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蒿琥酯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孔恒;余清声;朱柳;袁牧;王肃生;冀航;张志华;梁刚;黄宗海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 青蒿琥酯, 成纤维细胞, 凋亡, 钙离子浓度
摘要: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诱导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人耳垂增生性瘢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细胞培养.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后,取第3~5代成纤维细胞,采用含60、120和240 mg/L Art培养液各5 ml培养作为实验组,仅加入等量的培养液作为对照组.于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另取第3~5代成纤维细胞,实验组采用30、60和120 mg/L Art培养液,对照组仅加入等量的培养液,观察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 结果 原代成纤维细胞呈典型的梭形贴壁生长,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细胞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倒置显微镜下观察Art在60~240 mg/L浓度范围内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且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细胞出现凋亡征象;透射电镜观察,各实验组出现染色质浓缩,沿着核膜排列,甚至核碎裂现象.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凋亡细胞比例、处于G0~G1、S、G2~M期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均出现典型的凋亡峰,且随药物浓度增加,峰值越大.Art在30~120 mg/L作用成纤维细胞 24 h可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持续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rt通过作用于成纤维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可能是其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嗅鞘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一例近期疗效

    1 病例介绍患者男,22岁.美国籍.枪伤致胸部以下运动、感觉障碍2年余入院.患者于2004年3月遭枪击,子弹自T2椎体由后至前穿出,伤后患者坐起时出现头晕症状,严重时意识丧失,每天晨起时需服用米多君10 mg升血压,服药30 min后方可坐起.

    作者:解自行;黄红云;陈琳;张健;刘彦铖;张丽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随意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经大鼠腹腔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观察其对大鼠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GSH影响皮瓣成活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择健康200~250 g SD大鼠20只,于背部双侧肩胛下角连线设计制备面积为8 cm×2 cm随意皮瓣,原位回植.随机分成两组(n=10),实验组于皮瓣术后即刻及1、2 d,腹腔注射GSH (250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7 d测定皮瓣成活率,取大鼠皮瓣中轴距蒂部3 cm处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yldialdehyde, MDA)含量,对皮瓣远、中及近段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 术后7 d,实验组皮瓣成活率为56.77%±10.67%,高于对照组的40.16%±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OD含量为306.06±84.87 U/mgprot,高于对照组的224.79±27.12 U/mgprot;而MDA含量为3.835±0.457 nmol/mgprot,低于对照组的6.127±0.837 nmol/mgpro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近、中及远段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其血管、成纤维细胞、毛囊及附属腺体增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腹腔注射GSH对大鼠随意皮瓣成活有明显促进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及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作者:井万里;岑瑛;张艳阁;向小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移位性肩胛颈骨折的修复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移位性肩胛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1月,收治12例移位性肩胛颈骨折.男8例,女4例;年龄22~57岁.X线片及CT检查:盂极角均<20°,提示肩胛盂有明显旋转移位.采用重建钢板及拉力螺钉内固定9例,重建钢板内固定2例,拉力螺钉内固定1例.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2例获随访14周~3年,平均14.5个月.X线片示盂极角均>20°.根据Rowe疗效评价标准,优7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3.3%.肩袖损伤漏诊致肩关节不稳1例;1例因恐惧疼痛未有效锻炼,肩外展50°,三角肌肌力3级. 结论 移位性肩胛颈骨折均应修复,同时应根据盂极角进行观察,纠正肩胛盂的旋转移位,重建肩关节稳定性,减少并发症.

    作者:李子恢;曹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体外定向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条件,为组织工程血管提供种子细胞. 方法 取怀孕12.5 d的昆明小白鼠1只,断颈处死,取其胚胎,培养制备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MEF).常规复苏ESC后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悬滴-悬浮法制备拟胚体(embryoid body,EB).将EB分两组:实验组加入含有3 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50 ng/m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1 μmol/L 激活素受体样激酶选择性抑制剂的EB培养基;对照组只加入EB培养基.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诱导细胞vWF和CD34的表达,验证细胞性质. 结果 原代MEF生长迅速,第3天细胞融合达90%左右,细胞呈长梭形,有少量侧支,细胞核饱满,有2~3个核仁,细胞排列紧密.传至3~5代,细胞呈多角形,胞浆饱满,有3~4个核仁,细胞表面分泌较多细胞颗粒.ESC在饲养层上保持未分化状态,细胞团形态呈鸟巢样,边缘平整,单个细胞体积小,折光性强,核质比高,增长速度快.悬滴培养3 d的EB肉眼可见,再经悬浮培养3 d后,形成较大的透亮EB;EB贴壁后第2天,球体略摊开.实验组第4~7天,EB周围有许多圆形细胞产生,第10~14天,可见由大量圆形细胞组成的血管样结构自EB周围生长;对照组EB周围未见血管样结构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EB周围大量vWF染色阳性细胞,RT-PCR检测到vWF和CD34的表达. 结论 ESC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有可能为组织工程血管提供大量的种子细胞.

    作者:熊吉信;刘兆轩;刘小春;杨春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吻合血管的复合组织瓣在整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回顾总结吻合血管的复合组织瓣临床应用的经历、发展过程与经验体会,以利今后进一步发展. 方法 对1987年7月~2007年3月收治的32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应用14种组织瓣修复全身各处外伤或肿瘤切除后的组织缺损及器官再造. 结果 术后20例患者于48 h内出现血管危象,另6例部分皮瓣尖端坏死,经处理后复合组织瓣总成活率为94.8%.主要经验:①从学习与训练显微外科基本技术开始,首先重视成活率,争取小血管吻合技术过关,以确保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要经常练,经常做,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熟练状态;②要重视功能与外形的恢复;③重视微创技术,减少供区代价的前提下达到结构、功能与外形的完美恢复. 结论 游离复合组织瓣的应用对整形外科学科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有较广泛的适应证,可以挽救危重患者,减少伤残率,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修复效果.总结出的皮瓣供区的选择,受区条件不佳的对策,肌皮瓣与肌瓣的优缺点及应用选择,应用时机与感染创面处理与应用经验等,对提高临床效果有重要意义.

    作者:鲁开化;韩岩;郭树忠;艾玉峰;马显杰;夏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带血管筋膜瓣移位修复直肠阴道隔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采用带血管筋膜瓣移植悬吊盆底与修复直肠阴道隔治疗直肠前突(rectocele, RC)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8月~2006年8月,收治12例RC患者,采用带血管筋膜瓣移植悬吊盆底与修复直肠阴道隔的方法进行治疗.均为女性,年龄49~73岁.病程5~30年,平均5.6年.主要表现均为排便困难.X线排便造影示:均为重度RC(≥ 30 mm),伴会阴下降(≥ 40 mm)综合征、直肠黏膜内脱垂3例及肛管狭窄9例.切取筋膜瓣范围15 cm×3 cm~18 cm×5 cm.术后每2个月定期随访. 结果 2例患者术中出血约800 ml,余约500 ml.术后筋膜瓣均成活.11例伤口Ⅰ期愈合,1例由于过早下床活动伤口裂开延迟愈合;供区Ⅱ期愈合.术后4~6 d均正常排便.2例供区皮下积液,1例尿潴留合并尿道感染,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11例患者获随访6~12个月.直肠肛门检查直肠前壁凹陷消失,表面光滑平整,指压弹性良好,接近正常直肠前壁.X线及CT排便造影检查示RC凹陷消失. 结论 带血管筋膜瓣移植悬吊盆底与修复直肠阴道隔可有效恢复直肠阴道隔解剖结构,恢复其功能,是治疗RC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江宁;赵莲茹;林琳;王娜;张立彬;王寿宇;唐一源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在顽固性嵌甲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治疗顽固性嵌甲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7年10月~2006年5月,收治顽固性(口)/(止) 母趾嵌甲患者31例38趾,采用自行设计的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治疗.男23例27趾,女8例11趾.年龄12~28岁,平均17.5岁.病程2年1个月~14年,平均31.6个月.均经5~9次拔甲治疗.合并甲沟炎急性期14例18趾,甲沟炎慢性期17例20趾.选取同期收治足部疾病但(口)/(止) 母趾完整38例患者作对照.测量患者甲沟深度及摄X线片,测量爪粗隆上翘比例r值. 结果 患者甲沟深度及r值分别为2.87±0.31 mm及0.149±0.013,与对照组1.06±0.10 mm及0.060±0.01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0例37趾伤口Ⅰ期愈合,1例1趾伤口延迟愈合.29例36趾获随访8~29个月,平均21个月.趾端外形良好,无复发或再次手术. 结论 (口)/(止) 母趾末节趾骨爪粗隆上翘、甲沟肥大变深是(口)/(止) 母趾嵌甲重要的解剖学病因,采用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是根治顽固性嵌甲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作者:李进;洪光祥;陈振兵;翁雨雄;王发斌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青蒿琥酯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诱导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人耳垂增生性瘢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细胞培养.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后,取第3~5代成纤维细胞,采用含60、120和240 mg/L Art培养液各5 ml培养作为实验组,仅加入等量的培养液作为对照组.于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另取第3~5代成纤维细胞,实验组采用30、60和120 mg/L Art培养液,对照组仅加入等量的培养液,观察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 结果 原代成纤维细胞呈典型的梭形贴壁生长,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细胞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倒置显微镜下观察Art在60~240 mg/L浓度范围内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且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细胞出现凋亡征象;透射电镜观察,各实验组出现染色质浓缩,沿着核膜排列,甚至核碎裂现象.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凋亡细胞比例、处于G0~G1、S、G2~M期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均出现典型的凋亡峰,且随药物浓度增加,峰值越大.Art在30~120 mg/L作用成纤维细胞 24 h可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持续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rt通过作用于成纤维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可能是其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作者:孔恒;余清声;朱柳;袁牧;王肃生;冀航;张志华;梁刚;黄宗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异体角质形成细胞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 观察组织工程皮肤的种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后的免疫原性变化情况. 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健康儿童、青少年包皮,采用分离酶、胰蛋白酶两步消化法进行体外培养并传代至5代,行苔盼蓝计数细胞活性.SP法标记各代角质形成细胞中的朗格汉斯细胞和黑色素细胞,计算其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各代角质形成细胞与从外周血中分离培养淋巴细胞进行混合培养,观察淋巴细胞增殖情况,闪烁仪计数cpm值. 结果 培养的细胞生长良好,原代及传代后的细胞融合后呈铺路石样生长.细胞冻存后复苏,苔盼蓝染色细胞活力》80%.原代中朗格汉斯细胞占5.8%,黑色素细胞占8.1%;1代中朗格汉斯细胞占2.1%,黑色素细胞占2.8%;2代后二者均消失.cpm值原代482.13±46.61,1代362.50±35.12,2代228.38±51.46,3代171.86±34.63,4代143.63±15.95,5代123.25±14.39,与对照组53.67±8.6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代、1代与其他各代比较,2代与4、5代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代与3代间,3、4代及5代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异体角质形成细胞经体外培养后不断传代,细胞免疫原性逐渐下降.

    作者:毕建军;伍津津;朱堂友;鲁元刚;杨亚东;吴国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肌腱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的变化

    目的 研究兔屈趾肌腱Ⅱ区伤口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基因表达的变化. 方法 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体重4.0~4.5 kg,将左前中趾屈趾深肌腱切断并采用标准Kessler缝合法修复作为实验组,分别于术后1、7、14、21、28及56 d获取肌腱及腱鞘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取10只;同一动物的右前肢正常肌腱及腱鞘作为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TGF-β1的表达情况. 结果 原位杂交结果示:实验组TGF-β1 mRNA在术后1 d开始上调,14~21 d达高峰,56 d保持较高水平;对照组存在TGF-β1 mRNA的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各时间点TGF-β1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术后1 d,TGF-β1蛋白信号的表达增加,14~21 d达高峰,56 d仍保持一定水平;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存在TGF-β1蛋白信号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 结论 正常无损伤的肌腱和腱鞘能产生TGF-β1,当肌腱损伤后,细胞因子被激活,增加的细胞因子主要由肌腱细胞与腱鞘细胞产生,与肌腱的内、外源性愈合机制是一致的.

    作者:夏长所;洪光祥;张才龙;杨选影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致Ⅲ度烧伤的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并发症的临床治疗. 方法 2001年4月~2005年11月,收治6例高强度聚焦超声Ⅲ度烧伤患者,应用局部皮瓣治疗.男5例,女1例;年龄45~78岁.烧伤均位于右季肋部.皮肤坏死范围3 cm×3 cm~6 cm×4 cm.手术清创后创面范围为9 cm×5 cm~12 cm×7 cm,切取局部皮瓣范围10 cm×6 cm~13 cm×8 cm. 结果 术后1例皮瓣发生红肿,经红外仪局部照射理疗后痊愈,余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植皮成活,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皮瓣外观质地佳,无感染、积液. 结论 应用局部皮瓣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烧伤创面效果满意.

    作者:王怀胜;岑瑛;李正勇;高欣凤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褥疮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治疗原则

    目的 探讨临床褥疮的分型及根据其分型进行手术治疗原则及方法. 方法 1983年1月~2006年4月,收治褥疮患者122例179处.男93例,女29例;年龄15~68岁.褥疮位于骶尾部54处,股骨大转子37处,坐骨结节30处,足跟17处,尺骨鹰嘴15处,肩胛部9处,外踝7处,腓骨小头4处,胫前3处及腰部3处.褥疮形成时间2个月~11年.褥疮范围1.5 cm×1.0 cm~20.0 cm×18.0 cm.根据创面特点将褥疮分为窦道型12处、溃疡型74处和混合型93处.针对不同类型褥疮,分别采用中厚皮片、局部皮瓣或带血管蒂(肌)皮瓣修复.本组(肌)皮瓣切取范围5.0 cm×3.5 cm~26.0 cm×14.5 cm,皮片切取范围7 cm×5 cm~23 cm×12 cm. 结果 窦道型褥疮除1例伤口裂开,经再次缝合制动后愈合,余伤口均Ⅰ期愈合;皮瓣完全成活.溃疡型褥疮2例皮瓣远端1~2 cm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余中厚皮片与带血管蒂(肌)皮瓣均成活;伤口均Ⅰ期愈合.混合型褥疮局部皮瓣与带血管蒂(肌)皮瓣均成活;8处因囊壁或坏死组织切除不彻底,出现1~2处窦道,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伤口均Ⅰ期愈合.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73例患者术后获随访6个月,4例混合型褥疮复发,复发率为5.5%;余患者局部情况均良好. 结论 褥疮的临床分型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刘毅;张绪生;张诚;蔡黔;张鲜英;肖斌;张斌;姜疆;刘萍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 探讨兔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s)和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SCs,BMSCs)体外分离培养、增殖, 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观察. 方法 取足月待产新西兰大耳白兔1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技术从兔胎盘对PMSCs 进行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取2周龄新西兰大耳白兔1只,采用直接贴壁法从后肢骨髓中对BMSCs 进行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种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第3代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CD34、CD40L)进行鉴定.将BMSCs 与PMSCs 第2代细胞分别与生物衍生骨进行复合培养5 d,每条材料接种(1.0~1.5)×106个细胞,苏木素染色观察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情况.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细胞分别与材料复合培养3 d和8 d的情况. 结果 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两种细胞均为贴壁生长,形态为均一成纤维细胞样.PMSCs 增殖力强,细胞的增殖能力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有所下降,细胞体外培养10代后,生长速度减慢.两种细胞均表达CD44、CD105,不表达CD34、CD40L.复合培养5 d,PMSCs和BMSCs在生物衍生骨表面生长,大量黏附,细胞积聚成团,相互连接成网状,孔隙内也可见细胞生长和增殖,并分泌基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培养3 d,可见较多量的细胞在生物衍生骨上黏附,呈梭形或多角形;8 d两种细胞均已大量增长,呈层状排列,细胞连接紧密,分泌大量基质,细胞周围有较多的网状胶原形成. 结论 PMSCs与BMSCs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的另一成体干细胞来源.

    作者:卢遥;邓力;李秀群;智伟;杨志明;解慧琪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再生医学产业化——5 000亿美金的市场潜力

    目的 了解并掌握组织工程再生医学进入产业化的新动态,以指导现实工作. 方法 通过查阅新文献、查看相关网站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求全面了解. 结果 从组织工程四方面的汇总资料中得到启示,鸟瞰再生医学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结论 抓住机遇,努力工作以迎合再生医学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作者:顾其胜;张雪雁;蒋丽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足背动脉皮瓣治疗小腿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采用足背动脉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2年8月~2005年7月, 采用足背动脉皮瓣移位术治疗创伤后小腿软组织缺损及瘢痕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8~48岁.软组织缺损部位:小腿中下1/3 1例,小腿下1/3 5例,外踝4例.缺损范围4 cm×3 cm~10 cm×8 cm,皮瓣切取范围6 cm×5 cm~12 cm×10 cm. 结果 术后9例伤口Ⅰ期愈合,皮瓣均成活;1例因压迫血管蒂部导致皮瓣缺血,经对症处理后皮瓣血运恢复,伤口Ⅱ期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10例均获随访6~30个月,平均18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血运、弹性均良好,感觉恢复.1例(口)/(止) 母趾背伸功能稍差, 余患者踝部功能良好. 结论 足背动脉皮瓣有良好血液供应,解剖位置恒定, 方法 可靠, 疗程短, 是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皮瓣.

    作者:邱南海;李建华;苗戍燕;阚世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近期疗效

    目的 探讨人胚胎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的近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06年4月,采用OECs移植手术治疗的327例AL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1例,女86例.年龄20~84岁(51.6±11.1岁).病程4.8个月~13年(2.9±2.0年).根据细胞植入部位分为3组:A组29例,细胞植入脊髓内;B组(6例),细胞分别植入脊髓及双额叶放射冠;C组292例,细胞植入双额叶放射冠.脊髓移植方法,病变处分两点共注入50 μl OECs悬液,细胞数约1×106个.脑部移植方法,双侧大脑放射冠处各注射50 μl OECs悬液,细胞数约2×106个. 结果 随访4周,比较术前和随访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功能量表分数变化.A组17.2±8.6增至20.1±9.7(P<0.05),B组24.2±6.8增至25.7±6.6(P>0.05),C组20.3±8.6增至22.0±9.4(P<0.001),3组间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神经功能总改善252例(77.1%).术后4周行肌电图检查的患者261例(79.8%)显示术后自发电位减少或消失,收缩时肌电波幅较术前明显降低,电位密度明显增加.16例(4.9%)术后出现不良反应,包括头痛、短期发热、癫痫大发作、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肺炎、呼吸衰竭、泌尿系感染、心力衰竭及肺栓塞,其中4例(1.2%)死亡. 结论 OECs移植术后4周能阻止或逆转ALS的病情恶化.

    作者:陈琳;黄红云;张健;张峰;刘彦铖;郗海涛;王洪美;顾征;宋英伦;李荧;谭可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同侧比目鱼肌肌瓣逆行移位修复Pilon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采用同侧比目鱼肌肌瓣逆行移位修复Pilon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2年5月~2006年6月,采用同侧比目鱼肌肌瓣逆行移位修复14例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1例,女3例;年龄20~50岁.软组织缺损范围7.0 cm×3.5 cm~10.0 cm×6.0 cm.9例为Pilon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5例为开放性Pilon骨折软组织缺损外固定术后.肌瓣切取范围为8.5 cm×5.5 cm~12.5 cm×7.5 cm. 结果 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2例肌瓣轻度感染,经换药后愈合;余肌瓣均成活.术后11例获随访3~26个月,平均15个月.植皮无破溃,外形无明显臃肿.踝关节活动范围背屈10~25°,跖屈15~40°,步态正常. 结论 逆行比目鱼肌肌瓣手术时不需显露血管蒂,解剖恒定,且比目鱼肌肌腹大,移位方便, 旋转弧度可达180°,且很少发生血管危象,促进创面愈合及骨痂生长,有利于降低伤口感染率.

    作者:艾克拜尔·尤努斯;艾合麦提·玉素甫;陈刚;阿里木江·阿不来提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

    目的 评价应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9年8月~2005年4月,采用闭合复位顺行带锁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70例.男54例,女16例;年龄17~58岁.骨折均位于股骨转子下2 cm至股骨髁上5 cm.按AO分型: B型17例,C型5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2 d,平均5.8 d. 结果 B型骨折患者手术时间为90~250 min,C型骨折患者60~180 min.70例失血量50~450 ml,平均230 ml.术中3例发生骨劈裂,1例C型骨折远端1枚锁钉锁入失误,7例肢体短缩1.0~1.5 cm.68例获随访10~60个月,平均19个月.63例于术后3~10个月骨折愈合,5例于术后3~4个月行远端锁钉取出动力化后4~10个月骨折愈合.60例髋、膝关节功能活动优良, 余8例髋或/和膝关节功能受限. 结论 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损伤小、失血少、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作者:汪金平;向生健;钟凤林;赵晨阳;杨小奇;兰玉平;殷光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矫治半侧颜面萎缩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游离移植矫治半侧颜面萎缩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7年1月~2006年5月,应用以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游离移植,部分加以Medpor植入及二期手术修整,矫治半侧颜面萎缩患者35 例.男11例,女24例;年龄15~47岁.左侧12例,右侧23例.病程4~28年.患者半侧颜面畸形较严重,面颊部凹陷明显.X线片及三维CT重建检查见28例患侧骨骼发育不良.切取脂肪筋膜瓣范围8 cm×7 cm~20 cm×11 cm.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脂肪筋膜瓣全部成活,供区切口愈合良好,无脂肪液化.35例均获随访6 个月~8年.面部轮廓形态满意,双侧基本对称,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 结论 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可提供充足的组织量,成活率高,供区隐蔽,不牺牲重要血管,辅以相应的非生物材料及治疗手段,可使半侧颜面萎缩得到满意矫治.

    作者:任敏;滕利;归来;张智勇;冯国平;靳小雷;庄洪兴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SSRO)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程度. 方法 2004年9月~2005年9月,对采用SSRO治疗的21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男12例,女9例;年龄19~27岁,平均22.6岁.于术后4周及24周随访,根据随访结果比较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4周,19例(90.48%)患者因SSRO术后下唇感觉障碍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其中7例(33.33%)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对日常生活的平均影响时间占总时间的26.9%,约6.5 h/d.术后24周,因术后下唇感觉障碍而致生活质量下降的患者总数下降为12例(63.16%),无影响患者上升至7例(36.84%);平均影响时间降至15.5%,约3.7 h/d. 结论 大部分患者在SSRO术后会产生因下唇感觉功能障碍致生活质量下降.但此种情况在术后逐渐好转,有1/3以上患者可在术后24周恢复至术前生活质量.

    作者:袁灏;沈国芳;王旭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