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荟元(摘译)
目的:分析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矫治露龈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8名露龈笑患者,在其两侧上颌侧切牙与尖牙间靠近牙根部植入微螺钉,用橡皮圈-结扎丝将微螺钉与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连起来,每侧即刻加力50~100g,每4周更换一次橡皮圈。矫治前后比较露龈笑及上切牙压低程度。结果:平均疗程6.8个月,上切牙龈缘到上唇下缘距离平均缩短(2.6±1.2)mm,露龈笑得到改善。结论: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性能稳定,疗效肯定,操作简单,是矫治露龈笑的理想支抗选择。
作者:张利;李少鹏;刘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在皮瓣远端进行血管吻合对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的作用。方法:首先采集相关临床资料数据。手术采用一期置入额部扩张器,二期取出扩张器并将额部皮瓣以单侧颞浅血管蒂转移至面部受区,吻合组额部皮瓣的远端颞浅血管蒂吻合于受区血管,未吻合组则不进行血管吻合。结果:吻合组皮瓣未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未吻合组均出现明显的远端静脉回流障碍及坏死。结论:吻合远端血管束的额部皮瓣可以明显改善皮瓣远端静脉回流障碍。
作者:甘承;田佳;陈文霖;杨增杰;殷竹鸣;刘立强;范金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臀部深度压疮患者应用带蒂真皮复合组织瓣修复的手术效果及其优势,为解决压疮复发提供新思路。方法:自2012年2月-2014年8月,收住院的深度臀部压疮患者38例,44处压疮创面,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后,从邻位设计皮瓣去掉表皮和大部分真皮,制成真皮瓣,用带蒂真皮复合组织瓣填充创面后,再用局部皮瓣或穿支皮瓣覆盖修复压疮创面。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半,所有压疮创面愈合良好,未见复发。结论:真皮瓣具有良好的血供,抗感染能力强,填充消灭死腔的优点,利用带蒂真皮复合组织瓣填充修复压疮创面,填充效果确实可靠,局部创伤小,术后复发率低,是修复臀部压疮的理想方法。
作者:黄新灵;周忠志;熊武;陈莹莹;向聪莲;杨双喜;兰宏伟;蔡昫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VISIA图像分析系统对面部皮肤老化联合治疗前后的定量评价能力。方法:选取36名面部皮肤老化患者行强脉冲光治疗5次(每4周1次),合并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1~2次。对治疗前后的皮肤相关特征进行检测,将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计算差异性。结果:检测面部皮肤老化患者的不同皮肤特征在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各不相同,治疗后面部斑点、毛细血管扩张、毛孔、皱纹较治疗前数值明显升高,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过VISIA 图像分析系统对皮肤老化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作为疗效的一个定量衡量标准,在疗效评估上有一定意义。
作者:郭云;朱淑萍;沈金翠;王爱玲;邓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近年来,笔者科室应用0.1%他克莫司软膏(商品名:普特彼)治疗面部多发性白色糠疹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根据其不同时期的有效率,对他克莫司治疗面部多发性白色糠疹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薛国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病理性修复是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大量沉积,可导致真皮组织过度增生而出现病理性瘢痕,包括局限性生长的增生性瘢痕和生长超过创缘的瘢痕疙瘩。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但临床易复发,无特效处理办法,是整形外科、皮肤科、烧伤科领域的常见病、难治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心理健康。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瘢痕疙瘩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属于多基因、多因子共同作用所致,近年来对瘢痕疙瘩基因水平的研究越来越多,2010年,日本学者Mitsuko[1]首次对日本人瘢痕疙瘩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先发现了NEDD4基因上与瘢痕疙瘩发病相关的位点。随后,不断有学者进行NEDD4基因与瘢痕疙瘩的探讨。本文就NEDD4基因与瘢痕疙瘩发病关系作如下综述。
作者:王辉(综述);朱飞(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在乳癌筛查及其根治术后隆乳术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我院进行检查的1837例女性资料进行分析,入院后采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对其检测,分析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在乳腺癌中的检出率及其根治手术隆乳的指导,评价其对乳腺癌检出率的敏感度。结果:455例少量腺体型,BI-ARDS分类中117例1级,192例3级,76例2级;1051例多量腺体型,BI-ARDS分类中452例1级,319例3级,99例2级;194例致密性,BI-ARDS分类中71例3级,55例1级,44例2级;194例脂肪型,BI-ARDS分类中52例5级,36例3级;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中检出55例乳腺癌,患者年龄为(29~72)岁,检出率为2.99%(55/1837),其中4例间歇期癌。55例乳腺癌患者均手术治疗。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敏感度为93.22%(55/59)。对于确诊的55例患者均采用根治手术治疗,患者中53例治疗效果理想,治愈率为96.4%。结论: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在女性乳腺癌筛查中效果理想,检出率高,对于多量腺体型以及致密型乳腺可以联合其他方法进行筛查,并且这种方法对根治术后隆乳手术的指导有一定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蔡冬鹭;蔡思清;颜丽笙;颜建湘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切口综合处理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12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切口处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切口处理,比较两组切口愈合的情况、疼痛、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切口愈合程度好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生理和心理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对切口美观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综合处理能够加速剖宫产术后切口的愈合,提高切口愈合后的美观性。
作者:张银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旨在观察综合外治疗法对青春期痤疮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1例患者均来自皮肤科门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综合外治疗法(综合火针、粉刺挑治、红蓝光及中药石膏硬膜);对照组:29例,服用中草药清热消痤汤,采用Martin等研制的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Qol-Acne)作为评定标准。结果:在自我感知、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多项评分差值相比,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两组治疗均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治疗组在改善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
作者:李伟宁;雷鸣;赵颖;张晓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通过种植支抗矫治成年女性双颌前突患者,分析矫治后患者鼻唇颏协调性。评价种植支抗矫治成年女性双颌前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使用拔牙后种植体支抗矫治双颌前突成年女性患者15例,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 线片进行测量分析,通过分析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分析研究矫治后患者鼻唇颏协调性。结果:矫治后患者鼻唇角增大,上下唇厚度增加,相对于E 线的突距减小,颏沟倾角和颏厚在治疗后明显增大和增厚,颏唇沟深度加深,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颌骨间关系的无变化。矫治后患者鼻唇颏协调性改善,侧貌线条趋于柔和。结论:在成年女性双颌前突患者的矫治中,种植支抗的使用能改善鼻唇颏的协调性,使面部线条趋于柔和,从而达到满意的矫治效果,但并不能使成人的颌骨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作者:张艺;严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单纯运用Q开关1064nm激光与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6例确诊为黄褐斑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采用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B组:单纯激光治疗。激光治疗间隔为4周,共8次,光斑直径6mm,能量密度3.0~3.5J/cm2,脉冲频率10Hz;氨甲环酸片每日2次,每次250mg,连续口服6个月。治疗过程中记录不良反应,由两位医师对每次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照片进行mMASI评分,同时患者接受满意度调查,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间治疗前后的mMASI评分下降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平均起效时间为2.47个月,B组为4.69个月;A组患者满意率72.22%,B组患者满意率61.11%,两组间满意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激光治疗患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口服氨甲环酸片的患者中有1例胃肠道反应,1例患者自觉月经量减少。结论:口服氨甲环酸片联合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与单纯激光治疗相比,具有起效快、疗效高等优点。
作者:黄惠真;李伟;胡丽;马刚;陈辉;陈锦安;林晓曦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使用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骨量为4~7mm(平均5.08mm),采用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内提升,植入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同期植入德国Ankylos种植体12枚,术后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12个月。结果:术中无1例上颌窦黏膜破裂,术后局部伤口疼痛和头痛等2例,鼻腔出血1例,有3枚种植体在骨整合期脱落,脱落5个月后均重新种植成功,12颗种植体平均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7.36mm(5.4~11.2mm),植骨术后6个月上颌窦底形态均会有明显的骨改建,成骨效果良好。结论:与开窗式上颌窦外提升相比,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手术创伤小,成骨快,可有效解决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牙种植问题。
作者:戴新菊;钟嫣;沈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应用CBCT三维重建测量技术评价唇腭裂患者二期鼻整形术前术后鼻外形的改变。方法:对20例正常成年人及20例单侧唇腭裂二期鼻整形术前及术后6个月拍摄CB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获取三维面部影像数据,以Dicom的格式转移到simplant11.04软件程序,建立面部三维图像,对鼻及周围结构定点,并进行线距及角度测量。测量结果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对21个标记点共14项测量项目进行测量标记(放进方法里面),并对其中5项指标进行了患、健侧比较(放进方法,列出重要指标)。术前单侧唇腭裂患者双侧鼻翼发育程度不一致,患侧较健侧发育不全:鼻尖位置偏健侧,鼻尖下点到鼻翼外侧缘点的距离患侧大于健侧;鼻中线偏斜;鼻面角、鼻唇角小于正常人,鼻额角大于正常人;患侧鼻孔宽度大于健侧;鼻小柱偏向健侧。术后:患、健侧鼻孔宽度接近相等。结论:应用CBCT三维重建测量技术能精确测量外鼻相关数据,并可以明确外鼻的畸形程度,患、健侧组织不对称程度及评价手术疗效。
作者:吴建中;万林忠;钱小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瘢痕内楔形切除联合山莨菪碱等药物瘢痕内注射治疗耳廓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采用术前3周及切口愈合后2周进行局部瘢痕内山莨菪碱等药物侵润注射,并采取耳廓瘢痕内楔形切除整复耳廓局部瘢痕疙瘩畸形。结果:自2009年以来,利用瘢痕内楔形切除联合山莨菪碱等药物注射治疗耳廓瘢痕疙瘩69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瘢痕疙瘩无复发。结论:瘢痕内楔形切除联合山莨菪碱等药物瘢痕内注射治疗耳廓瘢痕疙瘩操作简单、复发率低,疗效确切,术后耳廓形态改变较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潘现坡;吴永柏;于丽娜;张丽艳;颜培娥;崔立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双三角补丁法在小切口微创腋臭根治术中预防出血、皮瓣坏死、堆积及外包扎改良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腋臭患者采用小切口皮下汗腺修剪根治,切口两侧皮瓣采用双三角补丁法缝合固定,外用9cm×12cm敷料固定,而不用负压引流弹力绷带包扎。结果:采用双三角补丁法明显减少皮下出血、皮片坏死、堆集,减少了患者术后生活不便及并发症发生,综合临床疗效提高。结论:采用双三角补丁缝合法在微创腋臭治疗中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杨文华;胡文文;张卫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低压无针注射联合硅胶膜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8例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65例,采用普通注射器向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每2周1次,连续8次;治疗1组:67例,采用低压无针注射仪向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治疗2组:66例,在治疗1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硅胶膜敷料继续治疗至随访期结束。疗程为16周,随访期为6个月,观察三组患者的有效率、复发率、安全性和治疗中的疼痛程度。结果:对照组有效率49.23%,复发率16.92%,治疗1组有效率为70.15%,复发率为7.46%,治疗2组有效率为72.73%,复发率为1.52%,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6.12±0.27,治疗1、2组分别为3.19±0.23,3.36±0.28,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压无针注射联合硅胶膜治疗瘢痕疙瘩疗效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雪松;付彧;王永俭;于立红;刘灵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