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化道微型诊疗胶囊核医学图像定位系统设计

梁学领;郑小林;侯文生;刘洋;崔建国

关键词:微型诊疗胶囊, 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空间投影定位算法
摘要: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的基于闪烁扫描法的人体肠道微型诊疗胶囊的实时定位跟踪系统.方法 利用已有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采集到的图像,提取有用信息并处理得到微型诊疗胶囊在肠道中的运行轨迹.结果 根据微型诊疗胶囊定位系统的构成及空间投影定位算法,给出模型实验和初步人体实验结果.结论 此种方法能较好的解决微型诊疗装置定位问题,具有良好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后循环缺血的应用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拟诊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94例,行头颈部CTA,观察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的形态,有无异常分支,有无狭窄.并评价横突孔有无狭窄以及钩椎关节有无增生.结果 94例患者中,51例存在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系统的各种类型血管结构异常,横突孔狭窄或钩椎关节增生而不伴有血管病变20例,另有椎动脉内支架2例.血管及颈椎骨质情况均未见明显异常的21例.结论 64层螺旋CTA能够同时显示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形态、走行、小分支及其侧支循环情况, 以及横突孔和钩椎关节等结构的改变.可以更全面的评价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及评估支架成型术后的改变.

    作者:陈发祥;金朝林;张树桐;王翔;江燕萍;谢元亮;肖建伟;李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评价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260例行64层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连续病例进行分析评价,心率为46~113次/min,平均(72.10±12.54)次/min.应用1~4级评分标准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统计检查成功率(评分2以上)和图像优良率(评分3以上),比较心率为<60次/min、60~69次/min、70~79次/min、80~89次/min和≥90次/min 时冠脉图像质量与心率的关系.同时分析不同心率下图像重建时相选择.统计分析心率与成像质量的关系以及不同心率时,冠脉检查成功率、显示优良率和重建心动周期时相的差异.结果 260名受检者,冠状动脉显示成功率为99.26%(2581/2600),显示优良率为88.69%(2306/2600).心率与成像质量呈负相关(r=-0.92).心率<70次/min与心率≥70次/min者在显示优良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χ2=44.68,P<0.01).心率<80次/min,重建时相以舒张中期(50%~75%)为主,心率≥80次/min,重建时相以收缩末期(25%~45%)为主(χ2=98.88,P=0.000).结论 心率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明显相关,64层螺旋CT在高心率下可以获得达诊断标准冠脉图像,心率在70次/min以下图像质量较高.

    作者:李颖;杨立;刘新;王新疆;赵锡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甲旁亢99Tcm-MIBI显像特殊表现1例

    患者男,52岁,消瘦、乏力、尿频1个月余,1个月内体重下降5 kg,行走困难入住我院.体检:甲状腺未触及包块,四肢骨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多次查血清总钙,在3.98~4.61 mmol/L之间,血磷正常,碱性磷酸230 IU/L.X线平片见双手骨皮质吸收,明显骨质疏松.B超见双叶甲状腺正常,左叶甲状腺后方异常光团.增强CT见左叶甲状腺后方软组织低密度影,边缘强化,内有分隔,考虑甲状旁腺瘤.临床诊断为原发性甲旁亢.为了进一步证实甲旁亢和准确的术前定位,行双时相甲状旁腺显像.

    作者:张庆;张青;杨晓青;关晏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高位心包上隐窝CT表现与意义

    目的 熟悉高位心包上隐窝的CT表现及其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对连续800例进行胸部螺旋CT检查的患者的CT图像进行观察,对明确或怀疑有高位心包上隐窝者进行1.25 mm薄层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经2名有经验的医师后确认,统计高位心包上隐窝的出现率,描述其表现并测量其大小.结果 ①19例后被确认为高位心包上隐窝,占2.4%.在横轴位上表现为右侧气管旁区圆形、卵圆形、半月形、三角形或铸型灌注状水样密度结构,冠、矢状位呈长条带状,上部盲端呈囊袋状,往下紧贴无名动脉和升主动脉且与常见部位心包上隐窝相连.②大小:横轴位,平均长径和短径分别为19 mm和14 mm;矢状位或冠状位长径平均56 mm.结论 CT薄层和多平面重建可更好地观察高位心包上隐窝,从而更有把握地与纵隔病变相鉴别.

    作者:孙红;李天文;惠萍;王新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心率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评价患者的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00名患者因怀疑有冠心病或冠心病治疗后复查进行了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患者没有服用控制心率的药物.扫描用飞利浦64层CT进行,扫描后常规75%时相重建,有运动伪影时增加其他重建时相.冠状动脉的血管分段按AHA的15段分类法进行.对每例患者的2 mm以上的血管段进行分析.血管的成像质量按Ⅰ:无伪影;Ⅱ轻度伪影和Ⅲ严重伪影分类.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和Fisher's exac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共有1353个血管段大于2 mm.冠状动脉CTA的质量主要受患者的心率影响(P=0.000),当心率小于60次/min时,无任何伪影;心率为60~70次/min时,11.2%的患者图像在一些血管段有Ⅱ级伪影,但不影响诊断;心率大于70次/min时,58.6%的患者图像有Ⅱ级伪影,其中一个血管段为Ⅲ级伪影.并且随着患者心率的增加,重建的时相增多,后处理时间延长.结论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心率的快慢仍然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较快的心率出现伪影的机会增多,后处理的时间延长.

    作者:王继琛;邱建星;孙晓伟;高莉;刘建新;唐光健;蒋学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消化道微型诊疗胶囊核医学图像定位系统设计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的基于闪烁扫描法的人体肠道微型诊疗胶囊的实时定位跟踪系统.方法 利用已有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采集到的图像,提取有用信息并处理得到微型诊疗胶囊在肠道中的运行轨迹.结果 根据微型诊疗胶囊定位系统的构成及空间投影定位算法,给出模型实验和初步人体实验结果.结论 此种方法能较好的解决微型诊疗装置定位问题,具有良好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梁学领;郑小林;侯文生;刘洋;崔建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剂注射剂量的优化研究

    目的 探寻使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佳的对比剂注射方法 .方法 将接受64层CT冠状动脉检查的连续30位患者中,分出10位体重低于70 kg(A组)和20位体重高于70 kg的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B1和B2组),其中A组及B1组注射50 ml对比剂(注射速度4.5 ml/s),B2组注射70 ml对比剂(注射速度5 ml/s).分别比较三组患者的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主干、主要分支的强化程度.结果 A组与B2组患者各段血管的增强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B1组患者部分血管的增强程度明显低于B2组.结论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剂注射剂量优化方案是可行的,其优越性是明显的.

    作者:邱建星;王继琛;刘剑;高莉;孙晓伟;王仪生;蒋学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正常人冠状位2D-TOF法MR颅内静脉成像

    目的 观察冠状位2D-TOF法颅内静脉成像的正常表现和伪影.方法 冠状位2D-TOF法颅内静脉成像正常人100例,用工作站的交互式血管成像(IVI)界面,分别在自动生成的三维大密度投影(3D MIP)图上和原始及重建矢、冠、轴位(S+3P Re)图上,对预定的静脉的显示质量进行分级比较,并注意图像伪影特点和静脉变异.结果 在3D MIP和 S+3P Re图上,上矢状窦、直窦、大脑大静脉、透明隔静脉、丘纹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横窦、乙状窦、枕窦和小脑幕窦100%显示,显示质量高.在S+3P Re图上, Labbe静脉、岩上窦和岩下窦的显示质量优于3D MIP图,两者显示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低信号和流动间隙伪影有形态和部位特点.静脉变异常见,如窦汇的不同吻合形式、横窦发育不全、上矢状窦短小、永存镰状窦、永存枕窦、窦内间隔等.结论 大多数颅内静脉用冠状位2D-TOF法可良好显示,容易造成误诊的伪影有特点、易辨认,静脉变异常见.

    作者:司建荣;田锦林;肖越勇;张雅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子宫肉瘤的超征象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子宫肉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病理学基础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肉瘤超声表现,总结病变数目、位置、形态、边界、液化、结构及内部回声类型等超声征象,结合病理结果探讨病理学基础.结果 超声显示的病灶体积、形态及结构与病理大体一致性好,单发、边界模糊、不规则形态、蜂窝样结构及囊性变是较为典型的超声征象;超声征象与病变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结论 子宫肉瘤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征密切相关,超声对典型子宫肉瘤的诊断具有明确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萌;姜玉新;戴晴;蔡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的应用

    目的 探讨64层CTA在腹部中小血管肿瘤侵犯程度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机,在进行腹部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中,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腹部肿瘤25例,其中胰腺癌9例,肝癌8例,其他腹腔恶性肿瘤8例.采用动脉、门脉期双期扫描方式,应用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动脉、门脉期血管三维重建,总结以上各相关血管的CTA表现并分类统计,在各类CTA表现的血管中,分别随机选取血管3支,应用血管探针(VP)技术显示,分析征象表现.结果 当肿瘤与血管有脂肪间隙或凸面接触时,本组血管均表现管壁规则、管腔无狭窄(48支).肿瘤与血管为凹面接触或部分包绕时,动脉多表现管壁规则、管腔无狭窄(11/11支),而静脉则较多见管壁不规则,管腔狭窄(3/11支).肿瘤完全包绕血管时,动脉表现为管壁规则、管腔正常的6支,血管狭窄,管壁不规则7支,但无1例见肿物侵入管腔内.静脉被完全包绕时则多见肿物破坏管腔,向内侵犯甚至闭塞(10/16支).VP表现与VR、MIP、MPR等较一致.结论 64层CTA多种成像方式充分显示肿瘤与血管的毗邻、接触面、包绕程度等相互关系,并清晰反映管壁的形态、管腔改变及血管阻塞等情况.

    作者:冯仕庭;李子平;崔敏毅;孟悛非;周旭辉;彭振鹏;孙灿辉;范淼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及时总结经验,用好64层螺旋CT

    2004年末,64层螺旋CT进入我国,因其螺旋扫描速度快(0.35~0.42s/360),时间分辨率高(41-53ms),心脏扫描层厚薄(0.5~0.625mm),探测器旋转一周所覆盖的扫描范围达32~40mm,10s以内就可以完成一次心脏扫描,加上设备的强大后处理功能,所得到的优良冠脉CTA图像受到临床专家的青睐.

    作者:蒋学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术后时间对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人工瓣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随访时间对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立体显示人工瓣效果的影响.方法 在术后5天~12年,对80例接受人工瓣膜置换的患者进行了125次RT3DE成像.结果 在术后5天~2个月(含2个月),图像质量佳者占75.0%(63/84),图像质量差和受呼吸影响者占25.0%(21/84);在2个月以上~12年,图像质量佳者占97.6%(40/41),图像质量差和受呼吸影响者占2.4%(1/41)(P<0.01).在术后5天~1年(含1年),房室瓣位机械瓣瓣环清晰者占86.2%(50/58),瓣环不清者占13.8%(8/58);在1年以上~12年,瓣环清晰者占11.1%(1/9),不清者占88.9%(8/9)(P<0.001).结论 随着术后随访时间延长,RT3DE图像质量逐渐得到改善;清晰显示房室瓣机械瓣环的比例逐渐降低,考虑是内膜爬行完全覆盖人工瓣环表面所致.

    作者:黄云洲;任书堂;龙进;周建华;刘晓程;孔祥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即管腔狭窄≥50%)的准确性和局限性.方法 选择在1个月内先后行64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8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39~78岁,平均63.6岁)入组,分析两种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 依节段计算MSCT的准确性,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6.5%、97.6%、86.8%和84.3%.若去除其中31个冠脉节段由于严重钙化而影响诊断的因素,则MS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98.6%、90.3%和93.6%.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风险小的无创性检查,对诊断冠心病尤其针对筛选冠心病而言有较好的前景,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作者:赵艳;魏嘉平;华琦;汪家瑞;何冀芳;李静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应用组织追踪法评价左乳腺癌放疗早期左室收缩功能

    目的 探讨应用组织追踪法(TT)测定左室壁收缩期位移评价左侧乳腺癌放疗后早期左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35例左侧乳腺癌术后患者按照放疗进程分为3组:A组,放疗前;B组,放疗时间为3周、累积剂量30 Gy;C组,放疗时间为5周、累积剂量50 Gy.比较3组患者心脏左侧壁、后间隔、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的基底段及中间段12个位点的收缩期大位移.结果 C组前壁、前间隔各位点的收缩期位移低于A组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组前壁、前间隔各位点的收缩期位移低于B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前壁、前间隔各位点的收缩期位移略低于A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左侧壁、后间隔、下壁、后壁各位点收缩期位移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组织追踪法可无创、敏感、客观地评价左侧乳腺癌放疗早期左室收缩功能.

    作者:王月爱;夏稻子;林萍;崔洪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层螺旋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显示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螺旋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1日-2006年5月1日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的CTA结果,共2274人,其中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者共24例,发生率为1.06%.其中男22例,女2例,年龄36~79岁,平均52.8岁.对患者图像分别行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现(VR)法重建图像.结果 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窦6例,开口高位5例;左主干开口高位4例,开口于左冠窦后缘2例;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5例;左回旋支开口于右冠窦1例;左右冠状动脉共干1例.所有图像通过不同的重建方法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异常血管的起始和行程.结论 64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及行程异常,可为心血管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影像.

    作者:王新江;杨立;蔡祖龙;赵锡海;李颖;刘新;赵林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活体心肌力学属性的介入超声导管检测:仪器设计

    目的 研制一种检测心肌生物力学属性的介入超声硬度检测仪,可直接、定量检测活体心肌组织硬度,为心肌病变提供力学相关资料.方法 仪器由介入超声硬度检测导管、生理信号单元和主机组成.检测时,在X线透视下,将导管通过犬外周动脉血管进入左心室,印压左室壁,超声检测心肌厚度形变值,压力传感器获得印压力值,根据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得到表征组织硬度的参量.结果 应用该仪器进行活体犬心肌硬度检测,成功获取了舒张末期左室心尖部和游离壁心肌硬度值,其值分别为(40.55±4.75) kPa、(36.02±7.03) kPa.结论 该仪器为直接定量检测活体心肌硬度提供了方法,可为临床判断心脏的整体和局部舒张、收缩功能异常提供定量检测技术,同时,也可检测其他深部组织硬度改变.

    作者:邓辉胜;黄晶;邓昌明;刘地川;江永红;李进嵩;袁侨英;朱悫;黄如斌;蒋伟;王志刚;蔡恒辉;郭晋峰;王兴雄;杨金耀;郑永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测睾丸扭转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和超声造影(CEUS)对睾丸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7例睾丸扭转患者首先用二维超声显示双侧睾丸附睾形态、结构及内部回声,再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血供状况,其中11例再用SonoVue肘静脉团注法进行超声造影.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彩色多普勒显示16例患者睾丸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超声诊断睾丸扭转结果正确;1例患者睾丸内血流较丰富,超声误诊为急性睾丸附睾炎.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4.1%.11例超声造影均显示睾丸实质内造影剂充填缺损,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睾丸扭转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作为诊断睾丸扭转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惠莉;杜联芳;李凡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评价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6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40枚支架行多层螺旋CT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所有患者均在CTA之后3个月内再次行CAG检查.评价支架的轴位,多平面重组(MPR) 图像及通过支架内腔中心的曲面重组(CPR) 图像,计算支架内管腔面积与支架标定的管腔面积的比值以评价支架内腔狭窄程度.CTA结果与CAG判定的结果相比较.结果 全部40枚支架腔内狭窄程度的评估,支架腔>50%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4%和100%,诊断支架腔<50%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8%和93.9%,诊断支架腔内无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和100%.在一定条件下,16层与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管腔狭窄程度的结果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以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为金标准,MSCT判断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病变中对于阴性病例及>50%的严重病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作者:王鹤;王继琛;邱建星;高莉;孙晓伟;侯振亚;蒋学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血管旁路移植术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 28例患者的69条冠状动脉桥血管接受16层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桥血管成像进行影像质量评估,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评估患者心率、心率波动幅度、呼吸运动以及不同CT扫描机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其中10位患者26条桥血管的CT血管成像结果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呼吸运动伪影与冠状动脉桥血管成像质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38.64层CT扫描机的影像质量高于16层CT扫描机的影像质量.以CAG结果为参考标准,MSCT冠脉成像诊断桥血管及吻合口狭窄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5.7%和92.3%.结论 MSCT可以提供可靠的冠状动脉桥血管影像以及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高莉;王继琛;邱建星;孙晓伟;高福生;唐光健;蒋学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层螺旋CT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中的价值.方法 对56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利用MSCT的各种先进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对各支冠状动脉进行重建,以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并观察有无再狭窄.结果 在56例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1例由于患者有严重的窦性心率不齐,重建图像质量欠佳,其余患者均成功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左主支、回旋支、前降支右支冠状动脉)及部分3、4级分支,且可显示所有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其中18例患者的31个支架术后出现再狭窄,所有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所有CT诊断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4例患者的25个支架有支架术后再狭窄,CT诊断的准确率为80.65%.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涛;王锡明;武乐斌;李振家;柳澄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