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脏肿瘤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

张大鹍;董宝玮;梁萍

关键词:肾肿瘤, 消融, 冷冻外科手术, 射频, 微波, 高强度聚焦超声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微创消融治疗肾肿瘤技术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肿瘤消融技术包括冷冻、射频、微波、高强度聚焦超声、激光、等.本文对以上肾脏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超声诊断

    目的腹膜后纤维化(RPF)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疾病,其中特发性占2/3.起病隐匿,无典型症状、体征和特异性的实验室及影像学表现,诊断困难.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回顾我院的特发性RPF病例,总结其超声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记录其就诊原因、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①18例患者,男女比例为2.6:1,平均年龄47.6岁.经腹腔镜或手术活检病理证实者13例,其余5例为临床诊断.从出现症状到做出诊断平均14.9个月.②均无明确的用药史、感染、手术、外伤及肿瘤的病史.常见的就诊原因和实验室异常结果分别为:疼痛和血沉加快.③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55.6%的患者发现腹膜后病变,主要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低回声,无血流信号,并伴有肾积水;另有22.2%的患者只有肾积水;少数患者出现血管受压的表现.本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需要与腹主动脉瘤伴发血栓、腹膜后恶性肿瘤或淋巴结转移、多发性大动脉炎鉴别.结论特发性RPF无典型的症状、体征和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的敏感性较低,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检查者对这一疾病缺乏认识,从而忽视了腹膜后的检查;二是患者的客观条件,影响了腹膜后病变的显示.

    作者:张璟;姜玉新;孙惠文;戴晴;吕珂;谭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脉冲高强度聚焦超声在治疗中的应用

    脉冲高强度聚集超声不像传统的高强度聚焦超声发射连续波消融组织,而是脉冲超声辐照局部组织机械能量的不连续积累.脉冲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局部组织可以促进基因的转染和表达、靶向传输药物治疗肿瘤以及增强超声微泡造影剂的溶栓作用.本文综述了其在肿瘤、溶栓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汪朝霞;王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99Tcm-TRODAT-1脑显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与分级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99Tcm-TRODAT-1对不同UPDRS分级的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多巴胺转运蛋白SPECT脑显像,探讨其在PD诊断与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不同分级(Hoehn & YahrⅠ~Ⅳ级,UPDRS评分9~108分)PD患者58例和对照组13例进行99Tcm-TRODAT-1 SPECT/CT脑断层融合显像.应用计算机感兴趣区(ROI)技术分别计算双侧纹状体/小脑、尾核/小脑、壳核/小脑的放射性计数比值,比较健康对照组及不同分级PD患者纹状体及其主要区域DAT功能差异,并对发病肢体对侧与同侧DAT功能进行比较,研究纹状体/小脑放射性计数比值与UPDRS评分之间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Ⅰ~Ⅳ级PD患者纹状体DAT功能均明显减低,与UPDRS评分呈负相关;Ⅰ级~2.5级PD患者均以发病肢体对侧减低更为明显;Ⅲ、Ⅳ级两组患者间纹状体DAT功能及其同侧、对侧DAT功能无明显差异.Ⅰ级~2.5级PD患者尾核、壳核功能均较健康对照组减低且存在差异,以壳核减低更为明显;Ⅲ、Ⅳ级患者尾核、壳核DAT功能虽都明显减低但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99Tcm-TRODAT-1 SPECT脑显像可用于PD的早期诊断及病程分期,纹状体/小脑放射性计数比值可作为PD诊断及检测病情轻重的半定量分析指标,是H-Y分级与UPDRS评分的有益补充.

    作者:董峰;刘晓华;谭建;张本恕;孙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基于配准与ASM方法的医学图像分割

    目的随着医学图像数据的急剧增长,建立从医学图像中自动分割特定解剖结构的算法.方法首先,获取的脑图像体数据集通过与参考体数据集的配准,使对应层图像包含与参考数据相似的解剖结构;然后利用训练得到的统计形状模型自动定位、分割指定的解剖结构.结果实验表明这种算法能取得良好的分割结果.结论本文提出的基于互信息的图像配准和统计形状模型的分割算法,能够实现从体数据中自动定位解剖结构所在的图像位置并分割出目标结构.

    作者:曹会志;罗述谦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肢体淋巴性水肿的99Tcm-DX显像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99Tcm-DX淋巴显像与肢体淋巴性水肿(ELE)的分类与病因的关系及其图像特点.方法临床诊断511例ELE,其中原发性淋巴性水肿(PLE)14例,感染性继发性淋巴性水肿(SLE)166例,损伤性SLE 127例,不明原因SLE 204例.采用99Tcm-DX显像,每个肢体足(手)趾(指)间蹼皮下注射99Tcm-DX 5mCi,1 h后显像.结果 PLE显像图特点为肢体淋巴集合管和腹股沟淋巴结(或腋下淋巴结)不显影,药物滞留在注射点.感染性SLE显像为肢体局部感染区软组织内放射性集积,根据感染区淋巴管受损程度,感染区以上淋巴集合管显影或不显影,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显影或不显影.损伤性SLE显像特点,患肢软组织内放射性弥漫性集积,淋巴集合管和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不显影,轻者肢体可见淋巴管网显影.结论 99Tcm-DX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诊断ELE方法,它通过肢体软组织内放射性分布状况,淋巴结及淋巴管显影情况反映肢体淋巴回流的动力学变化,此变化与ELE类型、病因及淋巴管受损程度相关.并对疾病预后的估计,疗效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瑞森;陆汉魁;朱继芳;罗全勇;陈立波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脾脏炎性假瘤1例

    患者男,65岁,发现脾脏占位2天入院,查体无发热,无腹痛,体重无明显下降,全腹未触及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未触及.超声表现:于脾脏中下部可见6.6 cm×6.0 cm×5.4 cm的略偏高回声团,边界清晰,内回声高低不均匀,并见1.9 cm×1.5 cm×1.5 cm的无回声区,其内透声好,左肾受挤压向下(图1),CDFI:团块内见少许血流信号.腹腔扫查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超声诊断:脾脏实性占位,考虑良性病变可能性大.磁共振检查诊断:脾脏占位.考虑:①炎性假瘤,②错构瘤.术后病理诊断:脾脏炎性假瘤.

    作者:赵欣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视神经脊髓炎皮质脊髓束与胼胝体的DTI研究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扩散异常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9例脑MRI正常的NMO患者及19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进行DTI检查.重建出皮质脊髓束(CST)和胼胝体,并测量其平均扩散率(MD)、分数各向异性(FA)、大本征值(λ1)和横向本征值(λ2-3).然后,分析大脑脚、内囊和侧脑室水平CST感兴趣区(ROI)的扩散指标的异常变化.结果与正常志愿者比较,NMO患者CST的MD(P<0.001)和λ2-3(P=0.002)明显增加,而胼胝体的MD、FA、λ1和λ2-3 均无显著变化(P>0.05).在NMO患者,沿着CST的ROI分析显示在大脑脚和内囊水平CST的MD和λ2-3明显增高,FA轻度降低,而λ1无显著变化.在侧脑室水平CST的所有扩散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NMO患者脑白质纤维束表现为局部受累模式.继发于脊髓病灶的逆行性变性可能是NMO患者CST扩散异常的原因.

    作者:于春水;林富春;李坤成;蒋田仔;朱朝喆;秦文;陈彪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颈部淋巴结疾病血管模式的探讨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颈部病变淋巴结的血管模式.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113例患者的120个颈部淋巴结,将这些淋巴结的血管模式分为淋巴门型、中央型、边缘型和混合型等4种类型.结果 120个淋巴结中,30个(25.0%)表现为淋巴门型血管,16个(13.3%)为中央型血管,19个(15.8%)为边缘型血管,52个(43.3%)为混合型血管.结论根据血管空间分布和血流起源,尝试建立了病变淋巴结血管模式的标准化分型.

    作者:周建桥;詹维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多层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

    目的评价低剂量对比剂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的成像技术及图像质量.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24名疑似肺栓塞的病人行CTPA检查,对比剂总量为20 ml(300 mgI/ml).以单层动态增强扫描所测时间-密度曲线的峰值时间为扫描延迟时间,对比剂注射速率5.5 ml/s,数据采集时间2~3 s;另随机选择24例常规对比剂剂量(50 ml)CTPA检查影像作为对照组,影像质量按5级行盲法评价.结果试验组5级图像占34%,4级37%,3级29%,未见1级、2级.对照组5级25%,4级34%,3级41%,未见1级、2级.结论 20 ml的对比剂可使患者肺动脉各级分支显影,并且达到诊断要求.

    作者:刘建新;孙红霞;唐光健;蒋学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多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70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技术,分析三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门静脉系统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HTVPC)显示情况.结果肝动脉期CT血管造影术(CTA)对二级肝动脉、三级分支以下肝动脉、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的显示率分别约90%、69%、90%、69%.MIP与VRT对二级肝动脉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以下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的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MIP显示率为高.门静脉期CTA可显示正常肝内门静脉5~6级分支.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发生率约13.9%,门静脉癌栓发生率约58%,以MIP显示佳.结论 16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是了解肝动脉、门静脉系统状况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以MIP及VRT价值较大,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及指导作用.

    作者:罗云辉;彭秀斌;毛俊;陈敏;孙放;陈海东;刘玉涛;肖万宏;何虹;龙雪银;林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犬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犬急性脑梗死的时间窗.方法 19条成年家犬随机分成A组(对照组)和B组(实验组),经股动脉插管注入血栓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B组按溶栓时间分成B1、B3、B6、B9、B12组,分别在脑缺血后1、3、6、9、12 h经导管动脉注入尿激酶溶栓.行血管造影、磁共振扩散加权(DWI)扫描观察溶栓效果,并行犬神经功能评分.各组随机抽取1只于栓塞后24 h处死取脑行病理检查.结果局灶脑缺血动物模型均成功建立,B1~B6组阻塞血管成功再通率为100%,B9组为66.7%,A组、B12组无再通;神经功能评分B1~B9组同A组、B12组比较显著性差异(F=11.77,P<0.01).DWI各组均出现高信号,24 h梗死灶体积B1~B9组比较A组显著缩小(P<0.05).B12组内1例并发颅内出血.病理:A组见大量神经元细胞坏死性改变,B组神经元细胞坏死程度较轻,残存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结论犬脑缺血6 h内尿激酶动脉溶栓疗效确定,6~9 h内动脉溶栓可以减少脑梗死体积比,延迟梗死体积扩大,12 h后动脉溶栓效果不明显.犬的动脉溶栓实用时间窗为9 h内.

    作者:吴清华;周石;何玉洁;王学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原发性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1例

    患者女,49岁.发现肉眼全程血尿1个月余,无疼痛,血尿持续两天后好转,当地医院IVP示右输尿管占位.查体:双肾无扣击痛,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

    作者:王秋艳;孙小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可取出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一种可取出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可回收性和安全性.方法 22只猪分为A(n=13)、B(n=9)两组,A组用圈套器经股静脉取出滤器,B组以及A组无法圈套取出滤器的剖腹取出滤器.通过下腔静脉造影、不同时间段回收滤器、下腔静脉大体观察和显微镜检查评价滤器的可回收性能和下腔静脉内膜改变.结果所有滤器均置入成功,观察期内没有出现滤器移位.7、10、12天可安全回收滤器,2周后滤器无法取出.滤器置入后7天内膜开始包绕滤器,10、12天内膜增生为轻度增生;14、16、20天为中度增生;30~103天为显著增生.结论这款可取出式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和回收简便,动物实验的大安全可回收时间为10天.

    作者:楼文胜;顾建平;陈国平;何旭;陈亮;苏浩波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探测前哨淋巴结在乳腺癌、早期宫颈癌和头颈鳞癌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核素淋巴显像和γ探针定位在乳腺癌、宫颈癌和头颈鳞癌中确定前哨淋巴结(SLN)的应用价值.方法女性乳腺癌116例,体检腋窝未扪及肿块.应用99Tcm-DX 37~74 MBq(1~2 mCi)经皮下注射,或术中注射专利兰1 ml,术中用γ探针定位并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与手术、病理对照.宫颈癌27例,体检盆腔未扪及肿块.应用99Tcm-DX 74 MBq(2 mCi)在宫颈肿瘤周围2°或10°处或99Tcm-SC 74 MBq(2 mCi)阴道镜直视下四点注射,行核素淋巴显像后,手术后的标本用γ探针行体外定位,并与病理的结果加以对照.N0头颈鳞癌10例,99Tcm-DX 74 MBq(2 mCi)肿瘤周围成分下注射,术中用γ探针定位并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116例乳腺癌中活检SLN 108例,灵敏度为92.6%(22/27例),特异性100%(81/81例).27例宫颈癌中SLN的灵敏度为100%(6/6例),特异性100%(21/21例).10例N0头颈鳞癌中SLN转移3例,NSLN转移1例.结论核素淋巴显像和γ探针定位应用于乳腺癌、宫颈癌和N0头颈鳞癌是切实可行和可能的,这是一种简便、安全、易被病人接受的探测前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对预测腋窝淋巴结、盆腔淋巴结等转移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刘琳;张保宁;李斌;宣立学;刘明波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伴气管狭窄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伴气管狭窄的发病情况、病理分型、诊断技术与影像学表现.方法 25例先天性心脏病伴气管狭窄的患儿进行影像学检查.本组所有患儿均摄片检查,21例患儿行胸部螺旋CT气管三维重建,5例患儿行气管造影,以明确气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结果全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气管狭窄,其中伴发右上气管性支气管5例.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伴气管狭窄应引起临床重视,及早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目前胸部螺旋CT气管三维重建是明确气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的佳无创性手段.

    作者:薛潋滟;朱铭;杜隽;仲卿雯;邵虹;施美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基于OCT的脑脊液中红细胞浓度检测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红细胞浓度变化,预判颅内载瘤动脉血管的完整性.方法采用高分辨度与无损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对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结果 OCT系统可以对红细胞浓度为16 980个/mm3的脑脊液进行有效计数;通过加装匹配凹透镜,系统还可对浓度为932个/mm3的血溶液进行计数,且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 OCT技术能够对不同浓度下脑脊液中红细胞进行计数,因而可用来实时监测颅内载瘤动脉血管的破裂,预防蛛网膜下腔的出血.

    作者:董建令;周思聪;周羽;赵继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及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2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 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 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岳松伟;高剑波;杨学华;陈学军;周志刚;郭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用永磁材料改善永磁MRI的主磁体极面

    目的用磁性材料改善永磁MRI的主磁体极面设计以增加其开放度并减小极面上的涡流.方法用磁性材料代替常用的铁磁材料作为极面上的匀场环,并讨论匀场效果.结果通过在软件MAXWELL上进行模拟,发现磁环结构可以减小边缘凸起程度,从而增加开放度.此外,与铁磁材料相比,永磁材料如NdFeB合金的磁化系数非常小,使得磁环上几乎不产生涡流.结论匀场环改用磁性材料可以在场强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开放度,让病人更舒适;或是在开放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场强,同时极面上涡流的减小为提高成像速度创造了条件.

    作者:王乐;宋枭禹;朱海涛;包尚联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睾丸鞘膜纤维性假瘤1例

    患者男,58 岁.阴囊内扪及小肿块一周来诊.查体:发现右侧阴囊内小结节,质硬,无压痛,结节与睾丸能够分开.彩超检查:双侧睾丸与附睾大小形态正常,右侧睾丸鞘膜后壁中部可见局部鞘膜增厚,范围约0.4 cm×0.9 cm,其余部位的鞘膜回声及厚度正常.右侧附睾头部可见一约为1.0 cm×0.9 cm等回声团,边界清晰,轻动探头可震颤.并于该睾丸鞘膜壁层可见多个低回声团,其中大者约为0.52 cm×0.43 cm,与睾丸鞘膜壁间有一长约0.3 cm窄蒂相连,CDFI显示:实性结节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右侧阴囊内可见少量液性暗区,透声不良,可见弱回声点漂浮.双侧腹股沟区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超声诊断:①右侧睾丸鞘膜壁层多发实质性肿块,良性增生可能性大.②右侧附睾附件.③右侧睾丸鞘膜积液.消炎治疗1个月后复查彩超,可见右侧睾丸鞘膜积液明显减少,透声佳.后行手术治疗,病理显示:睾丸鞘膜多发限局性增生(睾丸鞘膜纤维假瘤可能).

    作者:郑敏;郑淼;许祥丽;李宏丽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新生儿脑缺氧缺血半暗带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的常见疾病.如何显示和判断HIE过程中患儿脑细胞的存活状态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磁共振的功能成像的综合应用在确认半暗带是否存在、缺血缺氧治疗时间窗的把握和脑细胞营养保护药的个体化应用等方面极占优势.对于新生儿HIE中半暗带的研究,现还处于初级阶段.现就磁共振的功能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研究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伍彩云;刘国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