施忠民;李晓林;张彦;柴益民;张长青
目的 总结带血管蒂腹壁下深血管皮瓣移位修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8月-2008年3月,收治大面积软组织缺损5例.男3例,女2例;年龄12~44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例,肿瘤切除术后1例.缺损位于髂前上嵴周围3例,臀部及会阴部1例、坐骨结节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11 cm×6 cm~22 cm×8 cm.均为感染创面.病程14~36 d.术中采用13 cm×7 cm~25 cm×9 cm带血管蒂腹壁下深血管皮瓣移位修复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皮瓣质地、色泽、弹性均较好.供区无腹壁疝形成,受区感染无复发.结论 带血管蒂腹壁下深血管皮瓣移位是修复髂前上嵴周围、臀部、会阴部及坐骨结节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董忠根;郑磊;刘立宏;马丙栋;武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6年9月-2008年3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10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同时将咬除的棘突、椎板骨质与同种异体骨混合行小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或椎板间植骨.男75例,女30例;年龄15~65岁,平均3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8h~21 d,平均3 d.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52例,交通伤35例,砸伤11例,跌伤7例.骨折类型按照Mcaffee分型:屈曲压缩型7例,爆裂型86例,Chance骨折9例,骨折脱位型3例.神经功能采用Frankel分级:A级11例,B级2例,C 级7例,D级10例,E级75例.患者X线片检查均示伤椎椎体呈压缩楔形改变,CT检查示98例椎管狭窄.术后摄X线正侧位片,评估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并测量Cobb角.采用Frankel分级系统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55~18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100~900 mL,平均200 mL.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并发症发生.9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1个月.11例Frankel分级为A级的患者无改善,余患者均获1~2级恢复.损伤节段后凸平均Cobb角由术前32.1°恢复至术后5.20°.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压缩剩余高度61.5%恢复至术后平均96.8%.椎管前后径残留程度由术前平均65.7%恢复至术后89.9%.影像学检查示患者术后6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脊柱植骨融合率100%,无螺钉松动、折断.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复位和固定作用,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学军;霍洪军;肖宇龙;邢文华;赵岩;付裕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掌背及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7年7月-2008年6月,收治20例24指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2例14指,女8例10指;年龄14~55岁.挤压伤10例,绞伤6例,电锯伤4例.示指6指,中指8指,环指8指,小指2指.创面范围为2.5cm×1.5 cm~6.0cm×2.2 cm.患者伤后1 h~15 d入院.术中采用3.5 cm× 2.0 cm~6.5 cm×2.5cm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0例12指手指近节及中节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1.3 cm×1.0 cm~2.5 cm×2.0 cm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0例12指指腹及指端侧方缺损.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结果 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手指外形良好,皮瓣质地柔软耐磨,静止两点辨别觉为4.5~7.8 mm.结论 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创伤小,不损伤主要血管、神经,是修复手指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作者:姜厚森;王成琪;刘光军;王谦;谭琪;唐德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同指尺侧顺行岛状皮瓣覆盖回植指骨及甲床,修复拇指指尖离断伤的显微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10月,收治6例拇指指尖离断伤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3~63岁.重物压砸伤3例,切割伤2例,其他伤1例.离断平面:甲根平面2例,甲中平而3例,甲床远1/3平面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10 h.术中采用1.5 cm×1.4 cm~2.0 cm×1.4 cm同指尺侧顺行岛状皮瓣覆盖回植指骨及甲床修复离断伤.供区取离断指端掌侧皮肤修成全厚皮回植.结果 术后6例皮瓣全部成活,5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因术后皮瓣肿胀,经拆除部分缝线换药后Ⅱ期愈合.供区植皮成活,切口Ⅰ期愈合.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8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软,弹性及色泽良好,无臃肿.两点辨别觉5~6 mm.X线片检查示回植末节指骨均愈合,愈合时间为4~5周.拇指无短缩,各关节活动无影响,甲床生长良好,指甲甲整.结论 应用同指尺侧顺行岛状皮瓣覆盖营养回植的指骨及甲床修复拇指指尖离断,为无再植条件的拇指指尖离断伤提供了一种新的修复方法.
作者:周晓;许亚军;芮永军;寿奎水;姚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成骨细胞特异性钙黏蛋白(cadhefin ectodomain Ⅱ,Cad-Ⅱ)涂布于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材料(freeze-dried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FDBM)对兔BMSCs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取4周龄日本大耳白兔10只,体重0.61~0.88 kg,雌雄不限,常规分离培养BMSCs.取第2代BMSCs(细胞密度1×106个/mL)分别与经Cad-Ⅱ修饰的FDBM(实验组)和未经Cad-Ⅱ修饰的FDBM(对照组)复合,行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上架率和上架数,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及HE染色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另取第2代BMSCs(细胞密度5×105个/mL)分别与经Cad-Ⅱ修饰的FDBM(实验组)和未经Cad-Ⅱ修饰的FDBM(对照组)复合培养,行ALP活性检测和骨钙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成骨分化情况.结果 MTT检测发现BMSCs在经Cad-Ⅱ修饰的支架材料上能正常增殖,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细胞上架率为87.41%±5.19%,明显高于对照组35.56%±0.75%(P<0.01);对照组每片材料细胞上架数平均为2.6×104个,实验组平均高达5.0×105个,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及HE染色观察均显示实验组支架上黏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成骨诱导培养7 d,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均可表达骨钙素,具有成骨细胞表型;培养14 d,实验组和对照组ALP活性分别为29.33±1.53和18.31±1.32,骨钙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分别为83%±7%和5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同组7、2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 d与21 d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d-Ⅱ修饰的FDBM对BMSCs增殖无明显促进作用,但能提高细胞黏附性,并促进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作者:向强;邓聪颖;张远;张超;周跃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H2O2处理时间对牛松质骨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健康24月龄秦川牛10头,雌雄不限,体重150~170 kg.取牛肱骨头松质骨,切割成5 mm×5 mm×5 mm大小骨粒,分别以8.8 mol/L H2O2浸泡0、12、24、36、48、60、72 h后,行灰化组分测定、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能谱分析及显微CT观察,研究牛松质骨粒的组分、结构、骨质及骨量变化.结果 随H2O2:处理时间延长,骨粒有机物含量逐渐减少,0~24 h和60~72 h有机物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60 h无明显变化(P>0.05).骨粒中钙、磷元素含量逐渐减少,60h后几乎检测不到(P<0.05).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且60 h后下降明显(P<0.05);骨小梁逐渐变细,骨小梁分离度增加.结论 H2O2能有效去除异种骨粒中有机物抗原成分,但处理时间超过60 h会严重破坏骨粒组分和结构,故合理掌握处理时间对消除异种骨移植替代物抗原性并维持其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丹;毕龙;刘民;王军;吕荣;谢恩;金静;胡蕴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在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agency,IAEA)紧密合作中,山西省医用组织库(以下简称山西组织库)走过了坎坷曲折的20年,研发了一系列辐照同种异体植入材料,其中同种异体骨植入材料在国内首家获得国家FDA准产注册,开创了中国同种骨植入材料产业化生产的先河.
作者:李宝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N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对BMP-2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雄性6~8周昆明小鼠60只,体重23~25 g,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建立股骨中段不稳定软骨内成骨骨折模型,A、B、C、D组分别于骨折断端局部使用NGF/生理盐水、BMP-2、BMP-2/NGF/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后14、21和28 d各处死5只小鼠,并于骨折部位取材行大体、X线片观察、生化检测及组织学观察.处死小鼠前取小鼠眼球球后动静脉血液行血清ALP活性测定.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大体观察A、B、C组局部新生硬组织大小、硬度,骨折断端骨痂生长依次增加,均高于D组.X线片观察A、B、C组骨折线逐渐模糊,钙化面积依次增大,均快于D组.组织学观察A、B、C组骨小梁成熟度依次增加,均优于D组.术后各时间点,A、B、c组成骨面积和成骨区灰度值、血清ALP含量、骨痂组织中ALP含量和钙含量、骨痂湿重均高于D组.术后各时间点各组成骨面积和成骨区灰度值比较、术后14 d各组血清中ALP含量比较、术后14 d和21 d各组骨痂组织中ALP含量比较、术后21 d和28 d各组骨痂组织中钙含量及骨痂湿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B、C组与A、D组比较骨痂湿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28d,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显示各组新生骨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指数、平均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和平均骨小梁宽度随时间增大依次减小,A、B、C组依次增大,均高于D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F有促进骨折愈合作用,且具有协同BMP-2诱导成骨的作用.
作者:贝朝涌;林卓锋;杨志;赵劲民;苏伟;沙轲;韦庆军;花奇凯;薄占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在同一表面具有不同蛋白浓度模板材料上的生理响应和化学趋向性,为进一步了解内皮细胞化学诱导运动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接触印刷技术在同一模板上印刷4种浓度Col Ⅰ和FITC-胶原蛋白(50、100、200、300μg/mL),制备表面含有不同蛋白浓度的模板材料.扫描电镜分析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印章表面平整性和图形完整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FITC-胶原蛋白在基材表面的吸附情况.荧光分析软件分析基材表面FITC-胶原蛋白域荧光强度.牛血清白蛋白封闭未吸附蛋白区域,封闭后模板材料表面接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未吸附胶原蛋白基材作为对照组.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胶原在接种6、24、48、72 h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初始黏附期细胞骨架铺展状况;单个细胞轨迹测量法测量内皮细胞培养24 h后的迁移速率和净位移.结果 PDMS印章表面平整且图形完整.模板材料表面蛋白域完整,蛋白域内荧光强度均匀,50、100、200、300.μg/mL FITC-胶原蛋白在基材表面吸附的荧光强度分别为38.51±1.63、55.21±3.88、73.17±3.59、80.95±1.12.不同浓度蛋白域内皮细胞骨架铺展较对照组充分.各浓度组内皮细胞增殖能力和净位移均强于对照组(P<0.05);随浓度增加,内皮细胞增殖能力和净位移增强(P<0.05).除300μg/mL浓度组外,各浓度组细胞迁移速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各浓度组间随浓度增加,内皮细胞迁移速率增大(P<0.05).结论 利用微接触印刷技术在同一基材表面可获得不同蛋白浓度域,用于细胞化学趋向性研究.
作者:陈冲;蔡开勇;Siegmund Schroeter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1995年12月-2000年12月,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长骨骨折,术后发生骨不连43例.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19~57岁,平均40岁.骨不连原凼:软组织广泛挫灭6例,骨折区覆盖不良:骨髓炎清创术不彻底8例,其中未行持续灌洗6例,单纯局部皮瓣移位4例;伤口继发感染3例;严重原发性创伤或多次手术继发局部贴骨瘢痕12例;内固定不牢固7例;过早负重7例.根据Weber骨不连分型:肥大型4例,萎缩型39例.无假关节形成.骨折部位:股骨11例,胫骨21例,肱骨8例,前臂3例.根据骨不连类型,选择重新固定、再次植骨及组织瓣移植等多种方法联合治疗.结果 术后切口Ⅰ期愈合37例;浅表感染5例,经换药2周后愈合;窦道形成1例,经换药、引流2个月后愈合.组织瓣移植均成活,其中4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换药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8~91个月,平均54.6个月.骨不连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5~11个月,平均7.6个月.术后发生下肢短缩畸形4例,畸形愈合2例,邻近关节活动部分受限7例,前臂旋转受限1例.结论 同种异体骨移植术后骨不连主要呈萎缩型,稳定骨折、组织瓣移植、控制感染及充分植骨是治疗同种异体骨移植术后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志强;宋会平;邓华民;陈杰;张立峰;李冀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原位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混合植骨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4月,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应用原位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22例腰椎疾患患者,回顾性分析术后体温、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腰椎疼痛情况;采用MacNab疗效评价标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术后疗效评定;采用Jorgenson标准评价术后融合节段的融合率.结果 术后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35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红肿、渗出、感染.JOA评分:优4例,良14例,中4例,优良率为81.8‰MacNab疗效评价:优4例,良13例,中5例,优良率为77.3%;ODI指数评价:优3例,良17例,中2例,优良率为90.9%.术后1年X线片示脊柱融合20例,2例未融合,融合率为90.9%.结论 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原位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可获得良好术后疗效和融合率.
作者:丁悦;秦础强;黄东生;马若凡;李春海;苏培强;刘尚礼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3种骨移植材料在大鼠体内降解吸收及诱导周围组织反应的情况,为临床骨缺损修复选择合适的骨移植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36只健康成年SD大鼠(体重229~358 g)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8只,于大腿中部切开长约2 cm切口,造成股部肌袋,埋植不同实验材料.A组左侧植入人工骨硫酸钙(calcium sulfate,CS)颗粒(A1组),右侧植入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rtrix,DBM)材料(A2组);B组左侧植入异种DBM(B1组),右侧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B2组).术后2、4、6周,A、B组各处死6只动物取材,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并行组织学评分.结果 大体观察:A1组CS颗粒随时间延长逐渐降解吸收:A2组和B1组DBM未见明显吸收,肌肉有纤维化改变,炎性反应均较重;B2组仅见术区组织瘢痕改变.组织学观察:A1组未见明显炎性反应,CS颗粒随时间延长逐步降解吸收,于术后6周完全降解吸收,后期周围组织纤维化表达增加;A2组和B1组炎性反应随时间延长而减轻,DBM降解吸收不明显,可诱导异位肉芽组织并继发纤维化改变,未见明显免疫反应并可观察到异位诱导成骨现象;B2组轻微炎性反应随时间延长而消退,后期有胶原纤维密度增加和血管化发生.A2、B1组与A1、B2组炎性浸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2、B1组间及A1、B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A2、B1组纤维化表达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与B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及B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降解吸收快,生物相容性好,在急性骨折伴缺损和无需承重部位的骨移植中是佳骨修复填充材料.同种异体和异种DBM具有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活性,吸收缓慢,适合于下肢承重部位骨缺损和骨不连的修复治疗.
作者:游永刚;徐永清;唐辉;丁晶;陆华拓;赵万秋;张勇;李刚;赵玺龙;陈苏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灌注法与浸泡法构建去细胞全喉支架的异同,为去细胞全喉支架作为组织工程载体选择佳制备方案.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灌注组与浸泡组(n=10).分别采用灌注法和浸泡法处理获得去细胞全喉支架,行大体、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并检测去细胞全喉支架空隙率及软骨细胞活力.结果 大体观察:灌注组去细胞喉体苍白透明,而浸泡组喉体呈粉红色.组织学与扫描电镜观察:与浸泡组相比,灌注组去细胞全喉支架去细胞程度更均匀,孔隙多,胶原纤维未受损,且软骨活力保存完好.灌注组去细胞基质孔隙率为85.39%±3.16%,而浸泡组为34.72%±4.5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灌注组去细胞支架软骨细胞活力为86.93%±1.52%,浸泡组为77.73%±1.6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灌注组软骨细胞保存较多,呈较强异染反应;浸泡组软骨细胞生长缓,异染反应较弱.结论 灌注法较浸泡法制备的去细胞全喉支架去细胞效果更佳,且更完整地保留了软骨活性,提供了较完整的去细胞全喉支架,是一种理想的细胞载体.
作者:侯楠;崔鹏程;罗家胜;郑德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报告16例跟骨骨髓窦患者临床资料,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以免误诊误治.方法 1987年7月-2007年10月,收治16例跟骨骨髓窦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21~67岁,平均32.5岁.因足踝部外伤摄X线片发现12例,因足跟疼痛摄X线片发现4例.伴踝部骨折4例.骨髓寞1~3 cm.单侧13例,双侧3例.分析X线片、CT,并随访其骨结构变化.结果 X线片示骨髓窦呈类圆形8例,椭圆形4例,不规则形4例.6例行CT检查,CT示跟骨大小外形正常,边缘光整;跟骨体部局限性密度减低,其内密度不均,可见稀疏排列的骨小梁影,垂直走行的骨小梁断面呈小点状致密影;低密度区部分边缘向周围逐渐过渡,部分边缘清楚,可略有硬膨胀.其中2例因术前诊断为骨囊肿而行手术刮除,术后1例病理诊断为脂肪组织,另1例术中发现为脂肪组织;4例准备行骨囊肿手术前再次会诊,纠正为跟骨骨髓窦而免除手术.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0年.患者病情无变化,X线片示骨结构无变化.结论 跟骨骨髓窦临床少见,认识该病可避免误诊误治.
作者:邢立峰;曹斌;周玲玲;曹庆选;王俊国;殷德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I.CO.S.(ideal compression screw)螺钉在治疗股骨颈骨折中的生物力学作用,为临床选择此类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甲醛固定成年(45~60岁)尸体股骨标本48个,选骨密度及股骨颈长度相似的标本30个,制备股骨颈头下型骨折模型,随机分为I.CO.S.螺钉组(实验组)和普通空心加压螺钉组(对照组),实验组根据植钉数量及位置不同又分为A(水平位2枚)、B(垂直位2枚)、C(倒三角位3枚)3个亚组,对照组分为D(水平位2枚)、E(垂直位2枚)、F(倒三角位3枚)3个亚组,每亚组5个标本.以速率1.2 mm/min线性载荷0~600 N分级加载,测定各组载荷下股骨卜段应变值、股骨头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并进行屈服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在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A、B、C组水平位移和屈服载荷均较D、E、F组好(p<0.05),A、D组应变、水平位移和屈服载荷均较B、E组好(P<0.05),而C、F组间以及A、C组间应变、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屈服位移和屈服载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O.S.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稳定可靠,且2枚I.CO.S.螺钉水平位固定有较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
作者:陆慧;倪卫东;高仕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erueiate ligament,ACL)和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2月-2006年7月,收治10例ACL及PCL同时断裂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18~45岁,平均30.2岁.左膝6例,右膝4例.均有明确外伤史.病程1~3周,平均1.8周.关节镜下取26~28 cm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重建ACL及PCL.术后伸膝位支具制动4周,4周后开始0~900主动屈膝功能锻炼,6周后主动屈膝>90°.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手术时间90~110min,平均100 min.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5个月.行走步态正常,关节活动度为0~135°.10例膝关节前抽屉试验及内外侧应力试验均为阴性;后抽屉试验8例阴性,2例分级Ⅰ度.2例术后4 d出现膝关节积液,经抽液和注射透明质酸钠后消失.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24.89 ± 5.39)分升至术后12个月的(96.00±4.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重建ACL及PCL,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
作者:王洪;孟春庆;段德宇;杨述华;叶树南;邵增务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重度旋前-外旋踝关节骨折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7月-2007年4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带线锚钉修补治疗17例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旋前-外旋踝关节骨折.男13例,女4例;年龄21~56岁,平均36.5岁.均为闭合性损伤,不伴软组织缺损,关节活动受限.术前X线片及CT检查均可见外踝、后踝骨折,有明显外移的距骨,不伴内踝骨折.根据Lauge-Hansen分型均为旋前.外旋型Ⅳ度损伤,根据Danis-Weber分型均为C型.受伤至手术时间4~7 d,平均5.6 d.结果 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15.6个月.X线片示17例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1~16周,平均14.8周.按改良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价:优5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2.4%.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X线片测得术后内踝间隙为(3.16±0.37)mm,与术前(4.87±0.43)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侧重力应力位下内踝间隙为(3.55±0.44)mm,与健侧(3.47±0.4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Ⅳ度旋前-外旋踝关节骨折,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应充分重视修复重建内侧韧带结构.
作者:陈宇杰;施忠民;李晓林;张彦;柴益民;张长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多轴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07年6月,应用Numeloek Ⅱ型多轴锁定钢板治疗12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男6例,女6例;年龄34~64岁,平均48.2岁.左侧5例,右侧7例.陈旧性骨折1例,新鲜骨折1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病程4 h~60 d,平均9 d 7 h.按AO/ASIF骨折分型:C1型4例,C2型5例,C3型3例.术前测量掌倾角-30~30°,平均-5°;尺偏角5~13°,平均7.70°桡骨短缩5~15 mm,平均9 mm.1例合并肘关节脱位,2例合并尺骨骨折,2例为多发伤.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9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8周,平均6.6周.钢板螺钉无松动断裂,11例关节面平整,1例稍差.术后掌倾角0~15.,平均6.70°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偏角5~15°,平均10.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骨短缩均完全纠正.腕关节活动度达健侧的55%~100%,握力达健侧的55%~90%.根据腕关节功能及X线片测量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优9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1.7%.结论 多轴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可牢固维持复位,提供锁定角度灵活性的同时并不增加内固定失效及复位丢失发生率,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张志凌;陈爱民;江曦;高文武;侯春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变化规律和处理原则.方法 2000年3月-2007年8月,收治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儿2 957例,其中采取非手术治疗2097例(非手术组),手术治疗860例(手术组).手术组男441例,女419例;年龄6个月~18岁,中位年龄5岁.非手术组血管瘤1950例,男575例,女1375例,年龄1个月~14岁,中位年龄6个月;血管畸形147例,男67例,女80例;年龄2~17岁,中位年龄7岁.非手术组中1 525例血管瘤患儿及147例血管畸形患儿仅接受门诊随访观察而未实施医疗干预,余425例血管瘤患儿在观察中接受曲安奈德与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分别将各组患儿年龄、病程、处置方法及疾病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 525例未干预血管瘤患儿表现出明显增生、静止和消退完成期特点,消退完成期522例(中位年龄16个月),消退率为34%;425例接受曲安奈德与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的患儿中,383例(90%)进入消退完成期.147例血管畸形患儿无异常增快及自然消退者.手术切除的860例患儿随年龄增人,血管瘤构成比逐渐下降,血管畸形构成逐渐上升.结论 血管瘤转归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点.对于多数不涉及重要功能的中小型血管瘤不宜过早进行干预,可在医师监测下严密观察,争取自然消退.对于生长于特殊部位以及面积较大,生长速度过快的难治性血管瘤,为防止并发症发生及在自行消退之前出现更大损害,可积极实施适当医疗干预.血管畸形不能自然消退,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干预.
作者:覃道锐;刘文英;吉毅;周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股骨头坏死行开髓减压后,采用同种异体皮质骨支撑骨笼联合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防止股骨头塌陷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同种异体皮质骨支撑骨笼联合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40例(42髋).男26例,女14例:年龄27~45岁,平均35.6岁.病程6~28个月,平均18.3个月.致病原因:特发性9例(9髋),激素性26例(28髋),酒精性4例(4髋),化疗相关性1例(1髋).术前行正侧位X线、MRI及CT检查,证实为股骨头坏死,确定骨坏死区域和范围.Ficat分期:Ⅰ期12髋,Ⅱ期29髋,Ⅲ期1髋.Harris评分为(63.1±6.4)分.术后定期摄X线片,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术后患髋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骨折、神经、血管损伤和深部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术后36例(38髋)获随访,随访时间24~58个月,平均38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24个月X线片示23例(24髋)股骨头死骨边缘或中心吸收、缩小,病灶区域再骨化充分,股骨头修复、无坏死塌陷进展.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2.3±16.5)分,较术前提高(19.2±14.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Harris评分,优24髋,良11髋,可2髋,差1髋.结论 同种异体皮质骨支撑骨笼联合自体松质骨移植手术损伤小,适合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年轻患者,近中期疗效满意,并能有效防止股骨头塌陷.
作者:许伟华;杨述华;李宝兴;杨操;叶树楠;唐欣;叶哲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