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体乳糜脂肪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探究

王斐;陈敏亮;赖琳瑛;梁黎明;周桂文;周运超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 乳糜脂肪, 脂肪移植, 细胞外基质, 细胞因子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乳糜脂肪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笔者医院的1年以上的瘢痕患者80例,治疗部位瘢痕设为实验组,予以乳糜脂肪注射疗法处理;治疗区域附近瘢痕作为对照组,瘢痕内注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结果:在高倍镜下乳糜脂肪内未发现成活的脂肪细胞,体外培养5d后可看到条索状细胞生长;所有患者经3次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75%(75/80),随访半年以上,瘢痕明显软化、变平,无明显凸起部位,疗效稳定未见复发;治疗后实验组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糜脂肪移植对增生性瘢痕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有效物质并非成熟脂肪细胞,可能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外基质、脂肪前体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行双侧切开重睑成形术60例就医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SB组)和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LSB组).观察记录两组就医者在入室麻醉前(T0)、静脉麻醉后即刻(T1)、局部浸润麻醉后即刻(T2)、局部浸润麻醉后5min(T3)、局部浸润麻醉后10min(T4)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记录两组就医者的麻醉药物用量,镇痛、镇静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LSB组舒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S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B组T1~T4时刻HR、MAP及SpO2监测值与T0相比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B组镇痛、镇静效果明显优于SB组,且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S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双侧重睑成形术中,镇静、镇痛效果确切,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平稳,麻醉用药量及不良反应少,值得在重睑成形术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锦春;章梦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去除折断种植体部件时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热力学分析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在使用高速手机去除不同位置的折断种植体部件时,种植体周围牙槽骨的热传导特点及热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两个种植体-下颌骨骨结合模型.模型I:加热面为中央螺丝孔的底面;模型Ⅱ:加热面为种植体的表面,给予加热面的热载荷为50℃~100℃持续加热10s.经过数值计算和后处理,分析种植体周围的温度分布.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两个模型中,加载温度为50℃时,种植体周围温度均小于骨损伤临界温度47℃.当加载温度为80℃、90℃、100℃时,颈部(P1)加热1s可到达47℃,中部和根部(P2、P3)也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在模型I中,加载温度为60℃、70℃时,P1点大温度到达47℃,P2、P3在10s加热并没有到达47℃.在模型Ⅱ中,当加载温度为60℃时,P1、P2点的大温度在10s时均超过47℃,当加载温度为70℃时,大温度P1、P2、P3均在1s超过47℃.结论:临床中使用高速手机打磨种植体部件是一个高风险性的操作,尤其是在处理断裂的中央螺丝时.临床医生应谨慎选择此方法,使用时需充足水冷却并间断打磨.

    作者:贺龙龙;王淼;王婉蓉;李哲;常晓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下颌磨牙区多生牙自体移植修复第二前磨牙一例

    多生牙是一种牙齿数目多于人体生理牙数的牙齿发育异常,多见于上颌前牙区,而磨牙区少见.多生牙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影响美观及功能.临床上对于已萌出或埋伏的多生牙大多采取手术拔除,目前国内关于多生牙自体移植修复缺失牙的报道很少.本文介绍1例下颌磨牙区多生牙自体移植修复第二前磨牙且术后1年临床效果满意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姝;武万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不同剂量及疗程的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口服不同剂量及疗程的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A组:25例,口服氨甲环酸0.25g/d,6个月;治疗B组:28例,口服氨甲环酸 1.0g/d,3个月;对照组:19例,口服维生素C 0.6g/d,3个月.各组患者均外用3%熊果苷3个月.分别于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由医师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由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估.结果: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两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6个月,治疗A组优于治疗B组.两治疗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剂量、长疗程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更安全、有效.

    作者:邓梓丹;吴迪;栗丹;骆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疼痛及切口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甲状腺手术患者的疼痛和切口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0月-2017年3月因甲状腺疾病来本院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5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排序,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干预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程度和切口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与干预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在疼痛程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切口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减低术后疼痛,且可有效避免瘢痕遗留,切口恢复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研究进展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指口腔、颈部、面部软组织出现感染的常见病,由于颌面部存在许多肌筋膜间隙,一旦出现感染极易在间隙间相互扩散,出现多间隙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静脉炎、脑脓肿和纵膈炎等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相关研究逐渐丰富,本文就颌面部感染部位及来源、扩散途径、微生物学研究,诊断方法及治疗,以及口腔颌面部创伤后整形美容修复中如何预防颌面部间隙感染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王启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自体乳糜脂肪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探究

    目的:探讨自体乳糜脂肪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笔者医院的1年以上的瘢痕患者80例,治疗部位瘢痕设为实验组,予以乳糜脂肪注射疗法处理;治疗区域附近瘢痕作为对照组,瘢痕内注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结果:在高倍镜下乳糜脂肪内未发现成活的脂肪细胞,体外培养5d后可看到条索状细胞生长;所有患者经3次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75%(75/80),随访半年以上,瘢痕明显软化、变平,无明显凸起部位,疗效稳定未见复发;治疗后实验组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糜脂肪移植对增生性瘢痕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有效物质并非成熟脂肪细胞,可能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外基质、脂肪前体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

    作者:王斐;陈敏亮;赖琳瑛;梁黎明;周桂文;周运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深蓝射频改善面部皮肤轻度松弛和细小皱纹的效果分析

    目的:应用深蓝射频治疗面部皮肤轻度松弛及细小皱纹,并探讨其应用价值及美容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笔者科室深蓝射频应用于面部年轻化的72例就医者作为临床对象,观察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皮肤皱纹评分及安全性等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8.61%、97.22%,皮肤皱纹评分情况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部皮肤轻度松弛以及细小皱纹患者采用深蓝射频进行治疗,能显著改善皮肤细小皱纹,加强皮肤紧致度,安全性较好,临床应用及美容效果确切.

    作者:赵琦;冯仁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整形外科患者成分输血的临床特点观察

    目的:探讨整形外科患者成分输血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本院整形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成分输血的134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患者信息、输血原因、输血种类和剂量等,对整形外科患者临床用血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血液制品应用种类主要为血浆及红细胞制品,其目的在于维持血容量的稳定,在某些体表肿瘤的患者兼有血小板及冷沉淀的使用,以预防及治疗大量输入库存血之后的凝血功能障碍;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以创伤、肿瘤、瘢痕等修复重建患者为主.结论:整形外科患者用血原因主要为围手术期急性失血后的有效循环容量补充,对于部分病情特殊的患者同时兼顾凝血功能异常的预防及治疗.

    作者:张红;董立维;马显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增生性痤疮瘢痕的治疗进展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青年人及成人均可患病,严重者可遗留瘢痕,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很多困扰.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方法很多,如传统的冷冻、压力、局部糖皮质激素注射、外科切除等疗法,但疗效差异较大.近年来,激光疗法、放射疗法、硅凝胶膜、基因疗法等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得到充分发展,收到了较好效果,尤其是综合治疗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复发率,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本文就增生性痤疮瘢痕的治疗方法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旨在为临床医生治疗增生性痤疮瘢痕提供更多参考.

    作者:张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溶液外用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7年5月至笔者科室就诊的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64例,利用随机对照表法按1: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采用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ECCA评分、误工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ECC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临床疗效、ECCA评分及平均误工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色素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持续性红斑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治疗凹陷性瘢痕安全、有效,患者平均误工时间减少,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琳毅;李敏;王淼淼;周乃慧;周静芬;朱月倩;杨子良;钱齐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四六汤防治黄褐斑的药效学作用分析

    目的:探究四六汤防治黄褐斑的药效学作用.方法:40只雌性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动物模型组、维生素C组、四六汤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动物模型组、维生素C组、四六汤组均作黄褐斑造模.维生素C组、四六汤组分被给予维生素C注射液0.1g/kg及四六汤灌服治疗,动物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处理.结果:空白对照组的SOD、MDA 水平分别高于、低于动物模型组与维生素C组,P<0.05;四六汤组的SOD水平和MDA水平分别低于、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SOD水平高于、MDA水平低于动物模型组与维生素C组,P<0.05.维生素C组的SOD、MDA 水平与动物模型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的P、E2水平低于、T水平高于动物模型组与维生素C组,P<0.05.四六汤组的P、E2水平高于、T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四六汤组的T水平高于、P、E2水平低于动物模型组与维生素C组,P<0.05.维生素C组的P、E2、T水平与动物模型组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四六汤对紫外线照射所致动物黄褐斑模型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改善作用,分析其药效学作用,可能与有效抗氧化,并改善动物体内性激素水平有关.

    作者:杨国峰;李增利;杨钰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电话访问对正畸治疗初期疼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医生的电话访问对患者正畸治疗初期疼痛的影响,以及对不同人格特征与情绪类型的患者正畸治疗疼痛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120例正畸初诊患者分为两组,依据是否在初始弓丝安放后对其进行电话访问分为电话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矫正前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以确定患者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类型,并应用视觉模拟分析法(VAS)评估患者1周内的疼痛强度及变化.结果:电话组在1周内的疼痛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24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d差异显著(P<0.01).电话组中,外向型患者疼痛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型患者疼痛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话访问对减少患者正畸治疗初期疼痛效果显著,且对外向型和情绪稳定型患者影响更大.

    作者:刘梦;赵红艳;安晶涛;孙婷婷;唐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对提高门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前后患者对综合医院门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6月-12月(行PDCA管理模式前)于本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后门诊复诊的30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1月-6月(PDCA管理模式后)就诊的328例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接受门诊常规就诊流程,实验组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就医结束填写门诊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后患者对门诊护士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及护患有效沟通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后门诊手术及住院手术后门诊复诊的患者对门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作者:范艳梅;姚聪;陈小菲;杜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颞浅筋膜瓣结合头皮刃厚皮片移植修复耳廓再造术后软骨支架外露

    目的:探讨应用颞浅筋膜瓣结合头皮刃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耳廓再造术后软骨支架外露的疗效.方法:9例行Nagata法耳廓再造术的患者,一期术后出现皮瓣缺血、坏死、软骨支架外露,清除坏死组织,切除失去活力的软骨,行颞浅筋膜瓣结合头皮刃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9例移植皮片全部成活,稍有色素沉着,再造耳廓形态逼真,轮廓清晰,效果满意.结论:颞浅筋膜瓣结合头皮刃厚皮片移植术是Nagata法耳廓再造过程中发生软骨支架外露后的一种较好的补救方法.

    作者:王江允;杨琳琳;陈春丽;彭克明;司江勇;张智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A型肉毒毒素联合硅酮敷料在面部手术应用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A型肉毒毒素联合硅酮敷料在面部手术应用中的疗效.方法:笔者将所在医院符合本次研究各项标准并进行面部整形手术的患者100例纳入研究,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的下采用双盲法分为两组.观察组术中给予A型肉毒毒素,术后给予常规药物及硅酮敷料;对照组行单纯整形手术和常规药物.以术后6个月、12个月为观察时间点,对比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愈合优良率、测者瘢痕评价表(0SAS)分值、患者主观瘢痕评价量表(PSAS)分值、温哥华瘢痕评估表(VSS)分值.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愈合良好率(92.00%)较对照组(78.00%)高;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OSAS中各项分值均低于对照组,VSS及PSA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切口愈合良好率比较,P>0.05.结论:面部手术中使用A型肉毒毒素且术后使用硅酮敷料,能显著促进手术切口愈合,加快瘢痕消除,使瘢痕组织接近周围健康肌肤.

    作者:陈潇;何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黄金微针与皮瓣法微创手术治疗腋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黄金微针(BodyTite)与皮瓣法微创手术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美容效果.方法:应用黄金微针治疗腋臭68例,应用皮瓣法微创手术治疗腋臭8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黄金微针治疗腋臭有效率为88.2%,皮瓣法微创手术有效率为85.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金微针治疗腋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低于皮瓣法微创手术的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金微针治疗腋臭较皮瓣法微创手术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美容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晟;傅荣;泽仁青措;谭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CO2点阵激光联合三乙醇胺乳膏治疗萎缩性瘢痕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CO2点阵激光联合三乙醇胺治疗萎缩性瘢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面部萎缩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治疗4个周期.实验组:43例,CO2点阵激光联合三乙醇胺乳膏治疗;对照组:43例,单纯使用CO2点阵激光治疗.治疗前后采用ECCA权重评分表对治疗区域进行评分,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并观察分析治疗后两组痂皮脱落时间、色素沉着概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ECCA评分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痂皮脱落时间为(6.8±3.9)d,显著短于对照组(11.0±7.9)d(P<0.05);色素沉着实验组有3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例(P<0.05),两组均未出现感染.结论:CO2点阵激光联合三乙醇胺乳膏治疗萎缩性瘢痕可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痂皮脱落时间,减少色素沉着、降低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丽娜;李雪莉;邓丽娜;王建波;吴华娟;李云飞;张守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

    目的:探讨使用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2017年1月-4月收治的2例应用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2例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半年后复查,术后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改善.结论:使用机器人辅助阴道再造术的患者围手术期优质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手术应对能力,有效促进伤口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积极改善患者心理焦虑状况,促进术后康复.

    作者:张军;韩亮;苏欣;郭媛;舒茂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渗透树脂对釉质白垩斑表面颜色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渗透树脂对釉质白垩斑的治疗效果及对其表面颜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10月在笔者医院接受正畸治疗且出现脱矿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涂氟治疗,观察组给予渗透树脂处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粗糙度、色差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049,P=0.014);两组患者治疗前粗糙度无差别,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粗糙度和灰度值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939,P=0.026);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无差别,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结论:渗透树脂对釉质白垩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粗糙度和颜色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毓聪;王雅雯;李少登;杨宾;赖道峰;包艳丽;陆丽英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