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臻;宋春平
目的:探究L形下睑延长切口法联合重睑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沧州地区内眦赘皮就医者13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L形下睑延长切口法联合重睑成形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横切内眦赘皮矫正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效果、术后瘢痕评分等情况.结果:两组就医者术后内眦间距、睑裂角角度及倾斜度相较于术前均有明显降低,睑裂长度明显增长;术后观察组内眦间距明显低于对照组,睑裂长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睑裂角角度及倾斜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d、3个月、6个月的瘢痕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及满意度(98.57%,98.57%)均高于对照组(85.71%,8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43%低于对照组的7.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形下睑延长切口法联合重睑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术后内眦赘皮矫正完善,内眦角位置形态均自然,远近期瘢痕不明显,效果理想,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孙福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微生态是研究人类、动物和植物与自身定居的正常微生物群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的学科.皮肤是人体大的器官,而皮肤表面定植着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皮肤微生物在表皮所接触的外环境影响下,形成了其独特且复杂的菌群结构.同时也受到人体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影响,与人体免疫系统共同进化.皮肤菌群出现异常往往与许多皮肤疾病有关,益生菌的使用在皮肤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逐渐凸显出其特殊的作用.皮肤疾病的有效控制对皮肤的代谢、营养、再生有直接的影响,对皮肤抗衰老美容、面部年轻化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与抗衰老的相关性也十分密切.对皮肤和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将会为皮肤与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抗衰老美容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赵启明;李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瘢痕畸形修复结合早期系统康复训练治疗患儿手部烧伤后瘢痕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笔者医院收治的手部烧伤后瘢痕畸形患儿6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采用瘢痕畸形修复治疗,观察组采用瘢痕畸形修复结合早期系统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手部功能恢复效果、心理状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外观恢复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理状态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27%,且观察组手部外观满意度为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畸形修复结合早期系统康复训练治疗小儿手部烧伤后瘢痕畸形治疗效果显著,可使手部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改善患儿心理状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儿手部外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为军;马涛;余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在整形美容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1月于笔者医院行整形美容外科手术就医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就医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观察两组就医者护理前与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术后平均恢复时间和护理干预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就医者SAS评分均显著下降,其中观察组(56.87±6.9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4.39±8.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时间(11.66±7.68)d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5.60±9.8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整形美容围术期具有显著护理效果,可改善就医者焦虑心态,减少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就医者护理满意度,医护人员应根据就医者实际情况及需求合理应用.
作者:孟会敏;郭建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微创环切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医学及美学效果.方法:以145例牙缺失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3例)予以常规翻瓣种植,观察组(82例)采用微创环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牙龈乳头高度,采用粉红美学记分标准(PES)评估美容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肿胀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但两组牙槽嵴的骨吸收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龈乳头3度为5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8%(P<0.05);观察组PES总分(12.6±2.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1.8)分(P<0.05);观察组美观程度、固定功能、舒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咀嚼功能、语言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环切术可显著提高口腔种植的手术疗效,改善患者口腔外观,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冰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美容效果.方法:选择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46例53眼,在显微镜下行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术后观察3~24个月.结果:本组共46例53眼,51眼术后舒适,角膜、结膜面光滑平整,表面无充血,无新生血管及翼状胬肉组织再复发,眼部美观改善,复发2眼,复发率为3.77%.结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再复发率低,创面修复好,安全可靠,眼部美容效果好.
作者:岳章显;刘汉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了解藏族大学生颜面部寻常性痤疮患病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10月-2016年12月,以自愿参与调查的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获得有效调查样本270例,其中男性89人,女性181人.调查学生寻常性痤疮患病率、性别特点和城乡差别等.结果:藏族大学生颜面部寻常痤疮患病率61.1%(165/270),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农牧区生源患病率高于城市生源、一年级患病率高于其他年级、护理专业学生患病率高于其他专业,但上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年级不同性别间痤疮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8,P<0.05),预防专业不同性别间痤疮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2,P<0.05).不同性别间比较下颌区痤疮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1,P<0.05).结论:藏族大学生痤疮患病率较高,下颌区为痤疮好发部位.
作者:钟铧;旦增晋美;谢恩旭;李幼琼;平措卓嘎;洛桑曲珍;白玛多吉;任海龙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直径30~100nm的脂质双层膜囊泡.间充质干细胞的许多功能可通过其旁分泌的外泌体发挥作用.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能通过有效转运母细胞来源的特异性蛋白质、mRNA、microRNA、脂质等生物活性物质进入靶细胞,调控创面愈合过程中炎症反应、细胞增殖、迁移、分化、血管生成与基质重建等多个阶段,促进创面愈合与抑制瘢痕形成,提升创面修复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创面修复中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何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假体联合生物膜修复重建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形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笔者医院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后修复重建的17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术后一期强生假体置入及生物膜覆盖修复重建,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17例患者术后乳房形态良好,16例表示满意,满意度为94.12%;仅有1例(5.88%)患者出现血肿,经对应处理后血肿消失;随访1年,无乳腺癌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给予假体联合生物膜修复重建,能够改善乳房形态,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云;杨程;刘云霓;周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泪道探通置管术在外伤性泪道断裂患儿泪道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笔者科室接受治疗的16例因外伤引起的泪道断裂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泪道探通吻合置管术治疗,对患儿治疗前后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评分、眼部不适发生频率评分、对日常生活影响评分、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患儿治疗后OSDI评分为(5.21±3.24)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5.35±11.24)分,且患儿眼部不适发生频率评分、对日常生活影响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平均手术时间为(51.24±3.65)min;治疗总有效率达93.75%(15/16);术后有1例患儿出现鼻腔流血,1例导管提前脱落,1例下睑肿胀,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经对应处理后,均好转.结论:泪道探通吻合置管术应用于外伤性泪道断裂患儿泪道重建中,能够促进患儿症状改善,并发症少,效果显著.
作者:汪洁;娄斌;周静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优化强脉冲光技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5月-2015年12月笔者科室就诊的369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31例,使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研究组:238例,采用优化强脉冲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VISI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皮损颜色及面积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有明显改善,治疗后12周,研究组有效率为85.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2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VISIA评分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色斑绝对数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色斑数值变化比率高于对照组,且数值下降明显.经强脉冲光治疗后均出现轻中度红斑,冷敷0.5~1h后可见消退.研究组2例患者因皮肤敏感,治疗后出现少量红色丘疹,并出现风团,经对症处理和冷敷后消退,无1例患者出现继发感染及遗留瘢痕.结论:优化强脉冲光技术可有效治疗黄褐斑,降低VISIA评分,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少,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小燕;刘晓梅;马瑛;严晓雪;赵晓丽;王师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mircoRNA-155表达量、CD4+T细胞水平与幼儿湿疹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笔者科室诊治的120例湿疹患儿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60例健康幼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外周血中mircoRNA-155表达量、CD4+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并探讨其关系.结果:病例组患儿的嗜酸性粒细胞、血清IgE、Treg、Th2及Th17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儿的Th1/Th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亚急性期、急性期患儿的嗜酸性粒细胞、血清IgE、Treg、Th2及Th17水平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亚急性期、急性期患儿Th1/Th2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患儿Treg、Th2、Th17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IgE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患儿Th1/Th2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IgE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疹幼儿外周血中Th1/2细胞失衡与患儿病情变化具有相关性,mircoRNA-155表达变化不明显.
作者:付雪梅;刘秀玲;刘怀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引导骨再生在上颌美学区单牙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月行上颌美学区单牙种植修复的2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混有富血小板血浆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富血小板血浆引导骨再生、无混有富血小板血浆干预,评价各组种植修复的成功率、骨吸收、红色美学指数(PES)、白色美学指数(WES)及主观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均成功种植修复,两组骨吸收、WE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种植修复即刻、修复后6个月、12个月PES评分及种植修复后12个月附着高度、整体美观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引导骨再生效果明显,能有效促进骨再生及修复,且美学效果良好.
作者:左胜元;徐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红蓝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笔者医院门诊就诊的30例Ⅰ型及Ⅱ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口服甲硝唑片,外用皮脂搽剂,并予红蓝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66.67%.红蓝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可减轻玫瑰痤疮红斑(t=9.31,P<0.001)、皮肤敏感(t=4.17,P<0.001),减少丘疹脓疱数目(t=6.32,P<0.001),有效缓解玫瑰痤疮的总体病情(t=8.25,P<0.001).但对毛细血管扩张的改善效果欠佳(t=0.35,P>0.05),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红蓝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玫瑰痤疮安全、有效,可缓解红斑、皮肤敏感,减少丘疹、脓疱,但对毛细血管扩张的效果欠佳.
作者:李红敏;吉津;闵仲生;谭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的块状骨移植治疗牙槽嵴裂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1月笔者科室收治的64例接受过唇裂、腭裂修复的单侧完全性牙槽嵴裂患者,分别接受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的块状骨移植和传统的泥沙状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时,研究组的植骨成活率为93.75%,而对照组仅为87.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骨剩余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研究组的骨吸收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牙槽嵴裂的治疗,相比传统的治疗方法,使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的块状骨移植治疗可显著减少骨量的吸收,提高植骨的成活,为后续的牙列正畸或种植义齿打下良好的基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彦升;于兰;王娟;赵世俊;时炳正;梁亮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CYLD蛋白在毛发上皮瘤、毛母细胞瘤和汗管瘤等皮肤附属器肿瘤中的分布、表达特征,探索皮肤附属器肿瘤的发病机理.方法:收集毛发上皮瘤、毛母细胞瘤和汗管瘤患者皮损,进行CYLD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通过IPP软件测定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毛发上皮瘤组、毛母细胞瘤组的平均光密度值均低于正常人毛囊对照组(P<0.001),但毛发上皮瘤组和毛母细胞瘤组CYLD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汗管瘤组的平均光密度值低于正常人汗腺对照组(P<0.001).结论:CYLD蛋白表达于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基底层和颗粒层为主)、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周围区域;毛发上皮瘤、毛母细胞瘤、汗管瘤的肿瘤组织中CYLD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提示这三种皮肤附属器肿瘤的致病机理可能与CYLD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应朝霞;肖生祥;王永贤;周俊;任建文;黄莺;宋刘梅;樊文昕;刘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生肌玉红膏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及对创面组织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α)的影响,为临床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笔者医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204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02例.两组患者均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予以清创换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予以生肌玉红膏辨证加减涂抹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一疗程后血糖水平、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创面肉芽组织中PDGFR-α表达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VEGF水平、创面肉芽组织中PDGFR-α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且研究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生肌玉红膏辨证加减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可有效提升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表达,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诚;吴艳;陈琴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即刻种植和早期种植分别应用于前牙美学区种植患者,分析手术对其种植体周边软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9月,在笔者医院接受牙齿种植修复的患者272例,按照种植方式不同分为早期种植组和即刻种植组,每组均136例.比较两组患者修复后1、2、4个月,骨吸收量、牙龈乳头指数、软组织美学度及种植体稳定度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修复后4个月,修复效果、满意程度、并发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骨吸收值、牙龈乳头指数得分、软组织美学度和种植体稳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种植组患者骨吸收值低于早期种植组,而牙龈乳头指数、软组织美学度和种植体稳定度评估高于早期种植组;随着时间迁移,两组患者骨吸收值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牙龈乳头指数、软组织美学度和种植体稳定度明显上升(P<0.05);即刻种植组患者修复优良率、修复满意度显著优于早期种植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早期种植组(P<0.05).结论:即刻种植的修复方法更适用于中切牙或侧切牙进行种植修复的患者,且能获得更理想的美学效果及种植体的稳定度.
作者:张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深Ⅱ度烧伤后瘢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4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Ⅱ度烧伤后瘢痕修复患者12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取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复合皮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感染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皮肤恢复血运时间及疼痛评分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皮肤血运恢复时间、疼痛评分及感染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烧伤后瘢痕整形修复中,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效果明显优于复合皮移植术,可减少患者疼痛和感染率,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彭娟娟;谢欣兰;卓兴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是否参与痤疮的发病.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树兰(杭州)医院曾进行肠道菌群检测的110例患者.根据皮肤状态将其分为痤疮组和非痤疮组,并设计LND评分表对痤疮严重程度进行量化评估,运用R统计软件(t检验,皮尔逊相关性检验)进行两组间肠道6种优势细菌菌群差异分析.结果:两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未发现显著差异,但痤疮组的乳酸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少于非痤疮组,且痤疮组的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低于非痤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痤疮严重程度与B/E值之间并无统计意义的相关性.结论:痤疮患者肠道内益生菌数量的丢失可能参与痤疮的发病机制,但痤疮严重程度与益生菌的丢失量之间并无线性相关.
作者:王萃;张柳萦;黄卫新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