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火;侯春林;张伟;郑宪友;徐镇;王万宏;林浩东
目的 介绍一种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报警装置的设计及其工作原理.方法 根据指南针原理设计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报警装置,通过动物实验对该装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 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报警装置由固定在膀胱前壁的永磁铁和固定在下腹壁的报警仪组成,报警仪由指南针开关、电源、蜂鸣器和电源开关组成.膀胱容量的变化导致永磁铁位置变化,永磁铁位置变化导致报警仪所在点的磁场变化,磁场变化可通过具有指南针功能的报警仪来检测.犬的膀胱从初始状态被充盈到200mL,永磁铁上移距离为31.3~34.1mm,平均32.8mm,报警仪指针旋转47~57°,平均52°,膀胱容量与报警仪指针位置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两者成正相关(r=1.0,P<0.01).当膀胱充盈量预设为150mL时,使报警仪开始报警的膀胱实际充盈量为135~160mL,平均147.6mL,误差<15mL(10%).结论 由报警仪和永磁铁构成的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报警装置能够达到持续监测膀胱容量和报警排尿的目的 ,并具有结构简单、易生产制造、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等优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剑火;侯春林;张伟;郑宪友;徐镇;王万宏;林浩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一种经济高效的大鼠胰岛细胞分离纯化方法,为胰腺的修复重建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5只,体重230~380g,共进行5次实验,每5只大鼠一组进行消化和分离.采用医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compou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CSCI)经胰总管灌注大鼠胰腺,0.5mg/mL V型胶原酶消化后,分别采用浓度为27.0%、23.0%、20.5%和11.0%的Ficoll 400形成不连续密度梯度介质,离心纯化胰岛细胞.双硫腙(dithizon, DTZ)染色行纯化前后胰岛细胞计数和纯度检测;荧光染料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 PI)和二乙酸荧光素(fluorescein diacetate, FDA)储存液双染色鉴定胰岛细胞活性;RPMIl640培养基培养3d后,分别用浓度为2.8mmol/L的低糖和25.0mmol/L的高糖行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实验检测胰岛细胞功能.结果 5次实验胰岛细胞消化时间为(13.8±1.6)min.DTZ染色鉴定纯化前胰岛细胞数为(5626±422)个,纯化后为(2914±485)个,纯化后的胰岛细胞数较纯化前明显减少(P<0.01),回收率51.6%±6.0%,每个胰腺收获胰岛细胞数为(583±97)个/只.5次分离获得的胰岛细胞纯度为90.2%±3.4%,活性为81.6%±7.0%.培养3d后,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实验显示:低糖环境下胰岛素水平为(39.7±7.5)EU/L,高糖环境为(116.1±17.4)E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指数为3.0±0.4.结论 采用CSCI作为大鼠胰岛细胞分离纯化的主要液体试剂,并采用低浓度V型胶原酶消化,不仅可降低实验成本,同时可获得高质量的胰岛细胞.
作者:张剑波;杨谦;陈杰;母得志;张林;毛萌;屈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采用微创稳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治疗复杂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3月-2005年11月,收治47例(49侧)股骨髁间、髁上骨折患者.男34例,女13例;年龄19~56岁,平均39.7岁.左侧21例,右侧28例.车祸伤31例,坠落伤8例,暴力打击伤6例,其他伤2例.髁间骨折14侧,髁上骨折21侧,两者合并骨折14侧.根据AO分型:33-A1型6侧,33-A2型8侧,33-A3型10侧,33-C1型7侧,33-C2型3侧,33-C3型15侧.闭合骨折32侧,开放骨折17侧.受伤至入院时间30 min~6 d.术中先复位固定关节面,利用双切口插入LISS钢板,透视满意后拧入锁定螺钉.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为48~248 min,平均126 min.术中出血量为60~1200 mL,平均180 mL.术后45侧伤口I期愈合,余4侧切口感染,对症治疗后愈合.47例患者均获随访12~23个月,平均18.6个月.4侧术中存在前后成角畸形,将LISS取出二次固定后纠正,术后无前后成角畸形.5侧内外翻角度为2~5°,2侧外旋畸形,1例患肢较健侧短缩2 cm,均未作特殊处理.无下肢内旋患者,无钢板及螺钉断裂、松动等内植物失败情况发生.43侧骨折于术后3~8个月达临床愈合,平均5.6个月;余6侧经二次自体髂骨植骨后骨折愈合.膝关节Iowa评分:优22例,良19例,中6例,差2例,疗效评价优良率达83.6%.结论 采用双切口LISS治疗复杂股骨远端骨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于晓雯;张长青;李晓林;施忠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用微创钢板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lating osteosynthesis, MIPO)技术治疗伴桡神经麻痹的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2003年4月-2006年10月,收治10例伴桡神经麻痹的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58岁.开放骨折2例,其中Gustilo Ⅱ型和Ⅲ型各1例.根据AO/ASIF分型,B1型4例,B3型2例,A2、A3、B2和C3型各1例.经上臂前侧远、近端小切口植入厚4.5 mm动力加压钢板,置于肱骨前方.于骨折部位另作外侧小切口,探查桡神经后复位骨折,螺钉固定.记录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桡神经功能恢复时间、肩关节和肘关节屈伸范围.采用UCLA肩关节和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10例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获随访9~36个月,平均15.7个月.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于12~16周愈合,平均13.6周.9例桡神经功能术后12~36周完全恢复,平均17.8周;1例尚在恢复中.肩关节外展150~170°,平均165°;肘关节活动范围130~140°,平均135.5°.根据UCLA评分标准,肩关节功能优9例,良1例;根据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10例患者肘关节功能均为优.结论 采用MIPO技术治疗伴桡神经麻痹的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安智全;曾炳芳;何小健;黄沛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采用不同治疗时间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PEMFs)干预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观察大鼠股骨骨密度变化,探索PEMFs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佳治疗时间.方法 将50只雌性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卵巢切除(ovariectomy, OVX)对照组、OVX后不同时间治疗组(OVX Ⅰ组、OVX Ⅱ组及OVX Ⅲ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大鼠仅切除卵巢周围部分脂肪组织,不切除卵巢;余各组大鼠均切除双侧卵巢,制备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OVX Ⅰ组、OVX Ⅱ组和OVX Ⅲ组大鼠每天分别用强度3.8×10-10A/m、频率8Hz干预20、40及60min,共30d;假手术组和OVX对照组不干预.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并于干预结束后次日处死大鼠,作左侧股骨骨密度测定.结果 术后OVX对照组大鼠毛发逐渐稀疏,活动迟缓,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较为迟钝;其余4组大鼠毛发光洁,精神及活动正常.假手术组、OVX对照组、OVX Ⅰ组、OVX Ⅱ组及OVX Ⅲ组股骨骨密度分别为(0.226±0.011)、(0.210±0.011)、(0.231±0.013)、(0.231±0.017)及(0.229±0.013)g/cm2,OVX对照组骨密度低于其他组(P<0.05),假手术组、OVX Ⅰ组、OVX Ⅱ组及OVX 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每日采用PEMFs对去势大鼠治疗20~60min能阻止其骨密度下降,接近正常水平,对骨质疏松症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且3种治疗时间对骨密度的维持效果相同.
作者:黄礼群;王维;肖登;杨霖;雷中杰;何成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采用经皮曲张静脉结扎器分段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0年4月-2007年8月,采用自行设计的经皮曲张静脉结扎器分段结扎治疗210例(255条)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男167例,女43例;年龄22~67岁,平均50岁.左侧120例,右侧45例,双侧45例.病程2~30年.静脉曲张程度按照美国静脉论坛CEAP分级国际特别委员会临床分级:C2 67条,C3 25条,C4 113条,C5 30条,C6 20条.患肢均经Trendlenberg和Perthes试验及下肢静脉多普勒、静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结果 210例255条肢体下肢针孔均于术后3d基本愈合,无继发出血及感染.25例术后2d出现一过性小腿水肿,1例术后3d出现膝下重度水肿,均经对症处理后消退.200例获随访6个月~6年,平均5年.皮肤色素沉着不同程度减轻,皮肤溃疡无复发,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1~3年,局部静脉曲张复发3例,复发率为1.4%.结论 采用经皮曲张静脉结扎器分段结扎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以及皮肤不留瘢痕等优点.
作者:朱腾月;寇怀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介绍一种轻中度乳头内陷的矫正方法.方法 2004年5月-2007年1月,采用双重U形内悬吊法矫正乳头内陷16例,年龄18~38岁.均为双侧先天性乳头内陷,轻度11例,中度5例.未婚9例,已婚哺乳者6例,未哺乳者1例.其中6例已婚哺乳者曾经接受过手法按摩纠正及负压吸引治疗,效果欠满意.术中牵出内陷乳头后,在乳头基底部与乳晕移行处,水平及垂直方向分别扎孔4个,直径约0.1cm,然后2个方向4点相连,缝合悬掉打结形成一重U形结,两重缝合相互垂直.结果 16例患者术后乳头挺拔,无乳头坏死和感染,切口均I期愈合.患者获随访6个月~2年,乳头润泽、挺拔,多数呈圆柱状,乳晕清晰,无乳头或乳晕坏死,乳头感觉无减退,无勃起功能障碍,外观满意,切口局部无瘢痕,无患者诉及影响哺乳.结论 双重U形内悬吊法切口小、损伤小、操作简便、效果确切、不易复发且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矫正轻中度乳头内陷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刘全;岑瑛;李晶晶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后路脊柱固定联合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3月-2005年2月,采用后路脊柱固定、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16例椎体结核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21~56岁.结核部位:L34例,L46例,L54例,S12例.其中累及3个椎体1例,跳跃病变1例.病程6个月~6年,平均13个月.16例血沉平均40 mm/h;14例WBC正常,2例稍高.X线片检查示5例椎间隙破坏变窄,7例出现病椎压缩,1例相邻2个椎体破坏严重,残余骨质嵌插重叠;16例均可见双侧腰大肌脓肿.16例CT扫描可见椎体骨质破坏、脓肿形成及数量不等的死骨.11例MRI显示椎体破坏、脓肿形成并流注到腰大肌内.患者术后进行常规抗痨治疗.结果 1例术后1个月切口裂开,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余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患者获随访2~5年,平均29个月.术后即出现双大腿麻木3例,足背伸无力1例,大小便失禁1例,未作特殊处理,2周后均恢复正常;1例出现腹股沟斜疝,未作处理:6例出现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等;2例出现听力障碍,调整用药后恢复;1例再次出现低热、腰痛,卧床3个月并调整延长应用抗痨药物后痊愈.余患者均无复发.血沉均恢复正常,随访末期X线片示腰椎、腰骶椎获骨性融合13例,后凸畸形1例,椎体间形成骨桥2例.结论 一次手术完成后路脊柱固定、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有较高的安全性、可行性,可减少手术次数、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朱明海;梁国辉;蔡小利;冯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1月-2006年6月,收治72例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男50例,女22例;年龄5~60岁,中位年龄39岁.开放性损伤44例,闭合性损伤28例.动脉损伤部位:锁骨下动脉1例,股动脉23例,腘动脉20例,尺桡动脉同时损伤12例,肱动脉11例,腋动脉3例,胫前后动脉同时损伤2例.伤后至入院时间30min~27d.术中血管破口直接修补3例,端端吻合39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修复30例,移植长度3~8cm.结果 67例肢体成活,5例截肢.48例获6个月~5年随访,彩色多普勒血流仪检查血流速度及血管口径与健侧无明显差异.40例肢体功能恢复满意,8例残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其中4例行矫形或功能重建手术,功能及外形得到改善.结论 了解损伤机制及受伤情况,认真体检,综合分析,是主干血管损伤早期诊断的关键;显微外科修复是提高血管通畅率的保障;术后筋膜间室综合征及肢体缺血时间超过4h的肱动脉、腘动脉以上的血管损伤,及时行筋膜间室切开是恢复肢体功能、避免伤残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俊明;郑水长;张云飞;李道选;胡军华;黄贺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 PlGF)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的意义.方法 2006年5月-2007年3月,对61例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记录Gensini冠脉病变积分.其中男53例,女8例;平均年龄61岁.对冠脉病变严重的26例患者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型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及支架置入术,术后观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另取2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抽静脉血测定血浆PlGF水平.结果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胸痛患者可分为冠心病组(n=45)与非冠心病组(n=16).冠心病组血浆PlGF水平为(10.70±0.49)ng/L,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4.53±0.64)ng/L和对照组(3.64±0.36)ng/L,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浆PlGF水平与Gensini冠状动脉病变积分成强正相关(r=0.918,P<0.01).PTCA及支架置入患者术后30d随访,4例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其PlGF水平为(13.98±3.39)ng/L,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7.25±2.96)ng/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检测血浆PlGF水平在不明原因胸痛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血浆PlGF水平越高,提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血浆PlGF水平对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潜在预测价值.
作者:祝烨;游桂英;张立;魏欣;刘小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单一加压钢板螺钉加髓内针、交锁髓内钉和微创技术简单有限内固定加单臂外支架3种不同固定方法治疗肱骨干复杂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取自愿捐赠的18个新鲜湿润肱骨标本,制备肱骨干复杂骨折模型,根据不同固定方式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钢板组:采用单一加压钢板螺钉加髓内针固定;髓内钉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外支架组:采用微创技术简单有限内固定加单臂外支架固定.分别进行轴向压缩实验和水平扭转实验.结果 轴向压缩实验:各组载荷-位移曲线呈线性到非线性变化.钢板组及髓内钉组大载荷值分别为(6162.09±521.06)N和(6738.32±525.89)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支架组大载荷值为(2753.57±185.59)N,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及外支架组刚度值分别为(171.69±6.49)N/mm和(132.59±2.93)N/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的刚度值为(333.04±36.85)N/mm,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扭转实验:各组扭矩-扭角曲线呈线性到非线性变化.髓内钉组和外支架组的大扭矩分别为(17.12±5.73)Nm和(20.26±6.42)N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的大扭矩为(38.24±7.08)Nm,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及外支架组刚度值分别为(16.36±2.07)Ncm/°和(18.79±2.62)N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的刚度值为(11.45±0.22)Ncm/°,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钢板组压缩和扭转强度均较强,旋转刚度较强而压缩刚度较弱;髓内钉组压缩强度和压缩刚度较强,而扭转强度和扭转刚度较弱;外支架组仅在扭转刚度上与钢板组相当,而在其他3项指标上均较弱.
作者:牛学强;黄富国;岑石强;秦廷武;王荣诗;尚峥辉;刘爱学;郑华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聚维酮碘与利凡诺对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s, DFUs)创面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创口表面细菌载量的影响,评价二者在DFUs换药的效果.方法 2006年3月-2007年3月,选取符合选择标准的30例患者进行试验.男18例,女12例;年龄46~78岁,平均59.8岁.创面范围3cm×2cm~15cm×10cm.病程6周~6个月,平均2.1个月.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按患者就诊次序分为3组,每组10例.创面清创生理盐水冲洗后,A组以生理盐水,B组以0.3%聚维酮碘,C组以0.1%利凡诺分别湿敷创面5min,再以生理盐水冲洗,冲洗前后及冲洗后24h取标本.将各标本以大豆胰蛋白酶肉汤10倍稀释后行细菌培养计数,对比冲洗前后各组创面细菌载量的变化,分析各组干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各标本培养菌落形成良好,菌落清晰.各组冲洗后即刻细菌培养结果细菌载量均有明显减少,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冲洗24h后细菌培养A组和C组细菌载量变化较小,B组细菌培养菌落数量明显减少,细菌载量变化明显,B组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维酮碘和利凡诺均具有较好的组织渗透及清除细菌的作用,糖尿病足局部使用能明显减少创面生物载荷,对杀灭细菌减轻感染有明显作用,聚维酮碘较利凡诺具有更长久的抑菌或杀菌作用.
作者:陈文忠;徐凯;张辉;尚燕;郝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报告断足暂时性异位寄养再回植术后功能康复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2001年7月及2002年1月收治2例断足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1岁和19岁.致伤原因分别为机器及热钢条绞伤.伤后6h入院行暂时性异位寄养,术后3个月行再回植术.通过主动、被动运动,按摩、高压氧以及保护觉和位置觉训练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并对康复效果进行随访研究.结果 再回植术后断足均成活.患者分别获6年及5年7个月随访.第1跖趾关节背伸分别为12°和15°,第1跖趾关节跖屈分别为15°和13°,其他足趾跖趾关节背伸分别为8°和9°.伸趾肌肌力和屈趾肌肌力均为4级.踝关节融合于功能位.两点辨别觉分别为20mm和18mm,浅痛觉、触觉、深痛觉及位置觉均恢复.皮肤色泽、温度正常,不需特殊保护.双下肢等长,无跛行,不需使用短腿支具或拐杖,可以参加轻体力工作.结论 断足暂时性异位寄养再回植术后通过运动和感觉功能康复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恢复断肢功能.
作者:王江宁;张立彬;王寿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远端带筋膜皮下组织瓣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合并空腔形成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特点.方法 2004年12月-2007年5月,行远端带筋膜皮下组织瓣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0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男8例,女2例;年龄5~70岁,中位年龄29.5岁.皮肤软组织缺损位于后足跟、跟底7例,外踝及跟外侧2例,小腿下1/3段及踝后区l例.缺损范围8cm×6cm~11cm×11cm.伤后9~42d进行手术.术中皮瓣切取范围10.0cm×8.0cm~13.0cm×12.5cm,所带筋膜皮下组织瓣范围7.0cm×1.5cm~8.0cm×5.0cm.供区行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8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无感染;远端1cm表浅坏死及内侧部分坏死各l例,对症处理后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术后10例获随访1~13个月.皮瓣外观较满意,感染无复发,无慢性溃疡及压疮形成.结论 远端带筋膜皮下组织瓣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容易控制创面感染,保留足跟负重面功能的优点,适于修复有空腔形成的足跟部创面.
作者:董忠根;魏建伟;刘立宏;郑磊;刘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单纯铜针留置、铜针留置加瘤体缝扎、铜针留置结合平阳霉素注射、铜针直流通电治疗血管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1月-2006年1月,采用铜针治疗体表血管瘤55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3~50岁,中位年龄19岁.其中海绵状血管瘤42例,蔓状血管瘤4例,混合性血管瘤9例.瘤体大小6cm×4cm~40cm×25cm.分别采用单纯铜针留置(29例)、铜针留置加瘤体缝扎(21例)、铜针留置结合平阳霉素注射(3例)、铜针直流通电(2例)治疗.结果 行铜针治疗1次50例,2次5例.术后获随访3~18个月,参照王永洁疗效评价标准,治愈15例(27.3%),好转38例(69.1%),无效2例(3.6%),总有效53例(96.4%),其中铜针留置结合瘤体缝扎或平阳霉素注射疗效显著.结论 铜针是治疗体表血管瘤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铜针留置结合瘤体缝扎或平阳霉素注射可提高疗效.
作者:付时章;殷国前;王斌;黄和平;黄琳玲;箫庆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含人IL-1受体拮抗蛋白(IL-1 receptor antagonist, IL-1Ra)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RN-IL-1Ra),体外转染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软骨细胞,研究其相关特性.方法 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技术快速构建PLXRN-IL-1Ra逆转录病毒重组质粒,经测序及酶切鉴定正确后转染PT67细胞,包装成为重组PLXRN-IL-1Ra逆转录病毒,并使用小鼠肾成纤维细胞系NIH/3T3对病毒进行滴度测定.实验分为3组:未转染组(A组)、PLXRN空质粒转染组(B组)、PLXRN-IL-1Ra转染组(C组),病毒感染人OA软骨细胞后,RT-PCR检测细胞内IL-1Ra基因的转录和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人IL-1Ra蛋白表达.结果 酶切鉴定及基因测序证实重组逆转录病毒质粒中含有人IL-1Ra cDNA,测定包装的病毒滴度为3 × 104 CFU/mL.原代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呈多角形或梭形,甲苯胺蓝染色见细胞内有紫色异染颗粒.RT-PCR结果显示在C组出现311 bp人IL-1Ra mRNA片段,A、B组未见人IL-1Ra mRNA的表达带,GAPDH在各组均有表达.ELISA检测发现C组细胞上清有一定量的人IL-1Ra表达,蛋白浓度为(60.47±15.13)ng/L,A组和B组均无人IL-1Ra表达.结论 构建的IL-1Ra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成功地感染人OA软骨细胞,并在体外获得稳定表达,为将表达人IL-1Ra基因的人OA软骨细胞用于OA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芮云峰;王友;张晓玲;孙红立;曲志虎;戴尅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为克服人工材料在腹壁缺损修复中的缺点,设计以动物自体带系膜去黏膜小肠片修复腹壁缺损的实验研究.方法 健康普通雌性家猪25头.取20头行一般观察,随机分为空肠组和回肠组,每组10头.切除10cm×7cm皮肤至腹膜的腹壁组织制备全层腹壁缺损模型,分别以自体带系膜去黏膜空肠、回肠片修复腹壁缺损,再行一期断层皮片移植覆盖.术后30d观察两组动物一般情况,并在体检测修复腹壁的抗张强度.另5头同法制备全层腹壁缺损模型,以中段小肠的带系膜去黏膜小肠片修复腹壁缺损,再行一期断层皮片移植覆盖.术后30d整块切取修复腹壁,观察修复腹壁缺损前后带系膜去黏膜小肠片、断层皮片及修复腹壁的组织学变化,测量各部分组织的相对厚度.结果 动物手术均成功.带系膜去黏膜空肠、回肠片与剩余腹壁边缘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裂开.术后无肠梗阻及肠吻合口瘘发生.断层皮片移植均成活,移植皮片与缺损腹壁边缘缝合处均有可自行愈合的局灶性坏死.空肠组2头动物及回肠组1头动物出现移植皮片引流戳孔处肠黏膜组织再生,经再次刮除黏膜组织并将移植皮片戳孔缝合后愈合.自由活动状态下腹壁外观正常,无复发性疝形成.在体检测修复腹壁抗疝形成的抗张强度空肠组和回肠组分别为(24.8±3.4)kPa和(21.3±2.8)kPa,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修复腹壁均可承受40kPa腹腔内压力.修复腹壁缺损前,带系膜去黏膜小肠片表面有少量黏膜层组织残留,修复腹壁缺损后30d,修复腹壁各部分组织均有明显增生、增厚,原去黏膜小肠片表面残留的黏膜层组织完全消失.结论 带系膜去黏膜小肠片修复全层腹壁缺损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无重要并发症,修复效果好,修复腹壁抗张强度高,无需使用假体材料,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作者:刘磊;黎介寿;周济宏;顾国胜;王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制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chitosan/polyethylene glycols-succinate, CH/PEG-SA)丝裂霉素C(mitomycin C, MMC)局部药物释放系统,观察其体外释药效果.方法 将透析后的CH/PEG-SA及MMC共混后置入冻干机,冻干制得CH/PEG-SA/MMC膜片,将膜片置于10 mL 37℃生理盐水中浸泡,静置3个月观察其脆性.绘制100、50、25、12.5、6.25、1μg/mL MMC液与吸光度(A)值的标准曲线.将CH/PEG-SA/MMC膜片20 mg浸泡于PBS液中,第1、3、5、8、12、16、18、22、26、30、32、39、60和88天取浸出液,测定药物释放浓度与时间的变化曲线,探讨膜片结构与释药的关联性.结果 脆性观察:膜片浸泡3个月后不脆裂.MMC液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0.593x3-2.563x2+25.944x-0.236 (R2=1.000).药物缓释膜片中MMC均能从膜片向PBS液扩散,释放量逐渐增加,第12天释放量达大,为14.9616μg/mL,第18、32天又出现两次释放高峰,分别为14.4824μg/mL和11.4092μg/mL,明显高于成纤维细胞50%抑制率质量浓度(ID50,10.4713μg/L);其余时间以较低浓度间断释放,且释放量逐渐减少,第60天累积释放量为0.1793μg/mL,直至药物释放完全.不同时间点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PEG-SA/MMC膜片柔韧性提高,又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且成膜性更好,能更有效地避免药物突释,保持一定时间药物释放.
作者:张宇;周初松;蒋刚彪;于博;高飞;傅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髋臼横韧带作为髋臼假体前倾定位参照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1月,进行100例100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67例,女33例;年龄45~82岁,平均64.5岁.股骨颈骨折头下型45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Ⅲ~Ⅳ期32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Ⅰ级12例,创伤性髋关节炎6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患者均为初次置换.术中应用髋臼横韧带作为髋臼假体前倾定位的解剖参照标志,术后测量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并与正常值比较.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获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无髋关节脱位发生.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为(15.17±5.00)°,与正常值(15±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臼横韧带是髋臼假体前倾定位的可靠解剖参考标志.
作者:张福江;高志国;于建华;王胜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为足底前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提供质地优良的皮瓣.方法 2004年8月-2005年12月,采用足底内侧筋膜蒂逆行皮瓣修复四趾撕脱离断伤4例以及前足底外侧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男3例,女2例;年龄8~40岁.均为机器绞伤.撕脱皮肤或软组织缺损范围5cm×4cm~8cm×6cm;病程3~6h.皮瓣切取范围6cm×5cm~9cm×7cm;供区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肿胀5~6d后消退,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患者获随访1~2年,皮瓣质地良好,颜色接近正常,痛温觉部分恢复;无磨损溃疡,步态正常.结论 足底内侧筋膜蒂逆行皮瓣是修复足底前部缺损的一种较为理想、简便方法.
作者:武志刚;李宝成;王金山;郭爱民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