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3-AB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王曼;谢明星;王黄恺;杨崇哲

关键词: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心肌梗死, 3-氨基苯甲酰胺, 大鼠, 左室收缩功能
摘要: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3-氨基苯甲酰胺(3-AB)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起始部结扎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AB干预组(n=14)和空白对照组(n=12).另设同期假手术大鼠(n=10)作为正常对照.3-AB治疗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的左室前壁舒张末期厚度(LVAWd)明显变薄(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容积(EDV)显著增加(P<0.01);左室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1);心尖四腔左室侧壁及后间隔二尖瓣环、左室长轴观前间隔及后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速度显著下降(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以上各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结合常规高频超声心动图能无创定量评价3-AB有效抑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改善左室收缩功能的作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常规Gd-DTPA增强后脑DWI检查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常规增强扫描之后行DWI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西门子1.5T超导型MR扫描系统对86例颅内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先行常规T1WI、 T2WI及DWI(b=0、1000 s/mm2)横断面扫描,然后行常规增强T1WI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为0.1 mmol/kg,注药速度为1 ml/s,注入对比剂4 min后以相同的参数再行一次DWI扫描,将增强前后的DWI原始图像均输入工作站获得表观弥散系数图.分别计算出肿瘤强化实质区、坏死囊变区、脑梗死区、正常脑灰质区、正常脑白质区,正常神经核团区域增强前后的DWI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ADC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区域增强前、后SNR 、CNR及ADC值的差别.结果 正常脑组织DWI的SNR和ADC值于增强前后均无明显差别,P>0.05;增强前后肿瘤强化实质区、囊变坏死区、脑梗死DWI的SNR、CNR以及ADC值的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Gd-DTPA增强4 min后,正常脑组织和不同的病变组织的DWI(b=0、1000 s/mm2)SNR、CNR及ADC值无明显改变,常规Gd-DTPA增强4 min后行脑DWI(b=0、1000 s/mm2)扫描是可行的.

    作者:廖伟华;王小宜;姜新雅;王润文;邓利猛;周高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语言障碍研究中的应用

    功能磁共振成像被广泛的应用于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中.本文主要介绍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语言障碍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同时阐述该技术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作者:陈东;刘晓加;文戈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血流成像测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与冠状动脉内多普勒的对照分析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血流成像(CFI)测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方法的准确性,以确定一种简便而准确的方法.方法 利用CFI检测106例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基础状态和经静脉注射腺苷140 μg/(kgmin)达到大充血反应状态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血流,分别通过舒张期大峰值血流速度(PDV)、舒张期平均血流速度(MDV)和平均血流速度(APV)计算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储备(CFVR).与冠状动脉内多普勒(ICD)的测值相比较,分析CFI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CFI通过PDV、MDV和APV计算CFVR的测值与ICD测值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61x+1.32、y=0.71x+0.96和y=0.91x+0.33,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0.64和0.83(P<0.01).结论 CFI是一项准确测量CFVR的方法,通过MDV计算CFVR的测值准确且简洁、方便,可广泛用于临床.

    作者:杨娅;李治安;Thomas BARTEL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磁共振图像运动缺失修正算法研究

    目的 对在线扫描扩散成像法下由患者运动和磁场不均匀引起的MR图像运动缺失现象进行修正和补偿.方法 首先检测运动缺失列,然后用相邻列对缺失列进行样条插值补偿,再提出改进算法,处理特殊的运动缺失情况.结果 实验证明,该算法能对MR图像运动缺失现象进行修正和补偿,对背景噪声很强的缺失图像也有补偿效果.结论 该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线扫描扩散成像法的图像质量.

    作者:张泉;王广志;丁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肾细胞癌超声造影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对比脉冲序列技术及ACQ定量分析软件,对25例肾细胞癌患者共25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记录超声造影的峰值强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肾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比较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肾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平均为(139.21±17.22) dB;MVD值平均为36.39±10.56,肾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MVD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r=0.819, P<0.05).结论 肾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肿瘤内的血管生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用于术前评价肾细胞癌的血管生成状况.

    作者:王知力;唐杰;李俊来;罗渝昆;安力春;徐建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剂微泡动力学模型的对比研究

    目的 从现有的模型中选出一种造影剂微泡动力学方程,利用它能较好的为造影剂的设计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参数.方法 将三种典型的动力学模型,即修正Herring、Allen和Hoff模型,应用于造影剂Optison,并通过与实验结果作比较,分析各个模型对造影剂在二次谐波方面的预测能力,从而对模型描述微泡非线性振动的能力做出评价.结果 入射超声的驱动频率为4 MHz,驱动压在0.4~2.0 MPa间变化时,随着声压的增大,Allen模型计算的二次谐波越来越接近于实验结果,Hoff模型对二次谐波的仿真结果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与实验结果为接近.结论 Hoff模型更适合描述造影剂微泡的非线性振动,该模型可为造影剂的设计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参数.

    作者:李飞;谢理哲;李德玉;汪天富;林江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经阴道超声对异位妊娠单剂量氨甲喋呤治疗结果的预测价值

    目的 研究经阴道超声对异位妊娠氨甲蝶呤(MTX)治疗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106例经MTX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的经阴道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 异位妊娠囊内探及胎心及卵黄囊者均治疗失败.异位妊娠包块小于1.5 cm的病例均治疗成功.治疗成功组和治疗失败组在1.5 cm以上包块大小、包块表现形式、盆腔积液、低阻动脉血流的存在等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经阴道超声二维声像图表现对预测异位妊娠MTX治疗结果有一定价值,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预测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钟慧;姜玉新;程玉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运用

    目的 评价磁共振增强减影方法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对增强前后T1加权图像行减影处理.在不同的解剖层面,随机选取120处异常强化柔脑膜在常规增强T1加权和减影图像中分别进行长度及相对信号强度测量,所获数据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评价并比较异常强化柔脑膜在减影图像与常规增强T1WI中的显示.结果 磁共振减影图像比常规增强T1WI显示异常强化柔脑膜更清晰、直观.减影图像显示异常强化柔脑膜多呈连续状,而常规增强T1加权图像大多呈断片状,2种成像方法显示异常强化柔脑膜的长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减影图像中异常强化柔脑膜信号强度相对比值明显高于常规增强T1WI,其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是一种能明显提高结脑异常强化柔脑膜显示率的简便方法,可为临床早期诊断结脑提供一个全新的诊断工具.

    作者:李红;马林;苏家贵;何宝明;由昆;洪剑;赵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脑内病变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目的 采用1H-MRS技术,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脑内相关代谢物NAA、Cho及Cr的含量,用以判定ALS病人的上运动神经元(UMN)是否受累.方法 运用GE Signa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用点分辨波谱分析法(PRESS) 行2D多体素1H-MRS扫描,沿锥体束的走行方向,定量检测ALS病人与正常人各相关脑区内NAA、Cho及Cr的含量,计算出NAA/Cr及Cho/Cr的比值,并将其与反映上运动神经元(UMN)功能的大手指敲击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与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人相比,ALS病人的NAA/Cr比值在右侧大脑脚区、左侧内囊后肢前部及左侧中央后回处显著降低(P<0.05);②Cho/Cr比值在右侧内囊后肢后部、放射冠前、后部、中央前、后回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5);③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放射冠前部的NAA/Cr与左手的大手指敲击率显著相关,而放射冠后部的Cho/Cr与双手平均的大手指敲击率显著相关.结论 1H-MRS技术可以检测ALS病人相关脑区NAA/Cr及Cho/Cr比值与正常人存在显著差别,提示ALS病人脑内确实存在着神经元的变性或缺失,同时表明1H-MRS技术可客观、定量地反映UMN的功能.

    作者:薛艳萍;翟仁友;谭可;顾华;张芳;张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基于自动策略的脑图像分割

    目的 脑图像分割在外科手术规划和脑疾病诊断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脑图像分割的自动策略成为一种需要.方法 通过各向异性滤波,统计阈值分割,数学形态学滤波,和基于模糊连接算法对脑图像进行自动分割.结果 实验表明这种分割策略能取得良好的分割结果.结论 本文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地完成脑图像的自动分割工作.

    作者:曹会志;罗述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高频超声在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修复胸壁放射性溃疡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术前运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检测腹壁上、下血管对腹直肌肌皮瓣覆盖胸壁放射性溃疡的价值.方法 16例乳癌放疗术后胸壁放射性溃疡患者行胸部溃疡切除、腹直肌肌皮瓣转移术.术前用以CDFI探查双侧腹壁上、下动脉位置、走行,以二维超声检测双侧腹壁上、下动脉的管腔内径,同时以脉冲多普勒分段测血管收缩大血流速度.结果 16例32根腹壁上、下动脉均成功检测,腹壁上动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出现走行变异、管腔变窄等表现,并为手术证实.结论 术前使用彩色超声血管检查仪对腹壁上、下动脉主干及其肌皮穿支检测,有利于筛选手术适应证和选择肌皮瓣的血供类型,同时可指导肌皮瓣设计和确定术中腹直肌前鞘切开游离部位.

    作者:胡晓娟;陈越秀;杜领娣;刘俭;宋慧锋;张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宫腔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宫腔超声造影技术是指向子宫腔内注入造影剂使宫腔扩张、内膜分离后,在经阴道超声下观察子宫内膜及宫腔内病变情况,该技术能清晰显示宫腔内病变为弥漫性或局灶性以及局灶性病变的位置和特征,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综述宫腔超声造影的发展和操作过程及技术要领,重点讨论宫腔超声造影诊断宫腔内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介绍该技术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作者:苏娜;戴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肾动态显像法计算中国人肾脏深度

    目的 获得肾动态显像法中国人的肾脏深度预测方程.方法 收集2004年12月-2005年4月间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共147例.于肾门水平,测定肾脏前后表面到后背体表皮肤的垂直距离,取其平均值,作为肾脏深度.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患者的CT肾脏深度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身高的关系,得出左右侧肾脏深度计算公式.14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得出回归方程,另一组用于验证方程,后用所有的病例得出终的肾脏深度计算公式.与目前应用的Tonnesen法使用Medcalc软件中的Bland-Altman法进行对比.结果 本研究发现对肾脏深度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是体重/身高和年龄,肾脏深度计算公式为:右肾深度(cm)=15.449×(体重/身高)+0.009637×年龄+0.782,左肾深度(cm)=16.772×(体重/身高)+0.01025×年龄+0.224(体重:kg,身高:cm).该方程优于Tonnesen法.结论 本研究选择成年中国人为研究对象,使用CT测定的肾脏深度作为参考值,得出国人肾脏深度的预测方程,其准确性优于目前应用的Tonnesen法.

    作者:李乾;张春丽;付占立;王荣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大鼠急性脑缺血扩散张量成像各参数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明确急性脑缺血扩散张量成像DCav、Iso image、FA、RA值的动态变化.方法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分成四组:A组MCAO脑缺血1 h ( 3只),B组脑缺血1.5 h (3只),C组脑缺血3 h (3只),D组脑缺血6 h (3只).按照时间点行脑MR检查,测量病变和对侧相应区域Iso image 信号、DCav、FA、RA值.结果 脑缺血各观察时间点MRI显示患侧脑皮质和纹状体等皮质下结构DCav值降低至对侧的51%~67%,各向同性图像Iso显示明确的病侧异常高信号.在MCAO 1 h和1.5 h虽然患侧FA、RA测量值偏高,但与对侧不具备统计学差异.脑缺血3 h时患侧FA、RA值降低,与对侧差别有显著意义,此种现象持续至6 h.结论 急性脑缺血不同MR DTI参数随时间变化各异,联合应用能全面反映缺血组织病理生理状态.

    作者:杨艳梅;冯晓源;倪建明;姚振威;蒋胜洪;于同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结合MPR技术诊断肝外胆管癌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同层动态扫描技术诊断肝外胆管癌及胆管外浸润的价值,比较MSCT同层动态和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胆管癌病变性质及病变范围的诊断能力.方法 39例患者行MSCT同层动态扫描,MSCT MPR在MSCT同层动态扫描后立即进行,在同层动态和MPR图像上分别评价病灶强化特征,评价两种方法对梗阻的病因及有无动脉、门静脉和肝脏浸润的诊断能力,并进行同层动态扫描和MPR检查对比.结果 MSCT同层动态扫描诊断22例肝外胆管癌,MSCT MPR诊断18例肝外胆管癌,MSCT同层动态扫描与MSCT MPR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MSCT同层动态扫描对全部13例动脉、门静脉直接浸润均可诊断,MSCT MPR分别诊断5例动脉侵犯和9例门脉浸润,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肝外胆管癌动脉侵犯在80 s和120 s显示13例,门脉侵犯在120 s和200 s显示13例,肝脏侵犯在120 s和200 s时显示全部5例,MSCT同层动态扫描各时间段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肝外胆管癌梗阻的病因诊断,MSCT同层动态扫描不优于MSCT MPR;MSCT同层动态扫描对动脉、门静脉浸润显示能力高于MSCT MPR;肝外胆管癌动脉、门脉和肝脏侵犯分别在80~120 s、120~200 s及120~200 s显示佳.

    作者:任克;徐克;王强;卢涛;杨明伟;韩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食管静脉曲张侧支循环的CT门静脉成像研究

    目的 应用CT门静脉成像(CTPV)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的形态学及侧支循环的血供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经胃镜证实的食管静脉曲张的CTPV表现,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的部位、程度,与胃镜进行对比;分析食管静脉曲张侧支循环的血供特点.结果 ①食管静脉曲张在CTPV上的范围及程度与胃镜有很好的相关性.②食管静脉曲张CTPV的部位分型与其侧支循环的血供特点关系密切.结论 CTPV对食管静脉曲张的特点有较好的显示,同时可显示其血供特点,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丽琴;贺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应变率成像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早期2型糖尿病兔左室心肌运动及功能

    目的 探讨超声应变率成像(SRI)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早期2型糖尿病兔左室心肌运动及功能的价值.方法 通过静脉注射致病剂量链脲左菌素(STZ),诱发兔高血糖,制备2型糖尿病兔模型;应用SRI技术,分别观测正常兔(NC组,8只)、糖尿病兔(DM组,13只)左室心肌不同节段的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PSV)、平均峰值应变率(PSSR)和平均峰值应变(PS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应用RT3DE检测左心射血分数(EF).应用脉冲多普勒测量二尖瓣血流速度(Ea、Aa)并计算Ea/Aa值.结果 DM组各节段收缩期V、SR、S、SRe与NC组相应节段相比明显减低(P<0.05);同时,DM组左心收缩、舒张功能较NC组减低(P<0.05);DM组SRe值与Ea/Aa值之间密切相关(r=0.93, 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兔早期即出现心肌运动及功能异常;应变率及实时三维成像能直观、无创地定量评价兔局部心肌功能及整体心功能.

    作者:张立敏;刘伟;任卫东;马春燕;吉日;陈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异位妊娠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探讨了不同类型异位妊娠(EP)的超声表现和鉴别诊断,其中着重讨论了卵巢黄体囊肿与异位妊娠孕囊的鉴别诊断;宫腔及内膜超声表现预测异位妊娠的价值.探讨了各种超声新技术的比较优势,结果经阴道超声(TVS)结合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PI)被认为是诊断异位妊娠特异且敏感的方法,三维、四维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则更多应用于罕见部位的妊娠诊断,被认为较传统的二维超声更具优势.

    作者:胡蓉;向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皮下应用HSA-Gd-DTPA的磁共振淋巴造影初步研究

    目的 初步探索皮下应用HSA-Gd-DTPA的磁共振淋巴造影的正常磁共振表现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方法 健康新西兰兔10只,体重2.0~2.5 kg.仰卧位固定兔子,轴位和矢状位扫描双侧腘窝淋巴结.平扫序列包括T1WI、脂肪抑制T1WI和T2WI.增强扫描:平扫后双侧后肢趾蹼间隙各注射0.5 ml 0.20 mmol Gd/L的HSA-Gd-DTPA后第3、6、12、24和48 h行T1WI和T1WI FS扫描.相关参数与平扫时相同.测量增强前后淋巴结的信号强度并计算淋巴结的强化率(E%),用以绘制腘窝淋巴结的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结果 淋巴结平扫时呈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时淋巴结和淋巴管呈明显均匀强化.增强后第3小时,T1WI和T1WI FS像上腘窝淋巴结的E%分别为40.7%和42.8%,在第6小时,分别为75.6%和79.7%.大强化出现在第24小时,E%分别为215.4%和232.4%.至第48小时,腘窝淋巴结的E%仍接近100%.结论 皮下间隙应用HSA-Gd-DTPA 12~48 h内的MR淋巴造影可清晰显示淋巴结和淋巴管,有望用于淋巴系统疾病的影像评估.

    作者:吴元魁;许乙凯;刘国清;贾铭;廖昕;陈卫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病灶直径≤4 cm)进行灌注扫描,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和时间-密度曲线(TDC).并可在时间-密度曲线基础上,测量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结节-动脉强化值比.结果 肺恶性结节的灌注参数、强化值和结节-动脉强化值比均高于肺良性结节,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炎性结节的强化值及结节-动脉强化值比(S/A)与恶性结节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结节、炎性结节、良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结论 结节动态对比增强CT提供了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并可用于无创性的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作者:丁毅;张镭;钱晓军;翟仁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