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放射性溃疡创面的综合治疗

张鲜英;刘毅;肖斌;孙晓晨;李超

关键词:放射性溃疡, 皮瓣, 负压封闭引流, 富血小板血浆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整形外科技术修复慢性放射性溃疡的方法.方法: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肌皮瓣、轴形皮瓣、任意皮瓣修复慢性放射性溃疡12例,其中腹直肌肌皮瓣3例,臀大肌肌皮瓣1例,阴股沟皮瓣1例,腰横筋膜皮瓣2例,任意型皮瓣4例,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网状皮片移植修复1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drainage,VSD)5例.结果:12例移植皮瓣或皮片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访4个月~8年,平均2.9年,除1例因原发病死亡外,无溃疡复发.结论: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保持良好的创基和湿润环境是创面修复成功的关键,持续VSD及PRP技术是放射性溃疡治疗的辅助手段.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甘草酸对UVB诱导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甘草酸对UVB(中波紫外线)诱导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甘草酸作用于HaCaT细胞,噻唑蓝比色(MTT)法筛选药物的有效安全浓度;用总剂量为30 mJ/cm-2的UVB照射HaCaT细胞,制备光老化模型,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总凋亡率;实时定量PCR(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10-5、1×10-6、1×10-7mol/L甘草酸为佳有效安全浓度.与空白组比较,UVB组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0.01),细胞总凋亡率显著显著升高(P<0.01),Caspase-3、Caspase-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UVB组比较,1×10-5、1×10-6、1×10-7mol/L甘草酸+UVB组细胞增殖率显著升高(P<0.01),细胞总凋亡率显著显著降低(P<0.05,P<0.01),Caspase-3、Caspase-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甘草酸能抑制UVB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其机制与其降低细胞总凋亡率,抑制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傅云;廖建;张琼;王冬梅;王业秋;李建民;张丽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面部急诊外伤一期整形美容精细修复

    目的:探讨面部急诊外伤患者一期行整形美容修复的面部功能及形态的恢复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32例面部急诊外伤患者,全程护理干预,一期积极行整形美容修复及术后预防瘢痕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年,5例患者随访丢失,127例患者术后面部功能及形态恢复满意,其中123例患者一期面部外伤清创整形修复术后面部外伤切口均甲类愈合,无明显瘢痕、瘢痕增生及组织错位;1例患者出现瘢痕增生;3例患者需二期美容整形手术修复.结论:在面部急诊外伤的处理中,一期行整形美容精细修复,可大限度修复创面伤口、解剖学复位,恢复面部功能及形态,全程护理干预,能够更好达到疾病-心理-美容修复全方位治疗.

    作者:陈晓明;戴强;施文娟;徐琦量;余道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冷疗法应用于眼部整形美容术后的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冷疗法应用于眼部整形美容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4月于本院行眼部整形手术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以常规处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冷疗法处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VAS、SAS和SDS评分,统计患者术后创口肿胀消失和创口愈合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眼部青紫、创口感染及恶心呕吐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眼局部肿胀消除时间(2.42±0.93)d和创口愈合时间(7.95±2.83)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6.62±2.27)d和(16.09±4.5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1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部整形美容术后对患者施以冷疗法,可以显著缓解患者心理焦虑和抑郁程度,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康复水平,值得推广.

    作者:陈思思;李婧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牙周常规治疗联合正畸对慢性牙周炎上前牙唇向移位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慢性牙周炎上前牙唇向移位牙周常规治疗联合正畸的临床疗效及其稳定性,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共纳入慢性牙周炎伴上前牙唇向移位患者25例,以牙周基础治疗后为基线,采用前瞻性对照设计,评价牙周联合正畸治疗(实验组)和单纯牙周手术治疗(对照组)在治疗后及12个月随访期牙周袋深度(Periodontal pocket depth,PD)、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REC)等临床指标改善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PD、CAL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组平均PD由(6.5±1.8)mm减小到(2.3±1.1)mm;对照组平均PD由(6.3±2.0)mm减小到(3.2±1.7)mm,两组PD的减少量有统计学差异(P=0.04).经治疗后,实验组CAL增加2.2mm,对照组CAL平均增加0.8mm,两组差异显著(P=0.0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REC均有改善,实验组牙龈退缩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3).治疗结束后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疗效基本维持稳定.与治疗结束时相比,两组患者的各项牙周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于上前牙移位的牙周炎患者,牙周常规治疗联合正畸临床疗效确切,可作为临床一线的治疗选择.

    作者:杨雁;卢荣;谢黎阳;杨红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CO2点阵激光联合三乙醇胺乳膏治疗萎缩性瘢痕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CO2点阵激光联合三乙醇胺治疗萎缩性瘢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面部萎缩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治疗4个周期.实验组:43例,CO2点阵激光联合三乙醇胺乳膏治疗;对照组:43例,单纯使用CO2点阵激光治疗.治疗前后采用ECCA权重评分表对治疗区域进行评分,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并观察分析治疗后两组痂皮脱落时间、色素沉着概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ECCA评分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痂皮脱落时间为(6.8±3.9)d,显著短于对照组(11.0±7.9)d(P<0.05);色素沉着实验组有3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例(P<0.05),两组均未出现感染.结论:CO2点阵激光联合三乙醇胺乳膏治疗萎缩性瘢痕可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痂皮脱落时间,减少色素沉着、降低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丽娜;李雪莉;邓丽娜;王建波;吴华娟;李云飞;张守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黄金微针与皮瓣法微创手术治疗腋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黄金微针(BodyTite)与皮瓣法微创手术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美容效果.方法:应用黄金微针治疗腋臭68例,应用皮瓣法微创手术治疗腋臭8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黄金微针治疗腋臭有效率为88.2%,皮瓣法微创手术有效率为85.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金微针治疗腋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低于皮瓣法微创手术的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金微针治疗腋臭较皮瓣法微创手术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美容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晟;傅荣;泽仁青措;谭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点阵激光治疗瘢痕性色素脱失的研究进展

    瘢痕性色素脱失是一种常见并发症,随着点阵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对瘢痕性色素脱失的治疗目前还停留在早期阶段,需要更多的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运用点阵激光治疗瘢痕性色素脱失的治疗效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且对瘢痕性色素脱失的治疗方法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展望.

    作者:范月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对提高门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前后患者对综合医院门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6月-12月(行PDCA管理模式前)于本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后门诊复诊的30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1月-6月(PDCA管理模式后)就诊的328例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接受门诊常规就诊流程,实验组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就医结束填写门诊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后患者对门诊护士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及护患有效沟通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后门诊手术及住院手术后门诊复诊的患者对门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作者:范艳梅;姚聪;陈小菲;杜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自体脂肪移植在额颞部凹陷填充中的应用及其并发症分析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移植在额颞部凹陷填充中的应用疗效并对其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120例患者,采用大腿内侧肿胀麻醉,抽取大腿根部内侧自体脂肪并过滤纯化,将纯化后的自体脂肪均匀注射于额颞部,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120例,术后随访6~10个月,110例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9例自觉改善不明显行二次注射,其余均为一次注射;1例因术后染发出现术后感染,经引流、换药后好转,其余均未出现脂肪液化、感染、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自体脂肪移植应用于额颞部凹陷填充,疗效确切,并发症可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啸;吴斌;彭三妹;侯杰;任明君;杨洪政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整形外科患者成分输血的临床特点观察

    目的:探讨整形外科患者成分输血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本院整形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成分输血的134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患者信息、输血原因、输血种类和剂量等,对整形外科患者临床用血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血液制品应用种类主要为血浆及红细胞制品,其目的在于维持血容量的稳定,在某些体表肿瘤的患者兼有血小板及冷沉淀的使用,以预防及治疗大量输入库存血之后的凝血功能障碍;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以创伤、肿瘤、瘢痕等修复重建患者为主.结论:整形外科患者用血原因主要为围手术期急性失血后的有效循环容量补充,对于部分病情特殊的患者同时兼顾凝血功能异常的预防及治疗.

    作者:张红;董立维;马显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渗透树脂对釉质白垩斑表面颜色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渗透树脂对釉质白垩斑的治疗效果及对其表面颜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10月在笔者医院接受正畸治疗且出现脱矿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涂氟治疗,观察组给予渗透树脂处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粗糙度、色差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049,P=0.014);两组患者治疗前粗糙度无差别,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粗糙度和灰度值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939,P=0.026);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无差别,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结论:渗透树脂对釉质白垩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粗糙度和颜色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毓聪;王雅雯;李少登;杨宾;赖道峰;包艳丽;陆丽英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慢性放射性溃疡创面的综合治疗

    目的:探讨应用整形外科技术修复慢性放射性溃疡的方法.方法: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肌皮瓣、轴形皮瓣、任意皮瓣修复慢性放射性溃疡12例,其中腹直肌肌皮瓣3例,臀大肌肌皮瓣1例,阴股沟皮瓣1例,腰横筋膜皮瓣2例,任意型皮瓣4例,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网状皮片移植修复1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drainage,VSD)5例.结果:12例移植皮瓣或皮片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访4个月~8年,平均2.9年,除1例因原发病死亡外,无溃疡复发.结论: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保持良好的创基和湿润环境是创面修复成功的关键,持续VSD及PRP技术是放射性溃疡治疗的辅助手段.

    作者:张鲜英;刘毅;肖斌;孙晓晨;李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1550nm非剥脱性点阵激光联合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1550nm非剥脱性点阵激光(Non-ablative 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NFP)联合大光斑低能量1064nm Q开关Nd:YAG激光(Q-Switch Nd:YAG,QSNY)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半脸、随机、研究者单盲的方法,将19例黄褐斑患者双侧面部均给予大光斑低能量QNSY激光治疗(每2周1次,共10次),之后随机选择一侧面部,再给予1550nm NFP激光治疗(每6周1次,共4次),记录初始的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melasma area severity index,MASI),治疗结束后4周与12周的MASI和医生主观评价(physician's global assessment,PGA),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治疗后4周和12周记录的MASI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两组治疗后4周与12周的MASI和PG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在大光斑低能量QNSY激光治疗黄褐斑的过程中,联合1550nm NFP激光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吴磊;蔡美红;陈小建;陈玲玲;黄献琛;师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患者个人因素对瓷贴面修复后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目的:了解瓷贴面修复后患者的满意情况,并探讨个人因素对患者瓷贴面修复后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09例需进行瓷贴面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修复前填写基本情况调查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N量表,瓷贴面修复后1个月完成满意度调查表,并进行基本情况与满意度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N量表与满意度调查表的相关分析.结果:患者对整体轮廓、颜色满意程度、修复体半透性、咀嚼功能的满意度分别为91.74%,93.58%,94.50%,88.07%.性别、年龄水平、职业、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对瓷贴面的了解程度与患者的满意度相关.艾森克人格问卷N量表中的T分与患者的满意度呈负相关.结论:患者对瓷贴面修复比较满意,患者的基本情况与人格特征对瓷贴面修复后的满意度有影响.

    作者:左玉;马玉;曹卫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自体乳糜脂肪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探究

    目的:探讨自体乳糜脂肪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笔者医院的1年以上的瘢痕患者80例,治疗部位瘢痕设为实验组,予以乳糜脂肪注射疗法处理;治疗区域附近瘢痕作为对照组,瘢痕内注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结果:在高倍镜下乳糜脂肪内未发现成活的脂肪细胞,体外培养5d后可看到条索状细胞生长;所有患者经3次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75%(75/80),随访半年以上,瘢痕明显软化、变平,无明显凸起部位,疗效稳定未见复发;治疗后实验组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糜脂肪移植对增生性瘢痕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有效物质并非成熟脂肪细胞,可能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外基质、脂肪前体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

    作者:王斐;陈敏亮;赖琳瑛;梁黎明;周桂文;周运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LED红光联合马齿苋及他克莫司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LED红光联合马齿苋洗剂湿敷及外用他克莫司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4例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地氯雷他定分散片5mg,1次/d,0.03%他克莫司软膏外涂患处,2次/d;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LED红光照射15min/次,1次/d,中药马齿苋洗剂湿敷,1次/d,疗程共4周.分别于治疗第 1、3、6、8周做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治疗后第6周、8周,治疗组复发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D红光联合马齿苋及他克莫司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翟燕;高艳;高瑾;王玉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深蓝射频改善面部皮肤轻度松弛和细小皱纹的效果分析

    目的:应用深蓝射频治疗面部皮肤轻度松弛及细小皱纹,并探讨其应用价值及美容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笔者科室深蓝射频应用于面部年轻化的72例就医者作为临床对象,观察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皮肤皱纹评分及安全性等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8.61%、97.22%,皮肤皱纹评分情况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部皮肤轻度松弛以及细小皱纹患者采用深蓝射频进行治疗,能显著改善皮肤细小皱纹,加强皮肤紧致度,安全性较好,临床应用及美容效果确切.

    作者:赵琦;冯仁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增生性痤疮瘢痕的治疗进展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青年人及成人均可患病,严重者可遗留瘢痕,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很多困扰.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方法很多,如传统的冷冻、压力、局部糖皮质激素注射、外科切除等疗法,但疗效差异较大.近年来,激光疗法、放射疗法、硅凝胶膜、基因疗法等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得到充分发展,收到了较好效果,尤其是综合治疗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复发率,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本文就增生性痤疮瘢痕的治疗方法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旨在为临床医生治疗增生性痤疮瘢痕提供更多参考.

    作者:张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A型肉毒毒素联合硅酮敷料在面部手术应用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A型肉毒毒素联合硅酮敷料在面部手术应用中的疗效.方法:笔者将所在医院符合本次研究各项标准并进行面部整形手术的患者100例纳入研究,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的下采用双盲法分为两组.观察组术中给予A型肉毒毒素,术后给予常规药物及硅酮敷料;对照组行单纯整形手术和常规药物.以术后6个月、12个月为观察时间点,对比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愈合优良率、测者瘢痕评价表(0SAS)分值、患者主观瘢痕评价量表(PSAS)分值、温哥华瘢痕评估表(VSS)分值.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愈合良好率(92.00%)较对照组(78.00%)高;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OSAS中各项分值均低于对照组,VSS及PSA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切口愈合良好率比较,P>0.05.结论:面部手术中使用A型肉毒毒素且术后使用硅酮敷料,能显著促进手术切口愈合,加快瘢痕消除,使瘢痕组织接近周围健康肌肤.

    作者:陈潇;何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对光子治疗黄褐斑效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究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对光子治疗黄褐斑的效果影响.方法:收集笔者科室接受光子-M22治疗的106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皮损情况,并对治疗不同阶段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损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9个月和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选择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的方式对能够显著改善黄褐斑光子治疗的近期疗效,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辛欣;杨安萍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