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共振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在儿童二尖瓣反流定量分析中应用

钟玉敏;朱铭;孙爱敏;李玉华;王谦;高伟;姚莉萍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二尖瓣反流, 超声心动描记术
摘要:目的 利用磁共振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对儿童二尖瓣反流作定量分析.方法 本组二尖瓣反流组共19例,男11例,女8例.正常对照组10例,男5例,女5例.19例二尖瓣反流病人先行心脏超声检查,利用半定量方法,诊断19例二尖瓣反流,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0例,重度反流4例.利用磁共振的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分别对正常对照组、二尖瓣轻、中、重度反流的病例进行左心室流入量和主动脉流量测定,随后对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中,左心室流入量与主动脉流量之间的相关性良好.正常组与轻度二尖瓣反流反流量与反流指数无显著性差异,正常组分别与中度、重度二尖瓣反流组反流量与反流指数有显著性差异,轻、中、重度二尖瓣反流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二尖瓣反流指数与超声的二尖瓣反流程度的估计相关性良好.结论 磁共振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为非创伤检查中对儿童二尖瓣反流定量分析的较好方法,并为以后的外科手术以及术后随访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一种快速有效的自动去骨技术--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DSCTA的扫描方法采集数据.即制定两组扫描参数相同的计划:螺旋采集平扫与增强扫描.然后用增强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与脑组织,只剩下血管影像.由两位放射医师分别在工作站上行常规与减影的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方法分析颅内血管.全部病例均行DSA检查.后用四分法(4分:很好;3分:好;2分;可以接受;1分:差)来评价DSCTA图像质量.结果 27例患者中,DSA发现38个动脉瘤,DSCTA发现38个动脉瘤,常规CTA发现36个动脉瘤.DSCTA图像质量分析:4分,6例(22.2%),3分,15例,(55.6%),2分,6例(22.2%);没有一例图像质量评为差或不能诊断.结论 DSCTA能快速准确的自动去骨,更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特别是提高了颅底段血管的显示.

    作者:张志伟;吕发金;曾勇明;何映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Stroop实验的fMRI研究

    目的 研究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完成注意力Stroop实验时的fMRI特点,探讨其脑功能机制.方法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14例,正常对照组16例,按年龄、性别、文化层次进行配对.刺激采用Stroop任务,运用刺激-休息-刺激的模式.分别将两组数据标准化、合并和平均,对两组平均后的脑激活图像的激活区域及激活数目进行比较.结果 ①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完成有色字和无色字干扰的Stroop实验反应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完成有色字干扰Stroop实验错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在有色字干扰Stroop实验下左侧额中回、右侧前扣带皮质脑区激活计数小于对照组(P<0.05),颞叶、右侧额上回脑区激活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③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在两种Stroop实验时脑区激活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有色字干扰Stroop实验时右侧额下回、左侧额中回脑区激活计数显著多于无色字干扰的脑区激活计数(P<0.05).结论 Stroop实验激活了左右两侧额中回、额下回以及前扣带皮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存在选择性注意障碍,这些障碍可能与左侧额中回、右侧前扣带回皮质以及颞叶脑区功能障碍有关.

    作者:刘军;周顺科;牟云峰;薛志敏;肖恩华;贺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国产超声造影剂在超声辐照下对肝细胞产生的生物效应

    目的 探讨国产超声造影剂全氟显在不同机械指数(MI)超声辐照下对正常肝细胞(HL-7702)的声孔效应及细胞损伤.方法 在不同的MI(分别为0.15、0.61、1.2、1.9)下分别对各组加入全氟显的旋转的HL-7702细胞悬液进行超声辐照,频率2 MHz,持续照射时间10 min.对照组未经超声辐照.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大分子物质FD 500进入细胞的情况,检测发生声孔效应的百分率,应用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以Annexin Ⅴ-FITC/PI双染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声孔效应: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声孔效应均有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MI的升高,声孔效应也随之增加,MI为1.2及1.9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损伤:随着MI的升高,细胞损伤 (溶解+凋亡) 虽有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仅当MI为1.9时细胞损伤增加的程度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于诊断的超声可使加入全氟显的HL-7702细胞悬液发生声孔效应.随着MI的升高声孔效应也随之增加;MI≤1.2时,全氟显不引起明显的细胞损伤,当MI=1.9时细胞损伤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项飞翔;王新房;谢明星;周翔;张艳容;张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 应用超声检查评估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协助筛选脑梗死高危人群.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38例脑梗死患者以及123例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每例受检者双侧CCA-IMT.结果 CCA-IMT每增加一个单位(0.15 mm),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69%(优势比,1.69;95%可信区间,1.17~2.45);调整年龄、性别和传统危险因素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52%(优势比,1.52;95%可信区间,1.03~2.25).结论 ①CCA-IMT增加可使脑梗死危险性增加;②CCA-IMT增加有助于筛选脑梗死高危人群.

    作者:肖静珍;肖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自动穿刺活检在周围型肺肿块及胸膜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技术在胸部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45例经X线和(或)CT检查发现肺周围性实质性病变或胸膜病变患者,先观察二维图像及彩超表现,再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45例患者,肺周围型病变27例,胸膜病变18例.一次穿刺成功44例,成功率97.8%.其中,恶性肿瘤19例,包括转移性肺母细胞瘤1例,鳞癌9例,腺癌7例,恶性间皮瘤1例,血管肉瘤1例;良性病变26例,包括炎症17例,结核4例,出血性梗死1例,放线菌病1例,结节病1例;无明显病变2例.结论 彩超引导下穿刺活检是一种微创、快速、安全、简便的方法,对于肺周围性病变或胸膜病变的确诊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郭瑞军;梁晓宁;于泽兴;张颖;徐利群;唐华;姜晓红;翟俊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肿瘤血管生成与超声造影成像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微血管密度是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金标准,且与肿瘤的分级有很好的相关性.超声造影成为目前评价肿瘤血管的新检查方法,可通过测定各种灌注参数对活体肿瘤组织的微血管生成情况进行判断.不仅可以为临床提供术前更加丰富的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信息.同时其反映肿瘤血管的指标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从而为预测预后及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疗法、手术切除等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江虹虹;李安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应用MRS和R2*半定量法评价服用枫树油对MRI检查的影响

    目的 研究枫树油对MRI检查的影响及其原因.方法 MRS实验选取枫树油与相同条件下的豆油作为对照研究.临床实验选择5名志愿者每天空腹一次性服用10 ml枫树油,连续服用6天(短期组).服用前和服用后30 min分别进行两次MR扫描.这些志愿者分别在其他时间段内服用水作对照研究.在相同的ROI测量肝脏、肌肉和肠的R2*值.另外,对两名服用2年枫树油的志愿者进行常规MR扫描.结果 1H MRS数据显示,枫树油与豆油具有相同的化学复合物成分.与豆油相比,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与扫描条件下,枫树油CH2峰的线宽增加44%,表明枫树油溶液中有磁性物质影响磁场均匀性.短期服用枫树油组,服用前后肝脏和肌肉R2*值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肠道R2*值与服用前相比明显增加,并可见明显的磁敏感伪影.服用水和豆油组,服用前后未见显著性差异.长期服用枫树油,肝脏的中心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结论 通过R2*值的测量,可以看出,短期服用枫树油主要存在于胃肠道系统中.长期服用,枫树油的成分可能转移并储存到肝组织,造成扫描中心频率的偏移.其有效成份和转移路径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作者:金延方;孙非;岳云龙;柳志刚;郭劲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不同相干水平视觉运动刺激皮层反应特征的fMRI研究

    目的 探讨随机点动态运动图作为刺激源是否能够对参与视觉运动觉处理的大脑皮层区域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测在不同运动相干水平情况下,相关大脑皮层的血氧水平依赖反应特点. 方法 12名受试者在功能磁共振扫描过程中接受三种不同相干水平的视觉运动刺激(5%,20%,80%),刺激呈现采用组块设计模式.数据经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得到激活图,并进一步进行兴趣区分析.结果 随机点动态运动图作为刺激源能够有效的激活视觉运动觉处理相关视觉皮层区域;以hMT+作兴趣区分析得到三种不同相干水平运动刺激下该区域的激活体积.结论 随机点动态运动图刺激能对参与视觉运动觉处理的大脑皮层区域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hMT+的激活体积随着相干水平的提高而减小.

    作者:张久权;周扬;余琼武;谢兵;王新;王健;翁旭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数字工作记忆与长时数字记忆的fMRI比较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数字工作记忆与长时数字记忆的脑区激活的特点及差异,探索短时数字记忆与长时数字记忆的不同神经机制.方法 实验采用组块设计,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对12名右利手志愿者进行2位数的数字工作记忆和长时数字记忆实验时的fMRI数据进行采集,两组任务均设相应对照任务,数据采用SPM 99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Talairach坐标进行脑功能区定位.结果 进行两组任务时,志愿者以左侧优势的额叶和顶叶,扣带回、双侧枕叶、纹状体、丘脑以及小脑均有激活.进行数字工作记忆时,在额叶的背外侧面左半球优势比长时数字记忆显著,而在进行长时数字记忆时,顶叶的激活要明显高于数字工作记忆.结论 各个不同的脑区在进行不同时程的数字记忆任务时所参与的阶段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左侧优势的额叶背外侧面可能在数字工作记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顶叶则可能在长时数字记忆中作用更加重要.

    作者:韩立新;吴永明;王俊;郑金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超声探测甲状腺钙化模式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甲状腺钙化模式在诊断甲状腺癌中的意义.方法 对121例共191个甲状腺结节行术前超声检查.结果 72个(38%)结节内发现钙化,其中41个(57%)结节被组织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按照钙化分型,伴微钙化的结节12个(86%),伴粗钙化的结节23个(52%),伴周边钙化的结节5个(45%),周围无甲状腺结节的孤立钙化斑1个(33%)被证实为甲状腺癌.结论 钙化是诊断甲状腺癌的一个特异性的指标,从筛查甲状腺癌的角度来讲,声像图中的每一种钙化都有恶性的风险,不仅微钙化,其他类型的钙化也要仔细检查.

    作者:李康;丛淑珍;李谊;王煜;刘彦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探讨:胆道支架置入+碘-125粒子腔内照射联合治疗

    目的 研究胆道腔内碘-125粒子放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可行性并初步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1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放置胆道支架后接受胆道碘125粒子腔内放射治疗.结果 除3例患者于术后2~3个月因肿瘤晚期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外,其余病例均未出现黄疸,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初步观察表明胆道支架置入+胆道碘125粒子腔内放射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作者:常钢;游洋;孟凡喆;杨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基于边界信息的医学图像三维插值

    目的 Cubic卷积插值是医学图像三维插值的常用方法,针对其插值处的结果边界模糊和精度不高的缺陷,建立一种精确度较高的插值方法.方法 首先通过模糊对比度增强精确定位图像边界,再运用形态学运算确定出新插值图像边界,对于新插值图像边界点采用佳匹配对应点插值;对于非边界点采用一种新的Cubic卷积插值方法确定其灰度值.结果 本文方法的均方差、不符合像素点数和大误差均小于传统插值方法.结论 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性.

    作者:田沄;王毅;赵海涛;卫旭芳;郝重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超声造影剂增强HIFU消融兔肝组织的电镜观察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超声造影剂消融后兔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30只动物分为两组,A组单纯HIFU辐照,B组辐照前注射超声造影剂.辐照后1 h、6 d、14 d电镜观察.结果 辐照后两组靶区细胞坏死,辐照后早期A组靶区可见细胞轮廓.辐照后6 d两组靶区细胞崩解,边缘见纤维包裹带,靶区周围细胞浊肿,B组较A组严重,B组靶区周围凋亡小体多于A组.结论 超声造影剂增强HIFU消融作用,进一步破坏组织超微结构.

    作者:罗文;周晓东;巩萧音;李秋洋;张军;钱蕴秋;贺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HRCT表现与肺功能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相关性研究

    目的 认识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HRCT影像表现,探讨各征象与肺功能各项指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之间有无相关性.方法 选取符合IPF诊断标准的患者31例,进行吸气后屏气HRCT扫描,并进行肺功能测定,其中26例患者进行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对其中14例患者进行HRCT追踪随访.结果 HRCT扫描出现多的征象是网格影(96.8%)、蜂窝影(74.2%);磨玻璃影与FEV1、FEV1/FEV轻度负相关,网格影与Dlco显著负相关,蜂窝影和CT总评分与FVC、FEV1、TLC和Dlco均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PaO2与磨玻璃影和CT总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与磨玻璃影轻度正相关,嗜酸细胞与网格影和CT总评分呈轻度正相关.结论 在IPF的HRCT诸多征象中,网格影和/或蜂窝影具有诊断意义.HRCT主要征象与肺功能参数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磨玻璃影反映了肺功能通气障碍,网格影反映了肺功能的弥散障碍,蜂窝影的出现说明了肺的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均受累,CT总评分能很好反映肺功能变化.磨玻璃影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轻度正相关,嗜酸细胞与网格影和CT总评分呈轻度正相关.

    作者:肖振平;黎庶;李振华;李今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CD44及其在肺癌研究中的进展

    CD44是属于黏附分子家族的跨膜糖蛋白,具有激活淋巴细胞、参与信号传递、促进细胞黏附等多种生物学功能.CD44的异常表达与肺癌的生长、发展预后及影像学表现关系密切,本文就CD44与肺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章绪辉;罗良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初步经验分析

    目的 观察了解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腘下段病变中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 选取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对其7支腘下动脉的15处病变进行PTA治疗,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表现,并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短期(<12个月)随访.结果 PTA技术成功率60%(9/15),PTA后放置支架6枚;术后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而截肢;术后6个月的血管通畅率50%(3/6),血管病变复发率38.5%(5/13);1例于术后9个月余截除第一趾.结论 在明确病变远侧流出道情况下,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对于严重下肢缺血的患者具有肯定的近期疗效.

    作者:李天晓;谢敬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脊髓慢性压迫损伤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 研究脊髓慢性压迫损伤的扩散张量成像(DTI)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脊髓慢性压迫损伤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横轴面DTI,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部分各向异性(FA)值.结果 32例脊髓压迫损伤患者中13例可见T2WI高信号.压迫部位ADC值增高28 例,不变4 例,平均ADC值明显高于正常脊髓组织.ADC值和压迫程度、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压迫部位FA值下降15例,不变11例,增高5例,平均FA值低于正常脊髓组织.FA值和压迫程度、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DTI对判断脊髓慢性压迫损伤有一定价值,ADC值敏感度高.

    作者:刘记存;刘怀军;黄勃源;崔彩霞;贺丹;王志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耳源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CT、MRI特点

    目的 研究耳源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CT、MRI表现特点,探讨其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例急、慢性化脓性和慢性增生性中耳乳突炎并发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CT、MRI表现.结果 耳源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①中耳乳突炎的症状;②颞骨岩部炎(岩尖炎)的症状;③颅内压增高.CT表现:横轴位CT显示病侧的天幕呈高或等密度,明显强化,强化范围可达同侧甚至对侧幕切迹.冠状位平扫和增强CT可显示增厚的天幕.病侧颞枕叶和/或小脑半球有脑水肿,占位效应显著.MRI表现:病侧天幕和颅中、后窝硬脑膜广泛增厚,呈长T1、短T2信号,FLAIR序列和DWI均呈低信号,显著强化,冠状位和矢状位显示好.结论 CT和MRI显示中耳乳突炎同侧天幕及颅中、后窝硬脑膜广泛增厚、密度增高、信号异常、显著强化,可诊断为耳源性肥厚性硬脑膜炎.但应与天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天幕脑膜瘤、脑膜转移癌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所致静脉性脑梗死鉴别.

    作者:张忻宇;隋庆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首过灌注及心肌活力分析在猪心肌梗死存活心肌诊断的实验研究

    目的 评估心肌灌注成像、心肌活力及运动分析MRI在猪心肌梗死存活心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猪心肌梗死3天模型14例、3周模型12例进行心脏MR检查.BFFE用于观察心肌运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1-TFE)用于观察首过心肌灌注表现;反转恢复梯度回波序列用于观察延迟时相心肌活力表现.结果 猪梗死心肌内的首过灌注诊断敏感性为92%.心肌活力分析示左心室心肌内存在不同范围的强化灶或心肌变薄,诊断敏感性为75%.心肌运动减弱节段与强化节段基本一致,诊断敏感性为92%.明显纤维化或瘢痕心肌表现为心肌变薄并始终保持低信号.结论 通过综合分析延迟强化,运动能力显著降低和可能存在的首过灌注缺损,可以更有效地识别梗死或瘢痕心肌.

    作者:张冰;朱斌;施广飞;俞海平;李晨;李黎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腰膨大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延迟时间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显示腰膨大动脉(AKA)时,不同扫描延迟时间对AKA显示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332例接受扫描胸腹部增强CT且无动脉系统疾病的患者的扫描资料.全部扫描资料采用传统固定延迟时间扫描法,并按不同的扫描延迟时间分成三组(23 s、40 s、60 s),分别观察每一组AKA显示率,进行对比研究,寻找显示AKA合适的扫描延迟时间.结果 扫描延迟时间23 s、40 s、60 s组显示率分别为24%、67%、27%.结论 40 s是MSCTA显示AKA的合理扫描延迟时间.

    作者:刘敬峰;郭伟;赵绍宏;刘江涛;具海月;王新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