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宇;蒲放;蒋田仔;刘爱珍;谢晟;王荫华
目的 分析直接增强MR下肢静脉造影对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患者的直接增强MR下肢静脉造影的成像资料,其中17例的MRI资料与超声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24例中4例为阴性,2例为单纯浅静脉曲张,18例为深静脉血栓;与超声对照,17例MRI下肢静脉造影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93.8%.结论 应用直接增强MR下肢静脉造影的方法显示深静脉是可行的,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作者:邹立秋;冯飞;杜端明;江锦赵;刘鹏程;谢敬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女,57岁,B超发现肝囊性占位1周.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彩超示:肝区光点密集增强,左内叶见55 mm×51 mm× 59 mm囊实性光团,后方回声增强(图1),CDFI未见明显血流.超声造影示:肿块包膜处轻微增强,其余各相均未见明显增强(图2).提示:肝左内叶囊实性占位,考虑良性病变,囊肿可能.
作者:韩红;张晖;丁红;王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男,45岁,无明显诱因胸闷、痰中带血3个月.体格检查:左肺呼吸音低,余(一).胸部CT示:左肺上叶软组织肿块,周围性肺癌可能性大,伴纵隔多发性淋巴结转移.全身骨显像示:全身骨胳放射性显影清晰,未见异常放射性分布浓聚或稀疏区,左侧肋骨内侧,非骨骼区域示一条块状放射性浓聚灶.
作者:王叙馥;左书耀;马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儿女,5岁.因阵发性右下腹痛三天来院就诊.体格检查患儿右下腹肌紧张,无发热、恶心、呕吐.超声检查:盆腔内子宫右后方见4.9 cm×3.3 cm×3.7 cm实性回声包块,边界清,内回声欠均匀(图1),其周边可见少许游离液体,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示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
作者:王建红;唐建德;王正滨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筛动脉管影像解剖学特点,为功能性鼻腔内镜手术(FESS)提供参考.方法 对106例患者行薄层多层CT(MSCT)横轴位螺旋扫描,图像数据传至AW4.2工作站行多层面重建(MPR)、仿真内镜(VE)重建及三维(3D)重建,对筛动脉管的显示率、位置、走行特点、与筛顶的附着关系及上下壁骨质裂缺发生率进行测量和观察.结果 筛前、筛中、筛后动脉管的显示率分别为100%、42.9%、99.5%.筛前动脉管大多走行于筛泡隔板及中鼻甲基板内或两者之间的前组筛窦气房内;筛中动脉管较多走行于上鼻甲隔板及后组筛房,分别占26.4%、27.5%;筛后动脉管均走行于中鼻甲基板后,以后筛房为多见,占53.5%.筛前动脉管以悬吊型为主,占58.0%;筛中动脉管以隆凸型为主,占62.6%;筛后动脉管以隆凸型及隐匿性为主,分别占49.8%、46.9%.筛动脉管上下壁骨质裂缺存在普遍,并以下壁裂缺更多见.结论 MS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满意显示筛动脉管的解剖学特征,对FESS术中避免筛动脉管及其周围筛顶区域的损伤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潘振宇;钱晓军;翟仁友;顾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明确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PIO)体外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适当浓度和不同标记浓度对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影响,以及经MR成像的特征和可成像的低标记细胞量等.方法 分离、纯化、培养兔MSCs,体外不同浓度SPIO标记,荧光显微镜观察铁颗粒在细胞内的位置、不同标记浓度下的佳孵育时间、不同标记浓度细胞形态的改变、细胞内铁颗粒的分布及标记率;测量并绘制未标记细胞和标记细胞的MTT生长曲线;选取适当浓度标记量,对不同细胞量组进行标记后MR成像,测量不同扫描序列标记细胞管的信号强度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标记后的铁颗粒均位于细胞质内;20~50μg Fe/ml培养液是SPIO标记干细胞的适当浓度阈值,超过50μg Fe/ml培养液浓度可使细胞的变形增殖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在此浓度阈值标记后孵育18~24h即可有效标记细胞97%~100%;细胞对铁颗粒的吸收与细胞的数量、标记浓度和孵育时间呈正相关;SPIO标记的MSCs在T2WI尤其是FFE(T2*WI)序列信号明显降低;在35μg Fe/ml培养液标记浓度下,MR可成像的低细胞量为5×104;35μg Fe/ml培养液浓度时,标记细胞1×105和5×104MR成像可使T2WI、FFE图像信号均降低,而且没有使靶灶扩大的磁敏感伪影.结论 SPIO可以简便标记MSCs并且在适当浓度下对MSCs的生物学活性没有影响,MR T2WI和T2*WI序列可敏感显像磁性标记的干细胞.
作者:郑敏文;宦怡;徐健;葛雅丽;赵力;程康;尹涛;孙立军;赵海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全肝动脉期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MR扫描对肝脏动、门脉系统的显示情况及其在肝脏早期强化小病灶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方法 10例有肝脏动脉期强化小病灶(直径3 cm以下)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使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动脉期多时相(4期)扫描作为全肝多期三维动态增强扫描的一部分,于一次屏气下完成.绘制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性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采用三维大强度投影(MIP)重建肝动脉及门静脉,记录肝动脉的显示情况并分析病灶的强化特点.结果 10例患者均获得了可用于诊断的高质量图像,共发现22个动脉期强化的小病灶.采用MIP重建,4例清晰显示肝固有动脉的3级分支,4例显示4级分支,2例显示5级分支,并能显示伴行的门静脉及早期强化的小病灶.不同类型的病灶强化特点不同.结论 全肝动脉期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MR扫描可同时进行肝实质动态增强MRI和MR肝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肝脏早期强化小病灶的动态强化过程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作者:王化;王霄英;蒋学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MRI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尸体标本腹腔神经节显示中的价值.方法 对18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确定胰腺周围腹腔神经节及神经丛主支的位置和形态,并对其大小进行测量,用马根维显对其进行标记,还原尸体各脏器的位置.使用GE 1.5T Excite MR成像仪,以腹腔神经节为中心对尸体进行MRI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冠状位和轴位容积扫描,将扫描后的容积数据传至GE AW4.1工作站进行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MPVR图像上所测结果与尸体解剖比较.结果 18具成人尸体标本腹腔神经节和神经丛主支在尸体标本解剖和MPVR影像上均位于T12至L1的上缘之间;其形态在MPVR图像和尸体标本解剖基本一致,多为薄片型,结节型或长条型少见.左右侧腹腔神经节的上下径分别为(15.07±5.16)mm和(13.18±3.62)mm,左右径为(22.74±10.13)mm和(25.01±6.11)mm,前后径为(2.83±0.45)mm和(2.08±0.46)mm.在MPVR图像上左右侧腹腔神经节的上下径分别为(15.89±0.53)mm和(13.53±1.51)mm,左右径为(22.44±1.11)mm和(25.03±1.81)mm,前后径为(2.79±0.49)mm和(2.37±0.21)mm.上述径线在尸体标本解剖和MPVR图像上的测量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RI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准确、立体地显示胰腺周围腹腔神经节及腹腔神经丛主支的位置、形态、大小和走向,为临床腹腔神经丛的扫描奠定了基础,并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曾南林;张小明;赵琼慧;翟昭华;黄小华;蔡昌平;谢兴国;李成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99Tcm-MIBI双时相显像及99Tcm-MIBI/99TcmO4-联合显像对探测功能亢进甲状旁腺组织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其他影像学手段进行比较.方法 68例诊断或疑诊甲旁亢患者行99Tcm-MIBI甲状旁腺双时相显像(其中9例在一周内行99TcmO4-甲状腺显像),患者均行全身显像,其中1例行SPECT/CT融合显像,35例行B超检查,6例行CT检查.54例行手术治疗获得病理结果(甲状旁腺增生18例,甲状旁腺腺瘤25例,甲状旁腺癌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甲状腺癌1例,淋巴结慢性炎症1例),其余14例临床终除外甲旁亢.结果 99Tcm-MIBI双时相显像阳性47例,阴性21例;99Tcm-MIBI/99TcmO4-联合显像阳性8例,阴性1例.核素显像经病理及临床其他检查证实真阳性47例,真阴性15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3例.灵敏度94%,特异性83.3%,准确性91.2%,阳性预测值94%,阴性预测值83.3%.结论 综合运用99Tcm-MIBI的双时相显像、全身显像、SPECT/CT融合显像及99TcmO4-显像能进一步提高核医学对功能亢进甲状旁腺组织定性及定位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刘轶敏;陈黎波;李焱文;李方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健康受试者脑磁图脑诱发磁场发生源大脑半球空间位置差异.方法 对31例健康受试者(男27例,女4例)分别给予左、右耳纯音刺激,刺激强度为90 dB,频率为2 kHz,刺激间隔1 s,持续时间8 ms,记录脑听觉诱发磁反应(AEFs).结果 AEFs的主要波峰为M100,位于双侧大脑半球颞横回,两侧ECD位置由头坐标系统中的X、Y、Z轴表示,结果显示给予左耳纯音刺激,ECD在左、右侧大脑半球X、Z轴无显著性差异(P>0.05),ECD在左、右侧大脑半球Y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给予右耳纯音刺激,ECD在左、右侧大脑半球X、Z轴无显著性差异(P>0.05),ECD在左、右侧大脑半球Y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健康青年人对纯音刺激的诱发磁反应左、右侧半球反应位置在Y轴存在显著性差异,M100位置均在Y轴显示不对称,即左侧M100位置位于颞横回偏后,右侧M100位置位于颞横回偏前.
作者:孙吉林;王宝山;吴杰;李素敏;吴晶;赵华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两肺均匀弥漫分布的大小不等的薄壁囊腔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HRCT不仅能清晰显示其薄壁特征,还能发现常规CT不能显示的小的囊腔.结论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表现具有特征性,HRCT对明确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韩洪民;邢宁;张金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采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实时复合成像技术,对36例甲状腺癌的53个病灶进行超声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甲状腺癌内部回声欠均,可见沙砾样钙化,复合成像技术可较好地显示内部钙化;病灶内可见较丰富彩色血流信号显示,峰值速度较高,阻力指数>0.7,上升支及下降支快速.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复合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丛淑珍;李康;吴丽桑;赵晓虹;陈青;李谊;王煜;刘彦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采用应变率成像(SRI)分析左室壁应变率特点,评价其在胸部放疗对心脏早期损伤方面的应用.方法 40例胸部全程放疗患者按照放疗进程分为三组:A组:放疗前1~3天;B组:放疗时间2.5~3周、照射剂量26~30 Gy;C组:放疗时间5~6周(放疗结束时)、照射剂量50~60 Gy.比较3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测值及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的基底段及中间段8个位点的收缩期大应变率(s)、舒张早期大应变率(e)、房缩期应变率(a),取三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结果 C组前壁、前间隔、后壁各节段的s、e较A组明显减低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前壁、前间隔、后壁各节段的s、e较A组略减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下壁各节段的s、e在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左室舒张功能(E/A)较A组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的E/A较A组略减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变率成像可定量分析胸部放疗患者心脏的早期损伤.
作者:王月爱;夏稻子;礼广森;崔洪岩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脑灌注(CTP)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所致脑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7例经DSA诊断为单、双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及10名正常成年志愿者分别进行螺旋CT头颅平扫、CTP和CTA检查.脑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P)等参数值,判断脑缺血.结果 按照脑CTP的MTT和TP图将脑灌注延迟表现分为三型:Ⅰ型病变仅累及MCA区,Ⅱ型病变仅累及分水岭区,Ⅲ型病变同时累及MCA和分水岭区.①在25例单侧MCA狭窄/闭塞患者中,4例CTP正常,17例脑CTP灌注延迟区为Ⅰ型,4例为Ⅲ型.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双侧MCA支配区均有MTT和TP延迟,CBF下降和症状侧CBV升高的异常改变,提示为双侧脑缺血.侧支循环能明显减少单侧MCA狭窄患者的症状侧的脑灌注损伤,但对双侧MCA重度狭窄和闭塞患者,无论有无侧支循环,双侧脑组织灌注损伤都很严重.结论 脑CTP检查的MTT和TP图能敏感显示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灌注损伤,为脑缺血的诊断、治疗及预防脑梗死均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高艳;李坤成;杜祥颖;刘佳宾;杨延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利用脑磁源成像观察正常人在躯体感觉刺激时中枢的兴奋情况.方法 研究包括10名正常志愿者.通过专用电刺激仪刺激手部皮肤,固定电流脉冲0.3 ms,刺激间期0.5 s,叠加1000次.用等电流偶极描述局灶性皮质活动,受试者的头部空间形态用球形模型化.结果 体感刺激明显激活位于对侧中央前、后回的第一躯体感觉皮层和颞上回.颞叶ECD的潜伏期比第一躯体感觉中枢的长,ECD的强度较低.结论 体感刺激激活对侧第一躯体感觉皮层,颞叶参与处理体感刺激.
作者:耿左军;朱青峰;刘怀军;孙吉林;李素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对兔脑VX2种植瘤放疗前后CT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研究,为CT灌注成像成为脑转移瘤放疗疗效评估新的影像学手段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兔脑VX2种植瘤模型9只,分为治疗组4只,非治疗组5只,治疗组做肿瘤放疗.两组均于放疗前、后一周行CT灌注成像及增强扫描.处死后行脑组织HE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对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放疗前后的CT灌注参数进行显著性分析及放疗后两组肿瘤区的CT灌注参数值CBV值与肿瘤MVD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治疗组放疗后瘤区及瘤周区CT灌注参数CBF值、CBV值、PS值均较放疗前降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非治疗组前后两次CT灌注成像检查瘤区、瘤周区CT灌注各参数值均无明显改变,P>0.05,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实质区的CBV值与CD34免疫组化MVD计数值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896,P<0.01).结论 CT灌注图像能反映VX2种植瘤放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瘤区CBV值与组织学MVD值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一种活体评价肿瘤微血管的指标.
作者:高思佳;刘静红;郭敏;戴旭;佟志勇;具海月;徐克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旨在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PSD)患者前额叶皮质、白质及小脑的1H-MRS的变化特征及规律.方法 38名PSD患者按卒中发病时间分为两组,急性期组20名,慢性期组18名,与17名年龄相当的健康自愿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GE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行多体素PRESS序列扫描,定位于双侧前额叶皮质、白质及双侧小脑半球.分别计算各代谢物的绝对浓度及其与Cr的比值,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别.结果 1H-MRS显示脑卒中急(1.35±0.05)、慢性期组(1.26±0.05)左侧额叶白质区Cho/Cr较对照组(1.13±0.05)升高,且急性期组较慢性期组升高明显(P<0.05).三组中的其余感兴趣区脑实质及小脑内各代谢物的绝对浓度及相对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H-MRS能够提供PSD患者脑部各代谢物的绝对及相对浓度的代谢情况.
作者:许庆刚;伍建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导管靶动脉栓塞急诊治疗外伤性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43例外伤性大出血患者,包括颅底骨折16例、肋骨骨折3例、肝、脾外伤各2例、肾外伤1例、下肢刀刺伤1例、骨盆骨折18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和(或)难以耐受外科手术,在外伤后1~5 h行急诊血管造影,根据出血部位和造影结果,选用明胶海绵颗粒和细条、不锈钢圈及可脱球囊栓塞相应的靶动脉.结果 除3例颅底骨折和2例骨盆骨折患者在造影过程中死亡未行栓塞外,其余38例均在1.5 h内完成栓塞治疗,栓塞成功率88.4%(38/43),栓塞后活动性出血停止,失血性休克得到纠正,有效率达100%(38/38),其中35例经康复治疗后出院,2例因发生DIC,1例因合并颅脑损伤而死亡.无严重的栓塞后并发症出现.结论 经导管靶动脉栓塞是急诊治疗外伤性大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作者:金泳海;刘一之;倪才方;朱晓黎;邹建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男,56岁.因右侧腰部酸胀不适3个月而入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右侧输尿管走行区压痛,右肾区叩击痛.超声检查:右肾大小正常,集合系统分离1.3cm,输尿管可显示长度为4cm,内径0.3~0.7cm.自肾门至右下腹,再转向膀胱后方、前列腺上方见一呈L形的囊管样回声,两端呈盲管状.
作者:牛卫东;岳学旺;韩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观察复杂紫绀先心病行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应用UCG观察牛颈静脉带瓣管道(BJVC)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在术后7天、1年的变化,对18例患者行右心室(RV)与主肺动脉(MPA)连接状况,测定重建后右心室流出道(RVOT)各截面的直径,右室、肺动脉吻合口的宽度、压差、速度;评价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生物材料有无变性、退行性变及通畅情况;以及自身RVOT、MPA闭合情况.结果 术后7天,18例UCG检查肺动脉瓣开放、关闭良好;重建术后1年,18例患者均存活,BJVC瓣膜仍无病理性返流,跨瓣压差小,管道通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复杂紫绀先心病行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新华;尹邦良;胡建国;杨一峰;吴忠仕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