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锦宁;刘守勋;鲍刚;陈景宇;张晓东;王拓;谢万福;王茂德;谢昌厚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研究肝脏微小转移癌大鼠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数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用斜率法计算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总肝灌注量.病理学检查HE染色证实转移癌的存在.结果 19只大鼠发现的转移灶直径在0.5~6.6 mm之间.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肝动脉的灌注量远远大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2.25倍);而门静脉灌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76.6%).总肝灌注量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时高峰;王琦;许茜;李如迅;杜煜;王亚宁;李月考;杨丽;刘辉;彰俊杰;王士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联合微泡经颅靶向开放血脑屏障及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经静脉注射微泡后,用频率为43 kHz、强度为2 W/cm2,持续超声波辐射大鼠头部5 min;②采用荧光显微镜伊文氏蓝(EB)、电镜镧示踪法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经颅超声波与微泡联合能短暂地促进伊文氏蓝和镧离子通过多种形式跨越血脑屏障.结论低频超声联合微泡能可逆的、靶向的、局部的开放血脑屏障,并为进一步研究药物进入脑实质内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程远;于锐;宋彧;马颖;陈维福;王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I表现.6例全部行CT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 2例位于颅内,2例位于四肢,1例位于腹膜后,1例位于前纵隔.软组织pPNET的CT表现为大的、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伴坏死囊变,不伴钙化,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骨pPNET主要表现为较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有1例可见瘤骨形成,增强后不均匀强化.MRI在SE的T1WI上表现为等肌肉信号,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部分病例可见假包膜改变.结论 pPNET的CT与MRI缺乏明确特征表现,但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判定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检出远处转移和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张碧云;陈自谦;肖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女,53岁.间断性上腹部不适伴腹胀、呕吐1年.查体:腹部平坦.腹软,剑突下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化验:WBC 2.4×109/L,HGB 84 g/L.
作者:曹殿波;张鹏国;杨思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RFA)治疗后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182例HCC患者行超声引导下RFA治疗.肿瘤平均大小(3.9±1.2)cm(范围1.2~8.0 cm).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分别为97、76和9例.根据TNM分期,Ⅰ-Ⅱ期,Ⅲ期,Ⅳ期肝癌分别为53、70和59例.筛选22项可能对预后产生影响的临床因素并分层,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in-Meier模型,多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182例HCC治疗后平均总生存期及无瘤生存期分别为(45.5±2.3)和(24.9±2.1)个月.生存期的影响因素为:①总生存期: 卫星灶,Child-Pugh分级和TNM分期.②无瘤生存期: 肿瘤数目,卫星灶,Child-Pugh分级,按规范化方案治疗,联合TACE.其中,肝功能在两种生存率分析中均为危险度高的影响因素.结论生存分析结果提示,保护肝功能,治疗前全面影像学检查,重视规范化治疗和辅助治疗将有助于改善生存期.
作者:杨薇;陈敏华;严昆;高文;王艳滨;廖盛日;张晖;霍苓;黄信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病因学诊断方法,并客观评价其优缺点.方法对115例动脉瘤性SAH采用CT、CTA、MRI、MRA、DSA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早期临床诊断.结果 115例SAH均在急性出血期内(7天)被早期诊断, 其中有96例患者在7天内被DSA检查诊断为动脉瘤,早期病因诊断率83.5%,另19例在7天后二次造影诊断.全组9例行MRA,6例发现动脉瘤;12例行CTA,9例发现动脉瘤.结论采用CT及DSA可以对动脉瘤性SAH进行早期病因学诊断;该方法安全、准确,对动脉瘤性SAH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宋锦宁;刘守勋;鲍刚;陈景宇;张晓东;王拓;谢万福;王茂德;谢昌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恶性间叶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肉瘤,临床发病率很低,术前影像学常常未能做出正确诊断.现报告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跨食管裂孔的胸腹腔恶性间叶瘤,对其影像和病理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对其认识水平.
作者:曹殿波;姜卫国;牛春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肠系膜为腹腔内的重要结构,包括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等;正确认识其正常解剖和病变的CT表现,包括炎性病变、囊肿和肿瘤性病变、血管性病变、外伤性病变及其他少见病变等,有助于正确诊断腹部疾病.
作者:马恩森;杨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围绕人体系统多体约束开展了动力学模型研究.主要内容有人体系统约束方程;人体系统的功率;人体系统的正交矩阵解算方法;人体系统约束缩减的广义速率和缩减的偏角速度;人体系统缩减的广义力;运动力学方程;人体系统约束动力学的有功和无功力.后,概括出人体系统多体约束的力学模型研究的几点结论,为人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非手术抗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评定治疗效果的方法显出很大不足.MRI的发展提供了明显超前于形态学变化的监测手段.本文介绍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肿瘤非手术治疗早期疗效监测中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余永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明确Wistar大鼠肝脏声像图表现,探讨大鼠肝脏在超声医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Wistar大鼠40只,利用高频探头观察肝脏二维图像;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超声监视下经皮将美蓝溶液(0.05~0.1 ml/只)注入肝左外叶(组1)或右侧各分叶(组2);尾静脉团注超声造影剂观察肝脏造影过程;处死动物,检查肝叶间有无美蓝溶液渗出;摘除肝脏,测量各分叶.结果在高频探头下隐约可见大鼠肝脏各叶的纤细分界;组1无美蓝渗出,组2有5例发生渗出;所有病例可清晰显示肝脏微泡造影的动脉相、门静脉相和延迟相.结论高频探头可以区分Wistar大鼠肝脏的部分分叶,肝左外叶易于在超声下辨认,对之进行穿刺操作时,不易发生刺透现象;大鼠肝脏可用于微泡造影剂成像等超声实验研究,但其动脉相和门静脉相持续时间短,针对这两个时相的研究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作者:张超;黄道中;邓又斌;张青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成人活体鼻咽咀嚼肌间隙内正常结构在MRI上的显示情况.方法观察40例健康志愿者鼻咽咀嚼肌间隙内各结构的MRI表现;比较不同断面、序列对上颌动脉及下颌神经的显示情况.结果 40例80侧鼻咽咀嚼肌间隙内肌肉及脂肪在T1WI及T2WI上均能较好显示;经统计学分析,冠状面T1WI及横断面梯度回波序列图像对鼻咽咀嚼肌间隙内上颌动脉主干的显示优于横断面T1WI及T2WI、冠状面T2WI及梯度回波序列图像;冠状面T1WI图像对下颌神经的显示优于冠状面T2WI及梯度回波序列图像.结论 MRI能够显示鼻咽咀嚼肌间隙内肌肉、脂肪、上颌动脉主干、脑膜中动脉及下颌神经在鼻咽咀嚼肌间隙内的大体走行.
作者:张征宇;王振常;鲜军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CT和MRI诊断胆囊腺肌瘤病(GBA)的作用与限度.方法分析19例经组织学证实的GBA患者的CT和MRI资料,比较常规T1WI、T2WI、3 mm薄层T2WI、MRCP、平扫CT、螺旋CT胆道造影(SCTC),以及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各时相图像显示罗-阿窦和胆囊病变的能力.观察结果与病理标本所见对照.结果 19例GBA包括局限型11例,节段型5例,弥漫型3例.MRI显示罗-阿窦优于CT.胆汁显著浓缩时,SCTC可补充MRCP的不足.结论 MRI诊断GBA的作用优于CT.
作者:靳二虎;盛蕾;马大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女,40岁.藏族,因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心慌、胸闷、头晕1年余、现加重1周到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就诊,查体:无紫绀,颈静脉轻度怒张,心界不大,心脏胸骨左缘第Ⅱ~Ⅲ肋间可闻及Ⅲ/Ⅵ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血压100/60 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房增大,左房负荷增大,右心室肥厚,ST段延长.
作者:刘升;赵国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各种征象(包括病灶厚度、大小、强化特点、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与手术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组对57例胃癌行低张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螺旋CT表现病灶厚度、大小与手术病理的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均相关(P<0.05);螺旋CT 的强化特点与手术病理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浆膜侵犯及TNM分期不相关.螺旋CT对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准确性分别为82.46%、78.95%和100%,均与手术病理一致(P<0.05).结论胃癌螺旋CT征象与手术病理之间具有相关性,可依据其影像表现特点推测出胃癌的病理学特性,从而指导手术及判断预后.
作者:郭华;高剑波;张智栩;张永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女,11岁.出生后1年发现心脏杂音,自幼活动耐力差.查体:血压110/65 mmHg,口唇、指趾无青紫,心前区隆起,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Ⅳ/6级收缩期的吹风样杂音.当地超声诊断房间隔缺损.
作者:任书堂;黄云洲;王勇;刘晓程;吴学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比较MRI Fast SPGR序列单层扫描与连续动态扫描所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病人上气道图像,评价单层扫描在OSAS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OSAS病人应用磁共振行上气道Fast SPGR序列单层扫描及连续动态扫描,对两种检查方法影像资料中的上气道阻塞部位及咽腔截面积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检查方法所示阻塞部位及相应咽腔截面积均无明显差别.结论 Fast SPGR单层扫描能真实反映OSAS病人呼吸暂停时上气道阻塞部位,是连续动态扫描的补充检查方法.
作者:张忻宇;杨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视觉中枢进行BOLD-fMRI及MRS综合应用的研究.方法 10例健康受试者,男7例,女3例,年龄26~45岁(平均33岁),常规头颅磁共振检查未发现颅内病变.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一次fMRI及两次MRS检查.fMRI检查采用组块化设计,活动期通过Goggle 系统给予以10 Hz闪烁的黑白棋盘格刺激,静息期给予黑屏刺激.fMRI检查结束后,利用MR扫描仪上所带RTIP软件找出兴奋灶的层面,然后在这个层面中进行MRS检查.在第一次MRS检查中,给予黑屏刺激.在第二次MRS检查中给予受试者和fMRI检查中相同的黑白棋盘格刺激.fMRI数据使用SPM99处理,MRS数据使用Functool 2处理.结果在fMRI实验中,双侧枕叶有较明显的激活,双侧距状回则更加明显,激活强点位于右侧距状回.MRS实验中,可发现给予视觉刺激后NAA峰高有一定程度的增高,Cho峰高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所以在距状回层面,双侧枕叶发现较明显的NAA/Cho增高区.刺激前后NAA/Cho增加54.28%(2.103±0.014 versus 3.200±0.061, P<<0.05,配对t检验).而且fMRI所得兴奋区与MRS所得NAA/Cho增加区基本吻合.结论视皮层的功能磁共振及磁共振波谱联合研究是可行的,其二者所得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作者:王志;陈敏;周诚;孙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质子磁共振频谱在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即临床拟诊的AD组(18例),血管性痴呆组(VD组,25例),正常对照组(60例).正常对照组再分为两组(50~60岁组和大于60岁组).所有病人均排除糖尿病及其他高渗性疾病.对各组进行头颅常规MRI扫描及扣带回后部的单体素PRESS MRS检查,用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正常对照组间采用团体t检验,正常组与AD组、VD组对比用方差分析法及q检验.结果正常对照组两年龄段NAA/Cr、Cho/Cr、及mI/Cr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D组分别与VD组、正常对照组比较,NAA/Cr、Cho/Cr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I/Cr值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0岁以上正常人群mI/Cr值不会随年龄增长而上升,AD患者扣带回后部mI/Cr值明显升高,若以大于0.76为标准,则本组AD诊断的阳性预测值接近100%,阴性预测值94.5%.
作者:李玉华;张忠阳;殷胜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新型特异性前哨淋巴结(SLN)示踪剂99Tcm-IT-Rituximab的定位效应.方法采用2-亚氨基噻吩(2-IT)修饰法制备99Tcm-IT-Rituximab,并评价其定位SLN的生物性能,监测注射显像剂的化学剂量及注射体积对SLN摄取的影响.结果 99Tcm-IT-Rituximab标记率大于90%,分子保持完整.99Tcm-IT-Rituximab可清晰定位小鼠SLN,注射后30 min到24 h SLN均可显影,未见次级淋巴结显影.注药后24 h SLN ID%值为4.49%,次级及第三级淋巴结ID%摄取率比值相当于本底,24 h注射点滞留率为22.14%.示踪剂的化学量及注射体积均影响SLN显像.随着二者的增加,SLN %ID值逐渐减少,次级及第三级淋巴结%ID值均逐渐上升.结论 99Tcm-IT-Rituximab 的标记方法简单,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雪鹃;王荣福;杨志;林保和;徐冰;张岩;张梅颖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