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研究

李萍;申宝忠

关键词:脑缺血, 暂时性, 颈动脉狭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摘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突然发生的神经症状和体症,24 h内恢复正常.以往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发现大多数TIA患者有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持续存在,提示有必要对TIA的本质重新加以认识,对进行及时、准确治疗TIA,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其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以及影像学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早中期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研究进展

    目的 出生缺陷已经成为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成为目前全世界关注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产前超声筛查是干预胎儿出生缺陷的有效手段之一.产科超声的发展和高清晰度彩色超声诊断仪的应用使得胎儿畸形的发现时间大大提前.发达国家已制定了妊娠期的标准化检查方案和超声筛查指南,这对降低出生缺陷率、提高围产期质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作者:李蔓;吴青青;王嵬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评价

    目的 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并利用影像学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32只SD大鼠,对其中20只进行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测量,以确定针刺深度;另12只使用21 G 微量穿刺针对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行部分或全层针刺,术前及术后4周、8周行X线及MRI检查,然后行椎间盘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 测量大鼠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后,确定适用于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部分及全层针刺的深度分别为1.5 mm和2.3 mm.X线检查纤维环部分及全层针刺组可见不同程度的腰椎间隙变窄,椎体前缘唇缘样增生,脊柱生理弯曲异常等改变,其中以纤维环全层针刺组为明显;而正常对照组未见椎间隙变窄、椎体前缘骨质增生等征象.MRI检查纤维环全层针刺4周、部分针刺8周后椎间盘信号在 T2WI 上信号强度不同程度的降低、椎间盘膨出甚至突出、硬膜囊受压等征象,正常对照组的椎间盘未见信号改变及膨出或突出征象.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纤维环部分针刺组及全层针刺组椎间盘于术后4周时即发生退变,而全层针刺组退变较严重.结论 利用针刺纤维环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其可控性强、重复性好、创伤小;影像学方法可对椎间盘退变进行早期精确、动态评估,评价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建立的成功与否.

    作者:洪国斌;崔力扬;沈君;梁碧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胸部DR影像后处理对肺结节检出的影响

    目的 评价DR影像多频域后处理方式对肺内结节检出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胸部CT证实的50例有肺内结节和50例正常者的DR正位胸片,采用多频域后处理得到标准、高通过及低通过3组图像,由低、中、高年资医师各2名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用受试着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标准、高通过及低通过3组图像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0.019、0.697±0.020、0.789±0.017(P<0.05),三组中,低通过组结节检出率高,高通过组结节检出率低、假阴性率高,标准组假阳性率高. 结论 DR影像多频域后处理对肺结节的检出有影响,低频增强处理可以提高肺结节的检出率,高频增强处理漏诊率增加.

    作者:王克扬;贺文;何茜;王涛;赵丽琴;李晓强;李晨;李辉;肖国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超声表现及其价值.方法 通过高频超声观察10个正常对照组(20个正常髋关节)与不同Ficat分期ANFH病人(30例病人,48个患髋)的超声表现,并将ANFH病人超声表现、X线平片表现与手术及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FicatⅡ~Ⅳ期的ANFH病人在高频超声下有不同的表现,超声相对于X线平片在观察髋关节积液、软骨病变及滑膜病变上有优势,但对股骨头骨质增生及囊性变没有帮助.结论 超声能观察FicatⅡ~Ⅳ期ANFH的病变,并提供一些X线平片不能提供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邱逦;苏白海;罗燕;彭玉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肝储备功能定量评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综述肝储备功能定量评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准确评估肝脏储备功能,有利于降低肝脏部分切除术后并发症或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和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的发生率.

    作者:苏中振;单鸿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老年继发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多排螺旋CT征象的演变

    目的 探讨老年继发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多排螺旋CT征象的演变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老年继发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MSCT基本征象的变化,并与44例中青年肺结核随访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老年组肺叶/肺段实变和腺泡实变融合的发生率72.2%和88.9%高于对照组(22.7%,45.5%)(P<0.05),吸收多发生在4~12个月,对照组吸收多发生在1~6个月.老年组树芽征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43.2%)(P<0.05),5个月吸收;对照组多在3~9个月吸收.老年组空洞性病变20%完全吸收,对照组50%完全吸收.②老年组治疗过程中矛盾反应发生率44.4%高于对照组的9.1%(P<0.05),可出现在治疗后1~9个月;对照组多出现在3个月以内. 结论 老年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征象吸收缓慢,并且容易发生治疗后矛盾反应,熟悉这些转归特征有利于提高老年肺结核的诊断并且判断其疗效.

    作者:关文华;韩铭钧;李坤炜;秦培鑫;刘小彬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64排螺旋CT在肾脏移植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相结合对肾脏移植术后肾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12例接受肾脏移植手术的患者,其中1例接受肝肾移植联合移植,行64排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并同时对所得图像数据不同期像进行特定的三维重建.结果 12例患者中1例患者显示移植肾门水平可见软组织密度包块;1例显示移植肾盂肾盏扩张积液;2例显示移植肾脏功能不良,1例显示移植肾肾盂输尿管管壁增厚;1例显示盆腔积液;1例显示动脉期皮髓质界限分界欠清晰,经临床分析考虑轻度排斥反应;其余6例肾脏强化程度正常,肾血管无狭窄,肾脏排泄功能正常.结论 64排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及后处理相结合可对移植肾脏功能进行初步评价,对血管源性及排斥反应可提高一定程度的检出率.

    作者:王颖;徐荣天;李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右冠状动脉右房瘘并冠状动脉瘤1例

    患者男,45岁.劳累后心悸、气短9个月,近1周逐渐出现咳嗽、夜间不能平卧及颜面浮肿.查体:一般状态尚可,血压110/160 mmHg.心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双期连续性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

    作者:曹殿波;杨思睿;孙明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高血压对左室心肌扭转-位移环的影响

    目的 运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构建左室心肌扭转-径向位移环(Loop),探讨心动周期中高血压对心室扭转-位移环的影响并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功能的早期改变.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例和正常人24例,经胸采集心尖水平和心底水平二维图像,运用超声工作站行定量分析,构建左室心肌扭转-径向位移环(Loop),计算心肌扭转角度,径向位移.分析心动周期中扭转与径向位移之间的相关性,比较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的扭转峰值、二尖瓣开放时间点(MVO)扭转值、解旋率、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径向位移,同时分析Loop各形态参数.结果 ①与正常人比较,高血压患者左室扭转峰值增大(18.26±4.2 vs 13.82±2.7, P<0.001),解旋率减小[(34±7.0)%/ms vs (44±11.9)%/ms,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左室收缩期扭转与径向位移显著线性相关(r=0.97,P<0.05),高血压较正常组Loop收缩期斜率增大(P<0.05).舒张早期心室解旋约40%,此期径向位移相对较小,二者呈线性相关(r=0.94,P<0.05),Loop图上舒张早期斜率较正常组大(P<0.05).结论 利用STI可以无创性的构建左室扭转-径向位移环.通过分析环的各形态参数,评估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心功能变化.

    作者:韩伟;谢明星;张丽;王静;吕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胸部DR图像对比度的变化对肋骨骨折诊断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胸部数字化影像(DR)细节对比功能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50例胸部外伤且放射科首诊怀疑肋骨骨折的病例,对胸部正位DR肋骨图像进行细节对比后处理,得到标准图像及高对比图像两组,由3名放射医师进行评价,结果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对肋骨骨折诊断准确性.结果 标准组及高对比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7±0.076和0.844±0.059(P<0.05),与标准图像比,细节对比后处理图像诊断准确率更高、假阳性率更低.结论 DR正位肋骨图像经细节对比后处理能提高骨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姜荣;贺文;王克扬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超声微泡介导尼卡地平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介导尼卡地平对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空白对照、假手术、缺血再灌注、尼卡地平、超声微泡、超声微泡介导尼卡地平六组.阻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0 min,再灌注120 min,建立在体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TUNEL法检测凋亡心肌细胞,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基因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尼卡地平可减少其发生,上调Bcl-2基因表达,下调Bax基因表达,超声微泡介导可进一步减少凋亡发生.结论 尼卡地平可上调Bcl-2并下调Bax基因表达,升高Bcl-2/Bax比值,显著减少缺血再灌注诱导心肌细胞凋亡,通过超声微泡介导,可增强尼卡地平抗凋亡作用.

    作者:钟原;江跃全;王志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超声造影剂灌注曲线斜率与流速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Flash-replenishment成像技术中超声造影剂灌注曲线斜率与流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自制动力泵-超滤纤维系统模拟器官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建立微循环血流模型.连续输注20 ml造影剂SonoVue(1∶3稀释),应用FR成像技术,分别测定微循环流速为0.25 mm/s、0.5 mm/s、1 mm/s、2 mm/s、4 mm/s、8 mm/s时造影剂的再灌注曲线斜率β,对β值与实际流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微循环流速为2~8 mm/s时β值与实际流速相关性良好,r=0.97;微循环流速为0.25~1 mm/s,二者相关性较差,r=0.44.结论 微循环流速低于1 mm/s以下时,造影剂再灌注曲线的β值与实际流速相关性差,故低流速状态下造影剂的灌注定量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路晶;周翔;谢明星;王新房;吕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大鼠骨骼肌脂肪含量的1H-MRS定量分析和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 研究1H-MRS在肌肉脂肪含量的定量分析中的价值及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GE 1.5 T MR扫描机及正交birdcage动物线圈(50 mm),对28只成年Wistar大鼠左侧后肢比目鱼肌进行1H-MRS采集.采集到的波谱使用SAGE软件进行后处理,分析细胞内脂肪和细胞外脂肪含量.使用电镜观察肌肉细胞内的脂滴含量.结果 全部大鼠均成功采集肌肉波谱.所有谱线均可以解析位于3.02~3.05 ppm处的总胆碱,1.3 ppm处的肌肉细胞内脂肪和1.5 ppm处的肌肉细胞外脂肪.大鼠肌肉细胞内脂肪含量/总胆碱比值为0.58~5.72,与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内脂肪的含量呈正比(r=0.952,P<0.001).结论 使用1H-MRS可以准确、无创测量肌肉细胞内的脂肪含量,且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

    作者:刘再毅;梁长虹;刘于宝;王秋实;郑君惠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炎症型支气管肺泡癌的CT影像动态演变规律

    目的 探讨炎症型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的动态发展演变规律,提高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6例病理学证实的并属于影像学分型炎症型的支气管肺泡癌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系列CT随访图像,总结不同时间的CT表现特征及其动态演变规律,探索CT诊断的典型影像学征象.结果 炎症型支气管肺泡癌相对典型的CT征象有:①毛玻璃征象背景上合并腺泡结节样实变;②无典型分布特征的大小不等的边缘模糊的叶段性实变;③实变基础上的病理性空气支气管充气征;④动态演变特点包括范围逐渐扩大、形态逐渐多样、密度逐渐密实.结论 CT特别是两次以上不同时期的随访CT检查是炎症型支气管肺泡癌的理想诊断手段.

    作者:李家开;蔡祖龙;杨立;肖越勇;赵红;赵绍宏;聂永康;蔡剑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Tei指数对妊娠早中期胎儿心室功能的评估

    目的 测量妊娠早中期胚胎/胎儿心脏的Tei指数,观察与胎龄的关系,初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胎龄为7~15周胚胎/胎儿165例,胎龄小于12周的胚胎/胎儿采用阴道超声,胎龄大于12周的胎儿采用阴道超声或腹部超声,应用脉冲多普勒技术获取左室流入、流出道血流流速频谱,分别测量等容收缩时间(ICT)、等容舒张时间(IRT)、射血时间(ET),根据公式计算Tei指数,分析Tei指数与胎龄之间的关系.结果 妊娠早期,Tei指数随胎龄增大而减小,妊娠9周流出道流速波形变为双峰(a峰出现),Tei指数明显较前缩短;妊娠中期Tei指数的变化与胎龄无关.结论 妊娠早期胎儿心脏的整体功能随胎龄的增大明显改善,妊娠中期胎儿心脏整体功能相对稳定;Tei指数测量方法简单,快捷、可靠,是评价妊娠早中期胎儿心功能的理想指标.

    作者:黄晶晶;桂永浩;常才;孙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MRI在胰腺局灶性脂肪浸润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胰腺局灶性脂肪浸润的MRI典型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MRI诊断胰腺局灶性脂肪浸润病人12例,除常规序列外,加扫化学位移成像序列,观察同、反相位图像组织信号变化情况,以确定有无脂肪浸润改变.所有病例MRI检查前均经CT平扫和/或增强扫描,因CT表现缺少特异性,不能明确低密度病灶性质而建议进一步检查,所有病例经随访5~36个月(平均16个月)无明显变化.结果 12例胰腺局灶性脂肪浸润主要累及胰头和钩突前部,5例合并不同程度胰腺颈、体、尾部脂肪浸润,但仍以胰头和钩突前部脂肪浸润明显.胰腺局灶性脂肪浸润区域在常规压脂T1WI、T2WI上9例未见明显异常信号,3例与周围正常胰腺对比呈稍低信号;在化学位移成像序列中,局灶性脂肪浸润区域在同相位上与周围正常胰腺对比呈等或稍高信号,而在反相位上局灶性脂肪浸润区域则较同相位上出现中度到明显不均匀信号下降,从而确立胰腺局灶性脂肪浸润诊断.结论 胰腺局灶性脂肪浸润主要累及胰头和钩突前部或以此区域更明显,MRI化学位移成像具有典型表现,对胰腺局灶性脂肪浸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伟峰;陈敏;杨正汉;王文超;蔡葵;李飒英;周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左心室及心包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患者男,24岁,因发热,上腹部不适9天,胸闷、气促5天来诊.查体: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Ⅱ/6级收缩期杂音.MRI检查:升主动脉右侧心包内占位;双侧胸腔积液.

    作者:代妮娜;刘燕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心脾综合征合并肺静脉回流异常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心脾综合征合并肺静脉回流异常的诊断价值,分析其漏诊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本文总结了190例心脾综合征患儿肺静脉回流情况的超声检测结果,并与其心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190例心脾综合征患儿中,无脾综合征159例,其中61例合并肺静脉回流异常(占38.3%),多脾综合征31例,其中5例合并肺静脉回流异常(占16.1%).66例患儿合并肺静脉回流异常,超声诊断符合者17例(占25.7%),漏误诊49例(占74.3%);66例肺静脉回流异常患儿中,伴有明显异常回流途径者17例,超声诊断15例(占88.2%). 结论 无脾综合征患儿常合并肺静脉回流异常.超声心动图可以较准确地诊断心脾综合征伴有明显异常回流途径的肺静脉异位引流,其他类型肺静脉回流异常检出的准确率尚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沈蓉;张玉奇;蔡及明;朱俊学;张志芳;陈笋;姚莉萍;吴兰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脑磁图SAM分析法定位皮质运动功能初步探讨

    目的 利用脑磁图SAM分析法研究健康受试者运动皮质反应及其磁源影像定位价值.方法 10例右利手健康受试者给予tone音刺激,受试者听到声音后右手食指触压按键感应器.以运动触发为基点进行平均,选择触发点前后的波形分别用等价电流偶极子(ECD)和合成孔径磁场测量(SAM)进行分析,终形成三维的脑功能影像图.结果 所有10例受试SAM法均定位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与运动皮层解剖位置一致,ECD法7例定位于中央前回运动中枢,3例定位偏差.结论 脑磁图SAM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显示皮质运动反应并能对皮层运动功能进行成功定位.

    作者:吴婷;刘宏毅;张锐;向敬;刘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4例正常人、8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和9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行心脏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Qlab定量分析软件对三维数据库进行定量评价,检测节段射血分数(REF)和节段-整体射血分数(R-GEF).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收缩期室壁增厚率(△T%).对受检者进行了重复测量,以评价该方法的重复性.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心肌梗死组部分节段REF和R-GEF明显减低(P<0.05).两组心梗组间比较,部分节段的REF和R-GEF存在明显差异(P<0.05).REF与△T%呈高度相关(r=0.76,P<0.01).两次重复测量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客观的定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作者:王晓冰;任卫东;唐力;陈昕;马春燕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