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放射性溃疡创面的综合治疗

张鲜英;刘毅;肖斌;孙晓晨;李超

关键词:放射性溃疡, 皮瓣, 负压封闭引流, 富血小板血浆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整形外科技术修复慢性放射性溃疡的方法.方法: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肌皮瓣、轴形皮瓣、任意皮瓣修复慢性放射性溃疡12例,其中腹直肌肌皮瓣3例,臀大肌肌皮瓣1例,阴股沟皮瓣1例,腰横筋膜皮瓣2例,任意型皮瓣4例,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网状皮片移植修复1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drainage,VSD)5例.结果:12例移植皮瓣或皮片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访4个月~8年,平均2.9年,除1例因原发病死亡外,无溃疡复发.结论: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保持良好的创基和湿润环境是创面修复成功的关键,持续VSD及PRP技术是放射性溃疡治疗的辅助手段.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O2点阵激光联合三乙醇胺乳膏治疗萎缩性瘢痕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CO2点阵激光联合三乙醇胺治疗萎缩性瘢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面部萎缩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治疗4个周期.实验组:43例,CO2点阵激光联合三乙醇胺乳膏治疗;对照组:43例,单纯使用CO2点阵激光治疗.治疗前后采用ECCA权重评分表对治疗区域进行评分,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并观察分析治疗后两组痂皮脱落时间、色素沉着概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ECCA评分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痂皮脱落时间为(6.8±3.9)d,显著短于对照组(11.0±7.9)d(P<0.05);色素沉着实验组有3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例(P<0.05),两组均未出现感染.结论:CO2点阵激光联合三乙醇胺乳膏治疗萎缩性瘢痕可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痂皮脱落时间,减少色素沉着、降低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丽娜;李雪莉;邓丽娜;王建波;吴华娟;李云飞;张守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瘢痕畸形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年来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治疗瘢痕上的临床应用与变化,为临床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6年12月于笔者科室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瘢痕患者122例,共埋置153枚扩张器,依年份分组,其中2014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的64例为观察组,2011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的58例为对照组.对患者的基础资料及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瘢痕所占体表面积、扩张器埋置数目、部位、形状及其额定容积、注水周期的选择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多数患者采用了超量扩张方法,扩张倍数(注水量/额定容积)1倍以上的患者52例(81.2%),高于对照组的51.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适当范围内扩张倍数与并发症发生率呈负相关,注水周期与并发症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瘢痕畸形,多选用超量扩张法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茹扎·木拉提别克;于扬;马少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溶液外用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7年5月至笔者科室就诊的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64例,利用随机对照表法按1: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采用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ECCA评分、误工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ECC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临床疗效、ECCA评分及平均误工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色素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持续性红斑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治疗凹陷性瘢痕安全、有效,患者平均误工时间减少,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琳毅;李敏;王淼淼;周乃慧;周静芬;朱月倩;杨子良;钱齐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A型肉毒毒素联合硅酮敷料在面部手术应用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A型肉毒毒素联合硅酮敷料在面部手术应用中的疗效.方法:笔者将所在医院符合本次研究各项标准并进行面部整形手术的患者100例纳入研究,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的下采用双盲法分为两组.观察组术中给予A型肉毒毒素,术后给予常规药物及硅酮敷料;对照组行单纯整形手术和常规药物.以术后6个月、12个月为观察时间点,对比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愈合优良率、测者瘢痕评价表(0SAS)分值、患者主观瘢痕评价量表(PSAS)分值、温哥华瘢痕评估表(VSS)分值.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愈合良好率(92.00%)较对照组(78.00%)高;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OSAS中各项分值均低于对照组,VSS及PSA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切口愈合良好率比较,P>0.05.结论:面部手术中使用A型肉毒毒素且术后使用硅酮敷料,能显著促进手术切口愈合,加快瘢痕消除,使瘢痕组织接近周围健康肌肤.

    作者:陈潇;何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四六汤防治黄褐斑的药效学作用分析

    目的:探究四六汤防治黄褐斑的药效学作用.方法:40只雌性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动物模型组、维生素C组、四六汤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动物模型组、维生素C组、四六汤组均作黄褐斑造模.维生素C组、四六汤组分被给予维生素C注射液0.1g/kg及四六汤灌服治疗,动物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处理.结果:空白对照组的SOD、MDA 水平分别高于、低于动物模型组与维生素C组,P<0.05;四六汤组的SOD水平和MDA水平分别低于、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SOD水平高于、MDA水平低于动物模型组与维生素C组,P<0.05.维生素C组的SOD、MDA 水平与动物模型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的P、E2水平低于、T水平高于动物模型组与维生素C组,P<0.05.四六汤组的P、E2水平高于、T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四六汤组的T水平高于、P、E2水平低于动物模型组与维生素C组,P<0.05.维生素C组的P、E2、T水平与动物模型组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四六汤对紫外线照射所致动物黄褐斑模型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改善作用,分析其药效学作用,可能与有效抗氧化,并改善动物体内性激素水平有关.

    作者:杨国峰;李增利;杨钰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行双侧切开重睑成形术60例就医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SB组)和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LSB组).观察记录两组就医者在入室麻醉前(T0)、静脉麻醉后即刻(T1)、局部浸润麻醉后即刻(T2)、局部浸润麻醉后5min(T3)、局部浸润麻醉后10min(T4)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记录两组就医者的麻醉药物用量,镇痛、镇静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LSB组舒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S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B组T1~T4时刻HR、MAP及SpO2监测值与T0相比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B组镇痛、镇静效果明显优于SB组,且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S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双侧重睑成形术中,镇静、镇痛效果确切,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平稳,麻醉用药量及不良反应少,值得在重睑成形术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锦春;章梦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整形外科患者成分输血的临床特点观察

    目的:探讨整形外科患者成分输血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本院整形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成分输血的134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患者信息、输血原因、输血种类和剂量等,对整形外科患者临床用血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血液制品应用种类主要为血浆及红细胞制品,其目的在于维持血容量的稳定,在某些体表肿瘤的患者兼有血小板及冷沉淀的使用,以预防及治疗大量输入库存血之后的凝血功能障碍;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以创伤、肿瘤、瘢痕等修复重建患者为主.结论:整形外科患者用血原因主要为围手术期急性失血后的有效循环容量补充,对于部分病情特殊的患者同时兼顾凝血功能异常的预防及治疗.

    作者:张红;董立维;马显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丹参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参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效果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36只S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丹参组,每组18只,采用全层皮肤切除制备创伤修复动物模型,丹参组采用丹参注射液修复创面,对照组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后1d、3d、7d测量伤口未愈面积,并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损伤区域不同时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和VEGF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皮肤创伤未愈合面积测定结果显示损伤后1d、3d、7d对照组和丹参组大鼠创伤皮肤未愈合面积均逐渐缩小,3d、7d后丹参组未愈合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HE染色可观察到损伤后3d丹参组小血管内红细胞淤积情况较对照组轻,新生毛细血管数量较对照组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VEGF在大鼠皮肤表皮细胞、皮脂腺上皮细胞、毛囊、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中有表达,但以成纤维细胞的表达为主.损伤后1d、3d,丹参组VEGF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可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促进大鼠创伤皮肤的修复.

    作者:卢尚兵;金昊;赵鑫鑫;朱玲;李俊岑;曾茜;李龙;康春雨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对光子治疗黄褐斑效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究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对光子治疗黄褐斑的效果影响.方法:收集笔者科室接受光子-M22治疗的106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皮损情况,并对治疗不同阶段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损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9个月和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选择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的方式对能够显著改善黄褐斑光子治疗的近期疗效,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辛欣;杨安萍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对提高门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前后患者对综合医院门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6月-12月(行PDCA管理模式前)于本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后门诊复诊的30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1月-6月(PDCA管理模式后)就诊的328例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接受门诊常规就诊流程,实验组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就医结束填写门诊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后患者对门诊护士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及护患有效沟通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后门诊手术及住院手术后门诊复诊的患者对门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作者:范艳梅;姚聪;陈小菲;杜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增生性痤疮瘢痕的治疗进展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青年人及成人均可患病,严重者可遗留瘢痕,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很多困扰.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方法很多,如传统的冷冻、压力、局部糖皮质激素注射、外科切除等疗法,但疗效差异较大.近年来,激光疗法、放射疗法、硅凝胶膜、基因疗法等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得到充分发展,收到了较好效果,尤其是综合治疗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复发率,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本文就增生性痤疮瘢痕的治疗方法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旨在为临床医生治疗增生性痤疮瘢痕提供更多参考.

    作者:张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电话访问对正畸治疗初期疼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医生的电话访问对患者正畸治疗初期疼痛的影响,以及对不同人格特征与情绪类型的患者正畸治疗疼痛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120例正畸初诊患者分为两组,依据是否在初始弓丝安放后对其进行电话访问分为电话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矫正前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以确定患者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类型,并应用视觉模拟分析法(VAS)评估患者1周内的疼痛强度及变化.结果:电话组在1周内的疼痛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24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d差异显著(P<0.01).电话组中,外向型患者疼痛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型患者疼痛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话访问对减少患者正畸治疗初期疼痛效果显著,且对外向型和情绪稳定型患者影响更大.

    作者:刘梦;赵红艳;安晶涛;孙婷婷;唐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牙龈生物型的测量方法及应用进展

    牙龈生物型是影响口腔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分为薄龈型及厚龈型,它不仅影响种植术后前牙区红白美学的整体效果,而且还影响牙周的治疗效果、固定冠的修复及正畸等治疗.因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关于它的文献报道也越来越多.目前针对牙龈生物型的测量方法有很多,如:直接法及翻瓣后卡尺测量法等,因各种方法中均有一定的误差,故没有一个公认的有效方法,本文就测量方法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邹新明;黄娜;王远勤;李志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自体脂肪移植在额颞部凹陷填充中的应用及其并发症分析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移植在额颞部凹陷填充中的应用疗效并对其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120例患者,采用大腿内侧肿胀麻醉,抽取大腿根部内侧自体脂肪并过滤纯化,将纯化后的自体脂肪均匀注射于额颞部,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120例,术后随访6~10个月,110例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9例自觉改善不明显行二次注射,其余均为一次注射;1例因术后染发出现术后感染,经引流、换药后好转,其余均未出现脂肪液化、感染、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自体脂肪移植应用于额颞部凹陷填充,疗效确切,并发症可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啸;吴斌;彭三妹;侯杰;任明君;杨洪政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

    目的:探讨使用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2017年1月-4月收治的2例应用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2例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半年后复查,术后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改善.结论:使用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的患者围手术期优质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手术应对能力,有效促进伤口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积极改善患者心理焦虑状况,促进术后康复.

    作者:张军;韩亮;苏欣;郭媛;舒茂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黄金微针与皮瓣法微创手术治疗腋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黄金微针(BodyTite)与皮瓣法微创手术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美容效果.方法:应用黄金微针治疗腋臭68例,应用皮瓣法微创手术治疗腋臭8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黄金微针治疗腋臭有效率为88.2%,皮瓣法微创手术有效率为85.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金微针治疗腋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低于皮瓣法微创手术的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金微针治疗腋臭较皮瓣法微创手术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美容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晟;傅荣;泽仁青措;谭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颞部软组织层次解剖学研究和透明质酸注射充填的安全层次分析

    目的:通过对成人尸体头部标本的颞部层次解剖学研究,分析透明质酸颞部注射填充的安全层次.方法:收集新鲜成人尸体标本4例、甲醛溶液浸泡保存尸体标本4例,解剖观察颞部各层次间相应组织关系.根据颞部解剖学特点进行临床颞部透明质酸注射充填,观察并记录其术后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颞部软组织层次解剖由浅至深为皮肤、皮下脂肪、颞浅筋膜、颞中筋膜、颞深筋膜浅层、颞浅脂肪垫、颞深筋膜深层、颞深脂肪垫、颞肌和骨膜.84例患者填充后颞部皱纹深度缓解80例(95.24%),颞部凹陷区改善82例(97.62%);出现局部肿胀10例(11.90%);硬结5例(5.95%);触痛8例(9.52%);瘙痒7例(8.33%).结论:透明质酸注射充填的安全层次为颞部上方近额处的颞肌深面及颞中静脉下方近颧弓处颞浅脂肪垫.

    作者:陈锦;马希达;淳璞;乔军;张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面部急诊外伤一期整形美容精细修复

    目的:探讨面部急诊外伤患者一期行整形美容修复的面部功能及形态的恢复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32例面部急诊外伤患者,全程护理干预,一期积极行整形美容修复及术后预防瘢痕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年,5例患者随访丢失,127例患者术后面部功能及形态恢复满意,其中123例患者一期面部外伤清创整形修复术后面部外伤切口均甲类愈合,无明显瘢痕、瘢痕增生及组织错位;1例患者出现瘢痕增生;3例患者需二期美容整形手术修复.结论:在面部急诊外伤的处理中,一期行整形美容精细修复,可大限度修复创面伤口、解剖学复位,恢复面部功能及形态,全程护理干预,能够更好达到疾病-心理-美容修复全方位治疗.

    作者:陈晓明;戴强;施文娟;徐琦量;余道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1550nm非剥脱性点阵激光联合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1550nm非剥脱性点阵激光(Non-ablative 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NFP)联合大光斑低能量1064nm Q开关Nd:YAG激光(Q-Switch Nd:YAG,QSNY)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半脸、随机、研究者单盲的方法,将19例黄褐斑患者双侧面部均给予大光斑低能量QNSY激光治疗(每2周1次,共10次),之后随机选择一侧面部,再给予1550nm NFP激光治疗(每6周1次,共4次),记录初始的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melasma area severity index,MASI),治疗结束后4周与12周的MASI和医生主观评价(physician's global assessment,PGA),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治疗后4周和12周记录的MASI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两组治疗后4周与12周的MASI和PG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在大光斑低能量QNSY激光治疗黄褐斑的过程中,联合1550nm NFP激光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吴磊;蔡美红;陈小建;陈玲玲;黄献琛;师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甘草酸对UVB诱导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甘草酸对UVB(中波紫外线)诱导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甘草酸作用于HaCaT细胞,噻唑蓝比色(MTT)法筛选药物的有效安全浓度;用总剂量为30 mJ/cm-2的UVB照射HaCaT细胞,制备光老化模型,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总凋亡率;实时定量PCR(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10-5、1×10-6、1×10-7mol/L甘草酸为佳有效安全浓度.与空白组比较,UVB组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0.01),细胞总凋亡率显著显著升高(P<0.01),Caspase-3、Caspase-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UVB组比较,1×10-5、1×10-6、1×10-7mol/L甘草酸+UVB组细胞增殖率显著升高(P<0.01),细胞总凋亡率显著显著降低(P<0.05,P<0.01),Caspase-3、Caspase-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甘草酸能抑制UVB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其机制与其降低细胞总凋亡率,抑制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傅云;廖建;张琼;王冬梅;王业秋;李建民;张丽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