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内膜息肉癌变伴子宫肌瘤1例

高建津;刘洁华;吴文瑛

关键词:经阴道超声检查, 子宫内膜息肉
摘要:患者女,73岁.主因腹部隐痛半年,阴道不规则出血7天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无痛经,量中等.22岁结婚,孕5产4,均为顺产.已绝经30年.查体:宫颈轻度糜烂,宫体正常大小,质中等,活动度可,双附件触诊(一).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颞叶癫痫患者海马不同节段MR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TLE)患者海马不同节段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变化特点,评价DTI在TLE病灶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诊断的42例发作间期TLE患者和32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定量测量海马不同节段的平均扩散系数(DCavg)、部分各向异性(FA)、1-容积比(1-VR)和相对各向异性(RA)值并统计.结果 正常人海马不同节段间DTI各参数值均无显著性差异.TLE患者患侧海马头部DCavg高于海马尾部,但不同节段间FA、1-VR和RA均无显著性差异;TLE患者健侧海马头部和体部DCavg高于海马尾部,但不同节段间FA、1-VR和RA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TLE患者海马不同节段DTI参数变化程度不同,海马头部改变较尾部更明显.

    作者:张泉;张云亭;张敬;李威;张权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3D DCE MRA在诊断左侧性腺静脉变异中的应用

    目的 初步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A(3D DCE MRA)对左侧性腺静脉(LGV)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Propeller LAVA)行腹部检查患者220例,均采用容积再现(VR)进行肾静脉重建.结果 220例中LGV显影81支,LGV变异11例,其中LGV开口于肾静脉分支变异5例,双LGV变异2例,LGV与腰静脉并排开口于肾静脉主干变异3例,LGV与腰静脉丛交通变异1例.结论 3D DCE MRA能清楚显示和诊断LGV变异.

    作者:李春芳;张应和;胡海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肾移植术后相关性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相关性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18例经实验室证实的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的胸部X线及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X线表现:胸部X线14例呈弥漫性改变,其中12例磨玻璃样改变,10例磨玻璃样改变中见网格样改变,2例伴有片状渗出或融合实变,另2例仅表现网状或网织结节状影.CT表现:18例中1 6例表现为磨玻璃密度,10例同时伴有网状或网织结节状影,2例同时伴有小淡片影.另2例表现为间质改变,1例合并肺囊肿.18例患者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 肾移植术后PC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为临床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对提高肾移植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作者:孙娜;刘秀娟;郭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急性心肌梗死的左室短轴心肌地形图分析

    目的 研制组织多普勒(TDI)短轴心肌功能地形图(CFM),并初步评价该CFM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冠心病心肌节段运动的作用.方法 用普通彩色超声仪器采集含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内的冠心病人(59例)的左室短轴心肌TDI图像,冠心病组分为AMI亚组(23例)与②冠心病亚组(36例).自制CFM技术从左乳头肌起,以0°至360°方式表示左室短轴心肌的空间分布,用心内膜面的运动幅度与速度来描述节段运动.结果 心梗区心肌的CFM节段运动曲线急剧向零线方向移动,可以用CFM圆形图像上低平线段所占度数来定量描述缺血心肌的分布范围,AMI亚组异常节段的分布范围较冠心病亚组增大,具有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75.64±37.56)°vs(33.44±11.81)°,P<0.001].结论 自制CFM技术能够用于定量分析AMI的心肌节段运动,该技术增加了组织多普勒技术分析心肌节段运动的能力.

    作者:陈明;刘志跃;刘怡;丁云川;李静;尹帆;郑家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衍射增强技术应用于医学成像的实验研究

    目的 本实验通过各类样品的DEI成像,获得衬度及分辨率,并与常规吸收成像比较,对衍射增强成像(DEI)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 在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同步辐射装置(BSRF)形貌站(4W1A束线)上,取人及动物脏器在摇摆曲线上进行扫描,并与常规吸收像进行比较,通过显微放大法获得分辨率.结果 不同组织之间存在不同的衍射增强,DEI均显示较好的衬度和分辨率,图像分辨率达到微米级,并且扫描位置对图像显示具有较大影响.结论 DEI从相位衬度角度进行成像,极大地改进了成像质量,理论上来说是安全的,有望运用于临床.

    作者:彭屹峰;汤光宇;陈岳声;程爱萍;陈绍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1例

    患者女,27岁,左侧腰部隐痛,低热1月.查体:血压124/80 mmHg,左肾区叩痛(+),余未见异常.化验:尿常规,WBC10~15个/HP,RBC 5~9个/HP.超声检查所见:左肾体积增大,呈12.3 cm× 5.0 cm大小,肾脏轮廓局限性向外膨出,肾皮质变薄,实质内可见以肾盂为中心花瓣形低无回声区,探头挤压可见其内点状无回声(图1).

    作者:轩维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半定量法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目的 利用18F-FDG PE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采用3种半定量方法,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30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改变而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溶栓再通后入选本研究,其中18例作为细胞移植组(PTCA+支架+细胞移植术),12例作为对照组(PTCA+支架).2组患者均分别于术前1~2天和术后6个月~1年内行18F-FDG PE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采用3种不同的半定量方法,即目视法、靶心图相减法和心肌葡萄糖代谢值(GMV)比较法,对比治疗前后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的变化,从而间接观察原梗死心肌节段内有代谢活力的心肌的数量变化.结果 (1)30例患者手术均安全.其中28例患者完成了前后两次PET检查,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因患有严重糖尿病,术后复查PET时无法获取满意的图像而退出本次研究.(2)细胞移植组17例患者①目视法观察到有11例(64.71%)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治疗后梗死节段数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减少(t=3.543,P<0.05),提示治疗有效;②靶心图相减法观察到14例(82.35%)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③心肌葡萄糖代谢值比较法观察到12例(70.59%)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治疗后GMV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增加(t=2.245,P<0.05),提示治疗有效.(3)对照组11例患者:①目视法观察到有4例(36.36%)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但治疗前后梗死节段数的配对t检验结果为t=1.16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靶心图相减法观察到6例(54.55%)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内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③心肌葡萄糖代谢值比较法观察到5例(45.45%)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内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但进行治疗前后GMV的配对t检验的结果为t=-1.25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TCA+支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PTCA+支架治疗,从代谢角度分析,该优势可能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心肌再生有关.3种半定量分析方法中,心肌葡萄糖代谢值比较法较传统的目视法和靶心图相减法更为适合临床疗效的评价.

    作者:苏玉盛;马云川;何冀芳;李德鹏;尚建文;张琳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肿瘤患者骨外软组织摄取骨显像剂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骨外软组织异常摄取骨显像剂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全身骨显像示软组织异常摄取骨显像剂99Tcm-MDP的20例患者显像结果与其手术病理和(或)CT、MRI等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异常摄取99Tcm-MDP的临床意义.结果 20例患者中肺摄取7例,其中弥漫性摄取1例为转移癌,局灶性摄取6例(3例肺癌,1例乳癌肺转移,1例肺错构瘤,1例肺炎性假瘤);胸膜弥漫性摄取3例均为转移癌,其中肺癌转移2例,乳癌转移1例;脑局灶性摄取5例,均为脑转移癌;乳腺摄取2例,原发乳癌和乳腺癌复发各1例;鼻咽部摄取2例均为鼻咽癌;肾脏摄取1例为肾癌.各种原发癌和转移癌对骨显像剂的异常摄取占90%(18/20);摄取部位以肺脏、胸膜及头部居多,占85%.结论 骨外软组织对骨显像剂99Tcm-MDP的异常摄取主要见于原发癌或转移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关注.

    作者:张芬茹;许建林;周建平;段小艺;薛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QTVI评价急性白血病化疗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应用2-DE和QTVI技术检测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左室收缩功能,评价柔红霉素(DNR)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早期心功损害情况.方法 病例组选急性白血病患者16例,对照组选正常人23例.应用Simpson及QTVI两种方法检测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对比二者对DNR心肌毒性的检测能力.结果 化疗前病例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用Simpson法检测药物不同累积剂量左室功能未见异常;QTVI检测中等剂量时发现左室侧壁及前间隔收缩期峰值流速(VS)较化疗前减低.结论 QTVI能定量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检出DNR损害左室功能较Simpson法更敏感,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早期检测心肌功能的新方法.

    作者:刘宇杰;田家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早期难免流产胎盘绒毛间隙循环的超声评价

    目的 探讨正常与异常早孕胎盘结构及绒毛间隙血流循环的超声特征,评价灰阶和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在早期难免流产胎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孕周在7~12周的40例早期难免流产和40例要求终止妊娠的正常早孕应用灰阶超声显像观察胎盘超声表现及绒毛间隙的移动点状回声,利用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评价胎盘组织内的血流循环特征.结果 早期难免流产组胎盘绒毛间隙移动点状回声、片状低回声区显示率明显大于正常早孕组,孕7~9周末,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孕10~12周末,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难免流产中胎盘绒毛间隙移动点状回声显示率高于彩色能量多普勒血流显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胎盘绒毛间隙弥漫移动点状回声和胎盘中央低回声区(母池)是孕10周前早期难免流产的重要超声表现.灰阶超声检测胎盘绒毛间隙循环的敏感性高于彩色能量多普勒成像.

    作者:郭祎芬;李凤华;夏建国;杜晶;林建华;林其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心肌梗死患者室壁运动的二维应变研究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节段室壁的二维应变,探讨其诊断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正常人及30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记录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部)图像和心尖位四腔切面,二腔切面,左室长轴高帧频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各个节段的二维应变值.结果 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节段共177个,其中158个节段通过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获得二维应变值.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纵向应变值与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部水平)的径向应变及圆周应变与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角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准确评价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为临床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收缩功能提供无创性新方法.

    作者:熊莉;邓又斌;申屠伟慧;余芬;张芸;黄润青;张清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介入性超声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的初步实现及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用于介入性超声的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方法 利用高精度磁定位器实时跟踪超声探头和穿刺针,构建三维超声,穿刺操作中实时显示二维超声图像平面在三维超声中的位置及与穿刺针的空间位置关系,利用一个五自由度的被动机械人引导装置辅助穿刺,初步建立用于介入性超声的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使用该系统对固定于水槽中的直径为0.5 cm的球形穿刺目标进行任意角度穿刺操作,评估系统的穿刺准确度.结果 建立的系统可以完成超声引导穿刺操作,所有实验均命中穿刺目标.结论 介入性超声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可以实现三维空间的准确定位,并摆脱穿刺引导架的角度限制,实现灵活准确的穿刺操作.

    作者:鲁通;徐静;任贺;王旸;梁萍;陈恳;杨向东;胡晨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成人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表现

    目的 分析35例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指导临床对支原体肺炎的初步诊断.方法 对血清学证实的35例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的胸部CT进行回顾性分析,CT的分析由两位观察者分别独立进行.结果 ①35例患者中,男9例,占25.7%,女26例,占74.3%.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x2=8.26;P<0.005).②在25例病变分布于单侧肺内的患者,左侧19例,右侧6例,左侧发病明显多于右侧(x2=6.76;P<0.01).对35例患者各个叶段发病的统计显示,左下叶的发病例数明显多于其他叶段(x2=15.709;P<0.01).③CT影像上可见到磨玻璃密度阴影者占97.1%,其特点为由磨玻璃影逐渐过度到大片实变影,或在磨玻璃影像中,散在分布多发斑片状实变影,或上两种改变同时存在,或在磨玻璃影像中散在分布结节影,所占比例分别为71.4%、74.3%、48.6%和68.6%.胸腔积液者占40.0%,纵隔淋巴结增大者占28.6%.结论 成人支原体肺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左肺发病多于右肺,其胸部CT影像上的一些特点对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具有提示作用.

    作者:张晓晔;张伟;朱敏;李胜歧;谷秀;赵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动态MRI和MSCT在肝硬化伴肝癌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对比动态MRI和MSCT对肝硬化伴肝癌的敏感性,并用肝移植术后病理切片作对照.方法 73例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前90天内行MR和MSCT检查,所有患者检查前均不知其有无肝癌.MR扫描FLASH/T1WI、TSE/T2WI序列、动态3期增强扫描被获得.MSCT快流率注射对比剂优维显后行3期扫描;MR结果与MSCT相对照.结果 病理检查发现1 2例患者共20个肝癌,MRI发现其中12/20个肝癌,敏感性为60%,其中发现85.7%(6/7)的>2 cm的病变、46.2%(6/13)个≤2 cm的病变.MSCT发现11/20个肝癌,敏感性为55%,其中发现100%(7/7)的>2 cm的病变、30.8%(4/13)个≤2 cm的病变.对于肝癌的检出敏感性MRI与MSCT无差别.结论 MRI和MSCT对肝硬化伴肝癌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均可用于肝硬化病人移植前发现肝癌,但对小肝癌(≤2 cm)的敏感性仍需提高.

    作者:王宏;穆学涛;钟心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CT增强联合免疫组化指标诊断肺癌的研究

    目的 研究肺癌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表达与CT增强表现相关性.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25例肺癌及35例肺良性病变行CT增强扫描,并应用PV法对其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并研究COX-2、VEGF、MVD表达水平与肺癌CT增强峰值、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肺癌组COX-2、VEGF、MVD表达水平及CT增强峰值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COX-2、VEGF、MVD表达水平与肺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CT增强峰值之间密切相关,与肺癌的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COX-2、VEGF、MVD可作为临床评价肿瘤发展,估计肿瘤预后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征.CT增强检查可以反映肺癌的血供特点,可根据增强峰值来推测肿瘤的侵袭、转移及预后情况.

    作者:赵一平;刘白鹭;边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的临床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心力衰竭患者18例,正常对照组20例.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Qlab技术描绘左室容量-时间曲线,计算左室16节段达低收缩末容量时间的标准差(Tmsv16-SD)、大差异(Tmsv16-Dif)及二者的标准化值[Tmsv16-SD/R-R(%)、Tmsv16 Dif/R-R(%)].结果 正常对照组左室容量-时间曲线各节段排列有序,起伏一致,达低收缩末容量的时间点几乎在一条直线,而心力衰竭组左室容量-时间曲线各节段分布彼此交错,运动幅度平坦,达低收缩末容量的时间点分散.心力衰竭组曲线参数Tmsv16-SD、Tmsv16 Dif、Tmsv16-SD/R-R(%)及Tmsv16-Dif/R-R(%)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左室容量-时间曲线形态及参数能全面反映左室收缩运动同步性及功能变化.

    作者:刘表虎;朱向明;李国杰;曹蘅;马小五;叶圣其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子宫内膜息肉癌变伴子宫肌瘤1例

    患者女,73岁.主因腹部隐痛半年,阴道不规则出血7天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无痛经,量中等.22岁结婚,孕5产4,均为顺产.已绝经30年.查体:宫颈轻度糜烂,宫体正常大小,质中等,活动度可,双附件触诊(一).

    作者:高建津;刘洁华;吴文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平扫及动态增强MRI表现

    目的 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MRI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共20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病灶,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对病灶的MRI特征进行评价.结果 18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病灶位于左外叶6个、左内叶9个、右后叶4个、尾状叶1个;病灶大小平均为3.6 cm×4.5 cm;与肝实质比较,平扫T1WI序列为稍低信号、T2WI序列为稍高信号者16个,T1WI及T2WI为等信号者4个,9个病灶内见瘢痕,呈长T1长T2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18个病灶明显强化,1个病灶中等程度强化,1个病灶周边轻度强化,2个病灶周边出现扭曲血管;门脉期信号高于周围肝实质者17个,等信号2个,信号相对低于肝实质1个;延迟期仍为高信号者14个,另5个表现为等信号,1个为稍低信号;门脉期和延迟期有3个病灶周围可见细环状包膜;15个病灶增强后其内可见瘢痕影,瘢痕于动脉期、门脉期均为低信号,延迟强化者4例.所有病灶周围静脉显示良好.结论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好地显示FNH的内部结构和信号特点,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有助于和肝脏其他病变相鉴别.

    作者:张静;王培军;袁小东;郑少强;王国良;王金红;赵小虎;董宁欣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右大腿上皮样血管肉瘤1例

    患者男,36岁,1年前自觉右大腿内侧包块,未予以治疗,近1月包块增大并出现间断性刺痛而来我院就诊.查体:右大腿内侧可触及大小约7 cm×8 cm软组织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差,压痛明显.

    作者:刘正敏;张伟国;王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近红外线光学成像诊断微小肝癌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近红外线光学成像在动物活体的皮下HepG2移植瘤的成像表现.方法 取HepG2皮下荷瘤鼠10只,应用小动物分子成像仪和非特异性探针Cy5.5对裸鼠移植瘤行近红外线光学成像(Near Infra-red Optical Imaging),以得到早期肿瘤的大小和荧光强度信息.结果 10只HepG2皮下荷瘤裸鼠中有8只肿瘤清晰成像,成像敏感度为80%,成像瘤体的平均径线为3.717 mm×2.612 mm,平均体积为15.768 mm3.其余2只受背景荧光影响而肿瘤边界显示不清.结论 近红外线光学成像具有敏感性高的优点,应用非特异性探针即可在较早期阶段发现微小肿瘤.而背景荧光干扰和成像深度有限是影响实验结果的瓶颈.

    作者:张修石;薛峰;隋淑华;蔡会龙;王波;孙喜文;申宝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