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膜恶性间皮瘤的超声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邵秋杰;秦桂莲;石文媛;王知力;李欣;韩治宇;梁萍

关键词:腹膜恶性间皮瘤, 超声检查, 诊断显像
摘要:目的 探讨腹膜恶性间皮瘤的超声表现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腹膜恶性间皮瘤的超声表现,并与8例腹膜转移癌及5例结核性腹膜炎声像图对比分析.结果 腹膜间皮瘤超声表现为腹膜弥漫或局限性增厚,腹膜上可见低回声小结节,部分患者腹水内见大量强回声分隔.腹膜转移癌及结核性腹膜炎声像图与其相似.结论 恶性间皮瘤的超声表现不具特异性,很难与腹膜转移癌及结核性腹膜炎相互鉴别,超声引导下对腹膜增厚区或腹膜可疑结节穿刺活检及腹腔镜腹膜活检是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3-AB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3-氨基苯甲酰胺(3-AB)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起始部结扎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AB干预组(n=14)和空白对照组(n=12).另设同期假手术大鼠(n=10)作为正常对照.3-AB治疗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的左室前壁舒张末期厚度(LVAWd)明显变薄(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容积(EDV)显著增加(P<0.01);左室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1);心尖四腔左室侧壁及后间隔二尖瓣环、左室长轴观前间隔及后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速度显著下降(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以上各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结合常规高频超声心动图能无创定量评价3-AB有效抑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改善左室收缩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曼;谢明星;王黄恺;杨崇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治疗非手术适应证小肝癌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作为治疗非手术适应证原发性小肝癌(SHCC)的临床疗效.方法 53例≤3 cm的HCC行超声引导下RFA,肿瘤平均大小2.5 cm,同期行手术切除治疗的34例<3 cm的HCC作为对照组.肿瘤平均大小2.6 cm.回顾性分析RFA组与手术切除组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及生存率.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分析两组间数值的差异性,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病例的生存率.结果 平均生存时间RFA组为(54.9±3.8)个月,手术组为(55.6±5.0)个月;1、2、3、4年总生存率RFA组分别为95.9%、87.0%、74.5%和61.9%,手术组为94.1%、87.8%、75.3%和70.7%(P=0.743);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RFA组82.8%、70.1%、57.5%,手术组85.1%、69.7%、57.1%;二者间均无明显差异(P=0.935).RFA组3年以上总生存率较手术组略低;RFA组局部复发率为4.8%(4/84灶).结论 RFA因用时短、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成为非手术适应证的SHCC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并可获得接近手术治疗的生存率.

    作者:高文;陈敏华;严昆;杨薇;孙谊;邢宝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肾细胞癌超声造影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对比脉冲序列技术及ACQ定量分析软件,对25例肾细胞癌患者共25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记录超声造影的峰值强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肾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比较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肾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平均为(139.21±17.22) dB;MVD值平均为36.39±10.56,肾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MVD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r=0.819, P<0.05).结论 肾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肿瘤内的血管生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用于术前评价肾细胞癌的血管生成状况.

    作者:王知力;唐杰;李俊来;罗渝昆;安力春;徐建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固定小动物脑标本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中磁化率伪影的控制

    目的 探讨福尔马林固定的小动物脑标本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中如何通过合适的放置方法减少由于磁化率效应诱导的解剖结构的几何变形.方法 运用3T 磁共振扫描仪和正交腕关节线圈,采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序列扫描猫、大鼠脑标本,观察何种放置方法获得的DTI图像相对于常规T2加权图像有小的几何变形.结果 将标本浸入装有溶液的容器的中央,用支架托起和丝网分别托起的猫和鼠脑标本DTI图像与常规T2图像比较没有明显的几何变形.结论 运用合适的放置方法可以获得理想的固定小动物脑标本DTI成像效果.

    作者:李坤成;张帆;于春水;秦文;杨延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基于自动策略的脑图像分割

    目的 脑图像分割在外科手术规划和脑疾病诊断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脑图像分割的自动策略成为一种需要.方法 通过各向异性滤波,统计阈值分割,数学形态学滤波,和基于模糊连接算法对脑图像进行自动分割.结果 实验表明这种分割策略能取得良好的分割结果.结论 本文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地完成脑图像的自动分割工作.

    作者:曹会志;罗述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语言障碍研究中的应用

    功能磁共振成像被广泛的应用于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中.本文主要介绍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语言障碍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同时阐述该技术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作者:陈东;刘晓加;文戈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大鼠急性脑缺血扩散张量成像各参数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明确急性脑缺血扩散张量成像DCav、Iso image、FA、RA值的动态变化.方法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分成四组:A组MCAO脑缺血1 h ( 3只),B组脑缺血1.5 h (3只),C组脑缺血3 h (3只),D组脑缺血6 h (3只).按照时间点行脑MR检查,测量病变和对侧相应区域Iso image 信号、DCav、FA、RA值.结果 脑缺血各观察时间点MRI显示患侧脑皮质和纹状体等皮质下结构DCav值降低至对侧的51%~67%,各向同性图像Iso显示明确的病侧异常高信号.在MCAO 1 h和1.5 h虽然患侧FA、RA测量值偏高,但与对侧不具备统计学差异.脑缺血3 h时患侧FA、RA值降低,与对侧差别有显著意义,此种现象持续至6 h.结论 急性脑缺血不同MR DTI参数随时间变化各异,联合应用能全面反映缺血组织病理生理状态.

    作者:杨艳梅;冯晓源;倪建明;姚振威;蒋胜洪;于同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应变率成像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早期2型糖尿病兔左室心肌运动及功能

    目的 探讨超声应变率成像(SRI)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早期2型糖尿病兔左室心肌运动及功能的价值.方法 通过静脉注射致病剂量链脲左菌素(STZ),诱发兔高血糖,制备2型糖尿病兔模型;应用SRI技术,分别观测正常兔(NC组,8只)、糖尿病兔(DM组,13只)左室心肌不同节段的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PSV)、平均峰值应变率(PSSR)和平均峰值应变(PS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应用RT3DE检测左心射血分数(EF).应用脉冲多普勒测量二尖瓣血流速度(Ea、Aa)并计算Ea/Aa值.结果 DM组各节段收缩期V、SR、S、SRe与NC组相应节段相比明显减低(P<0.05);同时,DM组左心收缩、舒张功能较NC组减低(P<0.05);DM组SRe值与Ea/Aa值之间密切相关(r=0.93, 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兔早期即出现心肌运动及功能异常;应变率及实时三维成像能直观、无创地定量评价兔局部心肌功能及整体心功能.

    作者:张立敏;刘伟;任卫东;马春燕;吉日;陈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病灶直径≤4 cm)进行灌注扫描,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和时间-密度曲线(TDC).并可在时间-密度曲线基础上,测量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结节-动脉强化值比.结果 肺恶性结节的灌注参数、强化值和结节-动脉强化值比均高于肺良性结节,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炎性结节的强化值及结节-动脉强化值比(S/A)与恶性结节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结节、炎性结节、良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结论 结节动态对比增强CT提供了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并可用于无创性的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作者:丁毅;张镭;钱晓军;翟仁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斑块形态与妊娠相关蛋白酶-A、丙二醛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关系

    目的 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Ⅱ型斑块的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妊娠相关蛋白酶-A(PAPP-A)和丙二醛化低密度脂蛋白(MDA-LDL)水平,从临床角度探讨斑块破裂的原因.方法 收集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85例,根据斑块形态,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即Ⅰ型病变(表面光滑)组(n=31),Ⅱ型病变(表面不规则)组(n=35)及Ⅲ型病变(长段不规则)组(n=19),冠脉造影正常的25例为对照组纳入研究.检测各组血浆PAPP-A、MDA-LDL、LDL、HDL.结果 Ⅱ型病变组平均血浆PAPP-A、MDA-LDL显著高于对照组、Ⅰ型病变组、Ⅲ型病变组(P均<0.01).Ⅱ型病变组血浆MDA-LDL与LDL、HDL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MDA-LDL与PAPP-A呈中度正相关(r=0.630, P<0.01).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斑块破裂的冠心病患者血浆PAPP-A 、MDA-LDL水平明显升高;MDA-LDL与与PAPP-A呈中度正相关,提示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加强均是导致斑块破裂的原因,且氧化应激可能通过诱导、加剧炎症反应或与炎症因子交互作用发挥其致斑块破裂作用.

    作者:张志辉;李旭平;周胜华;祁述善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兔VX2肿瘤的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兔VX2肿瘤血管及其灌注的价值.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10只,用VX2瘤株种植于兔大腿股外侧浅肌层,2~3周后应用TomTec三维超声工作站采集肿瘤灰阶及彩色多普勒三维数据,计算肿瘤血管的容积指数(VI).处死荷瘤兔,取出肿瘤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分析VI与MVD、VEG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兔VX2肿瘤血管的三维彩色多普勒参数VI与免疫组化参数MVD及VEGF之间均呈线性正相关(r=0.9199,P<0.001;r=0.6871,P<0.05). 结论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敏感客观地反映肿瘤的血供,为在体无创性评价肿瘤血管及其灌注提供了一条新的功能成像方法.

    作者:马小五;朱向明;李国杰;鲁柯兵;刘表虎;叶圣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皮下应用HSA-Gd-DTPA的磁共振淋巴造影初步研究

    目的 初步探索皮下应用HSA-Gd-DTPA的磁共振淋巴造影的正常磁共振表现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方法 健康新西兰兔10只,体重2.0~2.5 kg.仰卧位固定兔子,轴位和矢状位扫描双侧腘窝淋巴结.平扫序列包括T1WI、脂肪抑制T1WI和T2WI.增强扫描:平扫后双侧后肢趾蹼间隙各注射0.5 ml 0.20 mmol Gd/L的HSA-Gd-DTPA后第3、6、12、24和48 h行T1WI和T1WI FS扫描.相关参数与平扫时相同.测量增强前后淋巴结的信号强度并计算淋巴结的强化率(E%),用以绘制腘窝淋巴结的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结果 淋巴结平扫时呈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时淋巴结和淋巴管呈明显均匀强化.增强后第3小时,T1WI和T1WI FS像上腘窝淋巴结的E%分别为40.7%和42.8%,在第6小时,分别为75.6%和79.7%.大强化出现在第24小时,E%分别为215.4%和232.4%.至第48小时,腘窝淋巴结的E%仍接近100%.结论 皮下间隙应用HSA-Gd-DTPA 12~48 h内的MR淋巴造影可清晰显示淋巴结和淋巴管,有望用于淋巴系统疾病的影像评估.

    作者:吴元魁;许乙凯;刘国清;贾铭;廖昕;陈卫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激光偏振光扫描仪测量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初步研究

    目的 评价激光偏振光扫描仪GDxVCC在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测量的可重复性,初步确定GDxVCC测量RNFL厚度的正常值.方法 用激光偏振光扫描仪GDxVCC对67例(123眼)正常人进行RNFL厚度测量,重复三次,取平均值.比较性别、眼别间及同一眼内上下方RNFL厚度的差别,对RNFL厚度的重复测量进行组内相关系数计算.结果 67例(123眼)正常人的平均RNFL厚度为:上方(70.30±6.76) μm,下方(67.35±6.77) μm,平均(56.87±4.53) μm;平均TSNIT标准差23.68±4.61;平均双眼对称值0.86±0.11.上方RNFL厚度与下方RNFL厚度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952,P=0.000).男女性别间TSNIT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左右眼间TSNIT参数比较,下方RNFL及TSNIT标准差有统计学差异(P=0.005,0.002),上方及平均RNFL无统计学差异(P=0.086,0.529).所有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均>0.5,其中上方、下方及平均RNFL厚度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均>0.8.结论 用激光偏振光扫描仪GDxVCC测量RNFL厚度的可重复性好,但年龄对GDxVCC测量RNFL厚度的影响仍应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晶晶;刘杏;葛坚;凌运兰;郑小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食管静脉曲张侧支循环的CT门静脉成像研究

    目的 应用CT门静脉成像(CTPV)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的形态学及侧支循环的血供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经胃镜证实的食管静脉曲张的CTPV表现,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的部位、程度,与胃镜进行对比;分析食管静脉曲张侧支循环的血供特点.结果 ①食管静脉曲张在CTPV上的范围及程度与胃镜有很好的相关性.②食管静脉曲张CTPV的部位分型与其侧支循环的血供特点关系密切.结论 CTPV对食管静脉曲张的特点有较好的显示,同时可显示其血供特点,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丽琴;贺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高频超声在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修复胸壁放射性溃疡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术前运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检测腹壁上、下血管对腹直肌肌皮瓣覆盖胸壁放射性溃疡的价值.方法 16例乳癌放疗术后胸壁放射性溃疡患者行胸部溃疡切除、腹直肌肌皮瓣转移术.术前用以CDFI探查双侧腹壁上、下动脉位置、走行,以二维超声检测双侧腹壁上、下动脉的管腔内径,同时以脉冲多普勒分段测血管收缩大血流速度.结果 16例32根腹壁上、下动脉均成功检测,腹壁上动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出现走行变异、管腔变窄等表现,并为手术证实.结论 术前使用彩色超声血管检查仪对腹壁上、下动脉主干及其肌皮穿支检测,有利于筛选手术适应证和选择肌皮瓣的血供类型,同时可指导肌皮瓣设计和确定术中腹直肌前鞘切开游离部位.

    作者:胡晓娟;陈越秀;杜领娣;刘俭;宋慧锋;张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血流成像测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与冠状动脉内多普勒的对照分析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血流成像(CFI)测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方法的准确性,以确定一种简便而准确的方法.方法 利用CFI检测106例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基础状态和经静脉注射腺苷140 μg/(kgmin)达到大充血反应状态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血流,分别通过舒张期大峰值血流速度(PDV)、舒张期平均血流速度(MDV)和平均血流速度(APV)计算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储备(CFVR).与冠状动脉内多普勒(ICD)的测值相比较,分析CFI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CFI通过PDV、MDV和APV计算CFVR的测值与ICD测值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61x+1.32、y=0.71x+0.96和y=0.91x+0.33,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0.64和0.83(P<0.01).结论 CFI是一项准确测量CFVR的方法,通过MDV计算CFVR的测值准确且简洁、方便,可广泛用于临床.

    作者:杨娅;李治安;Thomas BARTEL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在婴儿肝炎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肝穿活检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全国小儿病毒性肝炎防治座谈会制定的标准诊断为IHS的患儿37例,全部病例有黄疸、肝大或肝脾大及肝功能损害.在超声引导下使用自动活检枪弹射18G配枪用槽式切割活检针,彩超引导避开肝内血管及胆管、胆囊等重要结构,肝组织标本采用HE染色及马松染色.结果 IHS主要病理特征以肝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常见,其他依次为肝细胞水变性、肝细胞点状、灶性坏死、碎片状坏死、淤胆、巨细胞形成、肝小叶结构紊乱等;37例中35例存在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年龄≤6个月29例,其中S1 7例,S2 4例,S3 11例,S4 13例.结论 采用实时超声引导下婴儿经皮肝组织自动活检术是一项安全、快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技术,能为婴儿这一特殊年龄组肝脏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

    作者:何云;李智贤;廖新红;梁淡媚;杨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11~14周正常胎儿心脏超声检查

    目的 对妊娠11+0~14+6周正常胎儿心脏结构进行观察,获得该孕周内正常胎儿心脏的生理参数.方法 对100位孕妇在妊娠11+0~14+6周进行常规经腹超声检查,同时观察胎儿心脏各切面结构并进行测量.结果 胎儿心脏各切面显示率不同,四腔心显示率高,其次是动脉交叉,而动脉导管的显示率低.妊娠13周以后胎儿心脏结构超声可清晰显示.胎儿心脏周长、面积及各心室内径的增加与孕周有相关性,而心脏周长与胸廓周长比值,心脏面积与胸廓面积比值,左右心房比值以及房室率均相对衡定,与孕周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由于在妊娠13周以后胎儿心脏结构能够清晰显示,因此,可以将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间提前至妊娠中期的早期.主要筛查与四腔心切面相关的严重的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有利于胎儿严重先天性心脏畸形的早期诊断.

    作者:钱敏;孙燕;吴青青;马庆;陈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经胸超声心动图对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作用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术前经胸测量房间隔缺损大直径以及周缘情况;TTE法指导非体外循环经右胸ASD封堵术,评价封堵器牢固程度以及有无残余分流;术后即刻、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TTE观察封堵器位置及有无分流.结果 术前TTE测量ASD大直径为11~48 mm [(26.76±10.53) mm],封堵器大小为16~58 mm [(34.35±11.54) mm].除2例术后三天及术后1 h脱落改行直视修补术外,其余38例均一次封堵成功,成功率95%.应用此方法,缺损大直径大于30 mm的病例的疗效与小于30 mm的病例疗效无差别.结论 在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术前筛选病例、测量缺损大小、术中指导手术全过程以及术后追踪随访病例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殷哲煜;刘宏宇;张国伟;白云艳;刘宗泓;连杰;董晓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运用

    目的 评价磁共振增强减影方法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对增强前后T1加权图像行减影处理.在不同的解剖层面,随机选取120处异常强化柔脑膜在常规增强T1加权和减影图像中分别进行长度及相对信号强度测量,所获数据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评价并比较异常强化柔脑膜在减影图像与常规增强T1WI中的显示.结果 磁共振减影图像比常规增强T1WI显示异常强化柔脑膜更清晰、直观.减影图像显示异常强化柔脑膜多呈连续状,而常规增强T1加权图像大多呈断片状,2种成像方法显示异常强化柔脑膜的长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减影图像中异常强化柔脑膜信号强度相对比值明显高于常规增强T1WI,其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是一种能明显提高结脑异常强化柔脑膜显示率的简便方法,可为临床早期诊断结脑提供一个全新的诊断工具.

    作者:李红;马林;苏家贵;何宝明;由昆;洪剑;赵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