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放射性溃疡创面的综合治疗

张鲜英;刘毅;肖斌;孙晓晨;李超

关键词:放射性溃疡, 皮瓣, 负压封闭引流, 富血小板血浆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整形外科技术修复慢性放射性溃疡的方法.方法: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肌皮瓣、轴形皮瓣、任意皮瓣修复慢性放射性溃疡12例,其中腹直肌肌皮瓣3例,臀大肌肌皮瓣1例,阴股沟皮瓣1例,腰横筋膜皮瓣2例,任意型皮瓣4例,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网状皮片移植修复1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drainage,VSD)5例.结果:12例移植皮瓣或皮片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访4个月~8年,平均2.9年,除1例因原发病死亡外,无溃疡复发.结论: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保持良好的创基和湿润环境是创面修复成功的关键,持续VSD及PRP技术是放射性溃疡治疗的辅助手段.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

    目的:探讨使用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2017年1月-4月收治的2例应用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2例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半年后复查,术后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改善.结论:使用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的患者围手术期优质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手术应对能力,有效促进伤口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积极改善患者心理焦虑状况,促进术后康复.

    作者:张军;韩亮;苏欣;郭媛;舒茂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冷疗法应用于眼部整形美容术后的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冷疗法应用于眼部整形美容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4月于本院行眼部整形手术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以常规处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冷疗法处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VAS、SAS和SDS评分,统计患者术后创口肿胀消失和创口愈合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眼部青紫、创口感染及恶心呕吐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眼局部肿胀消除时间(2.42±0.93)d和创口愈合时间(7.95±2.83)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6.62±2.27)d和(16.09±4.5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1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部整形美容术后对患者施以冷疗法,可以显著缓解患者心理焦虑和抑郁程度,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康复水平,值得推广.

    作者:陈思思;李婧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CO2点阵激光联合三乙醇胺乳膏治疗萎缩性瘢痕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CO2点阵激光联合三乙醇胺治疗萎缩性瘢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面部萎缩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治疗4个周期.实验组:43例,CO2点阵激光联合三乙醇胺乳膏治疗;对照组:43例,单纯使用CO2点阵激光治疗.治疗前后采用ECCA权重评分表对治疗区域进行评分,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并观察分析治疗后两组痂皮脱落时间、色素沉着概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ECCA评分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痂皮脱落时间为(6.8±3.9)d,显著短于对照组(11.0±7.9)d(P<0.05);色素沉着实验组有3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例(P<0.05),两组均未出现感染.结论:CO2点阵激光联合三乙醇胺乳膏治疗萎缩性瘢痕可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痂皮脱落时间,减少色素沉着、降低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丽娜;李雪莉;邓丽娜;王建波;吴华娟;李云飞;张守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下颌磨牙区多生牙自体移植修复第二前磨牙一例

    多生牙是一种牙齿数目多于人体生理牙数的牙齿发育异常,多见于上颌前牙区,而磨牙区少见.多生牙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影响美观及功能.临床上对于已萌出或埋伏的多生牙大多采取手术拔除,目前国内关于多生牙自体移植修复缺失牙的报道很少.本文介绍1例下颌磨牙区多生牙自体移植修复第二前磨牙且术后1年临床效果满意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姝;武万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婴儿枕部休止期脱发24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了解婴儿枕部休止期脱发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笔者科室就诊的24例婴儿枕部休止期脱发患儿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其母分娩年龄、分娩方式、胎次、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睡姿等,每2周复诊1次,随访至痊愈.对照组来自于笔者医院儿保科体检中心的30例无脱发的健康婴儿,全部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4例婴儿枕部休止期脱发患儿中男10例(41.7%),女14例(58.3%),临床特点为枕部程度、大小不等;片状、带状脱发灶,融合成片,下界清楚,边缘锐利;母亲分娩年龄<35岁、非剖宫产分娩、胎龄≥37周及初产妇是婴儿枕部休止期脱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婴儿枕部休止期脱发发生的年龄为(2.6±0.8)个月;恢复的年龄为(5.6±2.5)个月.结论:婴儿枕部休止期脱发可能是此年龄阶段婴儿的一种生理性脱发.

    作者:仵宁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自体软骨颗粒修复兔耳软骨缺损

    目的:比较不同条件下兔耳软骨缺损区的修复情况,了解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联合自体软骨颗粒修复软骨缺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临床中软骨移植术后供区缺损修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双耳对称处设计1.0cm×0.6cm的全层软骨缺损,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颗粒软骨组、PRF组、PRF+颗粒软骨组、软骨块回置组,各组予以对应处理.分别于4周,8周和12周后处死,观察各组缺损大体情况并行HE染色分析软骨修复情况,进行组织学修复评分,所得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体标本和组织学观察可见:空白对照组几乎无软骨再生,为纤维组织覆盖修复;颗粒软骨组、PRF组软骨缺损边缘及移植的颗粒软骨周围可见少量新生软骨细胞,新生软骨较正常软骨薄且不规则;PRF+颗粒软骨组修复效果优于上述3组,缺损区为新生软骨覆盖,修复效果接近软骨块回置组.软骨缺损组织学修复评分结果显示:PRF+颗粒软骨组修复效果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P<0.01),颗粒软骨组、PRF组软骨缺损修复效果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颗粒软骨组、PRF组组间修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F联合自体软骨颗粒能够有效修复及缩小软骨缺损面积,PRF或颗粒软骨单独置入修复效果也优于软骨缺损自行修复.

    作者:王秀;张正文;谢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A型肉毒毒素联合硅酮敷料在面部手术应用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A型肉毒毒素联合硅酮敷料在面部手术应用中的疗效.方法:笔者将所在医院符合本次研究各项标准并进行面部整形手术的患者100例纳入研究,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的下采用双盲法分为两组.观察组术中给予A型肉毒毒素,术后给予常规药物及硅酮敷料;对照组行单纯整形手术和常规药物.以术后6个月、12个月为观察时间点,对比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愈合优良率、测者瘢痕评价表(0SAS)分值、患者主观瘢痕评价量表(PSAS)分值、温哥华瘢痕评估表(VSS)分值.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愈合良好率(92.00%)较对照组(78.00%)高;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OSAS中各项分值均低于对照组,VSS及PSA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切口愈合良好率比较,P>0.05.结论:面部手术中使用A型肉毒毒素且术后使用硅酮敷料,能显著促进手术切口愈合,加快瘢痕消除,使瘢痕组织接近周围健康肌肤.

    作者:陈潇;何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面部急诊外伤一期整形美容精细修复

    目的:探讨面部急诊外伤患者一期行整形美容修复的面部功能及形态的恢复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32例面部急诊外伤患者,全程护理干预,一期积极行整形美容修复及术后预防瘢痕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年,5例患者随访丢失,127例患者术后面部功能及形态恢复满意,其中123例患者一期面部外伤清创整形修复术后面部外伤切口均甲类愈合,无明显瘢痕、瘢痕增生及组织错位;1例患者出现瘢痕增生;3例患者需二期美容整形手术修复.结论:在面部急诊外伤的处理中,一期行整形美容精细修复,可大限度修复创面伤口、解剖学复位,恢复面部功能及形态,全程护理干预,能够更好达到疾病-心理-美容修复全方位治疗.

    作者:陈晓明;戴强;施文娟;徐琦量;余道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甘草酸对UVB诱导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甘草酸对UVB(中波紫外线)诱导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甘草酸作用于HaCaT细胞,噻唑蓝比色(MTT)法筛选药物的有效安全浓度;用总剂量为30 mJ/cm-2的UVB照射HaCaT细胞,制备光老化模型,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总凋亡率;实时定量PCR(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10-5、1×10-6、1×10-7mol/L甘草酸为佳有效安全浓度.与空白组比较,UVB组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0.01),细胞总凋亡率显著显著升高(P<0.01),Caspase-3、Caspase-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UVB组比较,1×10-5、1×10-6、1×10-7mol/L甘草酸+UVB组细胞增殖率显著升高(P<0.01),细胞总凋亡率显著显著降低(P<0.05,P<0.01),Caspase-3、Caspase-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甘草酸能抑制UVB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其机制与其降低细胞总凋亡率,抑制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傅云;廖建;张琼;王冬梅;王业秋;李建民;张丽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研究进展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指口腔、颈部、面部软组织出现感染的常见病,由于颌面部存在许多肌筋膜间隙,一旦出现感染极易在间隙间相互扩散,出现多间隙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静脉炎、脑脓肿和纵膈炎等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相关研究逐渐丰富,本文就颌面部感染部位及来源、扩散途径、微生物学研究,诊断方法及治疗,以及口腔颌面部创伤后整形美容修复中如何预防颌面部间隙感染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王启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四六汤防治黄褐斑的药效学作用分析

    目的:探究四六汤防治黄褐斑的药效学作用.方法:40只雌性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动物模型组、维生素C组、四六汤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动物模型组、维生素C组、四六汤组均作黄褐斑造模.维生素C组、四六汤组分被给予维生素C注射液0.1g/kg及四六汤灌服治疗,动物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处理.结果:空白对照组的SOD、MDA 水平分别高于、低于动物模型组与维生素C组,P<0.05;四六汤组的SOD水平和MDA水平分别低于、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SOD水平高于、MDA水平低于动物模型组与维生素C组,P<0.05.维生素C组的SOD、MDA 水平与动物模型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的P、E2水平低于、T水平高于动物模型组与维生素C组,P<0.05.四六汤组的P、E2水平高于、T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四六汤组的T水平高于、P、E2水平低于动物模型组与维生素C组,P<0.05.维生素C组的P、E2、T水平与动物模型组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四六汤对紫外线照射所致动物黄褐斑模型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改善作用,分析其药效学作用,可能与有效抗氧化,并改善动物体内性激素水平有关.

    作者:杨国峰;李增利;杨钰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对光子治疗黄褐斑效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究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对光子治疗黄褐斑的效果影响.方法:收集笔者科室接受光子-M22治疗的106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皮损情况,并对治疗不同阶段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损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9个月和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选择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的方式对能够显著改善黄褐斑光子治疗的近期疗效,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辛欣;杨安萍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整形外科患者成分输血的临床特点观察

    目的:探讨整形外科患者成分输血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本院整形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成分输血的134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患者信息、输血原因、输血种类和剂量等,对整形外科患者临床用血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血液制品应用种类主要为血浆及红细胞制品,其目的在于维持血容量的稳定,在某些体表肿瘤的患者兼有血小板及冷沉淀的使用,以预防及治疗大量输入库存血之后的凝血功能障碍;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以创伤、肿瘤、瘢痕等修复重建患者为主.结论:整形外科患者用血原因主要为围手术期急性失血后的有效循环容量补充,对于部分病情特殊的患者同时兼顾凝血功能异常的预防及治疗.

    作者:张红;董立维;马显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行双侧切开重睑成形术60例就医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SB组)和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LSB组).观察记录两组就医者在入室麻醉前(T0)、静脉麻醉后即刻(T1)、局部浸润麻醉后即刻(T2)、局部浸润麻醉后5min(T3)、局部浸润麻醉后10min(T4)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记录两组就医者的麻醉药物用量,镇痛、镇静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LSB组舒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S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B组T1~T4时刻HR、MAP及SpO2监测值与T0相比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B组镇痛、镇静效果明显优于SB组,且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S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双侧重睑成形术中,镇静、镇痛效果确切,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平稳,麻醉用药量及不良反应少,值得在重睑成形术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锦春;章梦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电话访问对正畸治疗初期疼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医生的电话访问对患者正畸治疗初期疼痛的影响,以及对不同人格特征与情绪类型的患者正畸治疗疼痛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120例正畸初诊患者分为两组,依据是否在初始弓丝安放后对其进行电话访问分为电话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矫正前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以确定患者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类型,并应用视觉模拟分析法(VAS)评估患者1周内的疼痛强度及变化.结果:电话组在1周内的疼痛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24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d差异显著(P<0.01).电话组中,外向型患者疼痛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型患者疼痛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话访问对减少患者正畸治疗初期疼痛效果显著,且对外向型和情绪稳定型患者影响更大.

    作者:刘梦;赵红艳;安晶涛;孙婷婷;唐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前后牙合平面的测量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前、后牙合平面的特点.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共158例,按垂直生长型将其分为高、低及均角三组,采用Winceph8.0软件对每例患者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前、后牙合平面及其相关颌骨指标的定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后牙合平面倾斜度,下颌支角(Go-A)和下颌支倾斜角(RAM-I)均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P<0.05).结论: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前后牙合平面存在差异,高角者前后牙合平面更为陡峭,颌骨也表现出相应的形态特征.

    作者:郭永明;方志欣;周嫣;唐倩;曾庆妍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管角皮瘤的整形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血管角皮瘤的整形外科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到2016年12月共收治22例血管角皮瘤患者,根据患者组织缺损情况分别采用原位缝合修复6例,游离皮片移植12例和局部皮瓣4例.结果:本组22例,16例患者移植皮片/皮瓣均存活,供区愈合良好,6例原位缝合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3年,未见肿瘤复发,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血管角皮瘤病变数量少、面积较大者应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修复时需根据组织缺损区域的外形和功能的恢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作者:赵红雁;刘林嶓;张会;朱旭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LED红光联合马齿苋及他克莫司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LED红光联合马齿苋洗剂湿敷及外用他克莫司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4例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地氯雷他定分散片5mg,1次/d,0.03%他克莫司软膏外涂患处,2次/d;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LED红光照射15min/次,1次/d,中药马齿苋洗剂湿敷,1次/d,疗程共4周.分别于治疗第 1、3、6、8周做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治疗后第6周、8周,治疗组复发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D红光联合马齿苋及他克莫司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翟燕;高艳;高瑾;王玉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慢性放射性溃疡创面的综合治疗

    目的:探讨应用整形外科技术修复慢性放射性溃疡的方法.方法: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肌皮瓣、轴形皮瓣、任意皮瓣修复慢性放射性溃疡12例,其中腹直肌肌皮瓣3例,臀大肌肌皮瓣1例,阴股沟皮瓣1例,腰横筋膜皮瓣2例,任意型皮瓣4例,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网状皮片移植修复1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drainage,VSD)5例.结果:12例移植皮瓣或皮片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访4个月~8年,平均2.9年,除1例因原发病死亡外,无溃疡复发.结论: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保持良好的创基和湿润环境是创面修复成功的关键,持续VSD及PRP技术是放射性溃疡治疗的辅助手段.

    作者:张鲜英;刘毅;肖斌;孙晓晨;李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去除折断种植体部件时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热力学分析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在使用高速手机去除不同位置的折断种植体部件时,种植体周围牙槽骨的热传导特点及热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两个种植体-下颌骨骨结合模型.模型I:加热面为中央螺丝孔的底面;模型Ⅱ:加热面为种植体的表面,给予加热面的热载荷为50℃~100℃持续加热10s.经过数值计算和后处理,分析种植体周围的温度分布.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两个模型中,加载温度为50℃时,种植体周围温度均小于骨损伤临界温度47℃.当加载温度为80℃、90℃、100℃时,颈部(P1)加热1s可到达47℃,中部和根部(P2、P3)也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在模型I中,加载温度为60℃、70℃时,P1点大温度到达47℃,P2、P3在10s加热并没有到达47℃.在模型Ⅱ中,当加载温度为60℃时,P1、P2点的大温度在10s时均超过47℃,当加载温度为70℃时,大温度P1、P2、P3均在1s超过47℃.结论:临床中使用高速手机打磨种植体部件是一个高风险性的操作,尤其是在处理断裂的中央螺丝时.临床医生应谨慎选择此方法,使用时需充足水冷却并间断打磨.

    作者:贺龙龙;王淼;王婉蓉;李哲;常晓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