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承;田佳;陈文霖;杨增杰;殷竹鸣;刘立强;范金财
病理性修复是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大量沉积,可导致真皮组织过度增生而出现病理性瘢痕,包括局限性生长的增生性瘢痕和生长超过创缘的瘢痕疙瘩。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但临床易复发,无特效处理办法,是整形外科、皮肤科、烧伤科领域的常见病、难治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心理健康。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瘢痕疙瘩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属于多基因、多因子共同作用所致,近年来对瘢痕疙瘩基因水平的研究越来越多,2010年,日本学者Mitsuko[1]首次对日本人瘢痕疙瘩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先发现了NEDD4基因上与瘢痕疙瘩发病相关的位点。随后,不断有学者进行NEDD4基因与瘢痕疙瘩的探讨。本文就NEDD4基因与瘢痕疙瘩发病关系作如下综述。
作者:王辉(综述);朱飞(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切口综合处理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12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切口处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切口处理,比较两组切口愈合的情况、疼痛、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切口愈合程度好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生理和心理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对切口美观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综合处理能够加速剖宫产术后切口的愈合,提高切口愈合后的美观性。
作者:张银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单纯运用Q开关1064nm激光与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6例确诊为黄褐斑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采用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B组:单纯激光治疗。激光治疗间隔为4周,共8次,光斑直径6mm,能量密度3.0~3.5J/cm2,脉冲频率10Hz;氨甲环酸片每日2次,每次250mg,连续口服6个月。治疗过程中记录不良反应,由两位医师对每次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照片进行mMASI评分,同时患者接受满意度调查,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间治疗前后的mMASI评分下降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平均起效时间为2.47个月,B组为4.69个月;A组患者满意率72.22%,B组患者满意率61.11%,两组间满意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激光治疗患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口服氨甲环酸片的患者中有1例胃肠道反应,1例患者自觉月经量减少。结论:口服氨甲环酸片联合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与单纯激光治疗相比,具有起效快、疗效高等优点。
作者:黄惠真;李伟;胡丽;马刚;陈辉;陈锦安;林晓曦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双三角补丁法在小切口微创腋臭根治术中预防出血、皮瓣坏死、堆积及外包扎改良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腋臭患者采用小切口皮下汗腺修剪根治,切口两侧皮瓣采用双三角补丁法缝合固定,外用9cm×12cm敷料固定,而不用负压引流弹力绷带包扎。结果:采用双三角补丁法明显减少皮下出血、皮片坏死、堆集,减少了患者术后生活不便及并发症发生,综合临床疗效提高。结论:采用双三角补丁缝合法在微创腋臭治疗中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杨文华;胡文文;张卫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WW结构域氧化还原酶基因(WW domain-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 gene,WWOX)与P73蛋白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66例CMM、30例交界痣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蜡块中的WWOX、P73蛋白表达水平。使用SPSSl7.0统计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标准a=0.05,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割检验标准0.0167。结果:WWOX在正常皮肤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交界痣,其在交界痣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CMM中的表达(P<0.0167);CMM中WWOX的表达水平随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伴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水平低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73蛋白在正常皮肤的表达水平低于交界痣,其在交界痣的表达水平低于CMM(P<0.0167);CMM中的P73蛋白表达水平随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伴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水平(P<0.05)。WWOX与P73蛋白在CMM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298,P=0.015)。结论:WWOX与P73共同参与调控CMM的发生发展,对其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CMM的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指标,同时也为CMM的基因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
作者:梁艳;牛扶幼;范海霞;张智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臀部深度压疮患者应用带蒂真皮复合组织瓣修复的手术效果及其优势,为解决压疮复发提供新思路。方法:自2012年2月-2014年8月,收住院的深度臀部压疮患者38例,44处压疮创面,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后,从邻位设计皮瓣去掉表皮和大部分真皮,制成真皮瓣,用带蒂真皮复合组织瓣填充创面后,再用局部皮瓣或穿支皮瓣覆盖修复压疮创面。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半,所有压疮创面愈合良好,未见复发。结论:真皮瓣具有良好的血供,抗感染能力强,填充消灭死腔的优点,利用带蒂真皮复合组织瓣填充修复压疮创面,填充效果确实可靠,局部创伤小,术后复发率低,是修复臀部压疮的理想方法。
作者:黄新灵;周忠志;熊武;陈莹莹;向聪莲;杨双喜;兰宏伟;蔡昫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通过种植支抗矫治成年女性双颌前突患者,分析矫治后患者鼻唇颏协调性。评价种植支抗矫治成年女性双颌前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使用拔牙后种植体支抗矫治双颌前突成年女性患者15例,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 线片进行测量分析,通过分析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分析研究矫治后患者鼻唇颏协调性。结果:矫治后患者鼻唇角增大,上下唇厚度增加,相对于E 线的突距减小,颏沟倾角和颏厚在治疗后明显增大和增厚,颏唇沟深度加深,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颌骨间关系的无变化。矫治后患者鼻唇颏协调性改善,侧貌线条趋于柔和。结论:在成年女性双颌前突患者的矫治中,种植支抗的使用能改善鼻唇颏的协调性,使面部线条趋于柔和,从而达到满意的矫治效果,但并不能使成人的颌骨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作者:张艺;严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近年来,笔者科室应用0.1%他克莫司软膏(商品名:普特彼)治疗面部多发性白色糠疹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根据其不同时期的有效率,对他克莫司治疗面部多发性白色糠疹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薛国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改良双环法乳晕缩小整形手术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乳头根部及乳晕外缘内约1.5cm处设计双环形切口,去除双环之间乳晕皮肤,然后设计2~4处楔形切口,切除乳晕多余的皮肤后减张对位缝合。结果:2008年8月-2015年3月,共有32例女性患者接受了改良的双环法双侧乳晕缩小手术,术后效果良好。随访4~12个月,乳晕直径较术后无明显增大,切口瘢痕不明显,无明显皮肤皱褶,乳晕及乳房比例适当,外观形态满意。结论:改良双环形结合楔形切除的乳晕缩小整形术式适合不同程度的乳晕肥大患者,避免了明显的瘢痕及乳晕术后继发畸形,是一种美容效果良好的乳晕缩小整形方法。
作者:杨思奋;梅小霞;罗谦;王春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比较Xive和Ankylos两种不同种植系统应用于修复单颗牙缺失的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的差别。方法:临床选择60例单牙缺失患者分别采用直径4.5mm的Xive和Ankylos种植体各30例行潜入式种植手术。在冠修复当天及修复后第3、6、12个月后分别进行全景片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牙槽骨高度,计算牙槽骨丧失量,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冠修复后两组植体以及修复体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且初期稳定性良好,4.5mm的Xive种植体组在冠修复当天及修复后第3、6、12个月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42±0.28)mm、(0.81±0.34)mm、(1.24±0.38)mm、(1.69±0.42)mm,4.5mm的Ankylos种植体组在冠修复当天及修复后第3,6,12个月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32±0.23)mm、(0.36±0.27)mm、(0.42±0.3)mm、(0.52±0.31)mm。两组骨吸收量经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均数排列4.5mm的Xive种植体组(1.06mm)大于4.5mm的Ankylos种植体组(0.42mm)。结论:与平齐式对接设计的Xive种植组相比,功能负载1年内,平台转换设计的Ankylos种植体组可较好地保留种植体颈部边缘牙槽骨的高度。
作者:何孔炎;李建成;陈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在乳癌筛查及其根治术后隆乳术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我院进行检查的1837例女性资料进行分析,入院后采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对其检测,分析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在乳腺癌中的检出率及其根治手术隆乳的指导,评价其对乳腺癌检出率的敏感度。结果:455例少量腺体型,BI-ARDS分类中117例1级,192例3级,76例2级;1051例多量腺体型,BI-ARDS分类中452例1级,319例3级,99例2级;194例致密性,BI-ARDS分类中71例3级,55例1级,44例2级;194例脂肪型,BI-ARDS分类中52例5级,36例3级;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中检出55例乳腺癌,患者年龄为(29~72)岁,检出率为2.99%(55/1837),其中4例间歇期癌。55例乳腺癌患者均手术治疗。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敏感度为93.22%(55/59)。对于确诊的55例患者均采用根治手术治疗,患者中53例治疗效果理想,治愈率为96.4%。结论: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在女性乳腺癌筛查中效果理想,检出率高,对于多量腺体型以及致密型乳腺可以联合其他方法进行筛查,并且这种方法对根治术后隆乳手术的指导有一定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蔡冬鹭;蔡思清;颜丽笙;颜建湘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上颌活动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42例接受上颌活动矫治器治疗的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患者通过4~8个月的矫治后,后、前牙反牙合完全解除,第一恒磨牙属于中性(或偏近中性)关系,后、前牙覆牙合包括反复改均恢复正常,侧貌得到了有效改善。矫治前后SNB、SNA角、ANB角、Y轴角、Ao-Bo、U1-SN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活动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作者:陈保成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瘢痕内楔形切除联合山莨菪碱等药物瘢痕内注射治疗耳廓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采用术前3周及切口愈合后2周进行局部瘢痕内山莨菪碱等药物侵润注射,并采取耳廓瘢痕内楔形切除整复耳廓局部瘢痕疙瘩畸形。结果:自2009年以来,利用瘢痕内楔形切除联合山莨菪碱等药物注射治疗耳廓瘢痕疙瘩69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瘢痕疙瘩无复发。结论:瘢痕内楔形切除联合山莨菪碱等药物瘢痕内注射治疗耳廓瘢痕疙瘩操作简单、复发率低,疗效确切,术后耳廓形态改变较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潘现坡;吴永柏;于丽娜;张丽艳;颜培娥;崔立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旨在观察综合外治疗法对青春期痤疮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1例患者均来自皮肤科门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综合外治疗法(综合火针、粉刺挑治、红蓝光及中药石膏硬膜);对照组:29例,服用中草药清热消痤汤,采用Martin等研制的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Qol-Acne)作为评定标准。结果:在自我感知、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多项评分差值相比,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两组治疗均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治疗组在改善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
作者:李伟宁;雷鸣;赵颖;张晓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微种植钉支抗矫正对后牙锁牙合患者髁突形态及对称性的影响。方法:收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到我院就诊的20例恒牙期安氏I类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患者,20例患者均采用微种植钉支抗矫正。采用颅颌面锥形束CT成像技术观察患者矫治前后髁突的变化,将各自正常对侧后牙作为对照,进行比对研究。结果:20例后牙锁牙合患者矫治前的髁突高度、髁突表面积及髁突体积都高于正常对照后牙[(4.61±1.09 Vs 3.52±0.29)mm、(1201.32±121.37 Vs 1010.23±111.26)mm2、(1409.13±168.24 Vs 1243.35±147.08)mm3];20例后牙锁牙合患者矫治后的髁突高度(3.60±0.54)mm、髁突表面积(1009.15±112.37)mm2、髁突体积(1241.03±137.18)mm3都明显低于矫治前。与正常对照后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矫治可以有效改变髁突的形态,提高后牙的咬合度及对称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同凯;华先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究超声技术在吸脂术后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将674例行肿胀吸脂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8例,对照组316例,观察组术后行超声治疗,而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对比2组患者脂肪抽吸总量、肿胀消退时间、瘀斑消退时间和瘢痕软化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肢体周径和脂肪厚度变化之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吸脂术后给予患者超声治疗,患者脂肪抽吸总量明显增加,而肿胀消退时间、瘀斑消退时间和瘢痕软化时间明显缩短,肢体周径和脂肪厚度变化增加,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吸脂术后行超声治疗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是对脂肪抽吸术后康复治疗的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范元涛;徐永成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调Q1064nm激光和IPL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黄褐斑患者52例(女46例,男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实验1组:采用大光斑低能量调Q1064nm激光治疗,每月治疗1次,连续治疗8次,每次治疗前后进行拍照对比,并检测黑度(MI)和黄褐斑面积(S)的评分;实验2组:采用强脉冲光治疗,选择波长为570nm,每月治疗1次,连续治疗8次。两组均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回访,观察治疗后的复发率。结果:实验1组总有效率达96.15%,实验2组总有效率达84.62%,两组疗效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光斑低能量调Q1064nm激光和IPL对黄褐斑治疗均有疗效,但大光斑低能量调Q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更好。
作者:周颖华;郝思辉;倪小丽;王路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颧骨颧弓联合下颌角整形术后颞颌关节髁状突及Spee曲线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颧骨颧弓肥大合并下颌角肥大者59例,于术前、术后10d、术后6个月分别做三维CT检查,并对颜面部进行三维测量,采用q检验(Newman-Keuls法)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术前、术后10d及术后6个月,两侧髁状突内外侧间距均未发生改变。术前与术后10d Spee曲率半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与术前、术后10d Spee曲率半经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Spee曲率半径较前降低。结论:颧骨颧弓联合下颌角整形术前后髁状突内外侧间距未发生改变,据此推测髁状突未发生内收、外展。由于术后咬合肌群形态和下颌骨边缘都发生了改变,Spee曲线也随之发生了适应性变化。Spee曲线的变化提示咬合关系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有无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强;郭悦承;郭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