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免疫抑制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熊革;王炎;童德迪;皮彦斌;郑炜;张友乐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 再生, 免疫抑制, 细胞因子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3种免疫抑制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42只Wistar大鼠制作动物模型,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并予以端端吻合,分别联合给予不同组合的甲基强的松龙、环孢素A(CsA)和FK506,A组(对照组,n=9)不给药,B组(n=9)术后使用2 d甲基强的松龙20 mg/(kg·d);C组(n=9)在B组的基础上,术后使用2周FK506,剂量为1 mg/(kg·d);D组(n=3)在B组的基础上,术后使用4周FK506,剂量同C组;E组(n=9)在B组的基础上,于术后使用2周CsA,剂量为2 mg/(kg·d);F组(n=3)在B组的基础上,于术后使用4周CsA,剂量同E组.于术后1、2和4周各组分别取双侧坐骨神经,进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和巨噬细胞游走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inhibitory factor,MI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染色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修复后的坐骨神经IL-1β和IFN-γ的表达高峰出现于术后第1周,术后第2周表达量明显减少,至第4周就难以发现阳性染色;TNF-α和MIF的表达则只出现在第1周,且表达水平较低.各实验组IL-1β、TNF-α和IFN-γ的表达高峰均出现于术后第2周,且持续至第4周仍有表达,MIF的表达高峰出现在第1周,其表达也可持续至第4周.各实验组组间比较发现C~F组间细胞因子的表达无明显差异,B组的表达介于A组和其它实验组之间.结论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以延缓周围神经损伤后IL-1β、TNF-α、IFN-γ和MIF表达的峰值,而且可以明显延长其表达时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组织工程心肌补片对黑山羊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和建立侧支循环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构建的组织工程心肌补片,移植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区后对心功能及缺血区建立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已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6周的黑山羊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抽取自体骨髓,经体外分离MSCs,进行培养、传代,以第3代细胞行5 BrdU标记并与SIS支架材料复合培养5 d,制备MSCs-SIS组织工程心肌补片.将其缝合至陈旧性心肌梗死区;对照组仅行假手术处理.于植入后6周,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两组动物心功能变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选择性左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建立.结果 术后6周实验组及对照组:心博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2.81±4.91、37.06±4.75 ml和59.20%±5.41%和44.56%±4.2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分别为72.55±8.13、83.31±8.61 ml和29.75±5.98、46.25±6.68 m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舒张功能各项指标分别为:E峰大速度分别为54.85±6.35 cm/s和43.14±4.81cm/s(P<0.01);A峰大速度分别为52.33±6.65 cm/s和56.91±6.34 cm/s(P>0.05).超声心动图显示对照组左室腔扩张明显,室壁运动明显减弱,梗死区呈瘤样扩张,局部室壁反常运动;实验组左室腔明显小于对照组,室壁运动较对照组强,心尖梗死区扩张不明显.选择性左冠状动脉造影见实验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远端与回旋支间明显侧支循环建立.结论 MSCs SIS构建的组织工程心肌补片移植于黑山羊陈旧性心肌梗死区后侧支循环建立,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廖斌;邓力;王峰;李秀群;项舟;邓明彬;杨志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对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胶原合成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索携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效能,观察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对bFGF基因转染的反应.方法 将从1只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分离培养的第1代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分为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和空白组(C组),3组细胞分别以2×104个/孔接种于24孔培养板.细胞生长至60%融合时,A组与克隆有bFG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悬液共培养,B组与不携带任何基因的慢病毒悬液共培养,C组未接受外加处理.共培养48 h后检测3组的细胞周期、胶原合成能力、培养液中bFGF的表达及不同时间各组细胞的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 共培养48 h后在A组测出bFGF浓度为870±60pg/ml,而B、C组培养液中未能检测出bFGF的表达;共培养6 d后,MTT法检测,A组吸光度(A)值0.427±0.037与B组0.320±0.042和C组0.308±0.0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细胞周期较B、C组缩短,A组细胞G1期,S期和G2/M期的时间分别为16.28、12.60和11.04 h;而B、C组分别为23.61、16.90和21.33 h及21.56、19.80和21.41 h;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细胞每分衰变数(7 281.69±805.50)高于B组(5 916.40±698.11)和C组(5 883.57±922.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借助慢病毒载体能有效实现bFGF基因在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转染;bFGF基因转染能促进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能力.

    作者:张经纬;曾炳芳;赵金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人转化生长因子β1及骨形成蛋白7基因共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定向诱导作用

    目的 构建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及骨形成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BMP-7)基因共表达腺病毒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感染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后目的 基因的表达和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以复制缺陷的腺病毒AdEasy为基因载体,制备携带TGF-β1及BMP 7基因的高滴度腺病毒液感染人MSCs,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原位杂交、RT-PCR及己糖醛酸水平检测等方法鉴定外源基因的表达,分析外源性基因共表达对MSCs定向软骨分化的调控机制. 结果 腺病毒感染72 h后,TGF-β1和BMP 7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大部份MSCs胞浆内均出现棕黄色粗颗粒,通过原位杂交检测出Ⅱ型胶原蛋白基因mRNA,感染10 d后细胞培养液中己糖醛酸含量为68.03±3.34μg/ml与感染前的53.20±3.70μg/ml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人TGF-β1及BMP-7共表达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证实其在MSCs中的表达和具有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的诱导作用,为软骨缺损修复的局部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龙华;袁华;马保安;鱼兵;范德刚;范清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颏下岛状皮瓣一期修复下咽肿瘤切除后非环周缺损

    目的 探讨颏下岛状皮瓣一期修复下咽非环周缺损的可行性、手术操作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2年8月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下咽非环周缺损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41~78岁.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部位:梨状窝9例,咽后壁4例,环后区3例.UICC(1997)临床分期:Ⅱ期2例,Ⅲ期11例,Ⅳ期3例.切取皮瓣8.0 cm×4.5 cm~5.0 cm×3.0 cm. 结果 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下咽非环周缺损16例皮瓣全部成活,创口Ⅰ期愈合.术后经3~7年随访,无咽瘘、感染等并发症,均恢复了良好的吞咽功能.术后3年时生存率为68.8%(11/16),5年生存率为62.5%(5/8).结论 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下咽非环周缺损方法简便,成功率高,提高了生存率,是一种较好的下咽非环周缺损重建方法.

    作者:蒋斌;顾云飞;陈卫贤;徐新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带食指固有伸肌腱皮瓣的临床应用

    我院自1998年6月~2005年4月,应用带食指固有伸肌腱皮瓣修复拇、中、环指伸肌腱及相应手背皮肤部分缺损11例.经临床随访观察,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孙晓峰;杨占春;高煜;彭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组织瓣联合Arista应用防治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血清肿

    目的 寻找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血清肿的防治方法.方法 2004年11月~2005年8月对12例转移性肿瘤应用组织瓣联合Arista治疗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血清肿,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31~81岁.乳腺癌腋窝转移1例;宫颈癌和直肠癌髂腹股沟区转移各1例;下肢恶性肿瘤腹股沟转移9例,其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大腿3例,小腿1例),小腿皮肤癌2例,膝部滑膜肉瘤、小腿上皮样肉瘤、足恶性黑色素瘤各1例.采用腋窝淋巴结清扫1例;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2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9例.应用皮瓣,肌瓣和肌皮瓣填塞,结合Arista止血粉喷洒,其中缝匠肌瓣移位6例,腹直肌皮瓣移位3例,直接缝合3例,关闭创面之前均加Arista喷洒(1例腋窝腹直肌皮瓣移位,第2次手术时局部皮瓣加Arista止血粉).人造血管移植4例.结果 术后获随访2~10个月,除1例术后24 h出现微循环障碍行髋关节离断术,不能评价疗效;盆腔积液1例,术后10个月死亡;余10例中腋窝腹直肌皮瓣移位1例未用Arista修复后出现血清肿,再次切除坏死组织、局部皮瓣加Arista止血粉联合应用,切口Ⅰ期愈合,血清肿治愈;9例预防性应用,均未出现血清肿.组织瓣和Arista止血粉联合应用的成功率为100%.结论 应用皮瓣、肌瓣和肌皮瓣填塞修复创面,结合Arista止血粉喷洒,是一种防治淋巴结清扫术后血清肿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如明;谈绎文;王鹤歧;卫晓恩;文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老年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的改进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粗隆部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对粗隆部骨折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术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但该手术风险高,易发生多种术后并发症.为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围手术期的处理固然重要,但手术时间也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缩短手术时间我们1997年7月~2005年7月对该术式进行了改进并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邢立峰;陈德喜;刘玉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骨盆后环损伤内固定重建方法的选择

    目的 探讨选择骨盆后环损伤内固定的重建方法.方法 2000年5月~2005年6月,对40例骨盆后环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内固定重建手术,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1~5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3例,压砸伤11例,坠落伤6例.骨盆后环损伤情况:骶髂关节脱位22例,骶骨骨折伴脱位12例,髂翼侧骨折伴脱位6例.按Denis等(1988)分类标准,骶骨Ⅰ区骨折6例,Ⅱ区骨折3例,Ⅲ区骨折3例.其中合并骨盆前环骨折:耻骨联合分离14例,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10例,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8例,同侧髋臼骨折4例,同侧髋臼骨折合并对侧耻骨上下支骨折3例,对侧髋臼骨折1例.于伤后24 h~15 d手术.分别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28例,骶髂关节后路螺钉内固定2例,采用Galveston技术联合ISOLA系统内固定10例.结果 40例均获随访6个月~3年.术前合并骶丛神经损伤3例,术后1例遗留会阴部麻木和尿失禁,1例遗留跛行;后尿道断裂3例,膀胱破裂2例,经手术修补后功能完全恢复;其余患者均恢复满意.结论 对于骨盆后环骨折脱位,应根据骨盆后环骨折的类型,掌握内固定技术的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内固定重建方法.

    作者:张前法;庞清江;葛志斌;汤涛;陈良;袁欣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人工生物可降解支架构建组织工程食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食管上皮细胞在聚乳酸-聚乙醇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三维支架材料上的黏附和生长情况,探索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组织工程食管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粒子浸出-常温模压法制作PLGA三维多孔支架材料;分离培养6只犬食管上皮细胞,体外扩增后,种植到预涂Ⅳ型胶原的PLGA支架材料上.在体外和犬腹腔内分别培养食管上皮细胞-支架复合物,分期终止培养,体外培养3 d,1、2、3和4周,其中将体外培养3 d后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同只犬腹腔内,于体内培养1、2、3和4周后行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细胞角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分离培养的犬原代食管上皮细胞呈铺路石样,体外可大量扩增,细胞角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体外及体内培养可见食管上皮细胞在支架材料上黏附、生长良好,持续培养仍保持食管上皮细胞特性;犬腹腔内培养4周后,可形成食管黏膜样组织.结论 预涂Ⅳ型胶原的PLGA支架材料适合食管上皮细胞黏附生长,可作为组织工程食管的支架材料.利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在体外和犬腹腔内培养有可能获得适于移植的组织工程食管.

    作者:鲍春荣;丁芳宝;梅举;黄盛东;张宝仁;景殿英;丁建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同指指动脉顺行皮瓣修复末节指腹斜行缺损

    2004年5月~2005年11月,我们应用同指指动脉顺行皮瓣修复手指末节指腹斜行缺损,伴指骨外露23例,术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5例,女8例.年龄17~51岁.均系外伤引起,其中食指12例、中指7例、环指4例.均于伤后0.5~5 h抗炎、换药,待创面清洁后择期手术,平均为伤后3.2 d手术.损伤平面均未超过末节指横纹,伴指骨外露.

    作者:舒正华;陈波;李钧;魏勇;丁潮琪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异体脸面移植的研究进展

    目的 追溯国内外有关异体脸面移植的发展及应用.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关于异体脸面移植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由于异体脸面移植技术的复杂性以及涉及免疫、心理、社会、伦理等各种问题,迄今为止尚有各种争论.结论 异体脸面移植将使严重毁容患者从这项新技术中受益.

    作者:李玉萍;李青峰;张涤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成人阴茎段尿道缺损的修复

    目的 总结成人阴茎段尿道缺损的手术修复方法及阴囊中缝区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11月,对不同原因的阴茎段尿道缺损患者26例,年龄18~40岁,应用局部阴茎皮瓣再造缺损尿道,其中先天性阴茎型尿道下裂16例;外伤性阴茎中段尿道缺损6例,远段尿道缺损4例.外伤1~4年,曾行尿道造瘘术,反复尿道外口开大.应用以阴囊前、后动脉为蒂的阴囊中隔岛状皮瓣进行阴茎腹侧再造尿道表面创面的覆盖,皮瓣范围在阴囊中缝区宽2.5 cm,长5.5 cm内.结果 术后除4例患者并发感染而漏尿,术后2~4周内自行愈合外,其余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7个月~4年,阴茎无弯曲,排尿无异常.结论 应用阴茎局部皮瓣再造尿道及阴囊中缝区带蒂岛状皮瓣覆盖创面,是修复青春期后阴茎段尿道缺损一种良好的方法,手术操作简便,皮瓣血运可靠,修复后阴茎外形及功能均良好.

    作者:李养群;唐勇;陈文;周传德;杨明勇;李强;王勇前;刘新海;李森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小腿内侧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足部软组织损伤常伴有肌腱、骨外露,由于足部有负重功能的特殊要求,足部组织缺损需使用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就近若无可选择的软组织覆盖,且交腿皮瓣是常用的方法.1995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设计了小腿内侧带神经血管蒂皮瓣交腿移位修复足部组织缺损7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凌峰;王宏;张军;巴特;侯智慧;胡国林;荣志东;曹胜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动静结合的面神经瘫痪综合治疗

    目的 探讨静态和动态结合综合治疗面神经瘫痪的方法.方法 1993年10月~2005年11月治疗了面神经瘫痪93例,男26例,女67例;年龄9~69岁.病程6个月~24年.不明原因发病48例,有颅内及耳手术史32例,外伤13例;其中全面神经瘫82例,面神经分支瘫11例.针对面神经瘫痪的不同情况(全瘫和分支瘫)采用了不同的修复方式,动态修复术包括手术和生物化学去神经足(足母)短伸肌、趾短伸肌游离移植联合颞肌筋膜瓣悬吊面瘫矫治;静态修复包括颧颊部组织上提联合颞肌筋膜瓣矫治眼闭合不全,埋设导引缝合眉上提术(单纯颞支损伤可单独应用),下颌缘支损伤采用肉毒毒素注射及健侧下颌缘支离断的两侧肌力调节.对于静态修复者,疗效的评价标准主要是面部的对称性检查,而动态修复者是联合面部对称性检查及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国际评分.结果 手术和化学去神经足(足母)、趾短伸肌游离移植联合颞肌筋膜瓣悬吊面瘫矫治82例,面部基本对称77例,改善5例;Ⅱ级75例,Ⅲ级7例.颧颊部组织上提联合颞肌筋膜瓣矫治眼闭合不全3例,面部基本对称.埋设导引缝线眉上提术治疗15例,面部基本对称13例、悬吊脱落2例.下颌缘支损伤肉毒毒素注射及健侧下颌缘支离断的两侧肌力调节4例面部基本对称.术后随访3个月~10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按疗效评价标准:满意者75例,基本满意者13例,不满意者5例.采用小肌肉游离移植,短暂去神经肌肉移植后利于周围神经的长入,手术切口隐蔽,肉毒毒素的应用减少了创伤;动态和静态结合的个性化面神经瘫痪治疗,面部的改观较明显.结论 面瘫治疗需要根据面神经瘫痪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作者:汪灏;李森恺;杨明勇;李养群;黄渭清;周晓东;李强;陈文;王永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及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总结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并发症发生率及预防处理方法.方法 1995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瘢痕性秃发患者57例,男25例,女32例;年龄5~55岁.致伤原因:烧伤33例,创伤14例,头部手术后残留瘢痕性秃发8例,其它原因2例.病程6个月~15年.共安置扩张器89枚,回顾分析时按年龄分组,进行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防处理方法的对比.结果 术后均获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81枚扩张器置入区创面愈合好,头发生长良好,8枚扩张器置入区发生并发症,其中扩张器外露、感染各2例,血肿、扩张器破裂、皮瓣尖端部分坏死和内置注射壶区瘢痕皮肤坏死各1例.5~10岁年龄组与>50岁年龄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年龄组高(P<0.05).同时置入2枚扩张器较1枚扩张器并发症发生率高(P<0.05).其他年龄组及不同扩张器种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通过积极有效的处理,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的并发症是能有效预防的,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并发症仍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卿勇;岑瑛;刘勇;王怀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克氏针简单内固定改良交腿皮瓣术后交腿体位维持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以克氏针简单内固定维持交腿皮瓣术后交腿固定体位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2004年12月~2005年10月,收治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4~52岁.均为创伤致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胫前皮肤与软组织缺损,胫骨或钢板外露,病程1~8周.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2.4 cm×2.0 cm~4.2 cm×3.0 cm.于健侧小腿内踝上6~8 cm为旋转点,以胫后动脉体表投影为轴,根据创面大小切取逆行交腿皮瓣,范围3.0 cm×2.5 cm~4.0 cm×3.5 cm.在交腿体位下修复创面,缝合皮瓣后,以2枚直径4 mm克氏针在两小腿相交处贯穿两小腿胫骨固定以维持交腿姿势.供区以自体大腿内侧游离断层皮片覆盖,加压包扎.术后观察固定效果,皮瓣张力及血运.3周开始阻断血流训练,4周断蒂,拔除克氏针.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无水肿及血管危象,在克氏针简单内固定下,皮瓣能保持无牵拉张力及良好的血运;且可允许患者非固定部分的下肢有一定程度的活动,体位相对较舒适;方便换药及血运观察.5例创面Ⅰ期愈合,随访3~18个月,皮瓣无萎缩,无明显色素沉着,无骨髓炎及窦道形成.供、受区皮肤色泽、质地良好.结论 应用克氏针简单内固定以维持交腿皮瓣的交腿体位,手术操作简便,其固定效果能确保皮瓣无张力及其血运,且有患者体位舒适、皮瓣血运观察及换药方便等优点.

    作者:赵琳;万麟;王栓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闭合性腘动脉损伤显微外科治疗

    腘动脉损伤多见于青壮年,有文献报道截肢率高达30%~50%,甚至50%以上[1],为下肢损伤致残甚至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1995年3月~2004年12月,我们采用显微外科方法修复闭合性腘动脉损伤患者14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于占勇;刘会仁;曹磊;李瑞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膜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复合胶原膜(medical collagen membrane of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MCMG)对兔膝关节局部全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27只,3~4月龄,体重2.1~3.4 kg,每只抽取自体骨髓3~4 ml,体外分离培养后以5.5×108/ml密度种植于MCMG支架上体外培养48 h,制成MSCs/MCMG复合物,将以上27只实验动物手术制成双膝关节、股骨内髁负重区及滑车全层软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各9只.A组双侧股骨内髁负重区、滑车软骨缺损处植入MCMG/MSCs复合物;B组植入单纯MCMG;C组不作任何植入,为空白组,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各处死3只,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根据关节软骨组织学半定量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A组术后4周即可重建关节骨软骨缺损;修复软骨在观察期内逐渐变厚,在12周内始终保持关节面及软骨下骨结构完整,为透明软骨样修复,表面光整,与周围软骨色泽相近;而B组和C组12周时仍为纤维软骨样修复,色泽浅黄,呈虫蚀样改变,仍有空洞.A组糖胺多糖及Ⅱ型胶原表达呈阳性,B、C组则明显减少.术后4、8和12周各组组织学半定量评分及术后12周大体结果显示:股骨内髁负重区与滑车修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B组优于C组(P<0.05).结论 自体MSCs复合MCMG在体内环境下可形成透明软骨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MCMG符合组织工程软骨基质材料的基本要求,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用于关节全层软骨缺损修复的软骨组织工程载体材料.

    作者:林建华;王日雄;陈雷;修忠标;吴朝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与培养

    目的 探索人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的分离方法和培养体系.方法 用Ⅳ型胶原纯化、富集ESCs,将黏附细胞(实验组)和未黏附细胞(对照组)分别接种在Ⅳ型胶原基质(实验组为A1,对照组为A2)和3T3细胞滋养层(实验照组为B1,对照组为B2),培养体系为:低糖无钙DMEM培养基(添加10%胎牛血清、表皮生长因子10μg/L、氯化钙0.05 mmol/L、氢化可的松0.8 mg/L),观察细胞能否呈克隆状生长,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ECSs周期和表型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细胞呈克隆状生长,G0/G1期细胞和α6briCD71dim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角蛋白1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对照组呈阴性.结论 人ESCs可通过Ⅳ型胶原快速黏附分选,并可在适当的培养体系里扩增.

    作者:胡葵葵;戴育成;李剑;袁敬东;李洁;吴琼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强直性脊柱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和外周关节,致残率高.髋关节受累是其致残的主要因素,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公认有效的措施[1],但AS本身病理特点决定了其手术的特殊性,故AS患者行THA治疗不同于一般THA手术.我院1992年1月~2003年3月,收治了16例AS患者,并行24髋THA手术,报告如下.

    作者:张正洲;姚永成;丁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