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otch信号通路在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黄清江

关键词: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Notch信号通路, 血管新生
摘要: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具有干细胞的特性,能在体内及体外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并参与血管形成,在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的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通过VEGF信号通路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Notch信号通路是VEGF信号通路的下游通路,研究显示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对Notch信号通路在ADMSC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Z成形术联合内眦部眼轮匝肌切除矫正内眦赘皮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Z成形术联合内眦部眼轮匝肌切除矫正内眦赘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科室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内眦赘皮60例,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Z形术矫正内眦赘皮;观察组采用Z成形术联合内眦部眼轮匝肌切除矫正内眦赘皮,两组患者均同期行切开法重睑术.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患者睑裂长度(HLFL)、内眦间距(ICD),以及睑裂长度和内眦间距比值(HLFL/ICD).结果:对照组术后睑裂长度和内眦间距比值(HLFL/ICD)为0.87±0.04,较术前睑裂长度和内眦间距比值(HLFL/ICD)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睑裂长度和内眦间距比值(HLFL/ICD)为0.90±0.06,较术前睑裂长度和内眦间距比值(HLFL/ICD)有所改善(P<0.05);术后观察组HLFL/ICD的平均比值大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的HLFL/ICD平均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内眦赘皮复发,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瘢痕增生及内眦赘皮复发情况的发生.结论:Z成形术联合内眦部眼轮匝肌切除矫正内眦赘皮,能够有效矫正内眦赘皮,达到重睑美学效果,同时避免内眦赘皮复发,瘢痕增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朋;刘海;孙余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国外美容医学新研究与进展(四)

    隆乳的相关资料:①即时置放假体行隆乳术后手术区晚期的感染发生率;②对曾行保留乳头的乳房切除术者行乳头切除和重建术;③对曾有乳房瘢痕者采用保留乳头的乳房切除术是否安全;④无细胞真皮基质与乳房假体即时置入性隆乳术后短期的并发症.

    作者:李荟元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总结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河北省眼科医院眼整形科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38例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规范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38例患者术后出现上穹窿结膜脱垂9例10眼(26%),暴露性角膜炎1例1眼(2.6%),结膜下出血1例1眼(2.6%),欠矫2例2眼(5.2%),通过加强病情观察、对症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对患者全面的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是减少并发症、保证疾病治疗效果及康复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杉;史俊虎;吕秀丽;白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在全厚皮片移植供区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在全厚皮片移植供皮区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8月-2016年4月,对57例在下腹部取全厚皮片移植的患者,使用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对供皮区行皮内缝合,术后测量切口愈合后瘢痕的宽度、平整度,比较瘢痕与邻近组织的颜色差异.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52例患者的下腹部供皮区伤口I期愈合,5例患者伤口经常规换药后延期愈合;局部可见线状瘢痕,48例患者瘢痕宽度小于1.5mm,9例患者瘢痕宽度超过1.5mm;瘢痕表面平坦者为51例;53例瘢痕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肤色接近;医患双方满意度达84.2%.结论:在全厚皮片供皮区应用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进行皮内缝合,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术后呈线状瘢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申福定;李响;吴志贤;莫自增;李艺;谷方晓;梁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中药黄芪医疗美容应用与展望

    中药黄芪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由于其良好的药理活性作用,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中药之一.本文论述了中药黄芪在美容防晒、抗菌、修复、抗衰老等方面的功效,并对产生功效的机理进行简要阐述,为中药黄芪的深入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拓展中药黄芪的研究视野,使中药黄芪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黄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点阵CO2激光联合超声导入治疗痤疮后凹陷性瘢痕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点阵CO2激光联合超声导入技术治疗痤疮后凹陷性瘢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笔者科室治疗的痤疮后凹陷性瘢痕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采用点阵CO2激光治疗;观察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声导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误工期、痂皮脱落时间、患者对皮肤外观满意度评价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5.74%,对照组74.47%,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1%,对照组27.66%,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误工期、痂皮脱落时间、患者皮肤外观满意度的指标分别为(7.24±1.31)d、(5.79±1.12)d、89.36%,对照组为(11.09±2.04)d、(7.27±1.54)d、68.09%,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点阵CO2激光联合超声导入技术治疗痤疮后凹陷性瘢痕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患者自主满意度高,是一项安全、有效的瘢痕修复技术,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江德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医疗美容安全影响的因素分析与管理策略研究

    目的:探讨医疗美容安全影响的因素分析与管理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进行医疗美容的患者123例,根据医疗美容的安全性分为安全组(82例)和不安全组(41例),分析影响医疗美容安全的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制定管理策略.结果:经分析,年龄、手术部位、体质、个体差异、麻醉因素、美容医师因素、护理因素、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将影响医疗美容安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分析发现,手术部位、体质、个体差异、麻醉、美容医师因素、护理因素、工作环境、仪器设备是影响医疗美容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部位、个体差异、麻醉因素、护理因素等是影响医疗美容安全的独立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管理策略,可有效提高医疗美容的安全性.

    作者:刘小加;谭军;李高峰;罗明灿;喻亿玲;王晶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心理护理对局麻整形美容患者疼痛及焦虑情况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局麻整形美容患者疼痛及焦虑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局麻下小切口重睑术的患者150例,按照双盲随机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从入院第1天开始至出院结束.术后1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语言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s,VRS)、脸谱疼痛评分法(Facial pain score,FPS-R)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感受;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STA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应激激素含量.结果:术后1d,观察组患者的VAS、FPS-R评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VRS评分中无痛比例、轻度疼痛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中度、重度、极重度疼痛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SAS、STAI、HAMA评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血清应激激素皮质醇(cortisol,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以减轻局麻整形美容患者的疼痛感受、缓解焦虑情绪,但对生理性应激的作用不大.

    作者:利莉;陈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失咬合及手术保存对纵折后牙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

    目的:研究失咬合及手术保存对纵折后牙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在笔者科室接受治疗的纵折后牙患者8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存治疗,观察组则进行失咬合及口外粘结再植手术保存治疗,分别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后优良率对比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年后优良率为86.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饮食、精神、睡眠及心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失咬合及手术保存治疗纵折后牙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佳,且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后效果显著.

    作者:张洁;沈国华;吕翔;王晓英;李春艳;曹倩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PDE系统在术中预测皮瓣存活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利用PDE系统进行的吲哚菁绿(ICG)近红外荧光成像于术中预测皮瓣存活的可行性、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SD大鼠25只,构建大鼠背部2cm×6cm大小带蒂筋膜皮瓣,利用PDE系统进行术中ICG造影成像,对比表皮面和筋膜面的影像结果.将皮瓣等分成10个目标区域(ROI),定义灌注指数为一个ROI的光密度值比上皮瓣近端3个ROI的光密度平均值.分析灌注指数与皮瓣存活比的关系.结果:根据筋膜面ICG影像预测皮瓣存活比为0.705±0.053,灵敏度为90.7%,特异度为100%;根据表皮面ICG影像预测皮瓣存活比为0.611±0.072,其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100%.而实际皮瓣存活比为0.777±0.062.ROI的皮瓣存活比与其灌注指数,两者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P<0.01),R为0.845,其95%置信区间为(0.434,0.965).结论:PDE系统能够于术中预测皮瓣存活情况,灵敏度为90.7%,特异度为100%;从筋膜面进行ICG成像的结果较表皮面更为准确,灵敏度更高;当灌注指数PI>0.434时,该区域的皮瓣基本能够存活.

    作者:徐晓庆;苏映军;郭树忠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人小涎腺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脂比较

    目的:通过对人小涎腺干细胞(human Minor Salivary Glan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GMSCs)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的增殖、活力、凋亡以及成脂分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的比较,证实小涎腺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具有向脂肪细胞分化的潜能,为其成为新型的理想种子细胞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提取临床患者的hMSGMSCs和hBMSCs各3例,利用MTS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两种细胞的490nm吸光度值(optical density,OD490nm)的变化并绘制增殖曲线,比较两种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MUSE细胞分析仪检测两种细胞的活力和凋亡,并加以比较;对两种细胞进行成脂诱导,2周后油红O染色,镜下观察及用异丙醇溶解成脂细胞吸附的油红O染料,检测OD490nm,比较脂滴形成情况.结果:hMSGMSCs比hBMSCs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P<0.05),将其传至30代仍很好地保持细胞的活性;两种干细胞活力及凋亡情况检测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细胞成脂诱导2周后OD490nm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MSGMSCs将有望成为理想的种子细胞,应用于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研究.

    作者:曹蕊;严笠;张辰;孙雪健;赵振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负压封闭引流在难愈性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难愈性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为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5例皮肤慢性溃疡患者行全身一般治疗,同时局部创面经换药、清创处理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促进创面愈合,待创面明显改善后通过皮片移植或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15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经过清创、换药,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部分患者直接痊愈,部分患者创面明显改善,通过二期植皮或皮瓣手术修复创面,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是外科引流技术的革新,可以应用于治疗难愈性创面,能够彻底去除腔隙或创面分泌物及坏死组织,促进创面愈合,该技术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疗效远优于常规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韩雷;任少强;杨静;李大君;徐祥;刘莉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颅颌面整形手术中的应用现状

    计算机技术及软件技术近些年不断发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整形外科的应用也逐步成熟,涉及到颅面部各器官的整形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效果满意,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使整形外科医生的治疗理念及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笔者就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整形手术中鼻、颧骨等颅面常见部位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旨在为专业同行提供系统的文献学习心得.

    作者:郭雅倩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L形数字化内窥镜在隆乳术中的应用技巧

    目的:探讨L形数字化内窥镜在隆乳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L形数字化内镜行内窥镜隆乳术30例.结果:30例患者全部使用L形数字化内窥镜行内窥镜隆乳术,手术时间为40~60min,术中出血量50~100ml,下床时间为3~7d.结论:应用L形数字化内窥镜隆乳术安全、可行,具有术中出血少,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是整形外科理想和必备的手术工具.

    作者:李京;刘坚;赵黎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下颌牙龈癌术后缺损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下颌牙龈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下颌牙龈癌患者,其中T1N0M0 6例,T2N0M0 7例,T2N1M0 2例,采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进行修复治疗,其中5例同期使用重建钛板修复,术后6个月~5年门诊随访.结果:15例患者中,14例术后创口Ⅰ期愈合,1例远端部分发生坏死,经碘仿纱填塞换药后肉芽组织生长修复,14例肿瘤无复发,无转移,1例术后8个月局部复发.结论:采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下颌牙龈癌术后缺损方法简单、创伤小,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冼淡;王磊;陈巨峰;李嘉朋;李金;张国润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果酸联合中药面膜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果酸联合中药面膜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以寻找高效的痤疮治疗方法.方法:将140例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48例,果酸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对照1组:46例,单纯果酸治疗;对照2组:46例,单纯使用中药面膜.1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1个月后追踪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9.37%,对照1组有效率68.18%,对照2组有效率65.91%.1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6.38%,对照1组复发率18.18%,对照2组复发率22.73%,三组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果酸联合中药面膜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何国慧;杨洪秋;邓映;杜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颧部褐青色痣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调Q激光治疗58例颧部褐青色痣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调Q激光治疗颧部褐青色痣.结果:36例痊愈,占62.06%;16例显效,占27.58%;6例有效,占10.34%;总有效率为89.65%,治疗期间有17例出现不同程度色素沉着,占29.31%,1例出现点状色素减退,停止治疗半年后自行恢复,未见瘢痕等其它副作用.结论:调Q激光1064nm治疗颧部褐青色痣,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

    作者:沈金翠;郭云;王爱玲;邓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是指存在于新生儿脐带中的一种多功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与其他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相比,hUCMSCs具有来源广泛、增值速度快、易于分离、低免疫原性、高安全性和不违背伦理道德等优点,被认为是再生医学领域中一种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的细胞.近年来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体外诱导分化能力、体内移植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等的研究,为烧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本文就近年来hUCMSCs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烜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五翼托槽与自锁托槽滑动摩擦力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研究徐氏五翼托槽在两种结扎方式时和Damon Q自锁托槽沿弓丝滑动时摩擦力的变化特点,从而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徐氏五翼托槽低摩擦结扎和传统结扎以及Damon Q自锁托槽,使用自主研发设计的摩擦力测试仪测量不同弓丝与托槽组合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变化特点.结果:五翼托槽低摩擦结扎和Doman Q自锁托槽与不同弓丝间的滑动摩擦力无显著性差异,五翼托槽传统结扎时摩擦力显著高于低摩擦结扎.结论:牙齿排齐阶段,使用徐氏五翼托槽低摩擦结扎可以加快牙齿排齐速度;利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时,前牙五翼传统结扎及后牙齿低摩擦结扎,可以降低滑动摩擦力,同时更好地控制前牙转矩.

    作者:张丽雯;宋立滨;张瑾;徐宝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微创技术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6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术前通过锥形束CT评估种植区剩余骨高度为4.5~8.5mm,附着龈充足,通过微创环切进行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过程中,根据牙龈厚度及测量杆指示深度,确定备孔深度与上颌窦底距离,精确到达窦底安全距离,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减少软组织翻瓣带来的损伤.3个月后行永久修复,术后定期复查,检查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周牙龈组织健康状况,拍摄X线片观察种植体根方新生骨高度.结果:26例患者共计植入32枚种植体,平均提升高度为(3.5±2.0)mm,术后反应较传统术式明显减轻.追踪观察6~36个月,均未见种植体松动或上颌窦炎发生,种植体周龈组织健康;X线片检查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体周围骨高度稳定,上颌窦黏膜连续性完整,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不翻瓣微创种植体植入术,创伤小、患者易接受,近期临床效果满意,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于美娜;柳麟翔;骆韬;陈键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