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魁;许乙凯;刘国清;贾铭;廖昕;陈卫国
目的 探讨腹膜恶性间皮瘤的超声表现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腹膜恶性间皮瘤的超声表现,并与8例腹膜转移癌及5例结核性腹膜炎声像图对比分析.结果 腹膜间皮瘤超声表现为腹膜弥漫或局限性增厚,腹膜上可见低回声小结节,部分患者腹水内见大量强回声分隔.腹膜转移癌及结核性腹膜炎声像图与其相似.结论 恶性间皮瘤的超声表现不具特异性,很难与腹膜转移癌及结核性腹膜炎相互鉴别,超声引导下对腹膜增厚区或腹膜可疑结节穿刺活检及腹腔镜腹膜活检是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作者:邵秋杰;秦桂莲;石文媛;王知力;李欣;韩治宇;梁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兔VX2肿瘤血管及其灌注的价值.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10只,用VX2瘤株种植于兔大腿股外侧浅肌层,2~3周后应用TomTec三维超声工作站采集肿瘤灰阶及彩色多普勒三维数据,计算肿瘤血管的容积指数(VI).处死荷瘤兔,取出肿瘤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分析VI与MVD、VEG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兔VX2肿瘤血管的三维彩色多普勒参数VI与免疫组化参数MVD及VEGF之间均呈线性正相关(r=0.9199,P<0.001;r=0.6871,P<0.05). 结论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敏感客观地反映肿瘤的血供,为在体无创性评价肿瘤血管及其灌注提供了一条新的功能成像方法.
作者:马小五;朱向明;李国杰;鲁柯兵;刘表虎;叶圣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同层动态扫描技术诊断肝外胆管癌及胆管外浸润的价值,比较MSCT同层动态和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胆管癌病变性质及病变范围的诊断能力.方法 39例患者行MSCT同层动态扫描,MSCT MPR在MSCT同层动态扫描后立即进行,在同层动态和MPR图像上分别评价病灶强化特征,评价两种方法对梗阻的病因及有无动脉、门静脉和肝脏浸润的诊断能力,并进行同层动态扫描和MPR检查对比.结果 MSCT同层动态扫描诊断22例肝外胆管癌,MSCT MPR诊断18例肝外胆管癌,MSCT同层动态扫描与MSCT MPR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MSCT同层动态扫描对全部13例动脉、门静脉直接浸润均可诊断,MSCT MPR分别诊断5例动脉侵犯和9例门脉浸润,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肝外胆管癌动脉侵犯在80 s和120 s显示13例,门脉侵犯在120 s和200 s显示13例,肝脏侵犯在120 s和200 s时显示全部5例,MSCT同层动态扫描各时间段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肝外胆管癌梗阻的病因诊断,MSCT同层动态扫描不优于MSCT MPR;MSCT同层动态扫描对动脉、门静脉浸润显示能力高于MSCT MPR;肝外胆管癌动脉、门脉和肝脏侵犯分别在80~120 s、120~200 s及120~200 s显示佳.
作者:任克;徐克;王强;卢涛;杨明伟;韩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顺磁性Fe3O4纳米微粒对肝细胞癌的显示能力.方法 利用化学共沉淀的方法制备纳米Fe3O4微粒,人白蛋白对纳米Fe3O4微粒进行表面修饰,制成超顺磁性Fe3O4纳米微粒(SPIO).18只BALB/C裸鼠种植型肝细胞癌模型,先后以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与SPIO增强扫描;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比较两者对微小肝癌灶的显示率.结果 在肿瘤直径<3 mm组,SPIO增强扫描显示率达92.3%,而Gd-DTPA检出率仅23.1%,二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 P<0.05).结论 SPIO对微小肝癌的显示能力优于Gd-DTPA,接近病理检查显示水平.
作者:容鹏飞;王维;何捍卫;周科朝;刘洪江;刘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对在线扫描扩散成像法下由患者运动和磁场不均匀引起的MR图像运动缺失现象进行修正和补偿.方法 首先检测运动缺失列,然后用相邻列对缺失列进行样条插值补偿,再提出改进算法,处理特殊的运动缺失情况.结果 实验证明,该算法能对MR图像运动缺失现象进行修正和补偿,对背景噪声很强的缺失图像也有补偿效果.结论 该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线扫描扩散成像法的图像质量.
作者:张泉;王广志;丁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获得肾动态显像法中国人的肾脏深度预测方程.方法 收集2004年12月-2005年4月间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共147例.于肾门水平,测定肾脏前后表面到后背体表皮肤的垂直距离,取其平均值,作为肾脏深度.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患者的CT肾脏深度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身高的关系,得出左右侧肾脏深度计算公式.14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得出回归方程,另一组用于验证方程,后用所有的病例得出终的肾脏深度计算公式.与目前应用的Tonnesen法使用Medcalc软件中的Bland-Altman法进行对比.结果 本研究发现对肾脏深度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是体重/身高和年龄,肾脏深度计算公式为:右肾深度(cm)=15.449×(体重/身高)+0.009637×年龄+0.782,左肾深度(cm)=16.772×(体重/身高)+0.01025×年龄+0.224(体重:kg,身高:cm).该方程优于Tonnesen法.结论 本研究选择成年中国人为研究对象,使用CT测定的肾脏深度作为参考值,得出国人肾脏深度的预测方程,其准确性优于目前应用的Tonnesen法.
作者:李乾;张春丽;付占立;王荣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对比脉冲序列技术及ACQ定量分析软件,对25例肾细胞癌患者共25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记录超声造影的峰值强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肾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比较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肾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平均为(139.21±17.22) dB;MVD值平均为36.39±10.56,肾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MVD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r=0.819, P<0.05).结论 肾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肿瘤内的血管生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用于术前评价肾细胞癌的血管生成状况.
作者:王知力;唐杰;李俊来;罗渝昆;安力春;徐建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常规增强扫描之后行DWI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西门子1.5T超导型MR扫描系统对86例颅内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先行常规T1WI、 T2WI及DWI(b=0、1000 s/mm2)横断面扫描,然后行常规增强T1WI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为0.1 mmol/kg,注药速度为1 ml/s,注入对比剂4 min后以相同的参数再行一次DWI扫描,将增强前后的DWI原始图像均输入工作站获得表观弥散系数图.分别计算出肿瘤强化实质区、坏死囊变区、脑梗死区、正常脑灰质区、正常脑白质区,正常神经核团区域增强前后的DWI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ADC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区域增强前、后SNR 、CNR及ADC值的差别.结果 正常脑组织DWI的SNR和ADC值于增强前后均无明显差别,P>0.05;增强前后肿瘤强化实质区、囊变坏死区、脑梗死DWI的SNR、CNR以及ADC值的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Gd-DTPA增强4 min后,正常脑组织和不同的病变组织的DWI(b=0、1000 s/mm2)SNR、CNR及ADC值无明显改变,常规Gd-DTPA增强4 min后行脑DWI(b=0、1000 s/mm2)扫描是可行的.
作者:廖伟华;王小宜;姜新雅;王润文;邓利猛;周高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磁共振增强减影方法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对增强前后T1加权图像行减影处理.在不同的解剖层面,随机选取120处异常强化柔脑膜在常规增强T1加权和减影图像中分别进行长度及相对信号强度测量,所获数据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评价并比较异常强化柔脑膜在减影图像与常规增强T1WI中的显示.结果 磁共振减影图像比常规增强T1WI显示异常强化柔脑膜更清晰、直观.减影图像显示异常强化柔脑膜多呈连续状,而常规增强T1加权图像大多呈断片状,2种成像方法显示异常强化柔脑膜的长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减影图像中异常强化柔脑膜信号强度相对比值明显高于常规增强T1WI,其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是一种能明显提高结脑异常强化柔脑膜显示率的简便方法,可为临床早期诊断结脑提供一个全新的诊断工具.
作者:李红;马林;苏家贵;何宝明;由昆;洪剑;赵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CT门静脉成像(CTPV)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的形态学及侧支循环的血供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经胃镜证实的食管静脉曲张的CTPV表现,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的部位、程度,与胃镜进行对比;分析食管静脉曲张侧支循环的血供特点.结果 ①食管静脉曲张在CTPV上的范围及程度与胃镜有很好的相关性.②食管静脉曲张CTPV的部位分型与其侧支循环的血供特点关系密切.结论 CTPV对食管静脉曲张的特点有较好的显示,同时可显示其血供特点,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丽琴;贺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福尔马林固定的小动物脑标本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中如何通过合适的放置方法减少由于磁化率效应诱导的解剖结构的几何变形.方法 运用3T 磁共振扫描仪和正交腕关节线圈,采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序列扫描猫、大鼠脑标本,观察何种放置方法获得的DTI图像相对于常规T2加权图像有小的几何变形.结果 将标本浸入装有溶液的容器的中央,用支架托起和丝网分别托起的猫和鼠脑标本DTI图像与常规T2图像比较没有明显的几何变形.结论 运用合适的放置方法可以获得理想的固定小动物脑标本DTI成像效果.
作者:李坤成;张帆;于春水;秦文;杨延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作为治疗非手术适应证原发性小肝癌(SHCC)的临床疗效.方法 53例≤3 cm的HCC行超声引导下RFA,肿瘤平均大小2.5 cm,同期行手术切除治疗的34例<3 cm的HCC作为对照组.肿瘤平均大小2.6 cm.回顾性分析RFA组与手术切除组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及生存率.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分析两组间数值的差异性,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病例的生存率.结果 平均生存时间RFA组为(54.9±3.8)个月,手术组为(55.6±5.0)个月;1、2、3、4年总生存率RFA组分别为95.9%、87.0%、74.5%和61.9%,手术组为94.1%、87.8%、75.3%和70.7%(P=0.743);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RFA组82.8%、70.1%、57.5%,手术组85.1%、69.7%、57.1%;二者间均无明显差异(P=0.935).RFA组3年以上总生存率较手术组略低;RFA组局部复发率为4.8%(4/84灶).结论 RFA因用时短、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成为非手术适应证的SHCC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并可获得接近手术治疗的生存率.
作者:高文;陈敏华;严昆;杨薇;孙谊;邢宝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术前经胸测量房间隔缺损大直径以及周缘情况;TTE法指导非体外循环经右胸ASD封堵术,评价封堵器牢固程度以及有无残余分流;术后即刻、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TTE观察封堵器位置及有无分流.结果 术前TTE测量ASD大直径为11~48 mm [(26.76±10.53) mm],封堵器大小为16~58 mm [(34.35±11.54) mm].除2例术后三天及术后1 h脱落改行直视修补术外,其余38例均一次封堵成功,成功率95%.应用此方法,缺损大直径大于30 mm的病例的疗效与小于30 mm的病例疗效无差别.结论 在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术前筛选病例、测量缺损大小、术中指导手术全过程以及术后追踪随访病例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殷哲煜;刘宏宇;张国伟;白云艳;刘宗泓;连杰;董晓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直流脉冲电刺激在痛觉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 采用Medtronic全功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10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分别施加1倍痛阈、2倍痛阈、3倍痛阈三个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任务,同期采用GE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进行全脑fMRI扫描,应用功能性神经图像分析(AFNI)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以获得脑功能图像.结果 10名受试者的痛阈测定结果为1.17~2.12 mA,平均痛阈强度为1.75 mA.实验中所有受试者均顺利完成了各刺激任务,无受试者中途退出实验,数据处理后获得较为理想的脑功能激活图.结论 电刺激对于诱发痛觉的强度、频率等各项参数能够达到精确量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刺激方式,在痛觉的fMRI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微微;陈燕;郭晨光;王渊;刘海;鱼博浪;张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国产下腔静脉滤器(IVCF)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8月,82例下肢DVT患者施行了国产IVCF置入术.IVCF置入后行经导管尿激酶溶栓、髂静脉球囊扩张或/和支架置入治疗,经右颈内静脉途径行IVCF取出术.结果 共置入82个IVCF,技术成功率100%,无复发性肺栓塞,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4%.70例患者将国产IVCF取出,IVCF平均留置时间为(11.9±9.5)天;12例患者IVCF为永久性留置,随访3~48个月,IVCF无移位及血栓形成.结论 国产IVCF能安全、有效预防肺栓塞,国产IVCF置入术是治疗下肢DVT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张庆桥;祖茂衡;徐浩;顾玉明;李国均;魏宁;许伟;刘洪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病灶直径≤4 cm)进行灌注扫描,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和时间-密度曲线(TDC).并可在时间-密度曲线基础上,测量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结节-动脉强化值比.结果 肺恶性结节的灌注参数、强化值和结节-动脉强化值比均高于肺良性结节,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炎性结节的强化值及结节-动脉强化值比(S/A)与恶性结节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结节、炎性结节、良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结论 结节动态对比增强CT提供了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并可用于无创性的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作者:丁毅;张镭;钱晓军;翟仁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3-氨基苯甲酰胺(3-AB)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起始部结扎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AB干预组(n=14)和空白对照组(n=12).另设同期假手术大鼠(n=10)作为正常对照.3-AB治疗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的左室前壁舒张末期厚度(LVAWd)明显变薄(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容积(EDV)显著增加(P<0.01);左室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1);心尖四腔左室侧壁及后间隔二尖瓣环、左室长轴观前间隔及后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速度显著下降(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以上各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结合常规高频超声心动图能无创定量评价3-AB有效抑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改善左室收缩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曼;谢明星;王黄恺;杨崇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MRI表现与病理学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MRI表现,病理表现分别按肿瘤实质成分、血管成分、玻璃样变成分及肿瘤实质/间质比例分级,运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肿瘤的大径与其T1WI及T2WI信号的均匀性相关(r=0.459, P<0.05);肿瘤实质/间质比例分级与延迟期信号强度成负相关(r=-0.508, P<0.05);其他各病理学表现与MRI征象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MRI可反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部分病理学特征.
作者:陈雁;欧阳汉;张洵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临床上早期准确地检出血栓并加以治疗,对于降低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重要.采用特异性配体(包括抗体、受体蛋白等)与白蛋白或脂质体连接形成靶向超声造影剂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导向诊断和治疗方法.制备一种能与血栓靶向黏附的超声微泡以及寻找一种适当强度的超声能量来有效诱导增强超声空化作用是达到靶向诊断与助溶治疗的条件.
作者:夏红梅;高云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功能磁共振成像被广泛的应用于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中.本文主要介绍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语言障碍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同时阐述该技术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作者:陈东;刘晓加;文戈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