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现坡;吴永柏;于丽娜;张丽艳;颜培娥;崔立华
目的:探讨双三角补丁法在小切口微创腋臭根治术中预防出血、皮瓣坏死、堆积及外包扎改良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腋臭患者采用小切口皮下汗腺修剪根治,切口两侧皮瓣采用双三角补丁法缝合固定,外用9cm×12cm敷料固定,而不用负压引流弹力绷带包扎。结果:采用双三角补丁法明显减少皮下出血、皮片坏死、堆集,减少了患者术后生活不便及并发症发生,综合临床疗效提高。结论:采用双三角补丁缝合法在微创腋臭治疗中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杨文华;胡文文;张卫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在皮瓣远端进行血管吻合对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的作用。方法:首先采集相关临床资料数据。手术采用一期置入额部扩张器,二期取出扩张器并将额部皮瓣以单侧颞浅血管蒂转移至面部受区,吻合组额部皮瓣的远端颞浅血管蒂吻合于受区血管,未吻合组则不进行血管吻合。结果:吻合组皮瓣未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未吻合组均出现明显的远端静脉回流障碍及坏死。结论:吻合远端血管束的额部皮瓣可以明显改善皮瓣远端静脉回流障碍。
作者:甘承;田佳;陈文霖;杨增杰;殷竹鸣;刘立强;范金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近年来,笔者科室应用0.1%他克莫司软膏(商品名:普特彼)治疗面部多发性白色糠疹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根据其不同时期的有效率,对他克莫司治疗面部多发性白色糠疹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薛国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单纯运用Q开关1064nm激光与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6例确诊为黄褐斑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采用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B组:单纯激光治疗。激光治疗间隔为4周,共8次,光斑直径6mm,能量密度3.0~3.5J/cm2,脉冲频率10Hz;氨甲环酸片每日2次,每次250mg,连续口服6个月。治疗过程中记录不良反应,由两位医师对每次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照片进行mMASI评分,同时患者接受满意度调查,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间治疗前后的mMASI评分下降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平均起效时间为2.47个月,B组为4.69个月;A组患者满意率72.22%,B组患者满意率61.11%,两组间满意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激光治疗患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口服氨甲环酸片的患者中有1例胃肠道反应,1例患者自觉月经量减少。结论:口服氨甲环酸片联合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与单纯激光治疗相比,具有起效快、疗效高等优点。
作者:黄惠真;李伟;胡丽;马刚;陈辉;陈锦安;林晓曦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使用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骨量为4~7mm(平均5.08mm),采用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内提升,植入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同期植入德国Ankylos种植体12枚,术后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12个月。结果:术中无1例上颌窦黏膜破裂,术后局部伤口疼痛和头痛等2例,鼻腔出血1例,有3枚种植体在骨整合期脱落,脱落5个月后均重新种植成功,12颗种植体平均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7.36mm(5.4~11.2mm),植骨术后6个月上颌窦底形态均会有明显的骨改建,成骨效果良好。结论:与开窗式上颌窦外提升相比,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手术创伤小,成骨快,可有效解决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牙种植问题。
作者:戴新菊;钟嫣;沈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为给读者提供有关恶性黑色素瘤防治国外新动态,以关键词“maligment skin melanoma”进行检索,查阅了2014年国外文献和2015年至发稿前收集的相关资料,由于文献资料浩瀚,这里重点摘译了与临床联系较紧密的相关资料,供同道参考。为读者查阅方便,特注明每篇论文发表的刊期和页码。
作者:李荟元(摘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上颌活动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42例接受上颌活动矫治器治疗的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患者通过4~8个月的矫治后,后、前牙反牙合完全解除,第一恒磨牙属于中性(或偏近中性)关系,后、前牙覆牙合包括反复改均恢复正常,侧貌得到了有效改善。矫治前后SNB、SNA角、ANB角、Y轴角、Ao-Bo、U1-SN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活动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作者:陈保成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颧骨颧弓联合下颌角整形术后颞颌关节髁状突及Spee曲线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颧骨颧弓肥大合并下颌角肥大者59例,于术前、术后10d、术后6个月分别做三维CT检查,并对颜面部进行三维测量,采用q检验(Newman-Keuls法)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术前、术后10d及术后6个月,两侧髁状突内外侧间距均未发生改变。术前与术后10d Spee曲率半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与术前、术后10d Spee曲率半经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Spee曲率半径较前降低。结论:颧骨颧弓联合下颌角整形术前后髁状突内外侧间距未发生改变,据此推测髁状突未发生内收、外展。由于术后咬合肌群形态和下颌骨边缘都发生了改变,Spee曲线也随之发生了适应性变化。Spee曲线的变化提示咬合关系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有无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强;郭悦承;郭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心理行为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物理症状以及整体健康状况方面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心理干预有利于缓解烧伤患者的不良心理行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丁红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臀部深度压疮患者应用带蒂真皮复合组织瓣修复的手术效果及其优势,为解决压疮复发提供新思路。方法:自2012年2月-2014年8月,收住院的深度臀部压疮患者38例,44处压疮创面,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后,从邻位设计皮瓣去掉表皮和大部分真皮,制成真皮瓣,用带蒂真皮复合组织瓣填充创面后,再用局部皮瓣或穿支皮瓣覆盖修复压疮创面。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半,所有压疮创面愈合良好,未见复发。结论:真皮瓣具有良好的血供,抗感染能力强,填充消灭死腔的优点,利用带蒂真皮复合组织瓣填充修复压疮创面,填充效果确实可靠,局部创伤小,术后复发率低,是修复臀部压疮的理想方法。
作者:黄新灵;周忠志;熊武;陈莹莹;向聪莲;杨双喜;兰宏伟;蔡昫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矫治露龈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8名露龈笑患者,在其两侧上颌侧切牙与尖牙间靠近牙根部植入微螺钉,用橡皮圈-结扎丝将微螺钉与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连起来,每侧即刻加力50~100g,每4周更换一次橡皮圈。矫治前后比较露龈笑及上切牙压低程度。结果:平均疗程6.8个月,上切牙龈缘到上唇下缘距离平均缩短(2.6±1.2)mm,露龈笑得到改善。结论: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性能稳定,疗效肯定,操作简单,是矫治露龈笑的理想支抗选择。
作者:张利;李少鹏;刘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切口综合处理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12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切口处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切口处理,比较两组切口愈合的情况、疼痛、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切口愈合程度好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生理和心理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对切口美观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综合处理能够加速剖宫产术后切口的愈合,提高切口愈合后的美观性。
作者:张银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应用CBCT三维重建测量技术评价唇腭裂患者二期鼻整形术前术后鼻外形的改变。方法:对20例正常成年人及20例单侧唇腭裂二期鼻整形术前及术后6个月拍摄CB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获取三维面部影像数据,以Dicom的格式转移到simplant11.04软件程序,建立面部三维图像,对鼻及周围结构定点,并进行线距及角度测量。测量结果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对21个标记点共14项测量项目进行测量标记(放进方法里面),并对其中5项指标进行了患、健侧比较(放进方法,列出重要指标)。术前单侧唇腭裂患者双侧鼻翼发育程度不一致,患侧较健侧发育不全:鼻尖位置偏健侧,鼻尖下点到鼻翼外侧缘点的距离患侧大于健侧;鼻中线偏斜;鼻面角、鼻唇角小于正常人,鼻额角大于正常人;患侧鼻孔宽度大于健侧;鼻小柱偏向健侧。术后:患、健侧鼻孔宽度接近相等。结论:应用CBCT三维重建测量技术能精确测量外鼻相关数据,并可以明确外鼻的畸形程度,患、健侧组织不对称程度及评价手术疗效。
作者:吴建中;万林忠;钱小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调Q1064nm激光和IPL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黄褐斑患者52例(女46例,男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实验1组:采用大光斑低能量调Q1064nm激光治疗,每月治疗1次,连续治疗8次,每次治疗前后进行拍照对比,并检测黑度(MI)和黄褐斑面积(S)的评分;实验2组:采用强脉冲光治疗,选择波长为570nm,每月治疗1次,连续治疗8次。两组均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回访,观察治疗后的复发率。结果:实验1组总有效率达96.15%,实验2组总有效率达84.62%,两组疗效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光斑低能量调Q1064nm激光和IPL对黄褐斑治疗均有疗效,但大光斑低能量调Q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更好。
作者:周颖华;郝思辉;倪小丽;王路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局部肥胖是以局部脂肪堆积为主形成全身轮廓线条比例不正常的一种肥胖症,常见于下巴、颈项、腹部、臀部、上臂、大腿内外侧、小腿等部位。近年来,笔者运用拨针治疗腹部肥胖,并与腹部抽脂减肥术进行疗效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顾春英;袁冰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瘢痕内楔形切除联合山莨菪碱等药物瘢痕内注射治疗耳廓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采用术前3周及切口愈合后2周进行局部瘢痕内山莨菪碱等药物侵润注射,并采取耳廓瘢痕内楔形切除整复耳廓局部瘢痕疙瘩畸形。结果:自2009年以来,利用瘢痕内楔形切除联合山莨菪碱等药物注射治疗耳廓瘢痕疙瘩69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瘢痕疙瘩无复发。结论:瘢痕内楔形切除联合山莨菪碱等药物瘢痕内注射治疗耳廓瘢痕疙瘩操作简单、复发率低,疗效确切,术后耳廓形态改变较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潘现坡;吴永柏;于丽娜;张丽艳;颜培娥;崔立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WW结构域氧化还原酶基因(WW domain-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 gene,WWOX)与P73蛋白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66例CMM、30例交界痣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蜡块中的WWOX、P73蛋白表达水平。使用SPSSl7.0统计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标准a=0.05,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割检验标准0.0167。结果:WWOX在正常皮肤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交界痣,其在交界痣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CMM中的表达(P<0.0167);CMM中WWOX的表达水平随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伴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水平低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73蛋白在正常皮肤的表达水平低于交界痣,其在交界痣的表达水平低于CMM(P<0.0167);CMM中的P73蛋白表达水平随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伴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水平(P<0.05)。WWOX与P73蛋白在CMM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298,P=0.015)。结论:WWOX与P73共同参与调控CMM的发生发展,对其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CMM的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指标,同时也为CMM的基因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
作者:梁艳;牛扶幼;范海霞;张智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VISIA图像分析系统对面部皮肤老化联合治疗前后的定量评价能力。方法:选取36名面部皮肤老化患者行强脉冲光治疗5次(每4周1次),合并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1~2次。对治疗前后的皮肤相关特征进行检测,将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计算差异性。结果:检测面部皮肤老化患者的不同皮肤特征在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各不相同,治疗后面部斑点、毛细血管扩张、毛孔、皱纹较治疗前数值明显升高,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过VISIA 图像分析系统对皮肤老化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作为疗效的一个定量衡量标准,在疗效评估上有一定意义。
作者:郭云;朱淑萍;沈金翠;王爱玲;邓兰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