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董立维;马显杰
目的:观察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7年5月至笔者科室就诊的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64例,利用随机对照表法按1: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采用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ECCA评分、误工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ECC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临床疗效、ECCA评分及平均误工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色素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持续性红斑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治疗凹陷性瘢痕安全、有效,患者平均误工时间减少,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琳毅;李敏;王淼淼;周乃慧;周静芬;朱月倩;杨子良;钱齐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指口腔、颈部、面部软组织出现感染的常见病,由于颌面部存在许多肌筋膜间隙,一旦出现感染极易在间隙间相互扩散,出现多间隙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静脉炎、脑脓肿和纵膈炎等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相关研究逐渐丰富,本文就颌面部感染部位及来源、扩散途径、微生物学研究,诊断方法及治疗,以及口腔颌面部创伤后整形美容修复中如何预防颌面部间隙感染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王启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自体乳糜脂肪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笔者医院的1年以上的瘢痕患者80例,治疗部位瘢痕设为实验组,予以乳糜脂肪注射疗法处理;治疗区域附近瘢痕作为对照组,瘢痕内注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结果:在高倍镜下乳糜脂肪内未发现成活的脂肪细胞,体外培养5d后可看到条索状细胞生长;所有患者经3次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75%(75/80),随访半年以上,瘢痕明显软化、变平,无明显凸起部位,疗效稳定未见复发;治疗后实验组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糜脂肪移植对增生性瘢痕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有效物质并非成熟脂肪细胞,可能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外基质、脂肪前体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
作者:王斐;陈敏亮;赖琳瑛;梁黎明;周桂文;周运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整形外科技术修复慢性放射性溃疡的方法.方法: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肌皮瓣、轴形皮瓣、任意皮瓣修复慢性放射性溃疡12例,其中腹直肌肌皮瓣3例,臀大肌肌皮瓣1例,阴股沟皮瓣1例,腰横筋膜皮瓣2例,任意型皮瓣4例,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网状皮片移植修复1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drainage,VSD)5例.结果:12例移植皮瓣或皮片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访4个月~8年,平均2.9年,除1例因原发病死亡外,无溃疡复发.结论: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保持良好的创基和湿润环境是创面修复成功的关键,持续VSD及PRP技术是放射性溃疡治疗的辅助手段.
作者:张鲜英;刘毅;肖斌;孙晓晨;李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冷疗法应用于眼部整形美容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4月于本院行眼部整形手术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以常规处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冷疗法处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VAS、SAS和SDS评分,统计患者术后创口肿胀消失和创口愈合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眼部青紫、创口感染及恶心呕吐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眼局部肿胀消除时间(2.42±0.93)d和创口愈合时间(7.95±2.83)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6.62±2.27)d和(16.09±4.5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1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部整形美容术后对患者施以冷疗法,可以显著缓解患者心理焦虑和抑郁程度,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康复水平,值得推广.
作者:陈思思;李婧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行双侧切开重睑成形术60例就医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SB组)和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LSB组).观察记录两组就医者在入室麻醉前(T0)、静脉麻醉后即刻(T1)、局部浸润麻醉后即刻(T2)、局部浸润麻醉后5min(T3)、局部浸润麻醉后10min(T4)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记录两组就医者的麻醉药物用量,镇痛、镇静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LSB组舒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S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B组T1~T4时刻HR、MAP及SpO2监测值与T0相比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B组镇痛、镇静效果明显优于SB组,且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S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双侧重睑成形术中,镇静、镇痛效果确切,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平稳,麻醉用药量及不良反应少,值得在重睑成形术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锦春;章梦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究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对光子治疗黄褐斑的效果影响.方法:收集笔者科室接受光子-M22治疗的106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皮损情况,并对治疗不同阶段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损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9个月和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选择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的方式对能够显著改善黄褐斑光子治疗的近期疗效,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辛欣;杨安萍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究四六汤防治黄褐斑的药效学作用.方法:40只雌性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动物模型组、维生素C组、四六汤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动物模型组、维生素C组、四六汤组均作黄褐斑造模.维生素C组、四六汤组分被给予维生素C注射液0.1g/kg及四六汤灌服治疗,动物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处理.结果:空白对照组的SOD、MDA 水平分别高于、低于动物模型组与维生素C组,P<0.05;四六汤组的SOD水平和MDA水平分别低于、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SOD水平高于、MDA水平低于动物模型组与维生素C组,P<0.05.维生素C组的SOD、MDA 水平与动物模型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的P、E2水平低于、T水平高于动物模型组与维生素C组,P<0.05.四六汤组的P、E2水平高于、T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四六汤组的T水平高于、P、E2水平低于动物模型组与维生素C组,P<0.05.维生素C组的P、E2、T水平与动物模型组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四六汤对紫外线照射所致动物黄褐斑模型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改善作用,分析其药效学作用,可能与有效抗氧化,并改善动物体内性激素水平有关.
作者:杨国峰;李增利;杨钰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多生牙是一种牙齿数目多于人体生理牙数的牙齿发育异常,多见于上颌前牙区,而磨牙区少见.多生牙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影响美观及功能.临床上对于已萌出或埋伏的多生牙大多采取手术拔除,目前国内关于多生牙自体移植修复缺失牙的报道很少.本文介绍1例下颌磨牙区多生牙自体移植修复第二前磨牙且术后1年临床效果满意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姝;武万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管角皮瘤的整形外科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到2016年12月共收治22例血管角皮瘤患者,根据患者组织缺损情况分别采用原位缝合修复6例,游离皮片移植12例和局部皮瓣4例.结果:本组22例,16例患者移植皮片/皮瓣均存活,供区愈合良好,6例原位缝合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3年,未见肿瘤复发,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血管角皮瘤病变数量少、面积较大者应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修复时需根据组织缺损区域的外形和功能的恢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作者:赵红雁;刘林嶓;张会;朱旭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成人尸体头部标本的颞部层次解剖学研究,分析透明质酸颞部注射填充的安全层次.方法:收集新鲜成人尸体标本4例、甲醛溶液浸泡保存尸体标本4例,解剖观察颞部各层次间相应组织关系.根据颞部解剖学特点进行临床颞部透明质酸注射充填,观察并记录其术后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颞部软组织层次解剖由浅至深为皮肤、皮下脂肪、颞浅筋膜、颞中筋膜、颞深筋膜浅层、颞浅脂肪垫、颞深筋膜深层、颞深脂肪垫、颞肌和骨膜.84例患者填充后颞部皱纹深度缓解80例(95.24%),颞部凹陷区改善82例(97.62%);出现局部肿胀10例(11.90%);硬结5例(5.95%);触痛8例(9.52%);瘙痒7例(8.33%).结论:透明质酸注射充填的安全层次为颞部上方近额处的颞肌深面及颞中静脉下方近颧弓处颞浅脂肪垫.
作者:陈锦;马希达;淳璞;乔军;张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比较不同条件下兔耳软骨缺损区的修复情况,了解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联合自体软骨颗粒修复软骨缺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临床中软骨移植术后供区缺损修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双耳对称处设计1.0cm×0.6cm的全层软骨缺损,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颗粒软骨组、PRF组、PRF+颗粒软骨组、软骨块回置组,各组予以对应处理.分别于4周,8周和12周后处死,观察各组缺损大体情况并行HE染色分析软骨修复情况,进行组织学修复评分,所得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体标本和组织学观察可见:空白对照组几乎无软骨再生,为纤维组织覆盖修复;颗粒软骨组、PRF组软骨缺损边缘及移植的颗粒软骨周围可见少量新生软骨细胞,新生软骨较正常软骨薄且不规则;PRF+颗粒软骨组修复效果优于上述3组,缺损区为新生软骨覆盖,修复效果接近软骨块回置组.软骨缺损组织学修复评分结果显示:PRF+颗粒软骨组修复效果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P<0.01),颗粒软骨组、PRF组软骨缺损修复效果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颗粒软骨组、PRF组组间修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F联合自体软骨颗粒能够有效修复及缩小软骨缺损面积,PRF或颗粒软骨单独置入修复效果也优于软骨缺损自行修复.
作者:王秀;张正文;谢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牙龈生物型是影响口腔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分为薄龈型及厚龈型,它不仅影响种植术后前牙区红白美学的整体效果,而且还影响牙周的治疗效果、固定冠的修复及正畸等治疗.因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关于它的文献报道也越来越多.目前针对牙龈生物型的测量方法有很多,如:直接法及翻瓣后卡尺测量法等,因各种方法中均有一定的误差,故没有一个公认的有效方法,本文就测量方法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邹新明;黄娜;王远勤;李志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使用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2017年1月-4月收治的2例应用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2例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半年后复查,术后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改善.结论:使用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的患者围手术期优质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手术应对能力,有效促进伤口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积极改善患者心理焦虑状况,促进术后康复.
作者:张军;韩亮;苏欣;郭媛;舒茂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LED红光联合马齿苋洗剂湿敷及外用他克莫司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4例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地氯雷他定分散片5mg,1次/d,0.03%他克莫司软膏外涂患处,2次/d;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LED红光照射15min/次,1次/d,中药马齿苋洗剂湿敷,1次/d,疗程共4周.分别于治疗第 1、3、6、8周做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治疗后第6周、8周,治疗组复发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D红光联合马齿苋及他克莫司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翟燕;高艳;高瑾;王玉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瘢痕性色素脱失是一种常见并发症,随着点阵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对瘢痕性色素脱失的治疗目前还停留在早期阶段,需要更多的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运用点阵激光治疗瘢痕性色素脱失的治疗效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且对瘢痕性色素脱失的治疗方法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展望.
作者:范月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评价慢性牙周炎上前牙唇向移位牙周常规治疗联合正畸的临床疗效及其稳定性,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共纳入慢性牙周炎伴上前牙唇向移位患者25例,以牙周基础治疗后为基线,采用前瞻性对照设计,评价牙周联合正畸治疗(实验组)和单纯牙周手术治疗(对照组)在治疗后及12个月随访期牙周袋深度(Periodontal pocket depth,PD)、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REC)等临床指标改善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PD、CAL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组平均PD由(6.5±1.8)mm减小到(2.3±1.1)mm;对照组平均PD由(6.3±2.0)mm减小到(3.2±1.7)mm,两组PD的减少量有统计学差异(P=0.04).经治疗后,实验组CAL增加2.2mm,对照组CAL平均增加0.8mm,两组差异显著(P=0.0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REC均有改善,实验组牙龈退缩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3).治疗结束后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疗效基本维持稳定.与治疗结束时相比,两组患者的各项牙周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于上前牙移位的牙周炎患者,牙周常规治疗联合正畸临床疗效确切,可作为临床一线的治疗选择.
作者:杨雁;卢荣;谢黎阳;杨红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前后患者对综合医院门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6月-12月(行PDCA管理模式前)于本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后门诊复诊的30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1月-6月(PDCA管理模式后)就诊的328例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接受门诊常规就诊流程,实验组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就医结束填写门诊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后患者对门诊护士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及护患有效沟通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后门诊手术及住院手术后门诊复诊的患者对门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作者:范艳梅;姚聪;陈小菲;杜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移植在额颞部凹陷填充中的应用疗效并对其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120例患者,采用大腿内侧肿胀麻醉,抽取大腿根部内侧自体脂肪并过滤纯化,将纯化后的自体脂肪均匀注射于额颞部,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120例,术后随访6~10个月,110例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9例自觉改善不明显行二次注射,其余均为一次注射;1例因术后染发出现术后感染,经引流、换药后好转,其余均未出现脂肪液化、感染、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自体脂肪移植应用于额颞部凹陷填充,疗效确切,并发症可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啸;吴斌;彭三妹;侯杰;任明君;杨洪政 刊期: 2017年第12期
透明质酸近年来在美容行业的应用中取得了快速发展.并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第二大注射美容产品,但其注射并发症的发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其血管相关并发症,如:栓塞、局部坏死等.这些不仅造成二次就医的医疗资源浪费,更加给求美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本文对透明质酸注射美容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进行综述,并基于医疗设备的发展及对透明质酸自身特性的深入了解,提出了利用超声探测技术来估算透明质酸的注射范围,在超声引导下实现精确注射,并在术后探查透明质酸的局部分布情况,从而避免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但这一方案的实施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胡佳佳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