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红蓝光交替照射治疗颜面部痤疮患者的护理体会

赵娜;马瑛

关键词:红蓝光, 交替照射治疗, 颜面部痤疮, 护理, 常规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红蓝光交替照射治疗颜面部痤疮的疗效及护理,为红蓝光交替照射治疗颜面部痤疮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就诊的颜面部痤疮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红蓝光交替照射护理方法,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结果比较,发现实验组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3.6%,两组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蓝光交替照射治疗颜面部痤疮疗效比常规护理痤疮显著,值得推广。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前牙重度深覆盖非对称拔牙57例正畸矫治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非对称拔牙正畸矫治技术对早期前牙重度深覆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患有前牙重度深覆盖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下颌后收缩患者57例,拔除上颌两侧第一双尖牙以及一个下中切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通过治疗前后的对比和对治疗过程的整个回顾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矫治周期为24~30个月,57例病患牙列整体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侧貌协调,面部美观。结论:在正畸临床中灵活采减数设计方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前牙重度深覆盖的方法,对非对称拔牙具有良好的疗效,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梅君;谢桂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TGF-β激活激酶1在TGF-β、Toll样受体信号途径中对瘢痕疙瘩形成的作用

    在世界范围内瘢痕疙瘩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除白化病患者外,各个种族均有发病。据统计,中国人的瘢痕疙瘩(Keloid ,K)发病率在世界上仅次于黑种人,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尤其是生长于头面部等暴露部位或功能部位的瘢痕疙瘩,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对于K的治疗除手术以外有多种方法,但迄今为止没有办法达到治愈[1]。K预防和治疗的困难在于:①其形成机制复杂又不十分明确;②对其临床发生发展的进程缺乏前瞻性的预测。因此,明确K产生的机理是预防和治疗K的关键。本文将对与K关系为密切的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和近来研究渐热的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 ,TLRs)信号通路做阐述总结,并探讨以上两条信号通路的关系,及其中均涉及到的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GF-activated kinase 1, TAK1)能否成为K防治的靶点。

    作者:高正君(综述);薛晓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腋窝皱襞切口超薄皮瓣修剪法治疗腋臭

    目的:总结采用超薄皮瓣修剪法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探讨微创治疗腋臭的手术方法。方法:2008年1月-2014年12月,对86例腋臭患者实行局部肿胀麻醉,腋窝皱襞切口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的超薄皮瓣,修剪去除顶泌汗腺组织及部分毛根毛囊-皮脂腺复合体治疗腋臭。结果:经术后6~12月随访,除3例手术切口边缘部分皮肤坏死,切口愈合不良,瘢痕略明显外,其余患者均获满意效果。结论:腋窝皱襞切口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修剪法,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切口痕迹不明显、恢复快、复发少、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腋臭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张树青;朱光辉;卢彬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编辑部版权页声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青少年下颌骨成釉细胞瘤保存颌骨的手术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青少年时期下颌骨成釉细胞瘤保存颌骨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7-2013年收治的23例青少年下颌骨成釉细胞瘤病例采用刮治、烧灼、磨削的方法,通过随访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经2~5年的随访,23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对于青少年时期下颌骨成釉细胞瘤,保存颌骨的手术方法是可行的。

    作者:张永宽;王兴强;王维玺;荆欢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结节性类弹性纤维病一例

    结节性类弹性纤维病(nodular elastoidosis)是一种日光弹力组织变性,笔者曾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尚进;何威;李鸿国;杨玲;程琦;于尧;刘康康;杨冠楠;张昭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皮肤扩张术治疗颜面部大面积黑色素痣

    目的:探讨皮肤扩张术治疗颜面部大面积黑色素痣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5月~2014年5月入院的颜面部大面积黑色素痣的患者,在病变周围或远离病变区(额部、胸三角区、上臂内侧)进行2~3个月皮肤预扩张,应用扩张皮瓣修复病变切除后组织缺损。结果:用本方法治疗24例,1例皮瓣发生远侧血运障碍,皮瓣远端皮肤坏死2cm×2cm,换药后创面愈合遗留瘢痕,2例配合植皮术修复,21例修复后皮肤色泽、质地、厚度均与周围皮肤一致。结论:皮肤扩张术是一种治疗大面积颜面部黑色素痣安全效果好的方法。

    作者:颜玉华;朱礼昆;王继华;张景波;郭群;何永静;汤婷;张颖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全瓷修复技术治疗职业性牙酸蚀病的研究

    目的:探讨用全瓷修复技术治疗职业性牙酸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23例职业性牙酸蚀病患者采用全瓷修复技术治疗。分别于修复后3个月、6个月、1年、3年复查。复查内容包括:修复体边缘、解剖外形、表面光滑度、颜色、患者使用满意度。结果:整个随访期间,23例职业性牙酸蚀病患者面部外形改善,咀嚼功能恢复良好,患者对修复体的美观及舒适性均较为满意。结论:用全瓷修复技术治疗职业性牙酸蚀病能恢复患者美观,提高咀嚼效率。同时还应加强口腔健康和个人防护宣教。

    作者:李峥;杜斌;李荣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非重睑术后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非重睑术后不对称双眼皮整形病例92例,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运用传统切开法重睑成形术,研究组实施小切口去脂与连续埋线并用的重睑成形术,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美容效果满意率为95.6%,对照组美容效果满意率为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2%,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3%,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去脂和连续埋线并用的重睑成形术实施不对称双眼皮整形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佳,愈合时间比较短,美容效果比较佳,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作者:陈玉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A型肉毒毒素进行面部除皱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面部除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2月进行面部注射除皱的患者,对患者注射部位术后1周、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注射A型肉毒毒素之后,达到很好的除皱效果。结论:使用A型肉毒毒素来去除面部的皱纹,其疗效非常明显,副作用小,患者痛苦少,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面部年轻化方式。

    作者:富小清;夏洪福;许进前;刘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版权转让声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硅胶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硅胶置管与否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2例慢性泪囊炎患者的手术效果,其中35例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37例联合硅胶置管。结果: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愈30例,复发5例,有效治愈率85.7%,联合硅胶置管治愈35例,好转2例,治愈率94.6%,总有效率达100%, 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疗效与联合硅胶置管接近,但手术有效率显著提高。

    作者:曾伟;芦二永;张素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短切口修复微小唇裂

    微小唇裂又称隐性唇裂,是唇裂中畸形轻微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为白唇皮肤及黏膜没有裂隙,白唇条索样纤维组织,红唇切迹,伴或不伴鼻畸形[1]。因其畸形较轻,患者要求更高,常规的手术方法行自鼻底到红唇的皮肤切口,遗留术后皮肤瘢痕,修复效果满意度低,医生在修复此类唇裂患者时会感到非常棘手。近年来,笔者采用短切口修复微小唇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

    作者:毋磊;李永林;董斌;陈龙金;张明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注射填充术在面中部深层脂肪区域应用的方法和意义

    目的:面中部深层脂肪(Deep Medial Cheek Fat,DMCF)与面中部形态密切相关,本文探讨通过对DMCF区域的注射充填治疗改善面中部形态的意义。方法:通过以DMCF的解剖学结构为基础而设计的注射充填方法可以有效增加DMCF区域组织体积,有效改善面中部各种不良形态。结果:本组共52例患者,均施行DMCF区域的注射充填手术,其中颗粒脂肪移植11例,修饰用透明质酸钠凝胶注射41例,随访2月~2年,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结论:DMCF是一个标准的解剖结构,边界明确的,注射充填精确到位,可有效改善面中部形态。

    作者:曾令寰;雷蕾;秦小惠;王娅;曾传秀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直立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关闭缺失第一恒磨牙间隙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正畸方法直立阻生磨牙后前移关闭缺失第一恒磨牙间隙的疗效。方法:样本共计32例,下颌第一恒磨牙已拔除或无保留价值,且伴同侧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口内辅弓法直立阻生磨牙,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下颌第一磨牙间隙。治疗前后检查第二恒磨牙和第三恒磨牙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 AL),统计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附着丧失的变化。结果:32例阻生齿均直立,下颌第一恒磨牙缺隙关闭。X线片检查示:牙根平行良好,阻生齿周围骨质再生良好,牙槽嵴形态正常,牙周膜清晰。所有病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治疗后较治疗前出现少量附着丧失量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后可通过正畸治疗移动第二磨牙且直立前倾阻生第三磨牙前移代替原第一、二磨牙,疗效较好,可见少量附着丧失,建议治疗前评估患者附着龈水平和牙周状况,降低治疗风险。

    作者:张咏梅;雷菲菲;陈良;阿提坎·木肉孜;阿不都热依木·米吉提;郑苍尚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改良双梭形切口腋臭根治术体会

    腋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患,发病率约为6%,有明显家族倾向和遗传特征[1],影响患者生活和社交活动,严重者可导致患者心理障碍。临床以手术治疗方法为主,多选择小切口直视下大汗腺剪除术,但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血肿、边缘异味残留等并发症较为常见[2]。2012年4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创新应用改良双梭形切口皮肤切除+直视下大汗腺剪除术治疗腋臭8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云平;张志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关于处理一稿两投的声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Aurora光波射频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Aurora光波射频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寻找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有效方法。方法:收集来笔者科室就诊的12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三组:对照1组40例、对照2组40例、治疗组40例。其中对照1组单用Aurora光波射频进行治疗,对照2组单用笔者科室自发研制的中药面膜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Aurora光波射频联合中药面膜进行治疗,每4周治疗1次,三组患者治疗期间都用寻常性痤疮洗剂外敷,治疗时间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1组、对照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3.3%、63.7%,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χ2=4.58,P<0.05),对照1组和对照2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6,P>0.05)。结论:Aurora光波射频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寻常性痤疮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可以明显缩短疗程,并提高治愈率,值得推广。

    作者:马瑛;赵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告作者和读者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18-β甘草酸苷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4、IL-8、IL-17和IL-22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18-β甘草酸苷治疗前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4、IL-8、IL-17和IL-22的检测,探讨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方法:用Western blot检测法分别检测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经甘草酸苷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4、IL-8、IL-17和IL-22的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经18-β甘草酸苷治疗前血清中IL-4浓度(22.75±6.87pg/ml)、IL-8浓度(20.26±4.52pg/ml)、IL-17浓度(24.62±7.28pg/ml)和IL-22浓度(23.26±9.04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IL-4浓度(14.44±4.29pg/ml)、IL-8浓度(12.24±3.32pg/ml)、IL-17浓度(13.32±1.61pg/ml)和IL-22浓度(14.32±1.59pg/m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健康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中存在IL-4、IL-8、IL-17和IL-22水平异于正常,提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而18-β甘草酸苷治疗后血清中IL-4、IL-8、IL-17和IL-22明显降低,提示18-β甘草酸苷可能通过影响辅助T细胞相关因子来发挥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作用。

    作者:张玉刚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