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建军;伍津津;朱堂友;鲁元刚;杨亚东;吴国选
目的 探讨采用带血管筋膜瓣移植悬吊盆底与修复直肠阴道隔治疗直肠前突(rectocele, RC)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8月~2006年8月,收治12例RC患者,采用带血管筋膜瓣移植悬吊盆底与修复直肠阴道隔的方法进行治疗.均为女性,年龄49~73岁.病程5~30年,平均5.6年.主要表现均为排便困难.X线排便造影示:均为重度RC(≥ 30 mm),伴会阴下降(≥ 40 mm)综合征、直肠黏膜内脱垂3例及肛管狭窄9例.切取筋膜瓣范围15 cm×3 cm~18 cm×5 cm.术后每2个月定期随访. 结果 2例患者术中出血约800 ml,余约500 ml.术后筋膜瓣均成活.11例伤口Ⅰ期愈合,1例由于过早下床活动伤口裂开延迟愈合;供区Ⅱ期愈合.术后4~6 d均正常排便.2例供区皮下积液,1例尿潴留合并尿道感染,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11例患者获随访6~12个月.直肠肛门检查直肠前壁凹陷消失,表面光滑平整,指压弹性良好,接近正常直肠前壁.X线及CT排便造影检查示RC凹陷消失. 结论 带血管筋膜瓣移植悬吊盆底与修复直肠阴道隔可有效恢复直肠阴道隔解剖结构,恢复其功能,是治疗RC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江宁;赵莲茹;林琳;王娜;张立彬;王寿宇;唐一源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回植脊髓对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挽救效应及作用机制,观察回植后神经根的生长情况. 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两组,每组15只.取两组大鼠左侧为正常对照侧,不作任何处理;右侧进行模型制备.进行C4~6右侧椎板减压,于椎管内硬膜外撕脱C5、6神经根.实验组将C6神经前根回植入脊髓前角,用11-0无创缝线缝合2针,后根旷置,C5神经根埋入周围肌肉;对照组将撕脱的C5、6神经根埋入肌肉.术后2、4、6、8及12周取材,C6脊髓HE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C6神经根作硝酸银染色,观察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 结果 两组大鼠术后均表现为右上肢上干瘫痪, 余肢体活动正常.对照组撕脱的神经根与周围肌肉粘连;实验组神经根植入脊髓处有较多瘢痕组织粘连,未见神经根从脊髓上脱落.各时间点HE染色显示,实验组运动神经元胞体萎缩,部分运动神经元水肿,尼氏体减少或消失;对照组神经细胞胞体缩小.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成活率分别为60.9%±5.8%、42.3%±3.5%、30.6%±6.1%、27.5%±7.9%及20.4%±6.8%,实验组为67.1%±7.4%、56.3%±4.6%、48.7%±8.8%、44.2%±5.5%及42.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硝酸银染色显示,实验组C6神经根硝酸银染色显示前角运动神经元能通过轴突再生进入回植的神经根内;对照组显示为神经纤维的退变,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减少. 结论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前根回植脊髓后,能够明显减少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神经根回植后,运动神经元能通过轴突再生进入回植的神经根内,并有新生的有髓神经纤维生长.
作者:韩力;阚世廉;袁建军;刘忠玉;田旭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诱导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人耳垂增生性瘢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细胞培养.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后,取第3~5代成纤维细胞,采用含60、120和240 mg/L Art培养液各5 ml培养作为实验组,仅加入等量的培养液作为对照组.于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另取第3~5代成纤维细胞,实验组采用30、60和120 mg/L Art培养液,对照组仅加入等量的培养液,观察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 结果 原代成纤维细胞呈典型的梭形贴壁生长,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细胞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倒置显微镜下观察Art在60~240 mg/L浓度范围内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且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细胞出现凋亡征象;透射电镜观察,各实验组出现染色质浓缩,沿着核膜排列,甚至核碎裂现象.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凋亡细胞比例、处于G0~G1、S、G2~M期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均出现典型的凋亡峰,且随药物浓度增加,峰值越大.Art在30~120 mg/L作用成纤维细胞 24 h可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持续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rt通过作用于成纤维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可能是其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作者:孔恒;余清声;朱柳;袁牧;王肃生;冀航;张志华;梁刚;黄宗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模拟乳癌放疗方案,观察实验大鼠臂丛神经受照射后的形态组织学变化及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的变化,明确是否产生损伤、损伤的发展规律及是否存在神经元可逆性转变. 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左侧为照射侧,右侧为对照侧.采用剂量分割照射方案,建立大鼠臂丛神经放射性损伤动物模型.照射侧日照射2 Gy/次,每周5次深部X线照射,累计剂量达30 Gy,观察动物的步态变化、有无展爪反射等行为异常.对照侧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末次照射后3、5、7和9周取材,各4只.分别测定大鼠上臂臂围、肱二头肌湿重、肱二头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以及该电位的潜伏期,并行HE染色、嗜银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肱二头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和数目变化. 结果 照射后3周,大鼠照射侧开始呈跛行步态,出现展爪反射.照射后3、5、7和9周,照射侧臂围和肱二头肌湿重均显著降低,肌电潜伏期明显延长,肌电动作电位降低,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照射侧肌皮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减少,神经纤维分布不均,密度减低,髓鞘变薄,神经结构破坏,胶原纤维增生;肱二头肌肌肉变性,肌纤维断裂、炎细胞浸润;脊髓存活神经元数目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减少,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元胞体皱缩,细胞核溶解. 结论 大剂量X线照射可使大鼠臂丛神经损伤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目明显减少,步态和展爪反射异常,肱二头肌萎缩,肌电图异常;神经元细胞发生病变,轴索变性,神经纤维髓鞘变性.
作者:刘志刚;孙祖林;宣昭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颅顶部慢性难治性溃疡的治疗方法,及额部扩张双蒂轴型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02年9月~2006年6月,收治5例颅顶部慢性难治性溃疡老年男性患者,年龄55~76岁.外伤1例,感染1例,鳞状细胞癌2例,基底细胞癌1例.病程6~25个月.曾行1~4次手术.溃疡范围5 cm×3 cm~10 cm×9 cm.一期手术于颞浅动脉额支下方和额肌下方设计植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二期手术扩大切除颅顶部慢性溃疡,采用额部扩张双蒂轴型皮瓣,旋转移位修复.创面清创后范围为6.0 cm×3.5 cm~12.0 cm×10.5 cm,皮瓣切取范围26 cm×10 cm~34 cm×17 cm.2例供区利用多余扩张皮瓣修复,3例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伤口Ⅰ期愈合,供区愈合良好.患者均获随访3~24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附着良好,溃疡无复发,无上睑外翻及眼裂闭合不全,日常生活无不适. 结论 采用额部扩张双蒂轴型皮瓣修复老年颅顶部慢性难治性溃疡,临床效果满意,是治疗老年患者颅顶部难治性溃疡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作者:吴焱秋;柴家科;柳春明;关雪峰;朱志强;孙有志;戴承旺;陈宝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枕大神经松解术治疗顽固性枕大神经痛的疗效. 方法 1998年3月~2005年8月,收治26例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枕大神经痛患者.男12例,女14例;年龄38~63岁,平均52岁.病程3~7年.16例有长期低头工作史,5例有外伤史,余无明显诱因.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评分6.0~9.5分,平均8.6分.7例全麻下行头下斜肌切断松解枕大神经,19例局麻下行枕大神经松解.术中10例切除肿物并行病理检查. 结果 26例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切口均Ⅰ期愈合.病理检查:淋巴结3例,神经鞘瘤2例,瘢痕压迫5例.术后3 d VAS评分为0~5分,平均2分.23例获随访1~3年.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0~4.5分,平均1.9分.其中2例复发,症状较术前减轻,未再行手术探查;6例劳累后疼痛略加重,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或理疗后可缓解;余患者无复发. 结论 对枕大神经行彻底松解,包括头下斜肌的切断、斜方肌与头半棘肌间松解、浅出斜方肌与骨纤维管处松解,使其走行过程中无任何压迫,是治疗顽固性枕大神经痛的关键.
作者:田云虎;刘亚;刘焕彩;王学文;刘儒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应用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游离移植矫治半侧颜面萎缩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7年1月~2006年5月,应用以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游离移植,部分加以Medpor植入及二期手术修整,矫治半侧颜面萎缩患者35 例.男11例,女24例;年龄15~47岁.左侧12例,右侧23例.病程4~28年.患者半侧颜面畸形较严重,面颊部凹陷明显.X线片及三维CT重建检查见28例患侧骨骼发育不良.切取脂肪筋膜瓣范围8 cm×7 cm~20 cm×11 cm.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脂肪筋膜瓣全部成活,供区切口愈合良好,无脂肪液化.35例均获随访6 个月~8年.面部轮廓形态满意,双侧基本对称,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 结论 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可提供充足的组织量,成活率高,供区隐蔽,不牺牲重要血管,辅以相应的非生物材料及治疗手段,可使半侧颜面萎缩得到满意矫治.
作者:任敏;滕利;归来;张智勇;冯国平;靳小雷;庄洪兴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制备的生物衍生骨植入大耳白兔体内后的组织学变化,为组织工程研究提供异种动物源支架材料. 方法 取新鲜市售猪股骨两端,除去软组织及骨膜后切割为0.5 cm×0.5 cm×0.5 cm大小骨块.根据不同处理方法分为5组:A组仅用生理盐水冲洗,B组经脱脂处理,C组经脱脂脱钙处理,D组经脱脂脱钙脱细胞处理,E组经脱脂脱细胞处理.取各组骨块行微量元素检测;经25 kGy辐照灭菌后植入2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股部肌袋内,左侧植入A、B组骨块,右侧植入C、D及E组骨块,各肌袋植入1块.术后2、6及12周取材,作HE及Masson染色,行炎性细胞、破骨细胞计数,观察胶原纤维生成及成骨情况. 结果 各组骨块微量元素残留量符合标准.所有动物术后生存良好.各组实验兔植入部位均未见组织坏死、积液及化脓感染.炎性细胞计数以A组为多,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骨细胞计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及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及新骨形成C、D组为好,E组次之,A、B组差. 结论 脱脂脱钙脱细胞处理的猪股骨有良好的降解性、成骨性及较低的炎性反应,有可能成为组织工程骨的支架材料.
作者:王杨;李秀群;黄云;李次会;解慧琪;陈晓禾;邓力;李驯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肘关节镜在青少年肘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2003年5月~2006年2月,应用关节镜诊治肘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13~19岁.左侧4例,右侧7例.其中7例有明显外伤史.于伤后7个月~12年手术.术前VAS评分80±10分,屈伸活动度80±10°,旋转活动度100±5°.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经软点、内上、外上等入路,行肘关节探查、游离体取出及清理术. 结果 术后7~12 d,患者均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11例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2.5个月.参照改良HSS肘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7例,良4例.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32±15分,屈伸活动度110±10°,旋转活动度120±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肘关节镜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功能改善显著、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诊断和治疗青少年肘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雷光华;高曙光;李康华;白云峰;刘伟;周海波;李良军;曾凯斌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兔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s)和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SCs,BMSCs)体外分离培养、增殖, 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观察. 方法 取足月待产新西兰大耳白兔1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技术从兔胎盘对PMSCs 进行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取2周龄新西兰大耳白兔1只,采用直接贴壁法从后肢骨髓中对BMSCs 进行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种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第3代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CD34、CD40L)进行鉴定.将BMSCs 与PMSCs 第2代细胞分别与生物衍生骨进行复合培养5 d,每条材料接种(1.0~1.5)×106个细胞,苏木素染色观察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情况.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细胞分别与材料复合培养3 d和8 d的情况. 结果 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两种细胞均为贴壁生长,形态为均一成纤维细胞样.PMSCs 增殖力强,细胞的增殖能力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有所下降,细胞体外培养10代后,生长速度减慢.两种细胞均表达CD44、CD105,不表达CD34、CD40L.复合培养5 d,PMSCs和BMSCs在生物衍生骨表面生长,大量黏附,细胞积聚成团,相互连接成网状,孔隙内也可见细胞生长和增殖,并分泌基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培养3 d,可见较多量的细胞在生物衍生骨上黏附,呈梭形或多角形;8 d两种细胞均已大量增长,呈层状排列,细胞连接紧密,分泌大量基质,细胞周围有较多的网状胶原形成. 结论 PMSCs与BMSCs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的另一成体干细胞来源.
作者:卢遥;邓力;李秀群;智伟;杨志明;解慧琪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应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9年8月~2005年4月,采用闭合复位顺行带锁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70例.男54例,女16例;年龄17~58岁.骨折均位于股骨转子下2 cm至股骨髁上5 cm.按AO分型: B型17例,C型5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2 d,平均5.8 d. 结果 B型骨折患者手术时间为90~250 min,C型骨折患者60~180 min.70例失血量50~450 ml,平均230 ml.术中3例发生骨劈裂,1例C型骨折远端1枚锁钉锁入失误,7例肢体短缩1.0~1.5 cm.68例获随访10~60个月,平均19个月.63例于术后3~10个月骨折愈合,5例于术后3~4个月行远端锁钉取出动力化后4~10个月骨折愈合.60例髋、膝关节功能活动优良, 余8例髋或/和膝关节功能受限. 结论 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损伤小、失血少、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作者:汪金平;向生健;钟凤林;赵晨阳;杨小奇;兰玉平;殷光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胫骨Pilon骨折后石膏托外固定或局麻下行跟骨骨钉牵引治疗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6年8月~2005年1月,收治Pilon骨折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7~55岁,平均35.5岁.采用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3例, Ⅱ型15例,Ⅲ型4例.伤后予以石膏托外固定或在局麻下行跟骨骨钉牵引治疗7~14 d后,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1年5个月~3年,平均2.4年.X线片示术后10~32周骨折愈合,平均15周.根据Mazur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12例,良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7.2%.术后并发慢性骨髓炎1例,踝内翻1例,创伤性关节炎改变15例. 结论 术前评估软组织损伤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时机,根据胫骨Pilon骨折类型选择适当的内固定方式可获得良好复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大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1 病例介绍例1 女,21岁.因车祸合并创伤性休克.于2004年10月4日急诊入院.经抗休克治疗后,对左下肢股骨干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见右腘部小腿腹侧及膝后外侧分别有一40 cm、10 cm皮肤软组织碾挫裂伤互相贯通,腘部内侧腘绳肌、内收肌挫伤、断裂,膝内侧支持韧带、副韧带、交叉韧带断裂.腘动脉挫伤断裂并有8 cm长血栓形成,肢体远端无血供,腘静脉虽挫伤但尚通畅;股骨髁间、髁上、胫骨平台开放骨折;右膝呈浮膝状,连枷关节.
作者:王正林;潘亚伟;西立峰;商文超;衡德忠;李鹏斌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髂骨皮瓣移植修复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皮缺损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2001年6月~2006年2月,对28例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皮缺损患者采用髂骨皮瓣移植一期修复.男18例,女10例;年龄18~68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砸伤6例,爆炸伤5例,机器伤4例,坠落伤2例.伤后均行2~6次手术.受伤至该次手术时间为1~6个月.损伤部位:小腿中上段13例,小腿下段15例.术中取髂骨0.5~6.0 cm,皮瓣范围4.5 cm×3.5 cm~28.0 cm×16.0 cm.固定方式为外固定架18例,钢板固定10例.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伤口26例Ⅰ期愈合,2例Ⅱ期愈合.供区伤口均Ⅰ期愈合.28例患者获随访6~56个月,平均30个月.皮瓣外形无明显臃肿,色泽与受区相近.X线片检查,移植髂骨于术后2~14个月愈合,平均4.6个月.术前20例骨折未愈合的患者于术后2~6个月愈合,平均3.2个月. 2例术后12个月骨髓炎复发,经2次病灶清除后愈合. 结论 带血运髂骨皮瓣移植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皮缺损,一次性修复组织缺损,增强控制感染能力,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雪涛;张成进;李忠;周祥吉;范启申;王成琪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采用光子脱毛联合较大体积扩张器法行外耳再造术治疗小耳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1月,收治先天性单侧小耳畸形患者73例.32例采用光子脱毛联合较大体积扩张器扩张方法(新方法组).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6~45岁.小耳畸形Ⅰ度6例,Ⅱ度20例,Ⅲ度6例.切取皮瓣范围9 cm×5 cm~11 cm×6 cm,筋膜瓣范围7 cm×5 cm~9 cm×6 cm.余41例采用常规扩张法进行外耳再造(传统组).其中男13例,女28例;年龄6~42岁.小耳畸形Ⅰ度8例,Ⅱ度27例,Ⅲ度6例.切取皮瓣范围8 cm×5 cm~10 cm×6 cm,筋膜瓣范围7 cm×5 cm~9 cm×6 cm.对两组术中切取皮肤、术后供区瘢痕面积进行测定,比较患者及家属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在二期术后6~12个月行三期再造耳修整时随访.新方法组:术后皮瓣及移植皮片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再造耳耳轮脚及耳轮清晰,耳轮缘无毛发生长.传统组:1例术后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导致支架外露,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余患者皮瓣及移植皮片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再造耳耳轮清晰,耳甲及耳舟可见,35例再造耳廓耳轮上部边缘有部分毛发.新方法组切取皮肤、瘢痕面积及患者满意率分别为18.3±1.5 cm2、8.1±0.8 cm2及86%,与传统组(34.2±2.6 cm2、14.4±1.2 cm2及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方法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与传统组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光子脱毛联合较大体积扩张器法行外耳再造在未增加并发症的基础上,实现较大体积的皮肤扩张,二期再造时切取的皮肤面积小,术后瘢痕轻,再造耳无毛发,外观佳.
作者:刘嘉锋;孙家明;张一鸣;李小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经大鼠腹腔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观察其对大鼠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GSH影响皮瓣成活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择健康200~250 g SD大鼠20只,于背部双侧肩胛下角连线设计制备面积为8 cm×2 cm随意皮瓣,原位回植.随机分成两组(n=10),实验组于皮瓣术后即刻及1、2 d,腹腔注射GSH (250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7 d测定皮瓣成活率,取大鼠皮瓣中轴距蒂部3 cm处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yldialdehyde, MDA)含量,对皮瓣远、中及近段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 术后7 d,实验组皮瓣成活率为56.77%±10.67%,高于对照组的40.16%±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OD含量为306.06±84.87 U/mgprot,高于对照组的224.79±27.12 U/mgprot;而MDA含量为3.835±0.457 nmol/mgprot,低于对照组的6.127±0.837 nmol/mgpro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近、中及远段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其血管、成纤维细胞、毛囊及附属腺体增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腹腔注射GSH对大鼠随意皮瓣成活有明显促进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及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作者:井万里;岑瑛;张艳阁;向小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治疗顽固性嵌甲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7年10月~2006年5月,收治顽固性(口)/(止) 母趾嵌甲患者31例38趾,采用自行设计的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治疗.男23例27趾,女8例11趾.年龄12~28岁,平均17.5岁.病程2年1个月~14年,平均31.6个月.均经5~9次拔甲治疗.合并甲沟炎急性期14例18趾,甲沟炎慢性期17例20趾.选取同期收治足部疾病但(口)/(止) 母趾完整38例患者作对照.测量患者甲沟深度及摄X线片,测量爪粗隆上翘比例r值. 结果 患者甲沟深度及r值分别为2.87±0.31 mm及0.149±0.013,与对照组1.06±0.10 mm及0.060±0.01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0例37趾伤口Ⅰ期愈合,1例1趾伤口延迟愈合.29例36趾获随访8~29个月,平均21个月.趾端外形良好,无复发或再次手术. 结论 (口)/(止) 母趾末节趾骨爪粗隆上翘、甲沟肥大变深是(口)/(止) 母趾嵌甲重要的解剖学病因,采用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是根治顽固性嵌甲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作者:李进;洪光祥;陈振兵;翁雨雄;王发斌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采用足背动脉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2年8月~2005年7月, 采用足背动脉皮瓣移位术治疗创伤后小腿软组织缺损及瘢痕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8~48岁.软组织缺损部位:小腿中下1/3 1例,小腿下1/3 5例,外踝4例.缺损范围4 cm×3 cm~10 cm×8 cm,皮瓣切取范围6 cm×5 cm~12 cm×10 cm. 结果 术后9例伤口Ⅰ期愈合,皮瓣均成活;1例因压迫血管蒂部导致皮瓣缺血,经对症处理后皮瓣血运恢复,伤口Ⅱ期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10例均获随访6~30个月,平均18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血运、弹性均良好,感觉恢复.1例(口)/(止) 母趾背伸功能稍差, 余患者踝部功能良好. 结论 足背动脉皮瓣有良好血液供应,解剖位置恒定, 方法 可靠, 疗程短, 是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皮瓣.
作者:邱南海;李建华;苗戍燕;阚世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介绍microRNA (miRNA) 起源、功能及其与干细胞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方法 查阅近年有关文献,并对miRNA和干细胞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miRNA是一类非编码蛋白并且参与转录后调节的单链小分子RNA(20~25个碱基),对基因表达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近年来发现存在着一个庞大的miRNA家族,参与调控生物体生长发育等许多复杂的生命过程,并且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存在着紧密关联. 结论 miRNA作为一种新的调控基因表达的小分子RNA,可以成为干细胞研究的新途径.
作者:高杰;杨彤涛;裘秀春;范清宇;马保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兔屈趾肌腱Ⅱ区伤口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基因表达的变化. 方法 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体重4.0~4.5 kg,将左前中趾屈趾深肌腱切断并采用标准Kessler缝合法修复作为实验组,分别于术后1、7、14、21、28及56 d获取肌腱及腱鞘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取10只;同一动物的右前肢正常肌腱及腱鞘作为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TGF-β1的表达情况. 结果 原位杂交结果示:实验组TGF-β1 mRNA在术后1 d开始上调,14~21 d达高峰,56 d保持较高水平;对照组存在TGF-β1 mRNA的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各时间点TGF-β1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术后1 d,TGF-β1蛋白信号的表达增加,14~21 d达高峰,56 d仍保持一定水平;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存在TGF-β1蛋白信号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 结论 正常无损伤的肌腱和腱鞘能产生TGF-β1,当肌腱损伤后,细胞因子被激活,增加的细胞因子主要由肌腱细胞与腱鞘细胞产生,与肌腱的内、外源性愈合机制是一致的.
作者:夏长所;洪光祥;张才龙;杨选影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