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暖;方慧敏;余建国;洪雯静;孙锟;王威琪
目的探讨通过高频超声观察慢性肝病肝实质回声形态改变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正常对照组(S0)57例,病例组403例(其中S1、S2、S3、S4或肝硬化分别为118例、97例、112例、76例),应用高频超声观察肝实质回声形态在各纤维化分期之间的改变,将观察的结果与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S)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将慢性肝病肝实质形态分为细颗粒、较粗颗粒、粗颗粒、窄条纹、宽条纹或网格状共五个级别.S0、S1期中,多表现为细颗粒、较粗颗粒,S0与S1之间无显著性差异;S2、S3、S4期中,分别以粗颗粒、窄条纹、宽条纹或网格状所占百分比高,分别为62.9%(61/97)、70.5%(79/112)、69.7%(53/76),S0~S1与S2、S2与S3、S3与S4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肝实质形态对肝纤维化诊断的敏感性为87.8%(354/403),特异性分别为87.7%(50/57),诊断的正确率为87.8%(404/460).经Spearman相关分析,肝实质形态与S分期的相关系数是0.909.结论通过高频超声观察肝实质形态的改变,对肝纤维化分期的判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孟繁坤;丁蕾;曲锰;郑颖;葛辉玉;徐策;张海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超声对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379个乳腺恶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对照.比较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大小以及不同年龄组乳腺恶性肿瘤的超声诊断正确率.结果超声对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以及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的正确率分别为70.3%,95.8%和88.6%,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33,P=0.002);对大径<1 cm与≥1 cm的浸润性肿瘤的正确率(87.3%和95.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5,P=0.001),超声对不同年龄组恶性病变的正确率为92.1%~94.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207,P=0.698).结论超声对各年龄段的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一致,对原位癌和直径小于1 cm的恶性肿瘤的容易误漏诊.
作者:李洪林;姜玉新;郝玉芝;周纯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表阿霉素(EADM)热化疗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胆管癌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浴加热法进行体外细胞毒实验(MTT)、透射电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热疗、化疗、热化疗对人胆管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的影响.结果42℃以上单纯热疗对QBC939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P<0.01),42℃以上热化疗对QBC939细胞有明显的协同或相加作用(P<0.01).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术均观察到热疗、化疗、热化疗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P<0.01);热化疗有协同作用(P<0.01).结论热疗、化疗、热化疗均抑制QBC939细胞增殖;热疗、化疗、热化疗诱导细胞凋亡为其抗癌机制之一;热疗提高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
作者:曹智刚;郭启勇;马力;何东风;金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探讨其影像学表现和介入栓塞技术.方法将VX2瘤组织块种植于30只新西兰大白兔肝左叶,建立兔肝癌模型.行DSA前,将种植成功的兔子进行CT、MR检查,不同剂量碘油栓塞术后CT复查并观察各组生存情况.结果经剖腹探查证实肝脏种植成功24只(成功率80%,24/30);肝种植两周后CT平扫肿瘤多呈等或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边缘环状强化;MRI上肿瘤实质部分T1WI与T2WI分别表现为均匀低信号和稍高信号,DWI上瘤灶呈明显高信号,境界清晰,坏死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影.DSA肝实质期可见肿瘤染色,栓塞时可见碘油在肿瘤部位充填、沉积,术后CT均能见瘤区有高密度碘油沉积,大部分为瘤周沉积.根据体重和超选择情况确定栓塞碘油剂量效果较好.结论兔肝VX2肿瘤模型的建立与复制成功率高.CT、MR和DSA有利于荷瘤兔的监测和筛选.暴露股动脉穿刺和用微导管超选择,可对肝脏荷瘤兔进行有效的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和栓塞.
作者:牛焕章;滕皋军;邓钢;陈晟;何仕诚;汪盛齐;卢勤;李国昭;陈龙桂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盏憩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静脉尿路造影诊断的18例肾盏憩室患者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延时扫描,并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T平扫表现为肾实质内单发的圆形或类圆形囊性水样低密度灶,密度均匀,15例囊底部可见并发的结石影.增强扫描病灶密度均匀增高,CT值超过25 Hu,并形成液-液平面,延时扫描病灶内液面升高或病灶完全被对比剂充填,并且持续很长时间.结论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肾盏憩室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准确地与其他肾脏疾病相鉴别,是诊断肾盏憩室的重要手段.增强延时扫描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关键.
作者:杜丽洁;李键丁;张利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16层螺旋CT(MSCT)与超声左心容积数据的对比,初步探讨MSCT定量评估左心功能在心容积数据方面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2例8 h内同时进行了MSCT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对比MSCT自动测量与手工测量值的相关性,MSCT自动测量与超声测量值的相关性.结果MSCT左心容积各组数据自动与手动测量结果相关性高(r>0.98,P>0.05);MSCT自动测量与超声测量结果相关性良好(r>0.90,P>0.05).结论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获得的自动与手动左心容积数据准确性高,可用于临床诊断.
作者:朱巧洪;曾庆思;邓宇;刘莉;林翰菲;张超亮;岑人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新兴的基因阻断技术,它通过双链RNA分子的介导,特异降解相应序列的mRNA,从而导致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自1998年首次报道以来已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迄今,在果蝇、线虫、锥虫及一些哺乳动物中都相继发现存在RNAi现象,提示其具有进化保守性.近8年来,研究者对RNAi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研究,预示RNAi有望成为今后分析人类基因功能的有力工具,并将在人类疾病的基因表达显像和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萌;王荣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患者女,27岁,第1胎孕24周,早孕时曾行保胎治疗,时有宫缩,既往严重痛经,进行性加重5年,孕期常规检查宫高及腹围均大于妊娠月份.
作者:周颖芸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血管重建对门脉海绵样变的解剖关系及侧支血管的形成情况进行评价.方法对我院2004年8月-2005年5月期间收集的18例门脉海绵样变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门脉闭塞后,引起相应血管的纡曲扩张及侧支血管的形成,其中有门脉周围形成门-门侧支循环,胆囊壁静脉的曲张,胃网膜静脉的增粗纡曲,胆管壁静脉的纡曲扩张,腹膜后椎体旁侧支血管的开放,脾-肾静脉短路的开放,胃底食管静脉的曲张.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重建在诊断门脉海绵样变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路军良;张立华;杨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联合应用三种多普勒超声研究乳腺癌肿瘤血管形态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的规律.方法选取52例血流较丰富的乳腺癌肿块,采用彩色多普勒(CDFI)、能量多普勒(PDI)及脉冲多普勒(PW)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乳腺癌肿块的肿瘤血管形态学特点及肿瘤血管的峰值流速(PS)及阻力指数(RI)的规律.结果52例肿块中发现粗细不均血管、动静脉瘘、扭曲血管、盲端血管的例数分别为27、29、39、18例.盲端血管、扭曲血管的PS均低于血管狭窄处及动静脉瘘处的PS(P<0.05),前两者之间及后两者之间的PS差异无显著性(P>0.05);粗细不均血管、扭曲血管RI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43例肿块中发现了异常血管分级方式.直径≥2 cm的肿瘤的PS高于直径<2 cm的肿块(P<0.05).结论联合应用三种多普勒能够较好的显示乳腺癌肿瘤血管的形态学特征;乳腺癌肿块的PS、RI与肿瘤血管的形态及肿块大小密切相关.
作者:李银珍;黄道中;赵胜;李进兵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患者女,17岁,左髂部疼痛2个月,CT及MRI提示左侧髂骨占位,考虑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能;X线提示骨质疏松.实验室检查:甲状旁腺激素(PTH):414.03 pg/ml;血清钙3.03 mmol/L;血清磷0.95 mmol/L;血清碱性磷酸酶165 IU/L.
作者:李丽;张文云;郭瑞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技术量化评价肺栓塞-再灌注损伤,探讨肺栓塞-再灌注损伤形成机制.方法选择14只健康杂种犬为实验对象.利用Swan-Ganz导管模拟肺膈叶动脉栓塞-再灌注.栓塞前、栓塞24 h和再通4 h要分别进行肺动脉压测定、CT灌注成像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结果再灌注肺损伤主要表现为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再灌注损伤肺的BF[(325.69±134.00)ml·min-1·100 g-1)]和MTT[(1.98±0.44)s]与栓塞前正常基线值[(409.58±88.42)ml·min-1·100 g-1)和(1.87±0.48)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再灌注4 h的肺动脉压[(25.79±6.25)mmHg]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平均值[(388.79±25.07)U/ml]与栓塞前正常基线值[(22.31±3.77)mm-Hg和(404.38±23.81)U/ml]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P<0.05).再灌注损伤侧肺的湿/干重比率(6.29±1.23)显著大于对侧肺(4.54±1.19),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再灌注水肿增加了肺组织的含水量.结论CT灌注成像有效反映肺栓塞-再灌注损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氧自由基对肺栓塞-再灌注损伤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作者:包娜;翟仁友;王辰;蒋涛;郑娟;金文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患者女,12岁,因经期下腹胀痛,右侧为甚来我院检查.11岁月经初潮.超声检查:盆腔内可见两个子宫图像,呈蝶形,左、右侧子宫大小分别为3.7 cm×2.8 cm×3.6 cm、4.4 cm×2.0cm×3.2 cm,子宫肌壁回声均质,于右侧宫颈处可见一7.5 cm×4.7 cm的囊性包块,内可见散在的低回声光点,包块似与右侧子宫宫腔相延续(图1).CDFI:囊性包块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作者:鲁江兰;方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定量组织速度(QTVI)及应变率成像(SRI)对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11只开胸犬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分别于基础状态、缺血状态(LAD狭窄50%,75%,100%).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组织速度图,用QTVI及SRI软件分析左室各节段纵轴方向上收缩期QTVI及SRI曲线的变化.结果非LAD节段:缺血状态下各项指标较基础状态无显著改变.LAD节段:与基础状态比较,LAD狭窄50%时收缩期峰值速度(Vs)略有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尖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peak)显著减少或矛盾运动(P<0.05).LAD狭窄75%时Vs及SRpeak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LAD狭窄100%时,SRpeak几乎接近基线水平.结论QTVI及SRI可以作为定量评价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局部功能异常的方法.
作者:林萍;任卫东;夏稻子;刘长宏;武俊;王月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患者女,45岁.体检:膀胱区稍隆起,可触及一鸡蛋大小包块,质地中等,活动度中等,伴压痛.血常规白细胞17.7×109,中性粒细胞0.758,尿及大便常规正常.
作者:吴仁华;钟小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脏射频消融前后大鼠外周血及肝脏局部组织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射频后1周组、射频后2周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射频后1周组及射频后2周组分别在射频后1周及2周处死,对照组不做射频即处死,取外周血及射频灶周边0.5 cm范围内肝组织(对照组取正常肝组织),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及射频灶周边肝组织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IL-10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的外周血IL-10表达水平为94.8333±3.5388.射频后1周为88.96±5.7230,射频后2周为63.08±13.7723,射频后2周组与对照组比较IL-10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射频后1周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对照组大鼠的肝组织IL-10表达水平为94.9333±2.0817.射频后1周为93.3400±2.1652,射频后2周为72.9400±10.4677,射频后2周组与对照组比较IL-10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射频后1周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射频消融后大鼠外周血及射频灶周边肝组织IL-10表达水平降低,推断RFA可能削弱IL-10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抑制作用.
作者:戴维德;范智慧;陈敏华;河福金;李洪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患者女,46岁,因上腹部胀感来我院要求做肝胆胰脾超声检查,结果上述受检脏器均未见异常回声,嘱患者饮水500 ml,行胃超声检查,胃内亦未见异常回声,但在液体充盈的十二指肠球降部可见一大小为2.6 cm×1.2 cm的梨形团块样实性均质中等回声,边缘较规整,轮廓较清晰,基底部可见一窄蒂与十二指肠后壁相连(图1),当振动探头,该实性回声在十二指肠腔充盈的液体内有轻微摆动现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显示:实性回声内未见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十二指肠球降部实性占位(息肉可能性大).随后施胃镜检查,亦发现上述病变,取活体组织送病理,病理诊断: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
作者:薛莉;史铁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阿霉素早期心脏毒性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42只兔分成4组:B组10只,每周静脉注射阿霉素2 mg/kg,注射2周;C组10只,同样方法给予阿霉素4周;D组12只同样方法给予阿霉素8周;A组(对照组)10只,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8周.12周后对4组兔心脏进行常规超声测量及QTVI参数测定,包括: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加速度(a)等.结果C组和D组二尖瓣环平均Vs和a明显减低(P<0.01).常规超声参数D组与A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1).D组各参数与C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或P<0.01).病理结果从B组到D组的心肌损害程度逐渐加重.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可无创有效地评价阿霉素早期心脏毒性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
作者:礼广森;任卫东;张卓;崔洪岩;夏稻子;马春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研究房颤患者电转复后的左房顿抑.方法房颤患者60例,于除颤后1天、3天、7天和1个月时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房内径、容积、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血流速度VE和VA及二尖瓣环舒张晚期运动速度Va,将除颤后24 h与4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比较;除颤后3天、7天、1个月与除颤后1天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房颤患者除颤后VA、VTIA、AFF、AEF、LAAEV、LAAEF、Va均明显减低,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30%患者于除颤后7天恢复正常,其余在除颤后1个月完全恢复正常.结论房颤患者除颤后心房功能减低,即出现心房顿抑.
作者:吴长君;刘秋颖;张春梅;刘露阳;石惠杰;范春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在人体系统变质量力学模型和人体系统变质量块体动力学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人体系统变质量体动力学普遍定理研究.主要内容有人体系统变质量体的动量定理;人体系统变质量体相对定系原点的动量矩定理和人体系统变质量体相对定系的动能定理,为人体系统变质量的运动学、动力学模型和数字人体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