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敏;吉津;闵仲生;谭城
目的:评价数字化印模技术重建牙颌模型的精度,为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口腔修复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笔者医院进行口腔修复的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法进行口内数字化扫描及三维重建,间接法制取硅橡胶印模,翻制石膏模型后扫描模型并三维重建,应用软件测量数字化模型的L0、L1、L2、L3、L4,同时使用电子游标卡尺对石膏模型上相同位点进行测量,评价数字化重建印模的精确度.结果:直接法数字化模型的L0、L1、L2、L3、L4分别为(26.72±1.75)mm、(34.40±2.15)mm、(48.78±3.70)mm、(48.78±3.70)mm、(48.78±3.70)mm,间接法数字化模型的L0、L1、L2、L3、L4分别为(26.76±1.69)mm、(35.27±2.19)mm、(48.55±3.74)mm、(36.77±3.05)mm、(36.77±3.05) mm,石膏模型的L0、L1、L2、L3、L4分别为(26.71±1.73)mm、(34.61±2.12)mm、(47.76±3.75)mm、(36.49±3.10)mm、(35.42±3.15)mm,三种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印模技术重建牙颌模型的精度较高,均与传统石膏模型接近,可用于口腔修复体的制作.
作者:王明臻;宋春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联合腭咽肌瓣咽成形术修复大龄患者腭裂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术后对腭咽功能及语音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7年8月在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58例大龄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15.3±6.4)岁,均在全麻下行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联合腭咽肌瓣咽成形术修复;对照组:27例,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7.7±7.5)岁,全麻下行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修复.术后随诊6~36个月,采用头颅侧位X线片及鼻咽纤维镜检测腭咽功能,主观语音评估鼻腔共鸣、鼻漏气、语音清晰度.结果:所有患者创口愈合良好,实验组20例获得腭咽闭合,腭咽闭合率61.3%;对照组7例获得腭咽闭合,腭咽闭合率24.4%,两者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鼻腔共鸣、鼻漏气、语音清晰度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联合腭咽肌瓣咽成形术同期修复大龄腭裂可提高术后的腭咽功能,改善语音效果.
作者:陈晓璇;鲁勇;曹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泪道探通置管术在外伤性泪道断裂患儿泪道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笔者科室接受治疗的16例因外伤引起的泪道断裂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泪道探通吻合置管术治疗,对患儿治疗前后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评分、眼部不适发生频率评分、对日常生活影响评分、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患儿治疗后OSDI评分为(5.21±3.24)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5.35±11.24)分,且患儿眼部不适发生频率评分、对日常生活影响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平均手术时间为(51.24±3.65)min;治疗总有效率达93.75%(15/16);术后有1例患儿出现鼻腔流血,1例导管提前脱落,1例下睑肿胀,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经对应处理后,均好转.结论:泪道探通吻合置管术应用于外伤性泪道断裂患儿泪道重建中,能够促进患儿症状改善,并发症少,效果显著.
作者:汪洁;娄斌;周静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即刻种植和早期种植分别应用于前牙美学区种植患者,分析手术对其种植体周边软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9月,在笔者医院接受牙齿种植修复的患者272例,按照种植方式不同分为早期种植组和即刻种植组,每组均136例.比较两组患者修复后1、2、4个月,骨吸收量、牙龈乳头指数、软组织美学度及种植体稳定度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修复后4个月,修复效果、满意程度、并发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骨吸收值、牙龈乳头指数得分、软组织美学度和种植体稳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种植组患者骨吸收值低于早期种植组,而牙龈乳头指数、软组织美学度和种植体稳定度评估高于早期种植组;随着时间迁移,两组患者骨吸收值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牙龈乳头指数、软组织美学度和种植体稳定度明显上升(P<0.05);即刻种植组患者修复优良率、修复满意度显著优于早期种植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早期种植组(P<0.05).结论:即刻种植的修复方法更适用于中切牙或侧切牙进行种植修复的患者,且能获得更理想的美学效果及种植体的稳定度.
作者:张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引导骨再生在上颌美学区单牙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月行上颌美学区单牙种植修复的2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混有富血小板血浆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富血小板血浆引导骨再生、无混有富血小板血浆干预,评价各组种植修复的成功率、骨吸收、红色美学指数(PES)、白色美学指数(WES)及主观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均成功种植修复,两组骨吸收、WE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种植修复即刻、修复后6个月、12个月PES评分及种植修复后12个月附着高度、整体美观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引导骨再生效果明显,能有效促进骨再生及修复,且美学效果良好.
作者:左胜元;徐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优化强脉冲光技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5月-2015年12月笔者科室就诊的369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31例,使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研究组:238例,采用优化强脉冲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VISI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皮损颜色及面积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有明显改善,治疗后12周,研究组有效率为85.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2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VISIA评分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色斑绝对数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色斑数值变化比率高于对照组,且数值下降明显.经强脉冲光治疗后均出现轻中度红斑,冷敷0.5~1h后可见消退.研究组2例患者因皮肤敏感,治疗后出现少量红色丘疹,并出现风团,经对症处理和冷敷后消退,无1例患者出现继发感染及遗留瘢痕.结论:优化强脉冲光技术可有效治疗黄褐斑,降低VISIA评分,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少,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小燕;刘晓梅;马瑛;严晓雪;赵晓丽;王师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在整形美容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1月于笔者医院行整形美容外科手术就医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就医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观察两组就医者护理前与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术后平均恢复时间和护理干预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就医者SAS评分均显著下降,其中观察组(56.87±6.9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4.39±8.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时间(11.66±7.68)d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5.60±9.8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整形美容围术期具有显著护理效果,可改善就医者焦虑心态,减少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就医者护理满意度,医护人员应根据就医者实际情况及需求合理应用.
作者:孟会敏;郭建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掌握治疗的方法和适应证.明确果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变化及患者的满意度评价.方法:本试验采取自身对照分析,共纳入30例行果酸治疗的黄褐斑患者.使用果酸(20%~70%)行剥脱治疗,每2周1次,共治疗4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5天、30天、45天、60天)进行无创性皮肤测试仪检测皮肤黑色素及红色素,并评估术后MASI评分,收集患者主观感受及疗效.结果:随着治疗时间及次数的增加,果酸治疗黄褐斑患者皮损处黑色素、红色素数值降低,且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评估疗效,基本治愈10例,明显改善15例,轻度改善2例,改善不明显或加重3例,有效率90%;患者对果酸治疗满意度较高,且患者皮肤整体光泽度、肤色均匀性及黄褐斑皮损均改善,随着时间推移改善趋势越来越明显.结论:果酸治疗黄褐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可通过降低黑色素、红色素指标从而改善皮损处色斑.
作者:贾菲;吴风琴;张倩;李春英;坚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高频电针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皮肤囊肿的疗效.方法:选择皮肤囊肿患者68例,先以高频电针打孔引流,取出囊壁,再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脉冲染料激光参数选择:波长595nm,脉宽0.45ms,能量6.0~8.0J/cm2.结果:痊愈率98.5%(67/68),美容效果好占73.5%(50/68),患者满意率97.0%(66/68).结论:高频电针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皮肤囊肿安全有效,美容效果好.
作者:陈阳美;刘瑜;赵清;邹道佩;蒲以欢;陈瑾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XL-射频皮肤治疗仪显微消融微切面部难治性色素痣的疗效.方法:显微镜下,消融微切58例(80个)面部难治性色素痣,病变大小:直径6~8mm的40个,直径8~10mm的30个,直径10~20mm的10个.随访观察12~60个月.结果:58例患者,80个病变,其中69个病灶完全消失,无复发,无肉眼可见的手术瘢痕;7个病灶完全消失,随访期内可见手术瘢痕,但不明显;1个有部分黑色残留,2个病灶完全消失但有较明显的手术瘢痕,1个复发.治愈率达95%,有效率达98.8%,复发率为1.2%.所有患者均无缝合,术后均未使用抗生素,均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XL-射频皮肤治疗仪显微消融微切治疗面部难治性色素痣精准度高、疗效显著,且瘢痕轻、并发症少,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手术或物理治疗的新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惠敏;王硕;贾子善;张立宁;王兴林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生肌玉红膏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及对创面组织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α)的影响,为临床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笔者医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204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02例.两组患者均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予以清创换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予以生肌玉红膏辨证加减涂抹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一疗程后血糖水平、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创面肉芽组织中PDGFR-α表达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VEGF水平、创面肉芽组织中PDGFR-α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且研究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生肌玉红膏辨证加减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可有效提升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表达,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诚;吴艳;陈琴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光子嫩肤在皮肤美容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8月于笔者医院行面部皮肤美容的就医者200例,根据不同治疗需求分为三组:A组:面部色素沉着,78例;B组:面部毛细血管扩张,40例;C组:面部衰老、光老化,62例.三组就医者均采用光子嫩肤治疗,治疗后对其临床疗效及美容满意度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治疗后随访6个月,A组有效率为98.72%,B组有效率为92.5%,C组有效率为93.55%.三组就医者对美容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为:A组满意度为98.72%,B组满意度为87.50%,C组满意度为90.32%.光子嫩肤治疗面部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及衰老、光老化疗效确切,就医者满意度高.结论:光子嫩肤用于皮肤美容,可明显淡化色斑、改善肤质、紧致皮肤、收缩毛孔,具有显著的美容效果,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齐统水;陈玉;王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慕课教学模式在本科生口腔正畸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设定2013级口腔医学专业41名学生为实验组,采用慕课教学+传统教学方式,对照组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2012级40名学生.通过客观考试答题和主观问卷调查对慕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及格率为97.56%,对照组及格率为9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80分以上为68.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0.00%以上的学生认为慕课教学法有助于加强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及临床综合分析能力.结论:慕课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教学利于提高口腔正畸学教学质量.
作者:管丽敏;范建谊;王菲;苏晓霞;周洪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牙合)面磨耗对活髓牙牙根纵裂的影响,为牙根纵裂的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将900颗(牙合)面发生磨耗的活髓牙分级,统计各磨耗等级发生牙根纵裂的频数百分比,收集牙根纵裂患牙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牙位、患根分布、牙周、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分析评价.采用SPSS 23.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①磨耗Ⅲ级和Ⅳ级发生牙根纵裂的可能性大于Ⅰ级和Ⅱ级,Ⅲ级和Ⅳ级无显著差别;②牙根纵裂多发生于40~60岁患者的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根,男女比例为2:1.患牙大多有牙周病变,影像学检查可见牙根纵裂的患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牙周骨质破坏、根尖周骨质破坏,有时表现为根管突然增宽等.结论:牙(牙合)面形态的异常改变对牙根纵裂的发生有一定影响,牙根纵裂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医生需加深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使更多的患牙得以保留.
作者:赵璐;李亮;王小禾;吴佩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微创环切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医学及美学效果.方法:以145例牙缺失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3例)予以常规翻瓣种植,观察组(82例)采用微创环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牙龈乳头高度,采用粉红美学记分标准(PES)评估美容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肿胀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但两组牙槽嵴的骨吸收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龈乳头3度为5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8%(P<0.05);观察组PES总分(12.6±2.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1.8)分(P<0.05);观察组美观程度、固定功能、舒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咀嚼功能、语言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环切术可显著提高口腔种植的手术疗效,改善患者口腔外观,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冰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评价三种镍钛器械在一次性根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寻找理想的机用根管预备器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90例单根管慢性根尖周炎患牙评估,并根据所使用的器械随机分为三组:WO组(WaveOne)、PTN组(ProTaper Next)和PT组(ProTaper),在预备前后,根管内分别取样进行厌氧菌接种培养,检测根管内厌氧菌数量变化,记录三组根管预备开始至结束所需时间并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回访.结果:各组器械预备后菌落数均有明显的下降,菌落数下降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根管预备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O组用时短,PT组用时长;三组术后24h疼痛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7d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组镍钛器械用于感染根管的一次性治疗各有优势,应综合临床具体情况选择,机械预备并不能完全清除根管内的所有微生物,机械预备应配合化学预备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王娜;舍玉秀;龙晏;邱申彩;陈晓燕;吴佩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的块状骨移植治疗牙槽嵴裂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1月笔者科室收治的64例接受过唇裂、腭裂修复的单侧完全性牙槽嵴裂患者,分别接受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的块状骨移植和传统的泥沙状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时,研究组的植骨成活率为93.75%,而对照组仅为87.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骨剩余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研究组的骨吸收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牙槽嵴裂的治疗,相比传统的治疗方法,使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的块状骨移植治疗可显著减少骨量的吸收,提高植骨的成活,为后续的牙列正畸或种植义齿打下良好的基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彦升;于兰;王娟;赵世俊;时炳正;梁亮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mircoRNA-155表达量、CD4+T细胞水平与幼儿湿疹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笔者科室诊治的120例湿疹患儿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60例健康幼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外周血中mircoRNA-155表达量、CD4+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并探讨其关系.结果:病例组患儿的嗜酸性粒细胞、血清IgE、Treg、Th2及Th17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儿的Th1/Th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亚急性期、急性期患儿的嗜酸性粒细胞、血清IgE、Treg、Th2及Th17水平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亚急性期、急性期患儿Th1/Th2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患儿Treg、Th2、Th17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IgE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患儿Th1/Th2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IgE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疹幼儿外周血中Th1/2细胞失衡与患儿病情变化具有相关性,mircoRNA-155表达变化不明显.
作者:付雪梅;刘秀玲;刘怀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深Ⅱ度烧伤后瘢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4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Ⅱ度烧伤后瘢痕修复患者12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取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复合皮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感染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皮肤恢复血运时间及疼痛评分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皮肤血运恢复时间、疼痛评分及感染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烧伤后瘢痕整形修复中,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效果明显优于复合皮移植术,可减少患者疼痛和感染率,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彭娟娟;谢欣兰;卓兴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CYLD蛋白在毛发上皮瘤、毛母细胞瘤和汗管瘤等皮肤附属器肿瘤中的分布、表达特征,探索皮肤附属器肿瘤的发病机理.方法:收集毛发上皮瘤、毛母细胞瘤和汗管瘤患者皮损,进行CYLD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通过IPP软件测定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毛发上皮瘤组、毛母细胞瘤组的平均光密度值均低于正常人毛囊对照组(P<0.001),但毛发上皮瘤组和毛母细胞瘤组CYLD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汗管瘤组的平均光密度值低于正常人汗腺对照组(P<0.001).结论:CYLD蛋白表达于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基底层和颗粒层为主)、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周围区域;毛发上皮瘤、毛母细胞瘤、汗管瘤的肿瘤组织中CYLD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提示这三种皮肤附属器肿瘤的致病机理可能与CYLD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应朝霞;肖生祥;王永贤;周俊;任建文;黄莺;宋刘梅;樊文昕;刘艳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