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4排CT容积HRCT扫描方案优化的模具研究

高燕莉;翟仁友;张镭;李剑颖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体模, 显像术
摘要:目的 优化容积HRCT的扫描方案,提高容积HRCT的图像质量.方法 应用64排CT对Catphan模具进行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对HRCT的扫描方案进行优化,优化的参数包括:探测器宽度、焦点尺寸、旋转时间、管电压及管电流、扫描孔径、螺距、重建卷积函数、重建模式.结果 增加探测器宽度可使噪声降低(t=-4.228, P=0.002),放射剂量降低,对空间分辨率无明显影响.改变旋转时间对空间分辨率、噪声(F=0.627, P=0.130)均无明显差异.小焦点较大焦点的空间分辨率提高1 LP/cm.增加管电压与管电流可使噪声降低,空间分辨率随之改善,放射剂量增加.不同扫描孔径的放射剂量有所不同.螺距0.5得到佳的Z轴分辨率12 LP/cm.在3种高分辨率算法中,bone优于 bone plus及edge.重建模式plus较full的噪声降低(t=58.234, P<0.001),Z轴分辨率也降低.结论 采用优化的扫描方案,可以提高容积HRCT的图像质量并控制放射剂量,有助于正确评价容积HRCT的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脑干异常旋转的3.0T MRI研究

    目的 应用3.0T MRI探讨脑干异常旋转的原因及脑干旋转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8月经MRI检查有脑干异常旋转患者及正常志愿者各103例,常规行MRI及MRA检查.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颅内椎-基底动脉位置、脑干旋转程度、脑室系统有无扩张.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未见脑干旋转.延髓旋转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桥旋转.椎动脉是否越过中线与脑干旋转之间有关系(χ2=51.709,P=0.000)且关系密切(相关系数r=0.98).椎动脉粗细与脑干旋转间有关系(χ2=22.117,P=0.000)且关系密切(相关系数r=0.93).随着脑干旋转程度的加重,患者临床表现亦加重,且症状更复杂.结论 血管的增粗扭曲延长是脑干旋转的重要原因之一,脑干的旋转可能会引起某些脑神经疾患.

    作者:李晖;刘怀军;贺丹;耿左军;汪国石;杨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超声心动图在外科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的超声心动图筛选适应证及价值.方法 应用HP 550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检查13例拟行封堵术的残余漏患者,术前观测左右室侧残余漏口大小、漏口残端距主动脉瓣和三尖瓣的距离,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护引导,术后追踪随访.结果 残余漏部位、残余漏左右室侧大小心血管造影检查与超声心动图结果一致,残余漏距主动脉右瓣距离(2.1±1.6) mm(0~6.9 mm),距三尖瓣(2.3±1.8) mm (0~5.4 mm).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封堵器,2例封堵术后少量残余分流,1例于术后3个月消失;1例术后1个月仍有分流,现在随访观察中.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外科修补术后间隔残余漏介入封堵术前病例筛选、术中监护引导、术后随访有着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军;张军;薛洁;朱霆;左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微导管在肝癌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探讨肝癌介入栓塞治疗中微导管的作用.方法 将肝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分为普通栓塞组和微导管栓塞组,普通组179例;微导管组47例.普通栓塞组常规采用RH导管或Cobra导管行超选择栓塞治疗,微导管栓塞组采用SP3F同轴微导管作超选择肝段或者亚肝段的肿瘤供血血管栓塞治疗,其中28例行肝段栓塞,19例行肝亚段栓塞治疗.结果 微导管组术后无1例误栓异位动脉而致并发症,肝功能损害轻微,疗效较普通组有明显提高.结论 微导管的使用可提高栓塞的准确率增强疗效,避免并发症,肝功能损害轻微.

    作者:邓梨平;于淼;张金山;张宏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管外皮细胞瘤与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的 血管外皮细胞瘤和孤立性纤维瘤同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的中间性肿瘤,病理和组织学方面重叠表现多,术前误诊率高.本文分析各自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血管外皮细胞瘤和8例孤立性纤维瘤病例,术前经螺旋CT或MR检查,仔细复习CT和MRI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9例血管外皮细胞瘤病灶中,位于颅内3例,四肢4例,腹膜后1例,腹股沟1例;肿瘤直径4.8~13.5 cm,平均6.7 cm;瘤内见蚯蚓和结节状异常信号6例,不同程度坏死9例;所有肿瘤实质成分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其中,6例行动态增强,动脉期显著强化5例,中等程度强化1例,所有病例门脉期强化程度与血管相仿.8例孤立性纤维瘤中,位于胸部4例,四肢2例,腹腔1例,盆腔1例;肿瘤直径4.0~22.5 cm,平均9.3 cm;密度或信号较均匀5例,不同程度坏死3例,伴点状钙化1例.CT平扫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内可见两种不同密度的实质成分;CT动脉期呈地图样或线样葡行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强化趋于均匀;MRSE T1WI呈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为高信号;MR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结论 血管外皮细胞瘤和孤立性纤维瘤具有较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影像学可以诊断和鉴别多数病例.

    作者:周建军;周康荣;曾蒙苏;王建华;纪元;丁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Kallmann综合征的MR影像特征

    目的 描述Kallmann综合征的MR表现,探讨其MR影像特征.方法 对5例经临床证实的Kallmann综合征患者进行了MR检查.分析本病磁共振表现特征.结果 5例患者MR检查均有嗅觉系统异常MR表现.5例嗅球未见显示,2例嗅沟未见显示,3例嗅沟发育不全,2例伴垂体前叶发育不全.结论 Kallmann综合征的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娄昕;MA Lin;马林;郭行高;王先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局部室壁峰值速度和位移的变化

    目的 观察组织速度峰值(Sm)和组织位移峰值(D)在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供血节段与非梗死相关动脉(NIRA)供血节段急性期的变化,并与正常人相应节段比较,探讨Sm和D能否敏感地评估缺血心肌、坏死心肌.方法 以31例首次发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前壁AMI 14例,IRA为前降支(LAD);下壁AMI 17例,IRA为回旋支(LCX)10例,IRA为右冠状动脉(RCA)7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小时内获取其标准心尖二腔、长轴、四腔彩色组织多普勒,描记心肌各节段的TVI、TT曲线,测量基底段、中段、心尖部收缩相峰值.并与42例正常人对照分析.结果 AMI患者的Sm和D与正常人比较结果显示:在前壁和前间隔所有IRA基底段、中段和部分NIRA基底段、中段峰值减低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或P<0.01、 P<0.05),峰值减低程度IRA大于NIRA;在侧壁、下壁、后壁和室间隔所有NIRA基底段、中段和部分IRA基底段、中段峰值减低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或P<0.01、 P<0.05),峰值减低程度NIRA大于IRA.AMI患者的Sm和D在IRA和NIRA比较提示我们,在前壁AMI组(除外前壁的Sm),前壁和下壁的基底段、中段的Sm和D可以区分梗死与非梗死心肌(P<0.05);在下壁AMI组(除外下壁AMI患者的Sm)侧壁、前间隔、后壁和室间隔中段的Sm和D可以区分梗死与非梗死心肌(P<0.05).结论 AMI患者的Sm和D与正常人比较不仅能够在急性缺血早期无创、定量、准确、敏感地区分正常及缺血、坏死心肌,也能够评估IRA和NIRA的缺血、坏死心肌,为临床提供了可床旁测量、方便快捷的诊疗手段.

    作者:黄慧贤;胡大一;朱天刚;杨静文;郭实;陈真;丁茜;王欣;权欣;刘俊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北京市核医学2005年显像状况调查

    目的 评估2005年北京市核医学科显像状况.方法 通过邮寄调查表,统计2005年北京市核医学科的显像种类、数量及其年龄、性别分布状况.结果 回收30份核医学调查表.SPECT显像数量为6.72/1000人口,其中心肌显像为1.53/1000人口.PET为0.28/1000人口.全身骨显像多,其次为静息/运动心肌显像和肾功能显像.大多数PET和SPECT显像为单一显像剂,患者年龄多在41~70岁,但不同的病种和显像类型间,年龄分布有轻微差异,性别分布的总趋势是男性多于女性.结论 北京的核医学显像有相当的数量,多数显像项目的数量仍低于发达国家,显像检查所用显像剂为单一放射性药物.

    作者:耿建华;司宏伟;陈盛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评价肝移植术前门脉系统栓子的价值

    目的 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肝移植术前门脉系统栓子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SonoVue造影剂及对比脉冲序列(CPS)技术对37例肝移植术前门脉系统栓子患者,共84条血管进行低机械指数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经过肝移植手术或螺旋CT门静脉成像证实,78条血管栓子形成(瘤栓50个,血栓28个),6条血管通畅.超声造影诊断门脉系统栓子的敏感性98.7%,特异性100%,以栓子内动脉相早期造影剂灌注为标准,诊断门脉系统瘤栓的敏感性100%,特异性100%.结论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可评价肝移植术前门脉系统的通畅性,提高栓子的检出率,并可鉴别栓子的良恶性,为肝移植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准确的信息.

    作者:顾莉红;李凤华;李萍;朱彩霞;方华;杜晶;唐韵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中远期疗效观察与探讨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3月-2004年11月,行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34~81岁,平均(66.2±7.3)岁.随访36~92个月,平均(56.0±10.2)个月,每个病例均填写标准化CRF表格,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术中内漏3例,右肾动脉栓塞1例,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2例,急性左心衰1例,脑出血1 例,术后30天内死亡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衰竭.随访期间内漏2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和膀胱癌肝转移.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创伤小,恢复快,中远期严重并发症少,对于不能耐受传统外科手术的患者应优先选择腔内修复术.

    作者:徐克;钟红珊;吴瑕;陈冉;肖亮;张曦彤;辛士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前列腺中央腺体病变的MRS半定量分析

    目的 探讨MRS半定量分析对前列腺中央腺体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患者的MRS谱线作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以腺体为主型增生(GBPH)组7例、基质为主型增生(SBPH)组6例、中央腺体偶发癌(IDPC)组5例.比较各组患者MRS可用体素(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Cre)/Cit,CC/C]的比值及其与体素所在部位的关系.结果 ①中央腺体偶发癌组的CC/C平均值(1.32±0.42)大于GBPH组(0.88±0.28)和SBPH组(0.81±0.2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GBPH组与SBPH组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②组内比较,各部位CC/C平均值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中央腺体偶发癌组与GBPH组、SBPH组,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的尖部、前部、中部和右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前列腺体部、左侧、基底部、后部和尿道周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MRS半定量分析可能会对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和良性增生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作者:佟艳军;王霄英;李飞宇;蒋学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应变率成像评价不同构型高血压病患者左房功能

    目的 探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不同构型高血压病患者左房功能的价值.方法 采用应变率成像技术获取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正常构型组(LVN)28例,左室重构组(LVR)30例]和30例正常人左室舒张早期、房缩期、左室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e、Sra和SRs),计算E/A比值.结果 E/A在高血压各组均小于1;LVN组、EH组SRs较CR组、CH组减低(P<0.05);高血压各组Sre 较正常组减低,且LVR组小于LVN组(P<0.05).结论 Sre、Sra 和E/A能敏感反映高血压病早期左房做功的增加.

    作者:周亚静;王建华;杜丽娟;巩晓红;简文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胰腺炎的CT评价与进展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疾病,发病急,病情重,CT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范金晓;罗良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评价

    目的 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形态学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729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CHD)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结果,由2位心血管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MB-MCA的存在,结果一致时诊断为MB-MCA.测量MB厚度、MCA长度及管径,记录MB-MCA位置、包绕情况、MCA两端成角情况,并记录MCA本身以及其近、远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心肌桥近段、远段冠状动脉及壁冠状动脉自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 6729例患者中发现MB-MCA总计1214例(18.0%),1262处.MB-MCA位于LAD者占90.7%(1145例).MSCT显示MCA可被心肌完全包绕(39.3%,496/1262)或不完全包绕(60.7%,766/1262).MCA长度为(18.6±9.0) mm.MB厚度为(2.2±1.7) mm.77.3%的MCA近端或(和)远端成角.MB-MCA近段和远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分别为53.3%和2.3%,MCA本身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为0.5%,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清楚显示载MB-MCA冠状动脉全程和MB-MCA本身,并用于评价MB-MCA形态学特征.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易发生粥样硬化病变.

    作者:赵林芬;杨立;王新江;赵锡海;吴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直背综合征的临床及X线诊断价值

    3例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16~38岁.3例患者均有标准正侧位胸部X线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体检时可见患者瘦高、胸廓扁平、胸背部平直或凹陷.其中1例心电图有轻微的ST-T改变,3例患者超声心动图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作者:杨东奎;郑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CT灌注成像及与病理对照、血清学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主要是通过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阶段的CT灌注参数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及相应病理及血清学指标作对照,分析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病理基础以及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对39例肝纤维化患者、41例肝硬化患者及28例正常对照组行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用肝脏灌注分析软件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包括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肝动脉血流量(HA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并与病理改变作对照研究和统计分析,同时对MTT、PS与血清学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BF及HAF为逐渐升高,MTT在肝硬化组缩短;正常对照组与肝纤维化组S3组间HAF升高;肝硬化Child-PughA、B、C分级中BV、BF、HAF逐渐升高,MTT在Child C明显缩短,PS在Child C升高;S2、S3、Child A、Child B、Child C组中HAF、 BV及BF值逐渐升高, MTT在Child C缩短而PS在Child C升高;对照组和Child-PughA、B、C分级中BV、BF、HAF逐渐升高,MTT缩短而PS升高;MTT 与透明质酸负相关,PS与IV型胶原正相关.结论 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BV、BF、HAF逐渐升高,MTT缩短,PS升高.MTT、PS可反映胶原沉积及微循环改变情况.

    作者:沈文;祁吉;尹建忠;张龙江;王鹏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表现为颈静脉血栓的肺癌副癌综合征1例

    患者男,48岁,发现颈前区肿块一周就诊,临床医生要求行甲状腺检查.超声所见:①双侧甲状腺大小、回声正常;②右侧颈部实性混合回声团块(图1),范围约45 mm×20 mm,位于颈内静脉至锁骨下静脉汇合处管腔内,与管壁分界不清,探头加压后内径无明显减小,彩色血流显示肿块处无血流信号(图2),远端血流充盈良好;③右侧颈部血管周围探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回声,大约24.8 mm×14.3 mm,形态欠规则,回声明显减低,皮髓质界限不清,无淋巴门结构,血流信号丰富;④左侧颈静脉内径正常,血流信号充盈好.

    作者:杜莉;何英;朱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三维CT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效果的评价

    目的 探讨三维CT评价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效果的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22例,术后1至10天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观察骨隧道、移植物、内固定物、关节腔及周围软组织等显示情况.结果 三维CT显示移植物形态连续完整、密度均匀,关节腔内有少量气体、液体及点片状高密度影,周围软组织有不同程度肿胀.骨隧道:管径(10.02±1.26) mm,管径均匀20例,边缘光滑19例,开口位置准确20例;内固定物位置准确19例.结论 三维CT能清晰显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移植物形态、骨隧道情况和内固定物位置,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可以成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随访的重要方法.

    作者:郭文力;侯阳;潘诗农;郭启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脊柱并肌肉包虫1例

    患者女,38岁.腰骶部及双下肢疼痛1年,加重1个月.查体:患者强迫坐位.腰4~5、腰5骶1椎间隙压痛明显.左侧椎旁叩击痛,双侧髂后上棘压痛明显.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弱.实验室检查:血沉46 mm/h, 其余各项常规检查未见异常.有犬羊接触史.X线示腰椎未见异常.

    作者:任永芳;蒋杰;曲源;夏迎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经皮经胆囊犬胆总管金属支架置入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经胆囊犬胆总管金属支架置入动物模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成年健康家犬10条,禁食24小时后全麻,行CT扫描定位胆囊,超声引导下于定位点穿刺胆囊,行胆囊及肝外胆管造影.应用引导装置及硬导丝将5F鞘及自制支架释放装置送入胆总管内,经皮经胆囊管将金属支架置入胆总管内.术后定期检测肝功,术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行上腹部CT检查.结果 在10条狗中,胆囊穿刺成功率为100%.胆总管金属支架置入成功率为80%(8条),两条狗由于胆囊管与胆总管成角锐利,支架置入失败.放置支架的实验动物中,7条狗术后状态良好,1条狗于术后24小时死于胆汁漏.在1个月的观察期内,肝功正常的实验动物为4条,两只狗的碱性磷酸酶在术后5和10天升高,一条狗的总胆红素升高.在观察期内CT扫描各实验动物支架均未出现明显移位.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以犬为试验动物的经皮经胆囊途径胆管介入的动物模型.实验证明该动物模型安全、可行,且适合于长期的试验研究.

    作者:梁宏元;卢再鸣;温锋;毛晓楠;郭启勇;刘兆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胃癌螺旋CT征象与VEGF-C、VEGFR-3表达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胃癌螺旋CT征象与VEGF-C、VEGFR-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对8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于手术前1周内行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术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测定肿瘤组织VEGF-C、VEGFR-3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81例进展期胃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64.2% (52/81),VEGFR-3阳性表达率为67.9% (55/81).②52例VEGF-C表达阳性的标本中,45例VEGFR-3表达阳性,VEGF-C表达与VEGFR-3表达呈显著正相关.③SCT图像显示的肿瘤强化幅度≥30 HU、<30 HU组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5%和45.5%,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6%和68.2%.④浆膜侵犯有、无组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8%和34.5%,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和55.2%.⑤淋巴结转移阳、阴性组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3%和39.4%,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和36.4%.结论 VEGF-C的表达与SCT图像显示的肿瘤强化幅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R-3的表达与SCT图像显示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程鑫;韩明;张仕状;王滨;曲林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