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强梅;江贺;李冬花;吴志波;李丙燕;周颖华;孙慧
目的:研究改良Dufoumental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改良Dufoumental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63例患者均为面部肿物切除后圆形或类圆形组织缺损,修复术前皮肤缺损面积为(2.68±1.81)cm2,在缺损周围设计改良Dufoumental菱形皮瓣,转移并缝合固定.结果:皮瓣均全部成活,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个月~3年,创面无明显瘢痕,效果满意.结论:改良Dufoumental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效果满意、可靠.
作者:庄淑波;及跃男;赵娜;王昕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掌握治疗的方法和适应证.明确果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变化及患者的满意度评价.方法:本试验采取自身对照分析,共纳入30例行果酸治疗的黄褐斑患者.使用果酸(20%~70%)行剥脱治疗,每2周1次,共治疗4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5天、30天、45天、60天)进行无创性皮肤测试仪检测皮肤黑色素及红色素,并评估术后MASI评分,收集患者主观感受及疗效.结果:随着治疗时间及次数的增加,果酸治疗黄褐斑患者皮损处黑色素、红色素数值降低,且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评估疗效,基本治愈10例,明显改善15例,轻度改善2例,改善不明显或加重3例,有效率90%;患者对果酸治疗满意度较高,且患者皮肤整体光泽度、肤色均匀性及黄褐斑皮损均改善,随着时间推移改善趋势越来越明显.结论:果酸治疗黄褐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可通过降低黑色素、红色素指标从而改善皮损处色斑.
作者:贾菲;吴风琴;张倩;李春英;坚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牙合)面磨耗对活髓牙牙根纵裂的影响,为牙根纵裂的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将900颗(牙合)面发生磨耗的活髓牙分级,统计各磨耗等级发生牙根纵裂的频数百分比,收集牙根纵裂患牙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牙位、患根分布、牙周、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分析评价.采用SPSS 23.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①磨耗Ⅲ级和Ⅳ级发生牙根纵裂的可能性大于Ⅰ级和Ⅱ级,Ⅲ级和Ⅳ级无显著差别;②牙根纵裂多发生于40~60岁患者的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根,男女比例为2:1.患牙大多有牙周病变,影像学检查可见牙根纵裂的患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牙周骨质破坏、根尖周骨质破坏,有时表现为根管突然增宽等.结论:牙(牙合)面形态的异常改变对牙根纵裂的发生有一定影响,牙根纵裂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医生需加深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使更多的患牙得以保留.
作者:赵璐;李亮;王小禾;吴佩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假体联合生物膜修复重建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形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笔者医院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后修复重建的17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术后一期强生假体置入及生物膜覆盖修复重建,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17例患者术后乳房形态良好,16例表示满意,满意度为94.12%;仅有1例(5.88%)患者出现血肿,经对应处理后血肿消失;随访1年,无乳腺癌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给予假体联合生物膜修复重建,能够改善乳房形态,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云;杨程;刘云霓;周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引导骨再生在上颌美学区单牙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月行上颌美学区单牙种植修复的2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混有富血小板血浆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富血小板血浆引导骨再生、无混有富血小板血浆干预,评价各组种植修复的成功率、骨吸收、红色美学指数(PES)、白色美学指数(WES)及主观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均成功种植修复,两组骨吸收、WE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种植修复即刻、修复后6个月、12个月PES评分及种植修复后12个月附着高度、整体美观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引导骨再生效果明显,能有效促进骨再生及修复,且美学效果良好.
作者:左胜元;徐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射频技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填充改善皮肤型鼻唇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诊断为皮肤型鼻唇沟就医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射频提升联合透明质酸钠填充.鼻唇沟外上方面颊部射频提升治疗共5次.分别于第1次和第5次射频治疗治疗完成后1周,行鼻唇沟区透明质酸钠不同层面填充.在不同时间点对其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随访1~12个月,35例就医者鼻唇沟凹陷均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疗效维持时间6~18个月,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提升联合透明质酸钠填充可以显著改善皮肤型鼻唇沟,且维持效果相对持久、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韦强梅;江贺;李冬花;吴志波;李丙燕;周颖华;孙慧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在整形美容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1月于笔者医院行整形美容外科手术就医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就医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观察两组就医者护理前与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术后平均恢复时间和护理干预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就医者SAS评分均显著下降,其中观察组(56.87±6.9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4.39±8.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时间(11.66±7.68)d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5.60±9.8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整形美容围术期具有显著护理效果,可改善就医者焦虑心态,减少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就医者护理满意度,医护人员应根据就医者实际情况及需求合理应用.
作者:孟会敏;郭建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表达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关系,评价其可否作为种植体周围炎诊断的客观指标.方法:使用吸潮纸尖提取40例健康种植体周围龈沟液样本,40例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样本,分别记录其探诊出血指数(Sulcular bleeding index,S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并拍摄X线片测量种植体周围牙槽骨丧失(Bone loss,BL)情况.使用ProcartaPlexTM多因子分析技术进行细胞因子定量检测并分析.结果:种植体周围炎组SBI和PD值均高于健康种植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周围炎组GCF中MMP-8含量均高于健康种植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MP-13在种植体周围炎组和健康组龈沟液中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P-8含量与SBI、PD和BL正相关关系.结论: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中MMP-8表达水平升高,与临床种植体周围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种植体周围炎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辅助指标.
作者:朱白雪;戴晓玮;高晓蔚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标准化操作流程应用于美学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门诊行美学修复的37例患者,106颗修复体采用标准化的修复操作流程制做,记录患者修复体验满意度,医生对每一例修复体戴牙时间,参照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标准评价戴牙当天、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的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就诊体验满意度(9.7±0.3)分,医师戴牙平均时间(4.7±0.5) min;戴牙当天3例(2.9%)修复体颜色略微不匹配,主要集中于后牙区,患者接受.修复12个月后,1颗(1.1%)修复体出现崩瓷,拆除重新制做,1颗(1.1%)修复体边缘适合性欠佳,4颗(4.4%)修复体牙龈轻度充血红肿,给予局部治疗.总体修复体效果良好稳定.结论:固定义齿修复中,应用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能获得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及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薛强;唐丽琴;柳麟翔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直径30~100nm的脂质双层膜囊泡.间充质干细胞的许多功能可通过其旁分泌的外泌体发挥作用.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能通过有效转运母细胞来源的特异性蛋白质、mRNA、microRNA、脂质等生物活性物质进入靶细胞,调控创面愈合过程中炎症反应、细胞增殖、迁移、分化、血管生成与基质重建等多个阶段,促进创面愈合与抑制瘢痕形成,提升创面修复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创面修复中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何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评价数字化印模技术重建牙颌模型的精度,为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口腔修复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笔者医院进行口腔修复的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法进行口内数字化扫描及三维重建,间接法制取硅橡胶印模,翻制石膏模型后扫描模型并三维重建,应用软件测量数字化模型的L0、L1、L2、L3、L4,同时使用电子游标卡尺对石膏模型上相同位点进行测量,评价数字化重建印模的精确度.结果:直接法数字化模型的L0、L1、L2、L3、L4分别为(26.72±1.75)mm、(34.40±2.15)mm、(48.78±3.70)mm、(48.78±3.70)mm、(48.78±3.70)mm,间接法数字化模型的L0、L1、L2、L3、L4分别为(26.76±1.69)mm、(35.27±2.19)mm、(48.55±3.74)mm、(36.77±3.05)mm、(36.77±3.05) mm,石膏模型的L0、L1、L2、L3、L4分别为(26.71±1.73)mm、(34.61±2.12)mm、(47.76±3.75)mm、(36.49±3.10)mm、(35.42±3.15)mm,三种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印模技术重建牙颌模型的精度较高,均与传统石膏模型接近,可用于口腔修复体的制作.
作者:王明臻;宋春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皮瓣修复术治疗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7年8月笔者医院就诊的90例电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4).对照组给予皮瓣修复术治疗,术后给予抗生素、维生素B12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感觉、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至出院时间及创面感染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半年,两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SCV、M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3.84±3.18)m/s vs(39.05±3.02)m/s,(57.30±4.69)m/s vs (50.34±4.2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觉功能优良率及运动功能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89.13% vs 70.45%,86.96% vs 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8.70%和4.5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烧伤创面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皮瓣修复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修复神经损伤,促进肢体感觉、运动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高.
作者:左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瘢痕畸形修复结合早期系统康复训练治疗患儿手部烧伤后瘢痕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笔者医院收治的手部烧伤后瘢痕畸形患儿6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采用瘢痕畸形修复治疗,观察组采用瘢痕畸形修复结合早期系统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手部功能恢复效果、心理状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外观恢复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理状态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27%,且观察组手部外观满意度为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畸形修复结合早期系统康复训练治疗小儿手部烧伤后瘢痕畸形治疗效果显著,可使手部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改善患儿心理状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儿手部外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为军;马涛;余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L形下睑延长切口法联合重睑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沧州地区内眦赘皮就医者13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L形下睑延长切口法联合重睑成形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横切内眦赘皮矫正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效果、术后瘢痕评分等情况.结果:两组就医者术后内眦间距、睑裂角角度及倾斜度相较于术前均有明显降低,睑裂长度明显增长;术后观察组内眦间距明显低于对照组,睑裂长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睑裂角角度及倾斜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d、3个月、6个月的瘢痕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及满意度(98.57%,98.57%)均高于对照组(85.71%,8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43%低于对照组的7.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形下睑延长切口法联合重睑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术后内眦赘皮矫正完善,内眦角位置形态均自然,远近期瘢痕不明显,效果理想,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孙福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微创环切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医学及美学效果.方法:以145例牙缺失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3例)予以常规翻瓣种植,观察组(82例)采用微创环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牙龈乳头高度,采用粉红美学记分标准(PES)评估美容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肿胀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但两组牙槽嵴的骨吸收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龈乳头3度为5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8%(P<0.05);观察组PES总分(12.6±2.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1.8)分(P<0.05);观察组美观程度、固定功能、舒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咀嚼功能、语言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环切术可显著提高口腔种植的手术疗效,改善患者口腔外观,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冰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泪道探通置管术在外伤性泪道断裂患儿泪道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笔者科室接受治疗的16例因外伤引起的泪道断裂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泪道探通吻合置管术治疗,对患儿治疗前后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评分、眼部不适发生频率评分、对日常生活影响评分、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患儿治疗后OSDI评分为(5.21±3.24)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5.35±11.24)分,且患儿眼部不适发生频率评分、对日常生活影响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平均手术时间为(51.24±3.65)min;治疗总有效率达93.75%(15/16);术后有1例患儿出现鼻腔流血,1例导管提前脱落,1例下睑肿胀,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经对应处理后,均好转.结论:泪道探通吻合置管术应用于外伤性泪道断裂患儿泪道重建中,能够促进患儿症状改善,并发症少,效果显著.
作者:汪洁;娄斌;周静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评价三种镍钛器械在一次性根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寻找理想的机用根管预备器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90例单根管慢性根尖周炎患牙评估,并根据所使用的器械随机分为三组:WO组(WaveOne)、PTN组(ProTaper Next)和PT组(ProTaper),在预备前后,根管内分别取样进行厌氧菌接种培养,检测根管内厌氧菌数量变化,记录三组根管预备开始至结束所需时间并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回访.结果:各组器械预备后菌落数均有明显的下降,菌落数下降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根管预备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O组用时短,PT组用时长;三组术后24h疼痛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7d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组镍钛器械用于感染根管的一次性治疗各有优势,应综合临床具体情况选择,机械预备并不能完全清除根管内的所有微生物,机械预备应配合化学预备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王娜;舍玉秀;龙晏;邱申彩;陈晓燕;吴佩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美容效果.方法:选择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46例53眼,在显微镜下行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术后观察3~24个月.结果:本组共46例53眼,51眼术后舒适,角膜、结膜面光滑平整,表面无充血,无新生血管及翼状胬肉组织再复发,眼部美观改善,复发2眼,复发率为3.77%.结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再复发率低,创面修复好,安全可靠,眼部美容效果好.
作者:岳章显;刘汉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CYLD蛋白在毛发上皮瘤、毛母细胞瘤和汗管瘤等皮肤附属器肿瘤中的分布、表达特征,探索皮肤附属器肿瘤的发病机理.方法:收集毛发上皮瘤、毛母细胞瘤和汗管瘤患者皮损,进行CYLD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通过IPP软件测定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毛发上皮瘤组、毛母细胞瘤组的平均光密度值均低于正常人毛囊对照组(P<0.001),但毛发上皮瘤组和毛母细胞瘤组CYLD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汗管瘤组的平均光密度值低于正常人汗腺对照组(P<0.001).结论:CYLD蛋白表达于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基底层和颗粒层为主)、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周围区域;毛发上皮瘤、毛母细胞瘤、汗管瘤的肿瘤组织中CYLD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提示这三种皮肤附属器肿瘤的致病机理可能与CYLD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应朝霞;肖生祥;王永贤;周俊;任建文;黄莺;宋刘梅;樊文昕;刘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联合腭咽肌瓣咽成形术修复大龄患者腭裂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术后对腭咽功能及语音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7年8月在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58例大龄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15.3±6.4)岁,均在全麻下行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联合腭咽肌瓣咽成形术修复;对照组:27例,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7.7±7.5)岁,全麻下行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修复.术后随诊6~36个月,采用头颅侧位X线片及鼻咽纤维镜检测腭咽功能,主观语音评估鼻腔共鸣、鼻漏气、语音清晰度.结果:所有患者创口愈合良好,实验组20例获得腭咽闭合,腭咽闭合率61.3%;对照组7例获得腭咽闭合,腭咽闭合率24.4%,两者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鼻腔共鸣、鼻漏气、语音清晰度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联合腭咽肌瓣咽成形术同期修复大龄腭裂可提高术后的腭咽功能,改善语音效果.
作者:陈晓璇;鲁勇;曹俊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