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亚苹;王小兵;裴洁;秦轩;张宝林
目的:探究一种中草药组方口服液的美容功效及其毒理学安全性.方法:采用D-半乳糖联合光照诱导裸鼠皮肤衰老模型,评价该组方对皮肤衰老的改善作用;通过小鼠经口亚急性毒性实验,连续喂食14d,对组方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本中草药组方口服液中、高剂量能有效增加皮肤透明质酸的含量,提高皮肤含水量,增加皮肤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含量,对皮肤病理学有改善作用;经口亚急性毒性实验可见有腹泻和体重稍减轻现象,但未见明显毒性及死亡.结论:本中草药组方口服液有一定延缓裸鼠皮肤衰老的功效,且未见明显毒性.
作者:谢晓辉;朱瑶;窦智燕;陈健文;徐巨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总结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改善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4年6月笔者科室收治的50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均采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并观察患者术后皮瓣的成活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后,50例患者中49例患者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8%,1例患者治疗失败(占2.0%).从并发症情况来看,患者术后出现了3例早期局部并发症(占6.0%),发生术后皮瓣危象3例(占6.0%),术后皮瓣危象患者中出现了2例静脉血栓情况,其中1例手术探查抢救成功.前臂桡侧皮瓣成活率97.5%,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成活率80.0%,腓骨肌皮瓣成活率100.0%,背阔肌皮瓣成活率100.0%.随访2年,多数患者外形、功能均满意.结论: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作为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案.
作者:常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小切口适度清创配合规律抗结核治疗面部注射溶脂针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并发症的方法,探讨面部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合理、有效的救治策略.方法:2009年4月至2015年7月我科共收治9例面部注射溶脂术后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采用在感染灶设计3~5mm小切口,进行多次的适度清创、持续负压吸引、间断冲洗,静脉给予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口服异烟肼片、利福喷丁胶囊抗结核治疗,口服联苯双酯滴丸保护肝脏功能,辅助理疗等综合治疗;出院后口服异烟肼片、利福喷丁胶囊、吡嗪酰胺胶囊、克拉霉素胶囊抗结核治疗6~12个月.结果:经30~90d院内上述综合方法治疗,感染病灶基本愈合;院外继续口服药物抗结核治疗,8例13部位在保持正常面部容貌的前提下,非结核分支杆菌得到治愈,1例患者因院外用药不规律,出院后2个月病灶复发,继续住院再次上述治疗后治愈;随访1~4年均无复发,经门诊激光治疗,面部外观得到进一步改善.结论:对面部注射溶脂术后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采取上述综合治疗策略,不仅能有效控制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而且能减少面部损伤,减少治疗美容注射术后并发症的二次损伤,可恢复至正常外观,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帅;王珏;陈保国;王芳;张瑞娟;高全文;许明火;宋慧锋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分析耳软骨在鼻部美容成形术中的不同形式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笔者科室收治的实施鼻部美容成形术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采用耳软骨自体移植的方式进行鼻部整形美容.根据患者鼻部形态的不同,其中32名患者将耳软骨作为穹窿重建移植物进行应用,设为A组;26名患者将耳软骨中隔软骨作为传统的覆盖型鼻尖移植物进行应用,设为B组.经不同形式的鼻部美容成形术后,观察两组患者鼻部形态的改变情况,同时术后随访3年,对比两组患者长度、宽度、高度、鼻根部的鼻梁高度、角度轮廓等情况.结果:经不同形式治疗后,A、B两组患者耳软骨在鼻部美容成形术中采取不同形式的应用,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92.31%,临床效果均较为理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鼻尖长度、宽度、高度、鼻根部的鼻梁高度、角度轮廓等指标均接近正常标准水平,两组患者不同指标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时,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A、B两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0.00%和88.46%,对其进行随访,3年后A组患者满意度为83.33%,B组患者满意度为80.7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软骨在鼻部美容成形术中作为传统的覆盖型移植物或者支撑型的穹窿重建植物,只要设计方案合理、支架稳定,均可以有效改观鼻部形态,术后患者满意度高;但在实施耳软骨切取时要保证合理切取,避免切取过大破坏耳廓外形.
作者:王俊红;杜振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失咬合及手术保存对纵折后牙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在笔者科室接受治疗的纵折后牙患者8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存治疗,观察组则进行失咬合及口外粘结再植手术保存治疗,分别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后优良率对比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年后优良率为86.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饮食、精神、睡眠及心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失咬合及手术保存治疗纵折后牙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佳,且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后效果显著.
作者:张洁;沈国华;吕翔;王晓英;李春艳;曹倩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Z成形术联合内眦部眼轮匝肌切除矫正内眦赘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科室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内眦赘皮60例,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Z形术矫正内眦赘皮;观察组采用Z成形术联合内眦部眼轮匝肌切除矫正内眦赘皮,两组患者均同期行切开法重睑术.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患者睑裂长度(HLFL)、内眦间距(ICD),以及睑裂长度和内眦间距比值(HLFL/ICD).结果:对照组术后睑裂长度和内眦间距比值(HLFL/ICD)为0.87±0.04,较术前睑裂长度和内眦间距比值(HLFL/ICD)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睑裂长度和内眦间距比值(HLFL/ICD)为0.90±0.06,较术前睑裂长度和内眦间距比值(HLFL/ICD)有所改善(P<0.05);术后观察组HLFL/ICD的平均比值大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的HLFL/ICD平均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内眦赘皮复发,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瘢痕增生及内眦赘皮复发情况的发生.结论:Z成形术联合内眦部眼轮匝肌切除矫正内眦赘皮,能够有效矫正内眦赘皮,达到重睑美学效果,同时避免内眦赘皮复发,瘢痕增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朋;刘海;孙余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L形数字化内窥镜在隆乳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L形数字化内镜行内窥镜隆乳术30例.结果:30例患者全部使用L形数字化内窥镜行内窥镜隆乳术,手术时间为40~60min,术中出血量50~100ml,下床时间为3~7d.结论:应用L形数字化内窥镜隆乳术安全、可行,具有术中出血少,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是整形外科理想和必备的手术工具.
作者:李京;刘坚;赵黎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分析反Stallard法联合重睑成形术治疗单睑伴内眦赘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来笔者所在科室就诊的单睑伴内眦赘皮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采用反Stallard法联合重睑成形术,对照组60例采用倒L成形法联合重睑成形术.记录分析两组术后的美容满意度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在接近审美标准中,内眦赘皮轻度、中度及重度者接近标准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两组内眦赘皮轻度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20,P=0.0168).术后3个月回访统计,观察组内眦赘皮各程度组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内眦赘皮轻度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41,P=0.0136).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8.33%)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0,P=0.0143).结论:采用反Stallard法联合重睑成形术矫治不同程度的单睑伴内眦赘皮,术后接近审美标准和满意度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陆秀兰;凃惠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点阵CO2激光联合超声导入技术治疗痤疮后凹陷性瘢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笔者科室治疗的痤疮后凹陷性瘢痕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采用点阵CO2激光治疗;观察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声导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误工期、痂皮脱落时间、患者对皮肤外观满意度评价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5.74%,对照组74.47%,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1%,对照组27.66%,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误工期、痂皮脱落时间、患者皮肤外观满意度的指标分别为(7.24±1.31)d、(5.79±1.12)d、89.36%,对照组为(11.09±2.04)d、(7.27±1.54)d、68.09%,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点阵CO2激光联合超声导入技术治疗痤疮后凹陷性瘢痕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患者自主满意度高,是一项安全、有效的瘢痕修复技术,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江德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人小涎腺干细胞(human Minor Salivary Glan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GMSCs)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的增殖、活力、凋亡以及成脂分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的比较,证实小涎腺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具有向脂肪细胞分化的潜能,为其成为新型的理想种子细胞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提取临床患者的hMSGMSCs和hBMSCs各3例,利用MTS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两种细胞的490nm吸光度值(optical density,OD490nm)的变化并绘制增殖曲线,比较两种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MUSE细胞分析仪检测两种细胞的活力和凋亡,并加以比较;对两种细胞进行成脂诱导,2周后油红O染色,镜下观察及用异丙醇溶解成脂细胞吸附的油红O染料,检测OD490nm,比较脂滴形成情况.结果:hMSGMSCs比hBMSCs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P<0.05),将其传至30代仍很好地保持细胞的活性;两种干细胞活力及凋亡情况检测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细胞成脂诱导2周后OD490nm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MSGMSCs将有望成为理想的种子细胞,应用于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研究.
作者:曹蕊;严笠;张辰;孙雪健;赵振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第三磨牙拔除手术同期行牙周治疗对患者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组织的影响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在笔者科室选择拔出下颌双侧近中倾斜阻生智齿患者47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随机分配其一侧为观察组,一侧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仅在拔牙后进行常规处理,观察组则在拔牙前后给予第二磨牙远中面行牙周治疗,分别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PLI(2.02±0.12)、GI(1.03±0.1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8±0.33)及(1.68±0.24);治疗前两组牙周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分别观察组PD(3.45±0.65)mm、BOP(1.45±0.5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7±0.89)mm、(2.11±0.73)%;治疗前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均有所下降,并且观察组TNF-α(2.42±0.86)ng/mL、CRP水平(4.45±0.83)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1±1.12)ng/mL、(6.82±1.33)mg/L;治疗后,两组牙槽骨嵴顶至釉牙骨质界距离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观察组(3.18±0.96)mm又显著低于对照组(3.55±0.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第三磨牙拔除手术同期行牙周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组织的恢复.
作者:李松九;黄田河;陈志凯;饶玮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利用多个皮肤扩张器包绕式埋置修复颈胸部瘢痕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28例患者,根据颈胸部瘢痕周围正常皮肤面积及形状,埋置不同容量的多个扩张器,共72枚,定期注水扩张,掌握好扩张速度,扩张期2~4个月,超量扩张不超过扩张器容量的2.2倍;当达到每8~10ml注水量对应1cm2瘢痕的比例时停止注水,7~14d后行二期手术,纤维包膜适当处理后,扩张皮瓣交错转移修复瘢痕.结果:本组除1例因对扩张器过敏,改为其他术式,其余均完成二期手术,皮瓣血运良好,外观改善明显.结论:多个皮肤扩张器包绕式埋置修复颈胸部瘢痕畸形,在注重细节基础上,均可完成手术预期目的,疗效满意.
作者:朱志军;郑鹃;王野;柯家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在骨性前突患者矫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骨性双颌前突患者22例,矫治设计拔除上下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利用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作为强支抗整体内收前牙.种植体支抗植入第一磨牙颊侧牙槽骨近中或远中位置,植入后施以100g的矫治力关闭间隙.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微种植体支抗均保持稳定,前牙内收明显,面型得到改善,患者对矫治效果基本满意.头影测量分析显示:U1-NA角、U1-NA距、L1-NB角、L1-NB距、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及面型角明显减小,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NA、SNB、ANB、U6-PP、MP/FH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作为强支抗系统可以有效地改善成人轻中度骨性前突畸形.
作者:刘启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下颌牙龈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下颌牙龈癌患者,其中T1N0M0 6例,T2N0M0 7例,T2N1M0 2例,采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进行修复治疗,其中5例同期使用重建钛板修复,术后6个月~5年门诊随访.结果:15例患者中,14例术后创口Ⅰ期愈合,1例远端部分发生坏死,经碘仿纱填塞换药后肉芽组织生长修复,14例肿瘤无复发,无转移,1例术后8个月局部复发.结论:采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下颌牙龈癌术后缺损方法简单、创伤小,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冼淡;王磊;陈巨峰;李嘉朋;李金;张国润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医疗美容安全影响的因素分析与管理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进行医疗美容的患者123例,根据医疗美容的安全性分为安全组(82例)和不安全组(41例),分析影响医疗美容安全的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制定管理策略.结果:经分析,年龄、手术部位、体质、个体差异、麻醉因素、美容医师因素、护理因素、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将影响医疗美容安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分析发现,手术部位、体质、个体差异、麻醉、美容医师因素、护理因素、工作环境、仪器设备是影响医疗美容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部位、个体差异、麻醉因素、护理因素等是影响医疗美容安全的独立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管理策略,可有效提高医疗美容的安全性.
作者:刘小加;谭军;李高峰;罗明灿;喻亿玲;王晶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计算机技术及软件技术近些年不断发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整形外科的应用也逐步成熟,涉及到颅面部各器官的整形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效果满意,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使整形外科医生的治疗理念及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笔者就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整形手术中鼻、颧骨等颅面常见部位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旨在为专业同行提供系统的文献学习心得.
作者:郭雅倩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果酸联合中药面膜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以寻找高效的痤疮治疗方法.方法:将140例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48例,果酸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对照1组:46例,单纯果酸治疗;对照2组:46例,单纯使用中药面膜.1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1个月后追踪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9.37%,对照1组有效率68.18%,对照2组有效率65.91%.1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6.38%,对照1组复发率18.18%,对照2组复发率22.73%,三组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果酸联合中药面膜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何国慧;杨洪秋;邓映;杜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透明预成冠加树脂和光固化复合树脂在修复乳前牙大面积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大面积缺损的64例140颗上颌乳前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颗牙.观察组进行透明预成冠加树脂修复术,对照组进行光固化树脂修复术.结果:修复后6个月,两组的修复成功率均为100.0%;修复后12个月,两组的修复成功率分别为100.0%与97.1%,无统计学意义;24个月后,观察组的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的成功率为62.3%,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预成冠加树脂修复乳前牙大面积缺损疗效优于光固化树脂修复,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小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具有干细胞的特性,能在体内及体外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并参与血管形成,在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的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通过VEGF信号通路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Notch信号通路是VEGF信号通路的下游通路,研究显示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对Notch信号通路在ADMSC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黄清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隆乳的相关资料:①即时置放假体行隆乳术后手术区晚期的感染发生率;②对曾行保留乳头的乳房切除术者行乳头切除和重建术;③对曾有乳房瘢痕者采用保留乳头的乳房切除术是否安全;④无细胞真皮基质与乳房假体即时置入性隆乳术后短期的并发症.
作者:李荟元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