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淑姣;袁建军;魏常华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研究:假包膜和囊腔、出血及坏死灶显示率的研究,并与常规超声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184例肾细胞癌用常规超声和SonoVue超声造影剂分别显示假包膜和肿块内的囊腔、出血及坏死灶,并进行显示率的对比分析.结果 184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中常规超声显示出假包膜有63(63/184,34%)个瘤体,而超声造影显示出假包膜有107(107/184,58%)个瘤体(P<0.05).184例常规超声显示出瘤体内的囊腔、出血和坏死灶有87(87/184,47%)个,而超声造影显示出为134(134/184,73%,P<0.05)个瘤体.结论 超声造影能更清楚显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假包膜和瘤体内的囊腔、出血和坏死灶,为超声诊断透明细胞肾细胞癌提供更多的信息.
作者:杨斌;傅宁华;葛京平;沈德娟;吴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定量评价慢性肾衰(CRF)与原发高血压(HTN)患者左室整体功能.方法 用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依次检查慢性肾衰患者(CRF组)23例,高血压患者(HTN组)22例及正常对照组23例;采集二维及三维相关参数.结果 情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F组3D-EF(三维的EF值)、PER(峰值射血率)及PFR(峰值充盈率)均降低(P<0.05),LVMI(左室质量指数)、ESV(收缩末期容积)、16T(msv)-SD(左室16-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16T(msv)-Dif(左室16-节段达峰大差值)升高(P<0.05).与HTN间比较,CRF组3D-EF及PER降低,ESV、16T(msv)-SD、16T(msv)-Dif升高(P<0.05).结论 CRF患者左室功能的损害较HTN患者更明显;RT-3DE超声心动图为评价CRF患者左室整体功能提供无创、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纪淑姣;袁建军;魏常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18例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病变中心位于蝶筛区,3例位于上颌窦.CT表现:病变形态均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密度与邻近肌肉相近,相对比较均匀,邻近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增强后病变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病变T1WI呈略低信号7例,呈等信号3例;T2WI呈略高信号8例,呈等信号2例.病变信号欠均匀,7例病变内部可见小条状或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4例可见短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均呈中度不均匀强化.15例病变广泛侵犯周围结构,MRI可清楚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其中眼眶受累8例,颅内受累8例,海绵窦受累5例,翼腭窝受累6例,鼻咽部受累3例.结论 横纹肌肉瘤典型的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中度强化.CT可以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作者:宋乐;杨本涛;陈光利;王振常;王永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在体外循环条件下,评价脂质体造影剂微泡对超声溶栓的影响及其与超声波频率、强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健康成人静脉全血37℃恒温水浴孵育2 h制备体外血栓80份.40份样本被分为单纯超声组、单纯微泡组、微泡+超声组和对照组.辐照超声为2 MH2-1.8 W/cm2、占空比95%的脉冲式超声波,脂质体微泡用量为50 μl,各组处理时间为10 min.比较各组溶栓率.其余血栓样本分为4组,加入50 μl微泡后分别给予2 MHz-0.7 W/cm2、2 MHz-1.4 W/cm2、1MHz-0.7 w/cm2和0.5 MHz-0.7 W/cm2的脉冲式超声波辐照10 min.计算溶栓率与频率、声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微泡+超声组溶栓率明显高于单纯超声组(P<0.05)、单纯微泡组(P<0.01)和对照组(P<0.01).溶栓率与超声频率呈负相关(r1=-1.000,P<0.01),与声强呈正相关(r2=1.000,P<0.01).结论在体外循环条件下,脂质体微泡能显著增强超声波溶栓作用,且其效果与超声频率成反比,与声强成正比.
作者:华兴;刘平;李馨;刘政;李秋颖;高云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我院自2005年10月至今在CT介导下应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5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手术方法:患者采用俯卧位,腹部加高垫以增加腰椎前屈度,使椎板间隙适度扩张.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CT介导下穿刺椎间盘,用20号射频穿刺针沿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内侧缘刺入,穿刺针进入椎间盘深度为8~10 mm.第一步确定进针点及进针方向:皮肤外固定定位器,然后行CT扫描责任椎间盘,根据定位器确定穿刺进针点、进针平面(图1).第二步穿刺过程中调节进针方向(图2).第三步调节椎间盘内进针深度(图3).本组病例在CT介导下穿刺针均到达理想部位.
作者:于朝阳;翟淼;张本超;林肖彬;王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心肌的三维空间结构极为复杂,先进医学影像技术能够准确显示心肌纤维构造.在此基础上,通过全新的影像技术研究以心肌薄片为单元心肌收缩时发生的室壁增厚,以及缩短、扭转等形变,能够全面深刻的认识心肌力学机制,对早期诊断心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武彤;尹立雪;刘望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长段股浅动脉(SFA)完全闭塞镍钛合金支架的治疗方法及有效性.方法 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42~85岁(平均64.1岁).均有病变侧下肢间歇性跛行.共26条SFA(左侧16条,右侧10条)完全闭塞,闭塞长度11~38 cm(平均28.2 cm).治疗方法包括:导丝开通、球囊导管扩张(PTA)和自张式镍钛合金支架置入.结果 19例25条SFA获得开通(开通成功率96.2%).支架置入后,25条SFA均获得通畅,相应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19例随访(1~26个月,平均8.7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8、20个月各1条SFA闭塞,经溶栓和PTA后均再次获得通畅.余17例均无下肢缺血症状发生,其中12例超声Doppler检查,SFA均有血流通过.结论 多种介入技术结合可有效开通长段闭塞SFA;镍钛合金支架有利于保持SFA通畅,治疗下肢动脉缺血.
作者:张曦彤;徐克;杨东炜;刘静;李红;梁松年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女,49岁.两年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后枕部胀痛,呈间断性发作,每次持续约半分钟,头低位时加重.近一年疼痛加重,用力后疼痛加剧,且发作频繁.半年前出现走路不稳,下肢无力.3个月前开始头晕并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外院CT平扫示肿块呈高密度,边缘清楚.头颅MR平扫示后颅窝L枕大池区-大小约5.4 cm×3.5 cm的肿块影,边界清楚,在T1wI、T2WI、FLAIR上肿块大部分呈低信号,其上部实性部分T1WI、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混杂少量低信号;注射造影剂后增强扫描,肿块未见明显强化.
作者:孙淑霞;徐克;李松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女,50岁.下腹部疼痛1月余,无血尿,无阴道流血,无发热.未婚,无性生活史.体检:腹软、无压痛,下腹部未触及包块,双肾区无叩痛;阴道检查未查;肛查发现宫体增大如孕2个月,子宫前位,质硬,双附件未触及.
作者:麦慧;江魁明;宋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临床骨巨细胞瘤的检查,分析各CT灌注参数、大强化速率(MER)与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MER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边缘-中心血流量差异率(R(rim-cen)BF)、边缘-中心血容量差异率(R(rim-cen)BV)在良恶性骨巨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病人的骨巨细胞瘤行CT灌注检查,其中恶性骨巨细胞瘤14例,良性骨巨细胞瘤10例.术后病理标本常规组织切片及SP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单克隆抗CD34抗体标记血管,用Weidner技术计算肿瘤MVD.分析BF、BV、MER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分析良恶性骨巨细胞瘤外周区与中央区之间BF、BV有无差异;比较良恶性骨肿瘤之间MER、R(rim-cen)BF、R(rim-cen)BV的差异.结果 24例骨巨细胞瘤均表现为高灌注,BF和BV图像上均可清楚显示肿瘤;骨巨细胞瘤的BF、BV和MER与MVD均呈正线性相关.MER能够准确地反映组织的血管化程度,但MER在良恶性骨巨细胞瘤之间存在较多重叠.R(rim-cen)BF和R(rim-cen)BV值在良恶性骨巨细胞瘤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R(rim-cen)BF和R(rim-cen)BV鉴别良恶性骨肿瘤的阈值分别为R(rim-cen)BF:0.15(敏感度:94.4%;特异度:85.7%);R(rim-cen)BV:0.07(敏感度:88.9%;特异度:78.5%).结论 MER可以客观定量地评估骨巨细胞瘤的血供情况,但不能单独应用作为鉴别良恶性骨巨细胞瘤的指标.R(rim-cen)BF和R(rim-cen)BV为骨巨细胞瘤良恶性鉴别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客观定量的影像学检测指标.
作者:李惊喜;廉宗激;王林森;王宇;韩悦;孙鼎元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明确多发性硬化佳MRI增强延迟扫描时间.方法 对30例MS患者每个月随访的197次MRI检查行2、7和12分钟共3个时相增强扫描,盲法对各时相间MS病灶数目和信号强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增强2、7和12分钟后的病灶数目分别为425、433和433.增强后2分钟内MS病灶平均信号强度病灶快速强化,从301.5上升到429.5(P<0.05),7和12分钟后平均信号强度分别增加127(299.5~441,P<0.05)和132(302~437.9,P<0.05).增强2~7分钟后平均信号强度达到高峰平台期(429.5~441,P>0.05),7~12分钟之间的变化不明显(441~437.9,P>0.05).结论 增强7分钟延迟扫描为MRI探测强化病灶佳时间.
作者:段阳;杨本强;白荣杰;马林;郭启勇;吴振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男,58岁,发现左颌下无痛性包块一年,开始约黄豆大,后逐渐增大,否认结核等其他病史.入院查体:左侧颌下腺处局部饱满,可触及一边界不清、质地较韧的团块,范围约3 cm×3 cm×4 cm,无压痛,活动不明显.临床化验检查:Hb 103 g/L,RBC 4.89×10(12)/L,WBC 6.3×10(12)/L,中性粒细胞减少(44%),嗜酸性细胞比例23%(参考值0.5%~5.0%),细胞计数1.46×10(3)/μl(参考值0.00~O.40,单位10(3)/μl).
作者:熊润青;包燕妮;王金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圆锥动脉干畸形(CTD)是由于圆锥动脉干段胚胎发育异常所致.22q11.2微缺失综合征与CTD的发生密切相关,遗传学技术的进展使其产前诊断成为可能.超声心动图是小儿心脏影像无创检查的首选方法.MSCT、MRI可很好地显示心外大血管.心血管造影虽是一种有创检查手段,但其在体、肺动脉等的显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上述技术所得结果仍有分歧,而制定一种统一的诊断标准是提高其诊断正确性的关键所在.
作者:石静;孙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如何用外参照法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对在体乳腺癌中的复合胆碱进行绝对定量.方法 配制5个不同浓度的胆碱测试模型及一个胆碱校对模型.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对各测试模型的同一位置进行MRS采集,统计胆碱峰峰下面积与胆碱浓度之间是否呈线性相关.对水模进行T1WI成像,绘制不同位置信号强度的变化曲线.对同一校对模型的同一位置采用不同大小的体素进行MRS采集,统计体素大小与胆碱峰峰下面积是否呈线性相关.测量胆碱测试模型及校对模型中胆碱的T1及T2值.验证胆碱浓度绝对定量的校对公式.对7例乳腺癌病人进行乳腺MRS采集,利用校对公式以胆碱校对模型中的胆碱浓度为参照计算出乳腺癌中复合胆碱的浓度.结果 胆碱测试模型的胆碱峰峰下面积与胆碱浓度之间呈线性相关.同一模型同一位置胆碱峰峰下面积与体素大小呈线性相关.测试模型及校对模型中胆碱的T1及T2值分别为1902.5/1032.8、2426.3/989.4.利用校对公式估计出的校对模型的胆碱浓度为(5.2±1.0)mM,与校对模型的实际浓度比较二者无显著差异(t=0.6,P>0.05).7例乳腺癌中的复合胆碱浓度为(3.64±2.52)mM.结论 外参照法是进行乳腺癌中复合胆碱浓度定量的可行及可靠的方法.
作者:姜蕾;杜湘珂;周诚;陈敏;周意明;纪立伟;孙非;申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由于临床医学信息数字化和医院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医学影像信息实现了网络传输存储和网络诊断.在数字化放射成像的过程中,除了成像设备的性能及诊断医师的认知能力外,环境条件,即诊断环境的情况同样直接影响着成像质量和诊断效果.本文尝试从环境因素入手,考察诊断环境中不同光照的情况下,图像的读取效果有什么区别,以期获得佳的光照条件.方法 该研究基于信号识别理论和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的分析原理,利用TRM 18-209型ALVIM ROC模板,通过改变诊断环境光亮度,分别调查了不同年资的医学影像诊断医师对同一幅ROC模板图像,在相同窗宽、窗位的情况下产生的不同观测效果,通过细节检测的真阳性和假阳性概率来反映对图像细节的检出能力.该方法简单、直观,完全满足对于成像系统特性的测量要求.结果 初步获取的佳环境参数为:X射线诊断读片室的亮度大约为0.63~3.18 cd/m2,CT/MR/NM读片室的亮度大约为4.78~19.1 cd/m2之间.结论 通过不同光亮度下对同一模板图像的ROC曲线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规医学影像诊断环境中,随着诊断环境亮度的增加,对图像细节的检出能力也随之下降.
作者:孙雪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听觉fMRI研究的有效数据采集方式.方法 对13例健康年轻受试者分别采用纯音及调幅音两种听觉刺激条件,刺激分别采用组块和事件相关设计进行听觉呈现,以比较连续及稀疏两种采集方式下听觉皮层的fMRI响应,运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并分析两种不同实验数据采集方式下听觉皮层激活的差异.结果 调幅声较纯音更易激发听觉皮层的激活;两种刺激条件下,稀疏采集时听觉皮层的fMRI响应明显多于连续采集,比较听觉皮层各区,以初级听觉皮层fMRI响应为著.结论 调幅音是听觉fMRI研究中的合适刺激;稀疏采集方式有助于克服环境噪声的负面影响,结合物理衰减方法,可实现听觉功能的fMRI研究.
作者:杨明;刘斌;滕皋军;黄志纯;高薇薇;吴旻;王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女,38岁,发现下腹部包块半年.查体:腹部膨隆,下腹可触及--平脐囊实混合性包块,活动良好,边界清楚.移动性浊音阴性.妇科检查:外阴已婚经产型,阴道通畅,宫颈正常大小,子宫后位,子宫前上方可触及--孕20周大小囊实混合性包块,界清,活动可,无压痛.
作者:任振东;王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女,57岁.双侧顶骨凹陷多年,凹陷渐深,为排除恶性病变摄头颅正侧位片检查.体检:局部皮肤毛发正常,双侧顶骨区凹陷变形,局部无压痛.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X线所见:头颅前后位片(图1)双侧顶骨对称性碟状凹陷长约6 cm,都在距中线向两侧约2.5cm处开始.外板骨质消失,板障变薄,左侧中央部板障消失,内板无变化.
作者:赵希海;靖立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体外模拟实验探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ET)在血管检测应用中的方法和价值.方法 使用血流泵,分别模拟不同内径的表浅外周血管及脑血管血流状态,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对模拟血管进行内径检测,应用不同VET级别、条件等观察成像效果,并与传统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成像相对比.结果 VET技术可以清晰显示模拟血管管壁及管腔细微结构,明显减低容积效应伪像,能够准确测量管腔内径.不同内径及深度的血管需选用不同的VET级别,模拟表浅血管选用2~3级、模拟脑血管选用4~5级时可清晰显示血管管腔.结论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可提高血管显示能力和血管显示灵敏度,更清晰显示血管腔及准确测量内径.
作者:刘禧;段云友;李娟;王宇;王佳;杨一林;曹铁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基于分类与回归决策树(CART)与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建立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模型,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经病理学证实的58例孤立性肺结节(SPN)患者资料,分别提取12个临床指标和22个影像学指标作为鉴别SPN良恶性的输入指标,将各指标结果输入CART和ANN诊断模型.采用ROCKIT统计学软件绘制三组影像科医生、CART和ANN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CART对SPN良恶性诊断正确率高,其次为ANN、高年资医生、中等年资医生和低年资医生.以上各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1、0.878、0.845、0.778和0.658.CART、ANN与高年资医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三组与中、低年资组医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ART对SPN具有决策意义的诊断指标为年龄,其次为结节的毛刺征和咯血症状.结论 数据挖掘的CART和ANN两种算法对评估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强永乾;郭佑民;张少娟;王秋萍;牛刚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