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文胜;尹立雪;王志刚;李爽;余洋;王珊
目的 评价经皮激光椎间盘气化术(PLDD)加臭氧(O3)髓核氧化术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在CT引导下采用18G穿刺针经皮穿刺至髓核区,由穿刺针插入600 μm光导纤维,用自动脉冲式激光切割、汽化髓核,以每个椎间盘600~800 J切割、汽化,再向椎间盘内注入浓度为60 μg/ml O3约8~12 ml,共治疗216例319节椎间盘.结果 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30个月后.216例中,147例疗效为优,59例为良(95.4%),6例为有效(2.8%),4例为差(1.8%).结论 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术加臭氧髓核氧化术组合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佳,创伤、痛苦少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明明;周四学;李辉;王勇;唐元德;占祥友;刘灵军;张鑫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间的关系.方法 对5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行螺旋CT扫描,手术或穿刺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将螺旋CT征象与VEGF表达进行对照.结果 螺旋CT判断胸膜侵犯准确率为86.67%,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8.24%,TNM分期的准确率为81.25%.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63.34%,与病理分级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VEGF的表达与周围型肺癌的毛刺征、棘突征、血管集束征、空洞征、胸膜侵犯和淋巴转移明显相关(P<0.05),还与周围型肺癌的强化程度密切相关(P=0.035,r=0.533).结论 螺旋CT可清晰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各种征象,较准确地反映肿瘤浸润转移的病理学和生物学特性,从而指导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和对预后的判断.
作者:郭华;岳松伟;高剑波;杨学华;周志刚;吴逸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液态氟碳(perfluorooctylbromide,PFOB)纳米脂质微球超声对比剂作为CT对比剂对正常大鼠各脏器的增强显像效果.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PFOB微球,用光镜观察微球形态、分布,用激光粒度和电位分析仪测定微球大小.分别于注入对比剂前后不同时间点对大鼠进行胸腹部CT扫描,同时监测大鼠生命体征变化.肝脾实质为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造影前后CT值,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结果 PFOB微球粒径极小,分布均匀.体内造影表明,作为超声对比剂的PFOB微球也能有效增强大鼠肝、脾及脉管系统的影像密度,造影前后感兴趣区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实质较肝实质强化效果更显著,持续显影时间长达8 d.实验过程中大鼠生命体征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PFOB微球超声对比剂可同时用于CT显像,这一多功能的对比剂将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杨扬;王志刚;郑元义;郭大静;赵建农;李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对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波谱代谢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初步评价直肠腔内线圈单体素1H-MRS在前列腺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48例前列腺病变患者进行直肠腔内线圈单体素1H-MRS检测,测量波谱代谢产物(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line+Creatine)/Citrate,Cho+Cre/Cit]的比值.结果 终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学征实BPH 32例,PCa 16例,BPH和PCa患者Cho+Cre/Cit比值分别为0.58±0.28、2.60±1.88(F=24.84,P=0.000).结论 BPH和PCa的波谱代谢物比值差异显著,单体素1H-MRS有助于前列腺病变的定性诊断.
作者:刘金来;沈钧康;钱铭辉;王灌忠;杨晓春;周丽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孕妇,24岁,孕38周5天,G1PO.产前超声所见:胎儿心脏全心增大.心胸面积比约4/5,主动脉窦部扩张内径19 mm,升主动脉为10 mm,各瓣膜形态正常,二、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卵圆孔瓣形态正常,室间隔连续完整,股骨长83 mm,足长约83 mm,头颅、颜面部、肝脏、胃、肠管、肾脏、膀胱、脊柱未见明显异常,羊水深度83 mm,脐带正常,胎盘位置、回声正常.
作者:金永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技术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管壁短轴方向的圆周应变及圆周应变率的分布特点,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弹性的变化.方法 病例组 47 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所采集切面斑块的有无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对照组44例正常人.以超声斑点追踪二维应变技术测量各组颈总动脉管壁短轴方向整体及各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峰值圆周应变率.结果 病例组中,有斑块组、无斑块组收缩期峰值整体网周应变、收缩期峰值整体圆周应变率及3~5点、5~7点的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有斑块组收缩期峰值整体圆周应变、收缩期峰值整体圆周应变率及3~5点、5~7点、7~9点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峰值圆周应变率较无斑块组明显降低(P<0.05).收缩期峰值整体圆周应变率与僵硬度参数(β,r=-0.26,P<0.05)、压力应变弹性模量(Ep,r=-0.24,P<0.05)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二维应变技术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管壁弹性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使早期血管壁病变的评价成为可能.
作者:朱英;邓又斌;毕小军;熊莉;刘蓉;伍玉晗;赵策瑶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位扫描及MPR、CTVB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13例临床怀疑气道异物的患儿行MSCT冠状位扫描,螺距1,层厚1.25 mm,利用冠状位原始图像行CTVB和MPR重建.结果 13例均获得良好图像,11例发现异物,其中气管异物1例,气管隆突处异物1例,右侧支气管5例,左侧支气管2例,双侧支气管2例,表现为各种直接和间接征象;2例清楚显示3级支气管而无明显异物,CT仅表现为肺炎征象,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结论 气道冠状位扫描结合CTVB、MPR等后处理技术可准确、全向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同时,与轴位扫描后行三维重建相比,其射线剂量大大减少,尤其适用于小儿检查.
作者:马波;葛英辉;史大鹏;郭潆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近年来,fMRI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和动物研究,尤其是日益完善的高场动物磁共振扫描仪及配套设施为动物fMRT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并获得了一些令人兴奋的结果.国内已引进高场动物专用7T MRI,为进一步开展动物fMRI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但在高场动物fMRI研究各方面仍存在明显的问题.
作者:鲜军舫;王振常;Qian Yin;Xiping Liu;Chunming Xie;Gaohong Wu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例FNH的超声造影资料,并与CT增强或MRI进行了比较.结果 CEUS能够优于CT或MRI连续观察病灶的动脉相、门脉相、实质相、延迟相的声像图变化,观察到FNH的典型表现动脉相由中心呈轮辐状增强,门脉相及实质相、延迟相持续增强,部分病例可有中央星状瘢痕.结论 超声造影结合新的时相划分对于FNH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作者:路小军;黄道中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患者,男,6岁.3天前因呕吐就诊.后嗜睡,拒食,呻吟,精神委靡.查体:运动、发育、语言均落后.串连质谱分析(干血滤纸片):丙酰肉碱、游离肉碱、乙酰肉碱升高.肾功能:尿酸694.肝功能:LDH,ALT,AST升高,甘油三酯2.99.血氨高达300.血气分析:提示酸中毒.K-F环阴性.铜兰蛋白正常.血糖正常.血沉正常.血培养阴性.TORCH阴性.CSF常规与生化正常.予以抗感染、纠正酸中毒、低蛋白饮食及VitB12等治疗.
作者:高修成;张新荣;席艳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手术和131Ⅰ治疗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阴性时,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是否可以反映DTC的复发和转移以及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对这些患者的诊断灵敏度和临床随访价值.方法 对52例临床经手术和131Ⅰ清除残余甲状腺治疗后的DTC患者随访发现11例患者(21.15%)的血清TgAb浓度均为阳性(>40 IU/ml,范围为84.0~5450.0 IU/ml),但血清Tg<0.2 ng/ml;随访期间行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和131 Ⅰ全身显像,计算其诊断复发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必要时行全身骨显像、X/CT、B超、MRI检查等.结果 11例血清TgAb浓度均为阳性的患者中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和131Ⅰ全身显像共发现8例患者阳性病灶13个,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发现阳性病灶8个,其中纵膈转移2个,颈部病灶(包括残留病灶和颈淋巴结转移)6个,阴性病灶5个(假阴性),其中颈淋巴结转移3个,纵膈和肺转移各1个,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的灵敏度61.5%,特异性100%,阳性预期值100%;131Ⅰ全身显像发现阳性病灶10个,其中纵隔转移2个,肺转移1个,颈部病灶(包括残留病灶和颈淋巴结转移)7个,阴性病灶3个(假阴性),其中纵隔转移1个,颈淋巴结转移2个,131Ⅰ全身显像灵敏度76.92%,特异性lOO%,阳性预期值90.9%.结论 当DTC患者上血清Tg处于低水平状态时,如果TgAb水平持续升高,可以作为诊断DTC转移或复发的一个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对DTC复发和转移较敏感,可用于血清TgAb浓度升高而Tg水平阴性时的DTC复发和转移的监测.
作者:李少华;王自正;邵国强;王峰;张乐乐;蒋娥;孟庆乐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壁冠状动脉(MCA)的诊断价值.方法 528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回顾性分析VCT确诊的65例MCA的CTA表现.结果 65例共83段壁冠状动脉,其发生率为12.3%.其中前降支占78%,左旋支占13.5%,右冠状动脉少,约占8.5%.MCA 肌桥长度为7~32 mm,平均21 mm,厚度2~5 mm,平均2.6 mm.结论 64层螺旋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在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细香;李茂进;郑晓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患者,男,70岁.反复胸闷、胸痛5年余,再发伴全身乏力4天.查体:体温、脉搏正常,血压130/70 mmHg,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轻压痛,左侧卧位明显.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既往有胆管扩张并结石、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陈旧性溃疡及胆囊切除史.
作者:吕树文;赵兴妹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孤立性肺肿块CT诊断在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吻合度.方法 三个不同工作经历的临床影像科诊断医师作为观察者,采用双盲法,对经病理证实的49例孤立性肺肿块的CT图片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肺肿块的边缘、轮廓、分叶、棘状突起、毛刺、密度、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洞、钙化、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病变的良恶性共13项观察指标.观察者一敛性用Kappa值(K值)判定.结果 病灶的良恶性判定在任何两位观察者之间存在适中~较高的一致性(其中观察者1与观察者2对肿块的定性诊断结果一致率为79.59%(39/49,K=0.435,P=0.001);观察者2与观察者3的定性诊断结果一致率为85.71%(42/49,K=0.644,P=0.000);观察者1与观察者3的定性诊断结果一致率为81.63%(40/49,K=0.422,P=0.002).其余12项CT征象中,肿块的轮廓识别一致性中等;棘状突起、毛刺、密度、支气管充气征、周围血管集束征识别一致性差;轮廓、分叶、空泡征、空洞、钙化、胸膜凹陷征的识别一致性在个体之间不同.结论 不同资历的影像科医师对于孤立性肺结节征象的识别率存在差异.
作者:王秋萍;张蕴;牛刚;强永乾;闫锐;李自成;郭佑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索乳腺癌的血液供应来源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60例经穿刺细胞学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锁骨下动脉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观察乳腺和淋巴结内肿瘤血管、肿瘤染色及其血供来源.根据肿瘤血管多少及来源分别对胸廓内动脉、胸外侧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灌注不同剂量的丝裂霉素、表柔比星和5-氟尿嘧啶.结果 47例(78.3%)乳腺内见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67支动脉单独或参与乳腺内肿瘤供血,其中胸廓内动脉占56.7%(38/67),胸外侧动脉29.9%(20/67),腋动脉直接乳房支11.9%(8/67),肩胛下动脉1.5%(1/67).不间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和病理类型血供来源无统计学差异.2例纵隔淋巴结为胸廓内动脉供血,35例腋窝淋巴结染色者胸外侧动脉供血占75.6%,肩胛下动脉占24.4%.灌注后4周完全缓解(CR)3例(5%),部分缓解(PR)48例(80%),疾病稳定(SD)9例(1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胸廓内动脉是乳腺内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胸外侧动脉足腋窝淋巴结的主要供血动脉.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提高保乳手术率.
作者:周汝明;邱水波;刘闽华;吴育民;杨慧君;庄少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初步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疾病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超声造影观察36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造影前、后动脉斑块数量、形态特征等.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超声造影检查测量动脉狭窄率,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 超声造影检查能发现更多造影前没有发现的动脉斑块、清晰显示动脉内中膜厚度、勾勒出动脉斑块大小及形态.与DSA对照,应用CDFI、USCA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部动脉闭塞的敏感性分别为55.6%、55.6%,特异性84.2%、94.7%,准确率75.0%、82.0%.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为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创伤性小的诊断方法.
作者:邬冬芳;何文;胡向东;张红霞;项东英;颜丹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随着SPECT、SPECT/CT和PET技术的发展,核素显像对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核医学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断中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解朋;黄蕤;邓候富;匡安仁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自国内安装第一台双源CT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有数十台双源CT在各级医院投入使用,多篇相关论文在国内外包括RSNA与ECR讲坛上发表.通过大量的实践,对双源CT的技术特点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双源CT的操作技术和技巧,下一步的任务一是如何更加深入地开展双源CT的临床应用工作,二是继续开发和完善双源CT的新功能.
作者:柳澄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患者,男,52岁,2个月前进食中不慎咬伤左前侧舌体边缘,发现该处肿物2周.
作者:刘桂梅;郭瑞军;于泽兴;罗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体部DE-CTA的辐射安全性和对体部血管评价的可信度.方法 分别应用64层螺旋CT和双源CT 双能量的体部 CTA 和常规腹部扫描序列对体部模拟人进行扫描,比较同类序列辐射剂量.30例疑体部血管病变者行DE-CTAff(DE组),获得3组彼此匹配的横断面像,将140 kV和80 kV两组图像输入DE后处理程序,获得去骨MIP像和VR像(DE法);将融合图像输入Inspace手动去骨依次获得VR和MIP像(常规法),统计和比较后处理时间.回顾分析另一组30例(64层组),采用64层螺旋CT体部CTA序列,由2位医师对2组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肉眼观察评价.结果 体部 DE-CTA 辐射剂量不高于单球管CTA;肉眼观察DE组与64层组图像质量无差别;腹部DE法后处理时间短于常规方法,胸腹联合CTA两者时间无差异;体部DE-CTA步骤简化,人为因素少.结论 体部DE-CTA辐射剂量不高于单源 CTA,且能高质量地显示体部血管,与64层组的图像质量无差别,且较常规法节省图像后处理步骤或时间,人为因素减少.
作者:马睿;柳澄;宋少娟;亓恒涛;孙丛;邓凯;黄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