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恶性血液病骨髓肿瘤浸润监测的初步研究

张蕾;Catherine Mandel;杨振燕;Qing Yang;Richard Nibbs;David Westerman;Alex G Pitman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血液病, 骨髓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动态增强MR成像技术(DCE-MR)检测血液病患者骨髓强化特征变化,研究其与骨髓肿瘤细胞浸润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25例血液病经DCE-MR成像及髂嵴穿刺活检,测定骨髓灌注的大强化率(PER),大强化斜率值(Slopemax),峰值时间(TTP),平均时间(MT),以及骨髓活检分析肿瘤分数(TF).结果肿瘤浸润组较缓解期组PER高(临床缓解期为0.252±0.156,肿瘤组为0.592±0.433),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浸润组较缓解期组的Slopemax高[肿瘤组:(0.561±0.634)/s;缓解期组:(0.204±0.105)/s]、TTP缩短[肿瘤组:(68.12±42.18) s;缓解期组:(81.52±38.49) s],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MT值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动态增强MR成像能够监测血液病骨髓肿瘤细胞浸润状态,为恶性血液病治疗随访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性监测手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心动图对原发性心室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原发性心室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Sonos 5500和Philips Sonos 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应用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观察心室占位12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心室占位12例,其中右室占位7例(58.3%),左室占位5例(41.7%),手术8例,术中所见与超声诊断一致,符合率为100%,病理证实黏液瘤5例,脂肪瘤1例,血管瘤1例,恶性间皮瘤1例.结论常规二维超声能够准确、直观地了解心室肿瘤的形态、大小、附着部位及活动度,RT-3DE能够显示肿瘤的整体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较二维超声有更大的优势.

    作者:解俊敏;唐红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化疗后脑白质纤维束扩散张量各向异性变化的研究

    目的采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探讨接受系统性化疗的患者,常规MRI表现正常的脑白质是否存在纤维束扩散情况的改变.方法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的恶性肿瘤患者36例,根据后一次化疗距MR检查的时间间隔分为两组:病例A组(26例),时间间隔小于1年;病例B组(10例),时间间隔大于1年.对照组35例为常规头颅MRI检查正常的健康志愿者或首诊未行治疗的患者.所有病例经1.5T磁共振DTI检查(15个扩散方向),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双侧ADC值和FA值测量和计算,取特定部位6个:额叶、颞叶、枕叶、半卵圆中心、内囊前肢和后肢.各组间进行参数统计学分析.结果除颞叶和内囊前肢,其余4个部位的ADC值病例A组均低于B组,有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FA值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系统性化疗能够导致脑白质的扩散情况改变,DTI可以用于发现此种变化,且ADC值的改变比FA更为敏感,此改变可以随化疗停止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其变化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曹崑;张晓鹏;孙应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原发性肺癌摄取99Tcm-MIBI与耐多药蛋白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99Tcm-MIBI显像与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表达的关系.方法对25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行30 min、180 min 99Tcm-MIBI断层显像,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标本中P-gp、MRP表达水平;将早期摄取比值(EUR)、晚期摄取比值(DUR)及储留指数(RI)与P-gp、MRP表达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99Tcm-MIBI早期显像阳性率为92.00%,延迟显像为80.00%,EUR为1.46±0.42,DUR为1.45±0.39,RI<0者13例,RI>0者12例.②P-gp、MRP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00%(13/25)、16.00%(8/25);③在P-gp表达阴性组、阳性组RI有显著性差异;P-gp表达与RI有相关性(P<0.001);EUR、DUR及RI在MRP表达阴性组、阳性组均未见显著性差异;三者与MRP表达均未见相关性.④以 99Tcm-MIBI的RI<0作为肺癌耐药阳性阈值时,RI对P-gp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4.62%、83.33%,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也分别为:84.62%、83.33%.⑤P-gp表达在RI<0和RI>0组间分别为(0.327±0.041)、(0.267±0.036)(P<0.01),MRP表达在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 99Tcm-MIBI显像的 RI可以作为检测原发性肺癌P-gp表达的指标,是判断肺癌MDR的佳参数.而99Tcm-MIBI显像与MRP表达的关系尚需验证.

    作者:薛建军;杨爱民;张芬茹;王鸿雁;邓元;李积厚;冯新利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胼胝体扩散指标对鉴别复发性视神经脊髓炎和复发好转型多发性硬化的价值

    目的研究胼胝体扩散指标对鉴别复发性视神经脊髓炎(RNMO)和复发好转型多发性硬化(RRMS)的价值.方法对110例复发性脱髓鞘病患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从中选择诊断明确的RNMO患者26例和RRMS患者31例进行分析.以正中矢状面分数各向异性(FA)图上的胼胝体作为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该ROI的平均扩散率(MD)、FA、大本征值(λ1)和横向本征值(λ2-3),并将其作为分类指标,观察这些指标对鉴别RNMO和RRMS的效果.结果 RNMO患者胼胝体的MD、FA、λ1和λ2-3 与RRMS患者明显不同 (P<0.001).通过选取恰当的分类阈值(MD=9.31×10-4 mm2/s,FA=0.685;λ2-3 =4.98×10-4 mm2/s),利用胼胝体的MD、FA和λ2-3 可将这两组患者区分开,分类准确性分别达到92.98%,89.47%和91.23%.结论胼胝体扩散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鉴别RNMO和RRMS.

    作者:于春水;李坤成;朱朝喆;秦文;孙红;陈彪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可取出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一种可取出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可回收性和安全性.方法 22只猪分为A(n=13)、B(n=9)两组,A组用圈套器经股静脉取出滤器,B组以及A组无法圈套取出滤器的剖腹取出滤器.通过下腔静脉造影、不同时间段回收滤器、下腔静脉大体观察和显微镜检查评价滤器的可回收性能和下腔静脉内膜改变.结果所有滤器均置入成功,观察期内没有出现滤器移位.7、10、12天可安全回收滤器,2周后滤器无法取出.滤器置入后7天内膜开始包绕滤器,10、12天内膜增生为轻度增生;14、16、20天为中度增生;30~103天为显著增生.结论这款可取出式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和回收简便,动物实验的大安全可回收时间为10天.

    作者:楼文胜;顾建平;陈国平;何旭;陈亮;苏浩波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关键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44例57个椎体,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例13个椎体,肿瘤性病变32例44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前先行椎体内静脉造影,然后于透视监控下注入骨水泥.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划线得分(VAS).观察止痛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57个椎体成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折患者每个椎体平均注入骨水泥(5.2±1.3) ml,而肿瘤患者为(5.1±1.2) ml,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个月后患者疼痛缓解的总有效率为93.2%(41/44).患者术前与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VAS的得分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的VAS得分(1.7±0.7)小于肿瘤患者(2.6±1.4)(P<0.05).所有病例术后无1例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骨折.除10个椎体发生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外,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有效加固病变椎体,止痛效果满意.手术疗效与骨水泥的用量无关而与病变性质有关:对骨折患者的止痛效果优于肿瘤患者.合理使用穿刺技术,注射骨水泥前行椎体内静脉造影、掌握骨水泥的注射时机并于透视监控下注射骨水泥是预防并发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陈珑;倪才方;刘一之;杨惠林;唐天驷;金泳海;朱晓黎;邹建伟;丁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卵巢肿瘤的彩色血管能量成像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的彩色血管能量成像(CPA)与病理微血管密度(MVD) 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50例卵巢肿瘤患者术前应用CPA技术检测其血流,测其血流的阻力指数RI,术后对手术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MVD,行其统计学相关性对比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的MVD(48.84±6.19)显著高于良性卵巢肿瘤(20.90±2.71,P<0.05),恶性肿瘤中CPAⅢ级的MVD(50.37±5.46)显著高于Ⅱ级(32.11±3.71,P<0.05).良、恶性卵巢肿瘤的MVD与CPA的血流分级呈正相关(r=0.455,r=0.823,P<0.05).卵巢恶性肿瘤的RI值(0.36±0.06)显著低于良性卵巢肿瘤(0.68±0.07,P<0.05),RI值与MVD呈负相关(r=-0.806,P<0.05).结论病理形态学基础表明,CPA在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金蓉;李彦敏;崔壮;焦彤;高卫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超声胃十二指肠水窗法对壶腹癌分型诊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胃十二指肠水窗法对壶腹癌分型诊断的价值.方法 34例壶腹癌患者行饮水前后超声准确率比较,并根据壶腹癌的不同超声表现分为壶腹内型、壶腹周型与混合型.结果饮水后壶腹癌的超声准确率为94.12%(32/34),明显高于饮水前的67.65%(23/34).胃十二指肠水窗法将壶腹癌分型的阳性率由饮水前的26.47%明显提高到79.41%.结论胃十二指肠水窗法超声检查与常规超声检查比较,可明显提高壶腹癌诊断准确率,且可提示壶腹癌的分型,对临床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艳;林礼务;高上达;吴丽足;林展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伴气管狭窄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伴气管狭窄的发病情况、病理分型、诊断技术与影像学表现.方法 25例先天性心脏病伴气管狭窄的患儿进行影像学检查.本组所有患儿均摄片检查,21例患儿行胸部螺旋CT气管三维重建,5例患儿行气管造影,以明确气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结果全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气管狭窄,其中伴发右上气管性支气管5例.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伴气管狭窄应引起临床重视,及早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目前胸部螺旋CT气管三维重建是明确气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的佳无创性手段.

    作者:薛潋滟;朱铭;杜隽;仲卿雯;邵虹;施美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脑缺血患者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影像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单侧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对侧小脑血流及葡萄糖代谢的变化,了解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CD)与原发脑缺血组织的关系.方法对33例单侧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及脑葡萄糖代谢显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当小脑不对称指数(AI )大于0.1时诊断为CCD.结果脑血流灌注显像CCD的发生率为42%,脑葡萄糖代谢显像CCD的发生率为73%(χ2=6.203,P=0.013).两种检查方法中CCD患者的原发缺血部位的分布无显著差异(χ2=2.600,P=0.761).发生CCD的对侧小脑的低血流灌注或低葡萄糖代谢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无显著差异(ECD:t=-0.522,P=0.608;FDG: t=1.751,P=0.093).结论在脑血流灌注显像中出现CCD时常受累的部位为顶叶和基底节,而在脑葡萄糖代谢显像中常受累部位为顶叶,当发生CCD时脑葡萄糖代谢显像更敏感.

    作者:何洁;翟勇;李则;马杰;许英路;张人玲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超声诊断

    目的腹膜后纤维化(RPF)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疾病,其中特发性占2/3.起病隐匿,无典型症状、体征和特异性的实验室及影像学表现,诊断困难.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回顾我院的特发性RPF病例,总结其超声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记录其就诊原因、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①18例患者,男女比例为2.6:1,平均年龄47.6岁.经腹腔镜或手术活检病理证实者13例,其余5例为临床诊断.从出现症状到做出诊断平均14.9个月.②均无明确的用药史、感染、手术、外伤及肿瘤的病史.常见的就诊原因和实验室异常结果分别为:疼痛和血沉加快.③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55.6%的患者发现腹膜后病变,主要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低回声,无血流信号,并伴有肾积水;另有22.2%的患者只有肾积水;少数患者出现血管受压的表现.本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需要与腹主动脉瘤伴发血栓、腹膜后恶性肿瘤或淋巴结转移、多发性大动脉炎鉴别.结论特发性RPF无典型的症状、体征和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的敏感性较低,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检查者对这一疾病缺乏认识,从而忽视了腹膜后的检查;二是患者的客观条件,影响了腹膜后病变的显示.

    作者:张璟;姜玉新;孙惠文;戴晴;吕珂;谭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99Tcm-TRODAT-1脑显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与分级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99Tcm-TRODAT-1对不同UPDRS分级的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多巴胺转运蛋白SPECT脑显像,探讨其在PD诊断与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不同分级(Hoehn & YahrⅠ~Ⅳ级,UPDRS评分9~108分)PD患者58例和对照组13例进行99Tcm-TRODAT-1 SPECT/CT脑断层融合显像.应用计算机感兴趣区(ROI)技术分别计算双侧纹状体/小脑、尾核/小脑、壳核/小脑的放射性计数比值,比较健康对照组及不同分级PD患者纹状体及其主要区域DAT功能差异,并对发病肢体对侧与同侧DAT功能进行比较,研究纹状体/小脑放射性计数比值与UPDRS评分之间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Ⅰ~Ⅳ级PD患者纹状体DAT功能均明显减低,与UPDRS评分呈负相关;Ⅰ级~2.5级PD患者均以发病肢体对侧减低更为明显;Ⅲ、Ⅳ级两组患者间纹状体DAT功能及其同侧、对侧DAT功能无明显差异.Ⅰ级~2.5级PD患者尾核、壳核功能均较健康对照组减低且存在差异,以壳核减低更为明显;Ⅲ、Ⅳ级患者尾核、壳核DAT功能虽都明显减低但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99Tcm-TRODAT-1 SPECT脑显像可用于PD的早期诊断及病程分期,纹状体/小脑放射性计数比值可作为PD诊断及检测病情轻重的半定量分析指标,是H-Y分级与UPDRS评分的有益补充.

    作者:董峰;刘晓华;谭建;张本恕;孙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基于配准与ASM方法的医学图像分割

    目的随着医学图像数据的急剧增长,建立从医学图像中自动分割特定解剖结构的算法.方法首先,获取的脑图像体数据集通过与参考体数据集的配准,使对应层图像包含与参考数据相似的解剖结构;然后利用训练得到的统计形状模型自动定位、分割指定的解剖结构.结果实验表明这种算法能取得良好的分割结果.结论本文提出的基于互信息的图像配准和统计形状模型的分割算法,能够实现从体数据中自动定位解剖结构所在的图像位置并分割出目标结构.

    作者:曹会志;罗述谦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超声造影剂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损伤兔肝VX2移植瘤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剂作为一种增效剂,增强高强度聚焦超声的生物学效应,损伤兔肝VX2移植瘤的可行性.方法 30只荷瘤兔随机分为二组,单纯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组和联合辐照组,超声造影剂剂量为0.05 ml/kg.结果联合辐照组的辐照时间明显缩短(P<0.05),损伤肿瘤体积大大增加(P<0.01),损伤效率高于单纯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组(P<0.01).结论超声造影剂可以提高高强度聚焦超声损伤效率,靶区组织的声学特性、组织结构或者功能状态可以影响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剂量.

    作者:计晓娟;李锦青;邹建中;王智彪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视神经脊髓炎皮质脊髓束与胼胝体的DTI研究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扩散异常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9例脑MRI正常的NMO患者及19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进行DTI检查.重建出皮质脊髓束(CST)和胼胝体,并测量其平均扩散率(MD)、分数各向异性(FA)、大本征值(λ1)和横向本征值(λ2-3).然后,分析大脑脚、内囊和侧脑室水平CST感兴趣区(ROI)的扩散指标的异常变化.结果与正常志愿者比较,NMO患者CST的MD(P<0.001)和λ2-3(P=0.002)明显增加,而胼胝体的MD、FA、λ1和λ2-3 均无显著变化(P>0.05).在NMO患者,沿着CST的ROI分析显示在大脑脚和内囊水平CST的MD和λ2-3明显增高,FA轻度降低,而λ1无显著变化.在侧脑室水平CST的所有扩散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NMO患者脑白质纤维束表现为局部受累模式.继发于脊髓病灶的逆行性变性可能是NMO患者CST扩散异常的原因.

    作者:于春水;林富春;李坤成;蒋田仔;朱朝喆;秦文;陈彪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高频超声引导Mammotome乳腺活检系统微创治疗乳腺良性肿块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引导Mammotome乳腺活检系统微创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52个经临床及彩超诊断的乳腺良性肿块行高频超声引导下旋切治疗,对引导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高频超声引导成功率及显示率均为100%;34例共40个0.5 cm≤直径≤2.5 cm的肿块,完全切除32例共38个肿块(95.0%),8例共8个2.5 cm<直径≤3.0 cm的肿块,完全切除5例共5个肿块(62.5%),4例共4个直径>3.0 cm的肿块,肿块完全切除0例.结论高频超声引导Mammotome乳腺活检系统微创治疗乳腺良性肿块创伤小、疗效好,尤其适用于治疗直径0.5~2.5 cm的乳腺良性肿块.

    作者:刘佳;于谦;郭文斌;杨世财;赵晓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及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2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 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 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岳松伟;高剑波;杨学华;陈学军;周志刚;郭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胸腺类癌1例

    患者女,58岁,主因胸闷,心悸1天入院,既往糖尿病史5年.查体:两侧呼吸动度减弱,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

    作者:邢焕英;张胜花;纪金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睾丸鞘膜纤维性假瘤1例

    患者男,58 岁.阴囊内扪及小肿块一周来诊.查体:发现右侧阴囊内小结节,质硬,无压痛,结节与睾丸能够分开.彩超检查:双侧睾丸与附睾大小形态正常,右侧睾丸鞘膜后壁中部可见局部鞘膜增厚,范围约0.4 cm×0.9 cm,其余部位的鞘膜回声及厚度正常.右侧附睾头部可见一约为1.0 cm×0.9 cm等回声团,边界清晰,轻动探头可震颤.并于该睾丸鞘膜壁层可见多个低回声团,其中大者约为0.52 cm×0.43 cm,与睾丸鞘膜壁间有一长约0.3 cm窄蒂相连,CDFI显示:实性结节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右侧阴囊内可见少量液性暗区,透声不良,可见弱回声点漂浮.双侧腹股沟区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超声诊断:①右侧睾丸鞘膜壁层多发实质性肿块,良性增生可能性大.②右侧附睾附件.③右侧睾丸鞘膜积液.消炎治疗1个月后复查彩超,可见右侧睾丸鞘膜积液明显减少,透声佳.后行手术治疗,病理显示:睾丸鞘膜多发限局性增生(睾丸鞘膜纤维假瘤可能).

    作者:郑敏;郑淼;许祥丽;李宏丽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肾脏肿瘤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微创消融治疗肾肿瘤技术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肿瘤消融技术包括冷冻、射频、微波、高强度聚焦超声、激光、等.本文对以上肾脏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作者:张大鹍;董宝玮;梁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