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斌;范晓宇;梁志军;何忠义;马玉林
1989年~1996年,对22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行带旋髂深血管蒂骨瓣移位治疗,术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陈沐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烧伤后胃肠途径给予L-精氨酸对二度烧伤免疫功能和营养代谢的影响,探讨L-精氨酸对二度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实验方案,实验组每日给予L-精氨酸15 g,对照组每日给予甘氨酸25 g,实验共持续14天,两组定期进行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和白介素-2(IL-2)测定,血浆转铁蛋白(TRF)和前白蛋白(PAB)含量,氮平衡的测定.结果①L-精氨酸对T细胞总量、CD4/CD8无影响,但增加了NK细胞的活性和IL-2产生量;②L-精氨酸减轻了伤后TRF、PAB的下降,加快其恢复,并改善了氮平衡状态.结论二度烧伤患者补充外源性L-精氨酸可增强细胞免疫水平,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作者:岑瑛;罗旭松;刘晓雪;王兰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臂丛神经损伤后变性神经中S-100蛋白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进行术中检测与判定提供理论依据,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提高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效果.方法建立SD大鼠不同病理类型的臂丛神经损伤,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在损伤后1、2、3和6个月检测变性的远端神经中S-100蛋白的分布和含量变化.结果 S-100蛋白主要沿轴突四周分布,节后组损伤1个月后S-100蛋白呈阴性反应,而节前组术后6个月仍有阳性轴突.结论 S-100蛋白主要分布于雪旺细胞,节前与节后这两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臂丛神经损伤中神经变性的程度不同,节前损伤远端神经在术后仍能持续保持S-100蛋白阳性.
作者:胡韶楠;徐建光;顾玉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1988年10月~1995年5月,我们采用带血管蒂的腓骨瓣移位修复外伤或骨感染致胫骨严重缺损2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东臣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介绍腕部正中神经掌皮支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具新鲜尸体和6例手外伤的正中神经掌皮支来源、走行及分支进行解剖和观测,并采用药物封闭治疗.结果正中神经掌皮支在腕横韧带及手掌位置表浅固定,在穿出手掌固有筋膜前有不同程度的膨大.对1995年~1998年收治的12例,随访4~12个月,症状均消失无复发.结论正中神经掌皮支卡压的病因与局部解剖因素有关.其诊断依据主要为腕手掌疼痛,鱼际区皮肤感觉障碍,但无肌肉萎缩.封闭治疗效果好.
作者:郭建斌;范晓宇;梁志军;何忠义;马玉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上部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0年1月~1997年1月,采用双侧上部斜方肌肌皮瓣14 cm×6 cm~28 cm×11 cm修复颈部较为严重的瘢痕挛缩畸形1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颏胸粘连6例,颏颈粘连6例.结果术后2例肌皮瓣于颈正中有2.0 cm×1.5 cm坏死外,余全部成活.9例获得2~3年随访,外观及功能均较满意,肌皮瓣无明显收缩.结论该肌皮瓣血供恒定,丰富,移位后的肌皮瓣营养有保障,手术操作较简便,是一种修复颈部软组织较大缺损的方法.
作者:谢立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1993年8月~1998年5月,应用臀大肌下部肌皮瓣修复臀部溃疡11例,术后创面Ⅰ期愈合,经3个月~5年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顾清林;张德斌;王友卿;王涛;王会才;刘贵秋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 12岁.1988年11月12日,被牛头撞击会阴部.伤后会阴部疼痛,自排小便一次,无血尿、腹痛.伤后半小时,在当地卫生院诊治,因阴茎皮肤缺失,仅作创面消毒、包扎,伤后1小时入我院.
作者:石炳文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腕部尺神经卡压的受压因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0具20侧成人上肢标本进行解剖,仔细观察腕部尺神经深支解剖特点;并对临床5例腕部尺神经深支卡压患者行手术治疗.结果尺神经深支均穿过小指短屈肌的腱性纤维弓,平均长5.2 mm,此处尺神经深支有伴行动脉横跨;手术切开该纤维弓并作神经松解,经2~4年随访,疗效满意.结论尺神经深支卡压主要是小指短屈肌的腱性弓状缘,术中应彻底切开该缘.
作者:周枫;方有生;陈德松 刊期: 1999年第04期
1993年~1996年底,我们以第2掌背动脉为蒂的岛状复合组织瓣修复食、中指皮肤缺损合并肌腱、骨膜部分缺损6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李德民;刘士懂;谢新敏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猴自体神经植入后,皮肤触觉小体的变化.方法手术解剖出猴手指的两条指神经,切断制作猴手指失神经模型,其中切除一条指神经,另一条指神经重新植入失神经手指.分别在术后1、3、5、8及12个月切除指腹的皮肤在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失神经1个月时触觉小体内的神经末梢已有溃变,触觉小体的基本结构无明显改变;3个月时轴突消失,触觉小体的体积开始萎缩;5个月时神经结构消失,膜细胞及其膜板亦开始改变;8个月时触觉小体内胶原纤维含量逐渐增多;12个月时触觉小体内膜结构与膜间基质完全消失,被胶原纤维代替.神经植入术后3个月时触觉小体周围开始有无髓神经纤维出现,并向触觉小体内部生长;5个月时已有部分触觉小体获得神经支配;8个月时大部分触觉小体获得神经支配,且触觉小体尾端开始有幼稚有髓神经纤维出现;12个月时未发现失神经支配的触觉小体.结论植入的感觉神经可通过再支配原有的溃变触觉小体和再生出结构简单的触觉小体.
作者:李学拥;陈绍宗;李跃军;程飚;陈辉;曲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手指中节环形岛状皮瓣是Mutaf于1993年首先报道.我们自1993年8月起用于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4例,其中二期吻合神经6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坚方;林洁;楼骏;马亮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利用伤残的、不具备带神经血管束或静脉条件的食指进行移位,探讨再造拇指的方式.方法 1987年4月~1997年10月,根据6例不同平面拇指缺损及手合并损伤的不同情况,分别设计了三种食指移位再造拇指:①剔除近节指骨的食指移位;②带食指掌侧神经血管束及手背侧皮肤的食指移位;③带复合组织蒂的食指移位.结果 6例再造的拇指全部成活.经术后6个月~2年随访,均恢复了捏物、夹持功能及不同程度的感觉.结论此方法利用了伤残的食指移位再造拇指,具有操作简便,成活率高,且可获得一定功能等特点,进一步扩大了食指移位再造拇指的适应证.
作者:陈克俊;费起礼;戚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神经再生条件液的生物活性.方法以SD大鼠的坐骨神经损伤后建立神经再生室模型,采用自然胶电泳分离法,将分离的各蛋白带分别与新生SD大鼠的后根神经节进行共同培养.结果应用自然胶电泳分离,神经再生条件液在分子量为67~669 ku区域有8条蛋白带.其中分子量在232~440 ku区域的蛋白条带具有神经营养和趋化作用.结论神经再生条件液有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
作者:李青峰;徐鲁平;景乃禾;姜文跃;平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致喉返神经损伤的修复时机及预后,进一步提高修复效果.方法对12例甲状腺手术致喉返神经损伤者采用了不同术式及不同时机神经修复或再支配术,其中即刻手术6例,延期手术6例;喉返神经直接吻合5例,膈神经与喉返神经远侧断端吻合选择性支配环杓后肌,同时颈袢分支胸骨舌骨肌支与喉内收肌支吻合选择性支配喉内收肌1例,颈袢主支与喉返神经内收肌支吻合3例,颈袢胸骨甲状肌蒂植入左环杓后肌3例.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即刻手术较延期手术效果好,选择性神经修复术较喉返神经直接吻合好,且延期手术12个月以上效果较差.结论甲状腺手术致喉返神经损伤应尽早修复,晚不超过1年.
作者:温武;周水淼;李兆基;黄海;耿丽萍;崔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腕部神经损伤后经急诊显微修复的效果.方法 1993年7月~1997年12月对17例21条腕部受伤的周围神经进行急诊显微修复,其中正中神经损伤11例,尺神经损伤2例,两神经同时受损4例.1条为部分断裂,20条为完全断裂.用7/0~8/0无创缝线作神经外膜缝合17条,束膜缝合4条.观察神经功能的恢复.结果术后创面Ⅰ期愈合.经6~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伤手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达到95.25%.结论因腕部结构的特殊性,在该部位的神经损伤后经急诊显微修复,有利于再生神经在短时间内达到感受器和终板,使手内在肌恢复形态和功能,并减少局部粘连.
作者:袁太珍;廖建中;程学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1988年~1990年援外工作期间,应用疝囊处皮肤、肌瓣移位修复巨大腰疝11例,均获得成功,报告如下.
作者:黄本强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为总结上消化道隔膜畸形的诊治经验,对1984年~1997年收治的病例行近期回顾性研究.方法在治疗的13例中,男10例,女3例.年龄20天~5岁6个月.主要表现为呕吐、上腹饱满及胃界扩大,钡餐X线片发现相应部位梗阻征象.11例行隔膜切除肠成形术,2例行结肠后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结果术后恢复顺利,近期效果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对具有典型上消化道梗阻的患儿,均应考虑本病的存在,并须进行造影检查.该病以隔膜切除肠成形术为首选术式.
作者:李福玉;胡廷泽;郎诗民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将外源性基因直接转染入在体周围神经并得以表达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含有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结构基因(lacZ基因)的PCMVβ质粒.对照组行兔坐骨神经内注射PBS溶液,实验组注射PCMVβ质粒溶液.术后分期分批取出注射部位的神经组织,进行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及应用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的β-半乳糖苷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对照组术后各期注射部位神经组织中均未检测到β-半乳糖苷酶活性,β-半乳糖苷酶组织化学染色呈阴性.实验组术后各期注射部位神经组织中均可检测到β-半乳糖苷酶活性,β-半乳糖苷酶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结论外源性基因可直接转染入在体周围神经并得以表达.
作者:张世强;张经歧;许秀兰;刘玲;韩久卉;朱晓光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