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莉玲;杜联芳;苏一巾
目的比较腮腺导管超声生理盐水造影与X线下泛影葡胺造影在诊断干燥综合征(SS)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SS的女性16例和非SS女性18例,行超声腮腺导管生理盐水造影,分别于2~7天前行X线下泛影葡胺造影.应用ROC曲线评价二者对SS的诊断效率.结果两种方法对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效率均较高,ROC曲线下面积超声腮腺导管造影术为0.85,X线下腮腺导管造影术为0.87.结论超声腮腺导管生理盐水造影可以诊断干燥综合征,是X线下泛影葡胺造影的很好的替代方法.
作者:史莉玲;杜联芳;苏一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胰腺周围血管的显示能力.方法将225例接受上腹部增强CT的患者的扫描资料分别按动脉期和门脉期薄层重建,使用容积再现(VR)和多层面容积重建(MPVR)进行血管成像,观察两种成像方式对胰腺周围动脉、静脉的显示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对正常胰腺周围大动脉(腹腔干,肝总动脉,脾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显示率为100%,对小动脉(胰背动脉,胰横动脉,胰大动脉,胰尾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的显示率为33.8%~96.0%.所显示的胰背动脉起源变异较多,胰背动脉起源于脾动脉,肝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的比例分别为55.1%、9.7%、10.6%和24.5%. 对胰腺周围大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主干)的显示率为100%;胰头部小静脉(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胃结肠干及其属支)的显示率为85.3%和77.3%.对于胰腺周围小血管,MPVR较VR具有较强的显示能力.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胰腺周围大血管具有可靠、稳定的显示率;对胰腺周围小血管也具有一定的显示能力.
作者:刘江涛;肖越勇;张金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用fMRI探讨计算时人脑的活动情况.方法对18例正常青年受试者进行简单及复杂任务的fMRI扫描,采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结果简单及复杂计算主要可见额前区、顶叶、小脑及枕叶的激活,复杂计算时激活的面积明显增大.结论额前区及顶叶是计算任务的主要部位,随着计算难度的增加,需要更多的脑功能区参与.
作者:刘斌;滕皋军;杨明;储成凤;李国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肠系膜为腹腔内的重要结构,包括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等;正确认识其正常解剖和病变的CT表现,包括炎性病变、囊肿和肿瘤性病变、血管性病变、外伤性病变及其他少见病变等,有助于正确诊断腹部疾病.
作者:马恩森;杨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腮腺核素动态显像的影像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腮腺99TcmO-4核素和VitC负荷动态显像,并进行腮腺时间-放射性曲线(TRC)分析.结果 10例正常对照者双侧腮腺核素动态显像的系列影像结果与TRC均正常,4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显像结果异常者34例,异常率85.0%;排泄率(14.5±7.2)%,与正常组(46.0±13.0)%比较,P<0.01.其中双侧腮腺不显影即功能严重受损11例(27.5%),双侧平行性功能轻度和中度受累19例(47.5%),双侧腮腺非一致性功能异常4例(10.0%),双侧腮腺正常显影6例(15.0%).结论核素动态显像是诊断干燥综合征及判断腮腺功能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张芬茹;施秉银;李积厚;薛建军;高信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超声在锁骨下动脉(SCA)及椎动脉(VA)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观察32例患者SCA、VA支架术后狭窄血管处支架位置、支架内及远端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支架内有无血栓及再狭窄等情况,判断其疗效.结果支架置入术后超声示狭窄处血管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宽,PSV、RI减低,100%狭窄改善,无一例≥50%的再狭窄发生.结论超声是评价SCA、VA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疗效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邬冬芳;何文;胡向东;郭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质子磁共振频谱在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即临床拟诊的AD组(18例),血管性痴呆组(VD组,25例),正常对照组(60例).正常对照组再分为两组(50~60岁组和大于60岁组).所有病人均排除糖尿病及其他高渗性疾病.对各组进行头颅常规MRI扫描及扣带回后部的单体素PRESS MRS检查,用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正常对照组间采用团体t检验,正常组与AD组、VD组对比用方差分析法及q检验.结果正常对照组两年龄段NAA/Cr、Cho/Cr、及mI/Cr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D组分别与VD组、正常对照组比较,NAA/Cr、Cho/Cr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I/Cr值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0岁以上正常人群mI/Cr值不会随年龄增长而上升,AD患者扣带回后部mI/Cr值明显升高,若以大于0.76为标准,则本组AD诊断的阳性预测值接近100%,阴性预测值94.5%.
作者:李玉华;张忠阳;殷胜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各种征象(包括病灶厚度、大小、强化特点、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与手术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组对57例胃癌行低张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螺旋CT表现病灶厚度、大小与手术病理的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均相关(P<0.05);螺旋CT 的强化特点与手术病理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浆膜侵犯及TNM分期不相关.螺旋CT对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准确性分别为82.46%、78.95%和100%,均与手术病理一致(P<0.05).结论胃癌螺旋CT征象与手术病理之间具有相关性,可依据其影像表现特点推测出胃癌的病理学特性,从而指导手术及判断预后.
作者:郭华;高剑波;张智栩;张永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女,40岁.藏族,因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心慌、胸闷、头晕1年余、现加重1周到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就诊,查体:无紫绀,颈静脉轻度怒张,心界不大,心脏胸骨左缘第Ⅱ~Ⅲ肋间可闻及Ⅲ/Ⅵ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血压100/60 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房增大,左房负荷增大,右心室肥厚,ST段延长.
作者:刘升;赵国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超声介入注射无水乙醇量化(PQEI)治疗合并肝硬化复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相关技术.方法临床病理证实的合并肝硬化复发性肝癌298例.行超声介入无水乙醇量化注射治疗,注射量按回归方程Y=2.885X(当肿瘤直径≤5 cm时),Y=1.805X (当肿瘤直径>5 cm时)计算(X为肿瘤大直径,单位为cm;Y为注射乙醇量,单位为ml),每周注射2~3次,≤5 cm的肿瘤结节4~10次为一疗程,>5 cm肿瘤结节以10~20次为一疗程.病例随访12~60个月.观察临床症状与体征,并结合相关检查结果.统计1、2、3、4、5年生存率.结果超声引导无水乙醇量化注射治疗后肿瘤平均直径从3.4 cm降为2.8 cm. 治疗后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 78.8%、 66.3%、 56.5% 和 46.7%,中位数生存期为44.2个月.298例HCC先后进行2871次PQEI,除短期内出现疼痛、低烧、轻度黄疸等,均无大出血和严重心、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其中4例因合并严重的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而死.结论超声介入无水乙醇量化治疗合并肝硬化复发性肝癌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林礼务;林学英;薛恩生;何以敉;高上达;林晓东;吴丽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成人活体鼻咽咀嚼肌间隙内正常结构在MRI上的显示情况.方法观察40例健康志愿者鼻咽咀嚼肌间隙内各结构的MRI表现;比较不同断面、序列对上颌动脉及下颌神经的显示情况.结果 40例80侧鼻咽咀嚼肌间隙内肌肉及脂肪在T1WI及T2WI上均能较好显示;经统计学分析,冠状面T1WI及横断面梯度回波序列图像对鼻咽咀嚼肌间隙内上颌动脉主干的显示优于横断面T1WI及T2WI、冠状面T2WI及梯度回波序列图像;冠状面T1WI图像对下颌神经的显示优于冠状面T2WI及梯度回波序列图像.结论 MRI能够显示鼻咽咀嚼肌间隙内肌肉、脂肪、上颌动脉主干、脑膜中动脉及下颌神经在鼻咽咀嚼肌间隙内的大体走行.
作者:张征宇;王振常;鲜军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视觉中枢进行BOLD-fMRI及MRS综合应用的研究.方法 10例健康受试者,男7例,女3例,年龄26~45岁(平均33岁),常规头颅磁共振检查未发现颅内病变.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一次fMRI及两次MRS检查.fMRI检查采用组块化设计,活动期通过Goggle 系统给予以10 Hz闪烁的黑白棋盘格刺激,静息期给予黑屏刺激.fMRI检查结束后,利用MR扫描仪上所带RTIP软件找出兴奋灶的层面,然后在这个层面中进行MRS检查.在第一次MRS检查中,给予黑屏刺激.在第二次MRS检查中给予受试者和fMRI检查中相同的黑白棋盘格刺激.fMRI数据使用SPM99处理,MRS数据使用Functool 2处理.结果在fMRI实验中,双侧枕叶有较明显的激活,双侧距状回则更加明显,激活强点位于右侧距状回.MRS实验中,可发现给予视觉刺激后NAA峰高有一定程度的增高,Cho峰高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所以在距状回层面,双侧枕叶发现较明显的NAA/Cho增高区.刺激前后NAA/Cho增加54.28%(2.103±0.014 versus 3.200±0.061, P<<0.05,配对t检验).而且fMRI所得兴奋区与MRS所得NAA/Cho增加区基本吻合.结论视皮层的功能磁共振及磁共振波谱联合研究是可行的,其二者所得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作者:王志;陈敏;周诚;孙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胃癌的动态增强MRI表现,评价动态增强MRI对进展期胃癌术前TNM分期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胃镜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前瞻性0.5T磁共振动态增强研究.观察胃癌的动态增强MRI表现,对胃癌浸润范围、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情况进行术前评价,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胃癌动态增强表现为两种形式:不规则强化型(24例)和分层强化型(11例).33例胃癌强化峰值时间为53~107 s.动态增强MRI对胃癌T分期准确性为82.9%(29/35),对浆膜层侵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3%(26/27)和75.0%(6/8);对N分期准确性为53.3%(16/30),低估36.7%(11/30),高估10.0%(3/30),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6%(14/22)和62.5%(5/8);对M分期准确性为100%(7/7).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对评价进展期胃癌TNM分期有重要价值.
作者:汤群锋;沈钧康;冯一中;王灌忠;张彩元;钱铭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影响肺癌脑转移瘤瘤周水肿程度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证实的肺癌脑转移瘤MRI资料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龄34~75岁,平均57.71岁),所有患者均进行增强扫描.从断层像上观察瘤灶在脑内的分布情况,分别观察记录:瘤周水肿的大小、瘤灶的大小、瘤灶中心到近灰质边缘的距离、瘤灶的强化特点(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和环状强化)、瘤灶在脑内分布(大脑半球、小脑和脑干)的情况等,同时记录瘤灶的组织学类型(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以瘤灶瘤周水肿的大小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瘤灶大小、瘤灶中心到近灰质边缘的距离、瘤灶的强化类型、瘤灶的部位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①26例肺癌脑转移瘤病人中,肺癌组织学类型为小细胞肺癌8例,非小细胞肺癌18例,共包括92个瘤灶.92个瘤灶中,瘤周水肿的大小为0~5.1 cm,瘤灶大小为0.2~5.0 cm,瘤灶中心到近灰质边缘的距离为0.1~2.5 cm,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和环状强化分别为40个、13个和39个,大脑半球、小脑和脑干分别为72个、17个和3个.②瘤灶瘤周水肿程度与瘤灶大小、与灰质边缘的距离及部位有相关性,且与瘤灶大小、与灰质边缘的距离成正相关,与部位成负相关(F=20.04,P<0.0001).结论肺癌脑转移瘤瘤周水肿程度与瘤灶大小、瘤灶中心到近灰质边缘的距离和瘤灶分布部位有关,与瘤灶的强化类型、组织学类型、性别和年龄无关.
作者:董鹏;王滨;孙西河;常光辉;李绪斌;陈静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比较MRI Fast SPGR序列单层扫描与连续动态扫描所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病人上气道图像,评价单层扫描在OSAS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OSAS病人应用磁共振行上气道Fast SPGR序列单层扫描及连续动态扫描,对两种检查方法影像资料中的上气道阻塞部位及咽腔截面积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检查方法所示阻塞部位及相应咽腔截面积均无明显差别.结论 Fast SPGR单层扫描能真实反映OSAS病人呼吸暂停时上气道阻塞部位,是连续动态扫描的补充检查方法.
作者:张忻宇;杨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女,11岁.出生后1年发现心脏杂音,自幼活动耐力差.查体:血压110/65 mmHg,口唇、指趾无青紫,心前区隆起,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Ⅳ/6级收缩期的吹风样杂音.当地超声诊断房间隔缺损.
作者:任书堂;黄云洲;王勇;刘晓程;吴学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腕管综合征(CTS)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60只来自50例CTS患者的手腕,经手术证实.50只无CTS症状的手腕.由同一人进行超声检查,矢状位观察正中神经的形态、回声的改变,计算厚度比(厚度比=小神经厚度/大神经厚度).横断面测量豌豆骨水平的神经面积.结果卡压常见的部位为钩骨勾水平.卡压两端神经肿胀,肿胀处回声减低.CTS组与对照组在厚度比、豌豆骨水平神经面积这2个量化指标之间差异明显,各自的诊断阈值为≤0.81、>0.11 cm2,诊断敏感度为90.2%、80.2%,特异度为88.2%、88.4%.结论超声检查可以从形态、量化指标两个方面鉴别诊断CTS,可以发现局部致病病因及解剖变异,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帮助.
作者:陈为民;王怡;陈琳;俞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围绕人体系统多体约束开展了动力学模型研究.主要内容有人体系统约束方程;人体系统的功率;人体系统的正交矩阵解算方法;人体系统约束缩减的广义速率和缩减的偏角速度;人体系统缩减的广义力;运动力学方程;人体系统约束动力学的有功和无功力.后,概括出人体系统多体约束的力学模型研究的几点结论,为人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联合微泡经颅靶向开放血脑屏障及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经静脉注射微泡后,用频率为43 kHz、强度为2 W/cm2,持续超声波辐射大鼠头部5 min;②采用荧光显微镜伊文氏蓝(EB)、电镜镧示踪法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经颅超声波与微泡联合能短暂地促进伊文氏蓝和镧离子通过多种形式跨越血脑屏障.结论低频超声联合微泡能可逆的、靶向的、局部的开放血脑屏障,并为进一步研究药物进入脑实质内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程远;于锐;宋彧;马颖;陈维福;王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研究肝脏微小转移癌大鼠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数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用斜率法计算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总肝灌注量.病理学检查HE染色证实转移癌的存在.结果 19只大鼠发现的转移灶直径在0.5~6.6 mm之间.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肝动脉的灌注量远远大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2.25倍);而门静脉灌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76.6%).总肝灌注量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时高峰;王琦;许茜;李如迅;杜煜;王亚宁;李月考;杨丽;刘辉;彰俊杰;王士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