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敏;孙燕;吴青青;马庆;陈焰
目的 评价激光偏振光扫描仪GDxVCC在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测量的可重复性,初步确定GDxVCC测量RNFL厚度的正常值.方法 用激光偏振光扫描仪GDxVCC对67例(123眼)正常人进行RNFL厚度测量,重复三次,取平均值.比较性别、眼别间及同一眼内上下方RNFL厚度的差别,对RNFL厚度的重复测量进行组内相关系数计算.结果 67例(123眼)正常人的平均RNFL厚度为:上方(70.30±6.76) μm,下方(67.35±6.77) μm,平均(56.87±4.53) μm;平均TSNIT标准差23.68±4.61;平均双眼对称值0.86±0.11.上方RNFL厚度与下方RNFL厚度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952,P=0.000).男女性别间TSNIT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左右眼间TSNIT参数比较,下方RNFL及TSNIT标准差有统计学差异(P=0.005,0.002),上方及平均RNFL无统计学差异(P=0.086,0.529).所有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均>0.5,其中上方、下方及平均RNFL厚度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均>0.8.结论 用激光偏振光扫描仪GDxVCC测量RNFL厚度的可重复性好,但年龄对GDxVCC测量RNFL厚度的影响仍应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晶晶;刘杏;葛坚;凌运兰;郑小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初步探索皮下应用HSA-Gd-DTPA的磁共振淋巴造影的正常磁共振表现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方法 健康新西兰兔10只,体重2.0~2.5 kg.仰卧位固定兔子,轴位和矢状位扫描双侧腘窝淋巴结.平扫序列包括T1WI、脂肪抑制T1WI和T2WI.增强扫描:平扫后双侧后肢趾蹼间隙各注射0.5 ml 0.20 mmol Gd/L的HSA-Gd-DTPA后第3、6、12、24和48 h行T1WI和T1WI FS扫描.相关参数与平扫时相同.测量增强前后淋巴结的信号强度并计算淋巴结的强化率(E%),用以绘制腘窝淋巴结的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结果 淋巴结平扫时呈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时淋巴结和淋巴管呈明显均匀强化.增强后第3小时,T1WI和T1WI FS像上腘窝淋巴结的E%分别为40.7%和42.8%,在第6小时,分别为75.6%和79.7%.大强化出现在第24小时,E%分别为215.4%和232.4%.至第48小时,腘窝淋巴结的E%仍接近100%.结论 皮下间隙应用HSA-Gd-DTPA 12~48 h内的MR淋巴造影可清晰显示淋巴结和淋巴管,有望用于淋巴系统疾病的影像评估.
作者:吴元魁;许乙凯;刘国清;贾铭;廖昕;陈卫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术前运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检测腹壁上、下血管对腹直肌肌皮瓣覆盖胸壁放射性溃疡的价值.方法 16例乳癌放疗术后胸壁放射性溃疡患者行胸部溃疡切除、腹直肌肌皮瓣转移术.术前用以CDFI探查双侧腹壁上、下动脉位置、走行,以二维超声检测双侧腹壁上、下动脉的管腔内径,同时以脉冲多普勒分段测血管收缩大血流速度.结果 16例32根腹壁上、下动脉均成功检测,腹壁上动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出现走行变异、管腔变窄等表现,并为手术证实.结论 术前使用彩色超声血管检查仪对腹壁上、下动脉主干及其肌皮穿支检测,有利于筛选手术适应证和选择肌皮瓣的血供类型,同时可指导肌皮瓣设计和确定术中腹直肌前鞘切开游离部位.
作者:胡晓娟;陈越秀;杜领娣;刘俭;宋慧锋;张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同层动态扫描技术诊断肝外胆管癌及胆管外浸润的价值,比较MSCT同层动态和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胆管癌病变性质及病变范围的诊断能力.方法 39例患者行MSCT同层动态扫描,MSCT MPR在MSCT同层动态扫描后立即进行,在同层动态和MPR图像上分别评价病灶强化特征,评价两种方法对梗阻的病因及有无动脉、门静脉和肝脏浸润的诊断能力,并进行同层动态扫描和MPR检查对比.结果 MSCT同层动态扫描诊断22例肝外胆管癌,MSCT MPR诊断18例肝外胆管癌,MSCT同层动态扫描与MSCT MPR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MSCT同层动态扫描对全部13例动脉、门静脉直接浸润均可诊断,MSCT MPR分别诊断5例动脉侵犯和9例门脉浸润,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肝外胆管癌动脉侵犯在80 s和120 s显示13例,门脉侵犯在120 s和200 s显示13例,肝脏侵犯在120 s和200 s时显示全部5例,MSCT同层动态扫描各时间段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肝外胆管癌梗阻的病因诊断,MSCT同层动态扫描不优于MSCT MPR;MSCT同层动态扫描对动脉、门静脉浸润显示能力高于MSCT MPR;肝外胆管癌动脉、门脉和肝脏侵犯分别在80~120 s、120~200 s及120~200 s显示佳.
作者:任克;徐克;王强;卢涛;杨明伟;韩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血流成像(CFI)测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方法的准确性,以确定一种简便而准确的方法.方法 利用CFI检测106例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基础状态和经静脉注射腺苷140 μg/(kgmin)达到大充血反应状态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血流,分别通过舒张期大峰值血流速度(PDV)、舒张期平均血流速度(MDV)和平均血流速度(APV)计算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储备(CFVR).与冠状动脉内多普勒(ICD)的测值相比较,分析CFI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CFI通过PDV、MDV和APV计算CFVR的测值与ICD测值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61x+1.32、y=0.71x+0.96和y=0.91x+0.33,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0.64和0.83(P<0.01).结论 CFI是一项准确测量CFVR的方法,通过MDV计算CFVR的测值准确且简洁、方便,可广泛用于临床.
作者:杨娅;李治安;Thomas BARTEL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临床上早期准确地检出血栓并加以治疗,对于降低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重要.采用特异性配体(包括抗体、受体蛋白等)与白蛋白或脂质体连接形成靶向超声造影剂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导向诊断和治疗方法.制备一种能与血栓靶向黏附的超声微泡以及寻找一种适当强度的超声能量来有效诱导增强超声空化作用是达到靶向诊断与助溶治疗的条件.
作者:夏红梅;高云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对妊娠11+0~14+6周正常胎儿心脏结构进行观察,获得该孕周内正常胎儿心脏的生理参数.方法 对100位孕妇在妊娠11+0~14+6周进行常规经腹超声检查,同时观察胎儿心脏各切面结构并进行测量.结果 胎儿心脏各切面显示率不同,四腔心显示率高,其次是动脉交叉,而动脉导管的显示率低.妊娠13周以后胎儿心脏结构超声可清晰显示.胎儿心脏周长、面积及各心室内径的增加与孕周有相关性,而心脏周长与胸廓周长比值,心脏面积与胸廓面积比值,左右心房比值以及房室率均相对衡定,与孕周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由于在妊娠13周以后胎儿心脏结构能够清晰显示,因此,可以将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间提前至妊娠中期的早期.主要筛查与四腔心切面相关的严重的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有利于胎儿严重先天性心脏畸形的早期诊断.
作者:钱敏;孙燕;吴青青;马庆;陈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胎儿心脏内强回声灶(EIF)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测正常孕妇的胎儿6694例,并与畸形胎儿或染色体异常胎儿EIF发生率进行比较,对胎儿EIF进行随访.结果 ①正常孕妇人群中胎儿EIF发生率为0.73%,与畸形胎儿或染色体异常胎儿EIF发生率1.61%,比较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②<35岁孕妇与≥35岁孕妇,其胎儿EIF发生率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发现单纯胎儿EIF而没有合并心内或其他畸形,EIF并没有太多的临床意义,仅能作为提示胎儿畸形或染色体异常的筛选线索.
作者:林惠通;李少辉;李伯义;吕国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Ⅱ型斑块的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妊娠相关蛋白酶-A(PAPP-A)和丙二醛化低密度脂蛋白(MDA-LDL)水平,从临床角度探讨斑块破裂的原因.方法 收集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85例,根据斑块形态,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即Ⅰ型病变(表面光滑)组(n=31),Ⅱ型病变(表面不规则)组(n=35)及Ⅲ型病变(长段不规则)组(n=19),冠脉造影正常的25例为对照组纳入研究.检测各组血浆PAPP-A、MDA-LDL、LDL、HDL.结果 Ⅱ型病变组平均血浆PAPP-A、MDA-LDL显著高于对照组、Ⅰ型病变组、Ⅲ型病变组(P均<0.01).Ⅱ型病变组血浆MDA-LDL与LDL、HDL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MDA-LDL与PAPP-A呈中度正相关(r=0.630, P<0.01).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斑块破裂的冠心病患者血浆PAPP-A 、MDA-LDL水平明显升高;MDA-LDL与与PAPP-A呈中度正相关,提示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加强均是导致斑块破裂的原因,且氧化应激可能通过诱导、加剧炎症反应或与炎症因子交互作用发挥其致斑块破裂作用.
作者:张志辉;李旭平;周胜华;祁述善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宫腔超声造影技术是指向子宫腔内注入造影剂使宫腔扩张、内膜分离后,在经阴道超声下观察子宫内膜及宫腔内病变情况,该技术能清晰显示宫腔内病变为弥漫性或局灶性以及局灶性病变的位置和特征,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综述宫腔超声造影的发展和操作过程及技术要领,重点讨论宫腔超声造影诊断宫腔内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介绍该技术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作者:苏娜;戴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明确急性脑缺血扩散张量成像DCav、Iso image、FA、RA值的动态变化.方法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分成四组:A组MCAO脑缺血1 h ( 3只),B组脑缺血1.5 h (3只),C组脑缺血3 h (3只),D组脑缺血6 h (3只).按照时间点行脑MR检查,测量病变和对侧相应区域Iso image 信号、DCav、FA、RA值.结果 脑缺血各观察时间点MRI显示患侧脑皮质和纹状体等皮质下结构DCav值降低至对侧的51%~67%,各向同性图像Iso显示明确的病侧异常高信号.在MCAO 1 h和1.5 h虽然患侧FA、RA测量值偏高,但与对侧不具备统计学差异.脑缺血3 h时患侧FA、RA值降低,与对侧差别有显著意义,此种现象持续至6 h.结论 急性脑缺血不同MR DTI参数随时间变化各异,联合应用能全面反映缺血组织病理生理状态.
作者:杨艳梅;冯晓源;倪建明;姚振威;蒋胜洪;于同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经阴道超声对异位妊娠氨甲蝶呤(MTX)治疗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106例经MTX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的经阴道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 异位妊娠囊内探及胎心及卵黄囊者均治疗失败.异位妊娠包块小于1.5 cm的病例均治疗成功.治疗成功组和治疗失败组在1.5 cm以上包块大小、包块表现形式、盆腔积液、低阻动脉血流的存在等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经阴道超声二维声像图表现对预测异位妊娠MTX治疗结果有一定价值,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预测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钟慧;姜玉新;程玉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回顾分析49例糖尿病 (DM)下肢动脉闭塞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表现,总结其声像图特征.方法 对49例下肢动脉闭塞的DM患者进行下肢动脉CDU常规检测.记录动脉闭塞的部位、范围和侧支动脉分布等声像图表现.结果 49例DM患者下肢动脉中有99条动脉闭塞.主要分布于胫前和胫后动脉,其中73%分布在胫前动脉(72/99),18%在胫后动脉(18/99).99条闭塞动脉中仅8%发生在股-腘动脉(8/99),而92%发生在小腿动脉(91/99).闭塞动脉的上游或下游均探及侧支动脉.结论 DM患者下肢动脉闭塞主要累及小腿动脉,且有广泛的侧支血管形成.CDU能准确地检测出闭塞动脉和侧支血管的部位和范围.
作者:张步林;朱家安;胡兵;冯亮;罗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CT门静脉成像(CTPV)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的形态学及侧支循环的血供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经胃镜证实的食管静脉曲张的CTPV表现,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的部位、程度,与胃镜进行对比;分析食管静脉曲张侧支循环的血供特点.结果 ①食管静脉曲张在CTPV上的范围及程度与胃镜有很好的相关性.②食管静脉曲张CTPV的部位分型与其侧支循环的血供特点关系密切.结论 CTPV对食管静脉曲张的特点有较好的显示,同时可显示其血供特点,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丽琴;贺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病灶直径≤4 cm)进行灌注扫描,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和时间-密度曲线(TDC).并可在时间-密度曲线基础上,测量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结节-动脉强化值比.结果 肺恶性结节的灌注参数、强化值和结节-动脉强化值比均高于肺良性结节,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炎性结节的强化值及结节-动脉强化值比(S/A)与恶性结节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结节、炎性结节、良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结论 结节动态对比增强CT提供了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并可用于无创性的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作者:丁毅;张镭;钱晓军;翟仁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直流脉冲电刺激在痛觉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 采用Medtronic全功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10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分别施加1倍痛阈、2倍痛阈、3倍痛阈三个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任务,同期采用GE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进行全脑fMRI扫描,应用功能性神经图像分析(AFNI)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以获得脑功能图像.结果 10名受试者的痛阈测定结果为1.17~2.12 mA,平均痛阈强度为1.75 mA.实验中所有受试者均顺利完成了各刺激任务,无受试者中途退出实验,数据处理后获得较为理想的脑功能激活图.结论 电刺激对于诱发痛觉的强度、频率等各项参数能够达到精确量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刺激方式,在痛觉的fMRI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微微;陈燕;郭晨光;王渊;刘海;鱼博浪;张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介导EGFP质粒转染大鼠视网膜的效率及可行性,为实现外源基因高效、定向的转移目的 奠定基础.方法 将30只Long-evans大鼠分为6组,第1组仅以0.5 W/cm2的超声波辐照大鼠眼球,第2组于尾静脉输入适当剂量的微泡造影剂,并立即以相同能量的超声波辐照大鼠眼球,第3组于尾静脉输入质粒,第4组于尾静脉输入质粒,并以超声辐照大鼠眼球,第5组于尾静脉输入质粒与微泡,第6组尾静脉输入质粒、微泡,并用超声辐照眼球.转染2周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EGFP表达情况.结果 超声微泡介导的EGFP质粒对大鼠视网膜的转染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一定能量和时间的超声波辐照,及适当浓度的微泡,对大鼠视网膜脉络膜无明显损伤.结论 利用低频率和一定能量的超声击碎携带EGFP质粒的超声微泡造影剂,能够有效地提高EGFP质粒在大鼠视网膜的转染效率.
作者:许燕;周希瑗;王志刚;李兴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1H-MRS技术,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脑内相关代谢物NAA、Cho及Cr的含量,用以判定ALS病人的上运动神经元(UMN)是否受累.方法 运用GE Signa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用点分辨波谱分析法(PRESS) 行2D多体素1H-MRS扫描,沿锥体束的走行方向,定量检测ALS病人与正常人各相关脑区内NAA、Cho及Cr的含量,计算出NAA/Cr及Cho/Cr的比值,并将其与反映上运动神经元(UMN)功能的大手指敲击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与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人相比,ALS病人的NAA/Cr比值在右侧大脑脚区、左侧内囊后肢前部及左侧中央后回处显著降低(P<0.05);②Cho/Cr比值在右侧内囊后肢后部、放射冠前、后部、中央前、后回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5);③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放射冠前部的NAA/Cr与左手的大手指敲击率显著相关,而放射冠后部的Cho/Cr与双手平均的大手指敲击率显著相关.结论 1H-MRS技术可以检测ALS病人相关脑区NAA/Cr及Cho/Cr比值与正常人存在显著差别,提示ALS病人脑内确实存在着神经元的变性或缺失,同时表明1H-MRS技术可客观、定量地反映UMN的功能.
作者:薛艳萍;翟仁友;谭可;顾华;张芳;张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术前经胸测量房间隔缺损大直径以及周缘情况;TTE法指导非体外循环经右胸ASD封堵术,评价封堵器牢固程度以及有无残余分流;术后即刻、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TTE观察封堵器位置及有无分流.结果 术前TTE测量ASD大直径为11~48 mm [(26.76±10.53) mm],封堵器大小为16~58 mm [(34.35±11.54) mm].除2例术后三天及术后1 h脱落改行直视修补术外,其余38例均一次封堵成功,成功率95%.应用此方法,缺损大直径大于30 mm的病例的疗效与小于30 mm的病例疗效无差别.结论 在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术前筛选病例、测量缺损大小、术中指导手术全过程以及术后追踪随访病例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殷哲煜;刘宏宇;张国伟;白云艳;刘宗泓;连杰;董晓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功能磁共振成像被广泛的应用于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中.本文主要介绍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语言障碍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同时阐述该技术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作者:陈东;刘晓加;文戈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