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影像诊断工作站显示器的选择对孤立性肺结节识读影响的研究

程勇;陈卫国;张雪林;贾铭;王刚;刘国清;王江云;段刚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 ROC曲线, 数字化放射成像
摘要:目的 通过对胸部DR影像上孤立性肺结节检出准确率的比较来评价PACS影像诊断工作站上不同分辨率的医用显示器和普通显示器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经CT证实的孤立性肺结节100例,多发肺结节24例和疑似病例15例(直径<30 mm,两肺数目不超过3个并散在分布).2位高年资医生和3位低年资医生通过3种显示器(Barco MGD521 MKII (2560×2048,75Hz)医用RCT, EIZO RadiForce G20 (1200×1600,60 Hz)医用LCD和Dell Round Rock Texas78682 (1280×1024,85 Hz)普通RCT)集中进行3次阅片,采用5分法:肯定有、可能有、不确定、可能没有、肯定没有来判断胸片上是否有肺结节及结节个数.采用SPSS 13.0软件中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高年资医师使用Barco RCT的Az值(Az=0.770)明显高于EIZO LCD (Az=0.724) (P<0.05),而在普通(Az=0.714)和医用显示器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低年资医师使用EIZO LCD的Az值(Az=0.640)明显高于Dell RCT (Az=0.598) (P<0.05),在两种医用显示器之间则存在小的但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差别(P<0.05).②在各种情况下阅片,高年资医师的诊断准确率都明显高于低年资医师(P<0.05).高年资医师使用普通显示器的Az值较低年资医师使用两种医用显示器时都要高(P<0.05).结论 ①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科室可以安排低年资医师使用较低配置医用显示器完成初步诊断,高年资医师应按标准使用医用显示器(2560×2048)以保证终诊断结果的可靠性.②对于普通放射诊断科室,完全可以采用医用显示器与普通显示器相结合组成诊断工作站系统.不同分辨率显示器的合理配置,可获得较好的性价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宫腔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宫腔超声造影技术是指向子宫腔内注入造影剂使宫腔扩张、内膜分离后,在经阴道超声下观察子宫内膜及宫腔内病变情况,该技术能清晰显示宫腔内病变为弥漫性或局灶性以及局灶性病变的位置和特征,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综述宫腔超声造影的发展和操作过程及技术要领,重点讨论宫腔超声造影诊断宫腔内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介绍该技术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作者:苏娜;戴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异位妊娠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探讨了不同类型异位妊娠(EP)的超声表现和鉴别诊断,其中着重讨论了卵巢黄体囊肿与异位妊娠孕囊的鉴别诊断;宫腔及内膜超声表现预测异位妊娠的价值.探讨了各种超声新技术的比较优势,结果经阴道超声(TVS)结合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PI)被认为是诊断异位妊娠特异且敏感的方法,三维、四维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则更多应用于罕见部位的妊娠诊断,被认为较传统的二维超声更具优势.

    作者:胡蓉;向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国产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国产下腔静脉滤器(IVCF)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8月,82例下肢DVT患者施行了国产IVCF置入术.IVCF置入后行经导管尿激酶溶栓、髂静脉球囊扩张或/和支架置入治疗,经右颈内静脉途径行IVCF取出术.结果 共置入82个IVCF,技术成功率100%,无复发性肺栓塞,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4%.70例患者将国产IVCF取出,IVCF平均留置时间为(11.9±9.5)天;12例患者IVCF为永久性留置,随访3~48个月,IVCF无移位及血栓形成.结论 国产IVCF能安全、有效预防肺栓塞,国产IVCF置入术是治疗下肢DVT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张庆桥;祖茂衡;徐浩;顾玉明;李国均;魏宁;许伟;刘洪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高频超声在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修复胸壁放射性溃疡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术前运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检测腹壁上、下血管对腹直肌肌皮瓣覆盖胸壁放射性溃疡的价值.方法 16例乳癌放疗术后胸壁放射性溃疡患者行胸部溃疡切除、腹直肌肌皮瓣转移术.术前用以CDFI探查双侧腹壁上、下动脉位置、走行,以二维超声检测双侧腹壁上、下动脉的管腔内径,同时以脉冲多普勒分段测血管收缩大血流速度.结果 16例32根腹壁上、下动脉均成功检测,腹壁上动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出现走行变异、管腔变窄等表现,并为手术证实.结论 术前使用彩色超声血管检查仪对腹壁上、下动脉主干及其肌皮穿支检测,有利于筛选手术适应证和选择肌皮瓣的血供类型,同时可指导肌皮瓣设计和确定术中腹直肌前鞘切开游离部位.

    作者:胡晓娟;陈越秀;杜领娣;刘俭;宋慧锋;张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肾动态显像法计算中国人肾脏深度

    目的 获得肾动态显像法中国人的肾脏深度预测方程.方法 收集2004年12月-2005年4月间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共147例.于肾门水平,测定肾脏前后表面到后背体表皮肤的垂直距离,取其平均值,作为肾脏深度.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患者的CT肾脏深度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身高的关系,得出左右侧肾脏深度计算公式.14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得出回归方程,另一组用于验证方程,后用所有的病例得出终的肾脏深度计算公式.与目前应用的Tonnesen法使用Medcalc软件中的Bland-Altman法进行对比.结果 本研究发现对肾脏深度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是体重/身高和年龄,肾脏深度计算公式为:右肾深度(cm)=15.449×(体重/身高)+0.009637×年龄+0.782,左肾深度(cm)=16.772×(体重/身高)+0.01025×年龄+0.224(体重:kg,身高:cm).该方程优于Tonnesen法.结论 本研究选择成年中国人为研究对象,使用CT测定的肾脏深度作为参考值,得出国人肾脏深度的预测方程,其准确性优于目前应用的Tonnesen法.

    作者:李乾;张春丽;付占立;王荣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MRI与病理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MRI表现与病理学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MRI表现,病理表现分别按肿瘤实质成分、血管成分、玻璃样变成分及肿瘤实质/间质比例分级,运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肿瘤的大径与其T1WI及T2WI信号的均匀性相关(r=0.459, P<0.05);肿瘤实质/间质比例分级与延迟期信号强度成负相关(r=-0.508, P<0.05);其他各病理学表现与MRI征象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MRI可反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部分病理学特征.

    作者:陈雁;欧阳汉;张洵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磁共振图像运动缺失修正算法研究

    目的 对在线扫描扩散成像法下由患者运动和磁场不均匀引起的MR图像运动缺失现象进行修正和补偿.方法 首先检测运动缺失列,然后用相邻列对缺失列进行样条插值补偿,再提出改进算法,处理特殊的运动缺失情况.结果 实验证明,该算法能对MR图像运动缺失现象进行修正和补偿,对背景噪声很强的缺失图像也有补偿效果.结论 该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线扫描扩散成像法的图像质量.

    作者:张泉;王广志;丁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基于自动策略的脑图像分割

    目的 脑图像分割在外科手术规划和脑疾病诊断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脑图像分割的自动策略成为一种需要.方法 通过各向异性滤波,统计阈值分割,数学形态学滤波,和基于模糊连接算法对脑图像进行自动分割.结果 实验表明这种分割策略能取得良好的分割结果.结论 本文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地完成脑图像的自动分割工作.

    作者:曹会志;罗述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结合MPR技术诊断肝外胆管癌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同层动态扫描技术诊断肝外胆管癌及胆管外浸润的价值,比较MSCT同层动态和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胆管癌病变性质及病变范围的诊断能力.方法 39例患者行MSCT同层动态扫描,MSCT MPR在MSCT同层动态扫描后立即进行,在同层动态和MPR图像上分别评价病灶强化特征,评价两种方法对梗阻的病因及有无动脉、门静脉和肝脏浸润的诊断能力,并进行同层动态扫描和MPR检查对比.结果 MSCT同层动态扫描诊断22例肝外胆管癌,MSCT MPR诊断18例肝外胆管癌,MSCT同层动态扫描与MSCT MPR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MSCT同层动态扫描对全部13例动脉、门静脉直接浸润均可诊断,MSCT MPR分别诊断5例动脉侵犯和9例门脉浸润,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肝外胆管癌动脉侵犯在80 s和120 s显示13例,门脉侵犯在120 s和200 s显示13例,肝脏侵犯在120 s和200 s时显示全部5例,MSCT同层动态扫描各时间段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肝外胆管癌梗阻的病因诊断,MSCT同层动态扫描不优于MSCT MPR;MSCT同层动态扫描对动脉、门静脉浸润显示能力高于MSCT MPR;肝外胆管癌动脉、门脉和肝脏侵犯分别在80~120 s、120~200 s及120~200 s显示佳.

    作者:任克;徐克;王强;卢涛;杨明伟;韩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病灶直径≤4 cm)进行灌注扫描,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和时间-密度曲线(TDC).并可在时间-密度曲线基础上,测量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结节-动脉强化值比.结果 肺恶性结节的灌注参数、强化值和结节-动脉强化值比均高于肺良性结节,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炎性结节的强化值及结节-动脉强化值比(S/A)与恶性结节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结节、炎性结节、良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结论 结节动态对比增强CT提供了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并可用于无创性的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作者:丁毅;张镭;钱晓军;翟仁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固定小动物脑标本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中磁化率伪影的控制

    目的 探讨福尔马林固定的小动物脑标本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中如何通过合适的放置方法减少由于磁化率效应诱导的解剖结构的几何变形.方法 运用3T 磁共振扫描仪和正交腕关节线圈,采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序列扫描猫、大鼠脑标本,观察何种放置方法获得的DTI图像相对于常规T2加权图像有小的几何变形.结果 将标本浸入装有溶液的容器的中央,用支架托起和丝网分别托起的猫和鼠脑标本DTI图像与常规T2图像比较没有明显的几何变形.结论 运用合适的放置方法可以获得理想的固定小动物脑标本DTI成像效果.

    作者:李坤成;张帆;于春水;秦文;杨延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语言障碍研究中的应用

    功能磁共振成像被广泛的应用于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中.本文主要介绍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语言障碍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同时阐述该技术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作者:陈东;刘晓加;文戈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肾细胞癌超声造影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对比脉冲序列技术及ACQ定量分析软件,对25例肾细胞癌患者共25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记录超声造影的峰值强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肾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比较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肾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平均为(139.21±17.22) dB;MVD值平均为36.39±10.56,肾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MVD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r=0.819, P<0.05).结论 肾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肿瘤内的血管生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用于术前评价肾细胞癌的血管生成状况.

    作者:王知力;唐杰;李俊来;罗渝昆;安力春;徐建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剂微泡动力学模型的对比研究

    目的 从现有的模型中选出一种造影剂微泡动力学方程,利用它能较好的为造影剂的设计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参数.方法 将三种典型的动力学模型,即修正Herring、Allen和Hoff模型,应用于造影剂Optison,并通过与实验结果作比较,分析各个模型对造影剂在二次谐波方面的预测能力,从而对模型描述微泡非线性振动的能力做出评价.结果 入射超声的驱动频率为4 MHz,驱动压在0.4~2.0 MPa间变化时,随着声压的增大,Allen模型计算的二次谐波越来越接近于实验结果,Hoff模型对二次谐波的仿真结果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与实验结果为接近.结论 Hoff模型更适合描述造影剂微泡的非线性振动,该模型可为造影剂的设计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参数.

    作者:李飞;谢理哲;李德玉;汪天富;林江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在婴儿肝炎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肝穿活检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全国小儿病毒性肝炎防治座谈会制定的标准诊断为IHS的患儿37例,全部病例有黄疸、肝大或肝脾大及肝功能损害.在超声引导下使用自动活检枪弹射18G配枪用槽式切割活检针,彩超引导避开肝内血管及胆管、胆囊等重要结构,肝组织标本采用HE染色及马松染色.结果 IHS主要病理特征以肝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常见,其他依次为肝细胞水变性、肝细胞点状、灶性坏死、碎片状坏死、淤胆、巨细胞形成、肝小叶结构紊乱等;37例中35例存在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年龄≤6个月29例,其中S1 7例,S2 4例,S3 11例,S4 13例.结论 采用实时超声引导下婴儿经皮肝组织自动活检术是一项安全、快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技术,能为婴儿这一特殊年龄组肝脏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

    作者:何云;李智贤;廖新红;梁淡媚;杨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兔VX2肿瘤的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兔VX2肿瘤血管及其灌注的价值.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10只,用VX2瘤株种植于兔大腿股外侧浅肌层,2~3周后应用TomTec三维超声工作站采集肿瘤灰阶及彩色多普勒三维数据,计算肿瘤血管的容积指数(VI).处死荷瘤兔,取出肿瘤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分析VI与MVD、VEG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兔VX2肿瘤血管的三维彩色多普勒参数VI与免疫组化参数MVD及VEGF之间均呈线性正相关(r=0.9199,P<0.001;r=0.6871,P<0.05). 结论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敏感客观地反映肿瘤的血供,为在体无创性评价肿瘤血管及其灌注提供了一条新的功能成像方法.

    作者:马小五;朱向明;李国杰;鲁柯兵;刘表虎;叶圣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脑内病变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目的 采用1H-MRS技术,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脑内相关代谢物NAA、Cho及Cr的含量,用以判定ALS病人的上运动神经元(UMN)是否受累.方法 运用GE Signa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用点分辨波谱分析法(PRESS) 行2D多体素1H-MRS扫描,沿锥体束的走行方向,定量检测ALS病人与正常人各相关脑区内NAA、Cho及Cr的含量,计算出NAA/Cr及Cho/Cr的比值,并将其与反映上运动神经元(UMN)功能的大手指敲击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与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人相比,ALS病人的NAA/Cr比值在右侧大脑脚区、左侧内囊后肢前部及左侧中央后回处显著降低(P<0.05);②Cho/Cr比值在右侧内囊后肢后部、放射冠前、后部、中央前、后回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5);③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放射冠前部的NAA/Cr与左手的大手指敲击率显著相关,而放射冠后部的Cho/Cr与双手平均的大手指敲击率显著相关.结论 1H-MRS技术可以检测ALS病人相关脑区NAA/Cr及Cho/Cr比值与正常人存在显著差别,提示ALS病人脑内确实存在着神经元的变性或缺失,同时表明1H-MRS技术可客观、定量地反映UMN的功能.

    作者:薛艳萍;翟仁友;谭可;顾华;张芳;张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发生部位及侧支血管形成的超声表现

    目的 回顾分析49例糖尿病 (DM)下肢动脉闭塞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表现,总结其声像图特征.方法 对49例下肢动脉闭塞的DM患者进行下肢动脉CDU常规检测.记录动脉闭塞的部位、范围和侧支动脉分布等声像图表现.结果 49例DM患者下肢动脉中有99条动脉闭塞.主要分布于胫前和胫后动脉,其中73%分布在胫前动脉(72/99),18%在胫后动脉(18/99).99条闭塞动脉中仅8%发生在股-腘动脉(8/99),而92%发生在小腿动脉(91/99).闭塞动脉的上游或下游均探及侧支动脉.结论 DM患者下肢动脉闭塞主要累及小腿动脉,且有广泛的侧支血管形成.CDU能准确地检测出闭塞动脉和侧支血管的部位和范围.

    作者:张步林;朱家安;胡兵;冯亮;罗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3-AB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3-氨基苯甲酰胺(3-AB)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起始部结扎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AB干预组(n=14)和空白对照组(n=12).另设同期假手术大鼠(n=10)作为正常对照.3-AB治疗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的左室前壁舒张末期厚度(LVAWd)明显变薄(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容积(EDV)显著增加(P<0.01);左室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1);心尖四腔左室侧壁及后间隔二尖瓣环、左室长轴观前间隔及后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速度显著下降(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以上各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结合常规高频超声心动图能无创定量评价3-AB有效抑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改善左室收缩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曼;谢明星;王黄恺;杨崇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治疗非手术适应证小肝癌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作为治疗非手术适应证原发性小肝癌(SHCC)的临床疗效.方法 53例≤3 cm的HCC行超声引导下RFA,肿瘤平均大小2.5 cm,同期行手术切除治疗的34例<3 cm的HCC作为对照组.肿瘤平均大小2.6 cm.回顾性分析RFA组与手术切除组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及生存率.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分析两组间数值的差异性,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病例的生存率.结果 平均生存时间RFA组为(54.9±3.8)个月,手术组为(55.6±5.0)个月;1、2、3、4年总生存率RFA组分别为95.9%、87.0%、74.5%和61.9%,手术组为94.1%、87.8%、75.3%和70.7%(P=0.743);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RFA组82.8%、70.1%、57.5%,手术组85.1%、69.7%、57.1%;二者间均无明显差异(P=0.935).RFA组3年以上总生存率较手术组略低;RFA组局部复发率为4.8%(4/84灶).结论 RFA因用时短、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成为非手术适应证的SHCC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并可获得接近手术治疗的生存率.

    作者:高文;陈敏华;严昆;杨薇;孙谊;邢宝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