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君;谢桂英
微小唇裂又称隐性唇裂,是唇裂中畸形轻微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为白唇皮肤及黏膜没有裂隙,白唇条索样纤维组织,红唇切迹,伴或不伴鼻畸形[1]。因其畸形较轻,患者要求更高,常规的手术方法行自鼻底到红唇的皮肤切口,遗留术后皮肤瘢痕,修复效果满意度低,医生在修复此类唇裂患者时会感到非常棘手。近年来,笔者采用短切口修复微小唇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
作者:毋磊;李永林;董斌;陈龙金;张明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和CD44v6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16例恶性黑素瘤患者皮损及12例良性黑素痣中OPN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OPN和CD44v6在恶性黑素瘤中阳性表达分别为87.5%%和75%,显著高于良性黑素痣的16.7%和0(P<0.01)。OPN和CD44v6呈正相关关系(r=0.69,P<0.05)。恶性黑素瘤中OPN和CD44v6阳性表达可能与其高转移性能有关(P<0.05)。结论:OPN和CD44v6的高表达在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和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
作者:周宇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红蓝光交替照射治疗颜面部痤疮的疗效及护理,为红蓝光交替照射治疗颜面部痤疮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就诊的颜面部痤疮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红蓝光交替照射护理方法,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结果比较,发现实验组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3.6%,两组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蓝光交替照射治疗颜面部痤疮疗效比常规护理痤疮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赵娜;马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通过两种桩核烤瓷冠修复方法,比较观察两种桩核临床效果的优劣及牙根的存在状况,为临床修复材料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患者88例(男48例,女40例),共88颗,因龋坏已致牙髓坏死的上前牙残冠。根的冠部均在龈缘以上,条件均等,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4颗牙,分别行铸造金属桩核烤瓷冠和玻璃纤维桩核烤瓷冠修复,对修复体的远期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6年,金属桩核组复查数36颗,27颗修复体保存完好,9颗修复体出现脱落,牙根出现不同程度的牙根折断。玻璃纤维桩核组复查数38颗,36颗修复体完好,功能良好。2颗出现玻璃纤维桩折断,但牙根完好,无松动,牙龈正常。两组成功率分别为75%和9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属桩核组修复体的失败,根折是其主要原因。玻璃纤维组的失败,纤维桩折断是其主要因素。牙根的折断是不可复性的,纤维桩的折断,牙根还有二次修复的机会,因而纤维桩较金属桩更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陈兆社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在世界范围内瘢痕疙瘩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除白化病患者外,各个种族均有发病。据统计,中国人的瘢痕疙瘩(Keloid ,K)发病率在世界上仅次于黑种人,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尤其是生长于头面部等暴露部位或功能部位的瘢痕疙瘩,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对于K的治疗除手术以外有多种方法,但迄今为止没有办法达到治愈[1]。K预防和治疗的困难在于:①其形成机制复杂又不十分明确;②对其临床发生发展的进程缺乏前瞻性的预测。因此,明确K产生的机理是预防和治疗K的关键。本文将对与K关系为密切的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和近来研究渐热的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 ,TLRs)信号通路做阐述总结,并探讨以上两条信号通路的关系,及其中均涉及到的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GF-activated kinase 1, TAK1)能否成为K防治的靶点。
作者:高正君(综述);薛晓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非对称拔牙正畸矫治技术对早期前牙重度深覆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患有前牙重度深覆盖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下颌后收缩患者57例,拔除上颌两侧第一双尖牙以及一个下中切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通过治疗前后的对比和对治疗过程的整个回顾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矫治周期为24~30个月,57例病患牙列整体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侧貌协调,面部美观。结论:在正畸临床中灵活采减数设计方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前牙重度深覆盖的方法,对非对称拔牙具有良好的疗效,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梅君;谢桂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用全瓷修复技术治疗职业性牙酸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23例职业性牙酸蚀病患者采用全瓷修复技术治疗。分别于修复后3个月、6个月、1年、3年复查。复查内容包括:修复体边缘、解剖外形、表面光滑度、颜色、患者使用满意度。结果:整个随访期间,23例职业性牙酸蚀病患者面部外形改善,咀嚼功能恢复良好,患者对修复体的美观及舒适性均较为满意。结论:用全瓷修复技术治疗职业性牙酸蚀病能恢复患者美观,提高咀嚼效率。同时还应加强口腔健康和个人防护宣教。
作者:李峥;杜斌;李荣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两种光聚合模式对复合树脂充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例患者,共84颗楔状缺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颗。分别使用软启动(SOFT-START)光聚合模式和传统高光强光聚合模式进行Z350复合树脂充填。另一名医师分别在修复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按照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机构直接修复评价标准(USPHS)进行盲法评价。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期内,SOFT-START光聚合模式的修复成功率优于传统高光强光聚合模式(P<0.05)。结论:光聚合模式对复合树脂的充填效果有影响,SOFT-START光聚合模式的修复效果优于传统高光强光聚合模式。
作者:于博;秦宗长;李沫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1],目前认为它们是源于修复与再生失调异常的创伤愈合过程[2-3],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4],除了引起器官的畸形或功能障碍外,主要影响外观,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作为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已得到皮肤美容医师的广泛关注,一直是研究热点。目前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方法很多[5],包括:激光、手术、皮损内注射激素等药物、硅胶及相关产品、压力治疗、放射治疗等,但任何单一治疗方法效果有限,病理性瘢痕的治疗仍然是一个尚未攻克的难题[6]。各种波长激光的投入使用迄今已有近30年,初应用的是普通CO2激光及Er:YAG激光,由于复发率较高目前已基本不再使用[7]。现应用较多的包括:585nm和595nm脉冲染料激光、剥脱性点阵激光(CO2点阵激光、Er:YAG点阵激光)、非剥脱性点阵激光(1540nm铒玻璃激光等)以及强脉冲光[8]。另外,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Q-开关或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也在病理性瘢痕的治疗中有所应用[9]。本文就激光及强脉冲光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并初步探究了激光及强脉冲光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机制及治疗选择。
作者:宋黎(综述);熊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面部除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2月进行面部注射除皱的患者,对患者注射部位术后1周、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注射A型肉毒毒素之后,达到很好的除皱效果。结论:使用A型肉毒毒素来去除面部的皱纹,其疗效非常明显,副作用小,患者痛苦少,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面部年轻化方式。
作者:富小清;夏洪福;许进前;刘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正畸方法直立阻生磨牙后前移关闭缺失第一恒磨牙间隙的疗效。方法:样本共计32例,下颌第一恒磨牙已拔除或无保留价值,且伴同侧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口内辅弓法直立阻生磨牙,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下颌第一磨牙间隙。治疗前后检查第二恒磨牙和第三恒磨牙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 AL),统计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附着丧失的变化。结果:32例阻生齿均直立,下颌第一恒磨牙缺隙关闭。X线片检查示:牙根平行良好,阻生齿周围骨质再生良好,牙槽嵴形态正常,牙周膜清晰。所有病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治疗后较治疗前出现少量附着丧失量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后可通过正畸治疗移动第二磨牙且直立前倾阻生第三磨牙前移代替原第一、二磨牙,疗效较好,可见少量附着丧失,建议治疗前评估患者附着龈水平和牙周状况,降低治疗风险。
作者:张咏梅;雷菲菲;陈良;阿提坎·木肉孜;阿不都热依木·米吉提;郑苍尚 刊期: 2015年第16期
1931年,美国的Broadbent[1]提出了X线头影测量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患者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然后对面部软硬组织进行定点、描绘线角以及轮廓,并测量线距与角度进行测量分析。这一革新使对患者牙、颌、颅面软硬组织结构特点的了解由表及里,让个体或人群的颅面部参数开始步入量化时代,使得区分正常与异常的解剖形态更加形象化、数据化。如今已发展成为口腔正畸、正颌外科诊断、治疗、预后及科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胡关举(综述);徐宇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皮肤扩张术治疗颜面部大面积黑色素痣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5月~2014年5月入院的颜面部大面积黑色素痣的患者,在病变周围或远离病变区(额部、胸三角区、上臂内侧)进行2~3个月皮肤预扩张,应用扩张皮瓣修复病变切除后组织缺损。结果:用本方法治疗24例,1例皮瓣发生远侧血运障碍,皮瓣远端皮肤坏死2cm×2cm,换药后创面愈合遗留瘢痕,2例配合植皮术修复,21例修复后皮肤色泽、质地、厚度均与周围皮肤一致。结论:皮肤扩张术是一种治疗大面积颜面部黑色素痣安全效果好的方法。
作者:颜玉华;朱礼昆;王继华;张景波;郭群;何永静;汤婷;张颖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对18-β甘草酸苷治疗前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4、IL-8、IL-17和IL-22的检测,探讨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方法:用Western blot检测法分别检测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经甘草酸苷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4、IL-8、IL-17和IL-22的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经18-β甘草酸苷治疗前血清中IL-4浓度(22.75±6.87pg/ml)、IL-8浓度(20.26±4.52pg/ml)、IL-17浓度(24.62±7.28pg/ml)和IL-22浓度(23.26±9.04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IL-4浓度(14.44±4.29pg/ml)、IL-8浓度(12.24±3.32pg/ml)、IL-17浓度(13.32±1.61pg/ml)和IL-22浓度(14.32±1.59pg/m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健康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中存在IL-4、IL-8、IL-17和IL-22水平异于正常,提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而18-β甘草酸苷治疗后血清中IL-4、IL-8、IL-17和IL-22明显降低,提示18-β甘草酸苷可能通过影响辅助T细胞相关因子来发挥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作用。
作者:张玉刚 刊期: 2015年第16期
①论著类文稿字数限制在5000字以内,有中英文摘要,英文要求与中文对应,包括英文文题,全部作者姓名、单位及邮编,英文摘要不分段,200字左右,关键词3~8个。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非重睑术后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非重睑术后不对称双眼皮整形病例92例,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运用传统切开法重睑成形术,研究组实施小切口去脂与连续埋线并用的重睑成形术,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美容效果满意率为95.6%,对照组美容效果满意率为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2%,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3%,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去脂和连续埋线并用的重睑成形术实施不对称双眼皮整形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佳,愈合时间比较短,美容效果比较佳,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作者:陈玉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通过手术方法去除眼睑裂斑及球结膜褐色斑,达到眼部美学效果。方法:2009年11月-2015年4月,笔者对98例眼睑裂斑、球结膜褐色斑患者,采用表面麻醉和肿胀浸润麻醉后,将病变处球结膜浅层充分分离后剪除病变组织,创口边缘不缝合,自行愈合。结果:术后随访1~2年,98例中93例获得了理想的术后效果,术区洁白、光滑,5例效果比较理想。结论:通过手术方法去除眼睑裂斑及球结膜褐色斑可达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作者:赵奇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生率为70%~87%,青春期多发,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1],因皮脂腺导管与毛孔的堵塞,致使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外流不畅所致。痤疮皮损主要发生于面、胸背等处,皮损有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表现[2]。给患者带来烦恼,甚至痛苦,是严重影响青年人美观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笔者采用夫西地酸乳膏联合他扎罗汀乳膏与地奈德乳膏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敏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