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建华;司宏伟;陈盛祖
目的 探讨三维CT评价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效果的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22例,术后1至10天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观察骨隧道、移植物、内固定物、关节腔及周围软组织等显示情况.结果 三维CT显示移植物形态连续完整、密度均匀,关节腔内有少量气体、液体及点片状高密度影,周围软组织有不同程度肿胀.骨隧道:管径(10.02±1.26) mm,管径均匀20例,边缘光滑19例,开口位置准确20例;内固定物位置准确19例.结论 三维CT能清晰显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移植物形态、骨隧道情况和内固定物位置,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可以成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随访的重要方法.
作者:郭文力;侯阳;潘诗农;郭启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RS半定量分析对前列腺中央腺体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患者的MRS谱线作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以腺体为主型增生(GBPH)组7例、基质为主型增生(SBPH)组6例、中央腺体偶发癌(IDPC)组5例.比较各组患者MRS可用体素(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Cre)/Cit,CC/C]的比值及其与体素所在部位的关系.结果 ①中央腺体偶发癌组的CC/C平均值(1.32±0.42)大于GBPH组(0.88±0.28)和SBPH组(0.81±0.2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GBPH组与SBPH组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②组内比较,各部位CC/C平均值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中央腺体偶发癌组与GBPH组、SBPH组,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的尖部、前部、中部和右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前列腺体部、左侧、基底部、后部和尿道周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MRS半定量分析可能会对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和良性增生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作者:佟艳军;王霄英;李飞宇;蒋学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形态学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729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CHD)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结果,由2位心血管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MB-MCA的存在,结果一致时诊断为MB-MCA.测量MB厚度、MCA长度及管径,记录MB-MCA位置、包绕情况、MCA两端成角情况,并记录MCA本身以及其近、远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心肌桥近段、远段冠状动脉及壁冠状动脉自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 6729例患者中发现MB-MCA总计1214例(18.0%),1262处.MB-MCA位于LAD者占90.7%(1145例).MSCT显示MCA可被心肌完全包绕(39.3%,496/1262)或不完全包绕(60.7%,766/1262).MCA长度为(18.6±9.0) mm.MB厚度为(2.2±1.7) mm.77.3%的MCA近端或(和)远端成角.MB-MCA近段和远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分别为53.3%和2.3%,MCA本身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为0.5%,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清楚显示载MB-MCA冠状动脉全程和MB-MCA本身,并用于评价MB-MCA形态学特征.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易发生粥样硬化病变.
作者:赵林芬;杨立;王新江;赵锡海;吴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足背动脉的管壁长轴方向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特点.方法 使用西门子公司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结合同步心电图描记,声学采集条件下分别获取2型糖尿病足背动脉无形态学改变患者20例(T2DM1组)、糖尿病足背动脉有形态学改变患者26例(T2DM2组)和20例无糖尿病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足背动脉的长轴二维图像,并进行动态存储.测量足背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末内径(Ds),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并运用VVI软件进行脱机分析,测量足背动脉管壁长轴方向上的大纵向运动速度(Vmax)、大应变(Smax) 及大应变率(Srmax),并进行比较.结果 T2DM1组患者足背动脉IMT、Ds和PSV测值与正常人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Vmax、Smax、Srmax测值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减低(P<0.05或0.01).T2DM2组患者足背动脉IMT、Ds、PSV测值和Vmax、Smax、Srmax测值与T2DM1组及正常对照组各测值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 VVI技术可用于T2DM足背动脉病变的分析,尤其对于临床未发现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内皮功能障碍可较早地进行检测.
作者:陈明;谢明星;王新房;吕清;王静;张静;王蕾;丁尚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3D-CPA)术前观察卵巢肿瘤的血流特点与术后病理微血管密度 (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 术前应用3D-CPA观察76例卵巢肿瘤的血流信号,判断血管分级并计算肿瘤内血管指数(VI),术后病理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肿瘤内的MVD及VEGF染色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三维能量多普勒成像的病理基础.结果 卵巢癌的VEGF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P<0.05),Ⅲ级血管分型的VEGF染色强度高于Ⅰ、Ⅱ级;卵巢癌的血管分级及VI与MVD有相关性(r=0.84,P<0.005).结论 血管分型、VI可用于术前间接评价肿瘤的血管生成,为卵巢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张艳华;郭存丽;程文;耿敬姝;郑秀兰;王宏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疾病,发病急,病情重,CT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范金晓;罗良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初步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反应时和大脑主要投射、联络和连合纤维的DTI部分各项异性(FA)值间相关性,以及这种相关性和正常对照组间有无不同,为揭示ADHD儿童反应时改变的可能神经基础提供帮助.方法 以16名ADHD儿童和性别、年龄、利手及受教育程度方面相匹配的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n-Back工作记忆任务和DTI成像,对两组平均正确反应时和F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ADHD组平均正确反应时[对照组为(626.92±41.28) ms;ADHD组为(700.45±66.98) ms]明显延长(P<0.01),其双侧扣带束(CB)(右侧CB:P<0.05;左侧CB:P<0.05)、右侧胼周额部深部白质(PCF)(P<0.01)的平均FA值显著减低.ADHD儿童右侧CB、双侧小脑中脚(MCP)的mFA和mRT间呈显著负相关;对照组右侧PCF、双侧内囊前肢(AIC)的mFA和mRT间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在执行工作记忆任务时,ADHD儿童参与的神经网络可能与正常儿童不同.ADHD儿童的白质纤维束的结构异常可能介导着其行为学异常.
作者:王璐;范国光;于兵;麻宏伟;潘学霞;郭启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女,24岁,右中指末节掌侧被玻璃碎屑刺伤后20余天,伤口仍有刺痛来院就诊.临床申请X线检查排除软组织内异物.普通X线摄影片和CR摄影片(图1)均未发现软组织内异物.改用钼靶X线摄影,电压25 kV,10 mAs,用乳腺摄影专用暗盒及单面增感屏.
作者:陈东雨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vQCT技术测量绝经后女性股骨颈的容积性骨密度(BMD)和几何参数,评价各参数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能力.方法 选取绝经后妇女47例,其中正常组26例,骨质疏松组14例,骨质疏松伴腰椎骨折组7例.应用多层螺旋CT对三组患者左股骨颈进行容积扫描并薄层重建,利用Osteo CAD软件对多平面重组图像进行测量,计算出股骨颈的皮质骨、小梁骨和整体骨的容积BMD,股骨颈轴长和小横截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正常组与骨折组之间vQCT及DXA各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调节年龄、身高和体重因素后差异仍存在;骨质疏松组与骨折组之间只有小梁BMD及总体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小梁BMD下降幅度较大,达32.4%.结论 股骨近端vQCT测量比DXA能更敏感地反映绝经后女性股骨颈BMD的变化情况,为早期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贾慧惠;蔡跃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临床特征复杂多样,影像学征象不典型,诊断困难.CD4 T淋巴细胞是人类主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它在干预机会性感染,控制HIV发展为AIDS方面为临床医务工作者起着指导性作用.CD4 T淋巴细胞数与结核病的发病率成反比,与肺部影像学征象发生的几率具有相关性,即CD4 T淋巴细胞数值越小,合并结核的可能性越大,肺部影像学征象越不典型.
作者:滕录霞;高剑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描述Kallmann综合征的MR表现,探讨其MR影像特征.方法 对5例经临床证实的Kallmann综合征患者进行了MR检查.分析本病磁共振表现特征.结果 5例患者MR检查均有嗅觉系统异常MR表现.5例嗅球未见显示,2例嗅沟未见显示,3例嗅沟发育不全,2例伴垂体前叶发育不全.结论 Kallmann综合征的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娄昕;MA Lin;马林;郭行高;王先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肌超声造影(MCE)联合计算机灰阶分析技术定量评价心肌灌注的应用价值.方法 30只兔根据阻断和再灌注冠状动脉左室支时间不同分为两组:阻断30 min再灌注60 min(Ⅰ组)和阻断120 min再灌注60 min(Ⅱ组).于阻断时和再灌注后行MCE,造影图像经自制计算机辅助灰阶分析软件处理后,自动得出每个节段心肌的标化灰阶造影剂密度(CI),并对心肌灌注进行彩色编码.根据心肌灌注缺损(MPD)和异常的彩色编码区分别计算出危险心肌和梗死心肌面积,分别与荧光微球染色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TTC)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再灌注后,Ⅱ组危险节段的标化CI值比非危险节段明显减低(P<0.01),而Ⅰ组危险节段的标化CI值与非危险节段间无明显差异.以标化灰阶CI为-70 pix为截断值,识别梗死节段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87%.阻断时,MPD和异常彩色编码测量的危险心肌面积与荧光染色呈正相关(r=0.84,P=0.003和r=0.91,P<0.001);再灌注时,MPD和异常彩色编码测量的梗死心肌面积与TTC结果呈正相关(r=0.75,P<0.001和r=0.89,P<0.001).结论 心肌超声造影联合计算机灰阶分析技术可以定量评估心肌灌注,识别危险和梗死心肌区域.
作者:杜国庆;田家玮;郭延辉;任敏;姜双全;王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CT)薄层扫描和多平面重组技术显示并测量眶下神经管,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对105例成年人头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以显示眶下神经管;测量眶下神经孔至眶下缘距离、眶下神经至正中平面距离、眶下神经管长度和中段直径;观察眶下神经管的CT表现.结果 眶下神经孔至眼眶下缘垂直距离平均(8.3±2.7)mm;眶下神经管长度和中段平均直径分别为(24.6±3.0)mm、(2.1±1.0)mm;眶下神经孔至正中线距离平均为(27.0±1.7)mm;双侧眶下神经孔基本对称.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三维重组技术可多方位显示眶下神经管,并可进行形态学测量,熟悉其正常影像学表现对疾病诊断和术前评价具有意义.
作者:赵光明;陈克敏;柴维敏;凌华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剂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栓塞性能、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实验动物为中华小型猪8头,首先利用海藻酸钠微球全部行左肾动脉栓塞,分别于栓塞后的1、2、4、8周随机抽取其中2头实验动物行动脉造影与CT复查肾脏栓塞后变化,随后处死实验动物,对栓塞肾脏行组织学检查,同时对实验动物栓塞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栓塞后即刻动脉造影显示肾动脉阻断,1周后,肾动脉分支有再通,随着时间的延长,动脉再通越来越明显;CT复查可见被栓塞肾脏内有梗死区,肾脏逐渐变小;一直到栓塞后4周,组织学检查均可见小动脉内微球,动脉周围有炎症反应,并可见肾实质梗死灶;实验动物栓塞前后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海藻酸钠微球具有明确的栓塞效果,体内可降解,生物相容性良好.
作者:邹强;佟小强;王健;杨敏;吕永兴;齐宪荣;洪宏;邹英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15例SARS后被确诊为Ⅰ期骨缺血坏死后行高压氧治疗病例的追踪研究,探讨高压氧治疗SARS后Ⅰ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方法 符合WHO确定的SARS诊断标准的15例患者(23髋)行双侧股骨头影像学检查,其中平片、CT检查为阴性, MRI诊断为Ⅰ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高压氧治疗后,随诊34个月,对比治疗前后平片、CT和MRI结果.结果 在高压氧治疗前,所有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情况根据1992年国际骨循环联合会(ARCO)国际分期标准均诊断为Ⅰ期,高压氧治疗后随访近3年,无痊愈者,2例(3髋)进展为Ⅳ期,1例(1髋)进展为Ⅲ期, 12患者(19髋)进展为Ⅱ期.结论 高压氧治疗不能逆转或有效阻止SARS后Ⅰ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进展.
作者:武靖;蒋全胜;洪楠;邸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膜型脑囊虫病的MR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28例临床确诊为脑膜型脑囊虫病的患者,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MR影像学表现.结果 共发现病灶 120个;位于脑沟、纵裂池的脑囊虫影像学表现典型,与脑实质型表现相似,可分为存活期、变性坏死期和纤维钙化期;位于外侧裂和基底池等处病灶表现不典型,可分为大囊型和葡萄状丛集型.结论 脑膜型脑囊虫病MR表现复杂多样,正确认识其典型和非典型影像特征,对正确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家斐;马林;胡淼淼;张毅军;赵建秀;陈静;杨姝杰;刘宁;张岩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在乳头溢液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6例乳头溢液患者术前经常规超声及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采用平行于乳腺导管的放射状方法扫查,根据乳晕区域扩张导管和(或)占位的常规超声声像图表现,诊断分为BI-RADS 1~5级.实时弹性成像根据病灶弹性成像的特征,将其分为1~5级.全部病变均获得手术病理.结果 36例患者病理共发现40个病变,其中良性31个,恶性9个.常规超声对病变导管的显示率为90%(36/40),对所显示的36个病变良恶性诊断的敏感性100%,特异性54.8%,准确性65%.在常规超声的基础上使用弹性成像,在BI-RADS 4级和5级的23个病变中,以弹性成像评分1级或2级为良性标准,检出良性病变3例,均为导管扩张伴实性占位的病灶,二者联合使用的诊断敏感性100%,特异性64.5%,准确性72.5%.弹性成像评分为1级或2级者14例,病理证实均为良性.结论 对部分导管扩张伴有导管内局限性低回声的病变,应用超声弹性成像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作者:朱庆莉;姜玉新;刘赫;张青;孙强;戴晴;周炜洵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女,38岁.腰骶部及双下肢疼痛1年,加重1个月.查体:患者强迫坐位.腰4~5、腰5骶1椎间隙压痛明显.左侧椎旁叩击痛,双侧髂后上棘压痛明显.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弱.实验室检查:血沉46 mm/h, 其余各项常规检查未见异常.有犬羊接触史.X线示腰椎未见异常.
作者:任永芳;蒋杰;曲源;夏迎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2005年北京市核医学科显像状况.方法 通过邮寄调查表,统计2005年北京市核医学科的显像种类、数量及其年龄、性别分布状况.结果 回收30份核医学调查表.SPECT显像数量为6.72/1000人口,其中心肌显像为1.53/1000人口.PET为0.28/1000人口.全身骨显像多,其次为静息/运动心肌显像和肾功能显像.大多数PET和SPECT显像为单一显像剂,患者年龄多在41~70岁,但不同的病种和显像类型间,年龄分布有轻微差异,性别分布的总趋势是男性多于女性.结论 北京的核医学显像有相当的数量,多数显像项目的数量仍低于发达国家,显像检查所用显像剂为单一放射性药物.
作者:耿建华;司宏伟;陈盛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胎儿唇腭裂在三维超声新技术断层超声成像(TUI)中的图像特征,评价TUI诊断胎儿唇腭裂的价值.方法 应用TUI对32例唇腭裂胎儿的三维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并将检查结果与二维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UI对单纯唇裂的显示率为100%(8/8),对唇裂合并腭裂的显示率为75%(18/24);二维超声对单纯唇裂的显示率为100%(8/8),对唇裂合并腭裂的显示率为33.3%(8/24),二者对胎儿唇裂合并腭裂的显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UI在胎儿唇腭裂的产前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婧宇;蔡爱露;杨泽宇;王冰;郭淑香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