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肉瘤的超征象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杨萌;姜玉新;戴晴;蔡胜

关键词:超声检查, 子宫肿瘤, 病理组织学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肉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病理学基础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肉瘤超声表现,总结病变数目、位置、形态、边界、液化、结构及内部回声类型等超声征象,结合病理结果探讨病理学基础.结果 超声显示的病灶体积、形态及结构与病理大体一致性好,单发、边界模糊、不规则形态、蜂窝样结构及囊性变是较为典型的超声征象;超声征象与病变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结论 子宫肉瘤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征密切相关,超声对典型子宫肉瘤的诊断具有明确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脑干、丘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

    患者男,23岁.8年前发现脑干占位病变,间世性头疼,加重20余天而就诊.查体:神清语明,视力正常,双眼瞳弛左:右=3.0:3.0,对光反躲灵敏,以眼上受视眼,而纹对称,伸舌居中,右侧肢体活动协调性差,肌力IV级,右巴彬斯基氏(+).

    作者:王晶;陈雷;李刚;王立荣;黄小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心率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评价患者的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00名患者因怀疑有冠心病或冠心病治疗后复查进行了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患者没有服用控制心率的药物.扫描用飞利浦64层CT进行,扫描后常规75%时相重建,有运动伪影时增加其他重建时相.冠状动脉的血管分段按AHA的15段分类法进行.对每例患者的2 mm以上的血管段进行分析.血管的成像质量按Ⅰ:无伪影;Ⅱ轻度伪影和Ⅲ严重伪影分类.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和Fisher's exac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共有1353个血管段大于2 mm.冠状动脉CTA的质量主要受患者的心率影响(P=0.000),当心率小于60次/min时,无任何伪影;心率为60~70次/min时,11.2%的患者图像在一些血管段有Ⅱ级伪影,但不影响诊断;心率大于70次/min时,58.6%的患者图像有Ⅱ级伪影,其中一个血管段为Ⅲ级伪影.并且随着患者心率的增加,重建的时相增多,后处理时间延长.结论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心率的快慢仍然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较快的心率出现伪影的机会增多,后处理的时间延长.

    作者:王继琛;邱建星;孙晓伟;高莉;刘建新;唐光健;蒋学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肺栓塞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肺血管成像在肺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例拟诊肺栓塞、4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工作站上对原始薄层图像进行后处理观察肺动脉栓子分布情况,其中5例同时行DSA检查,并与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全部病例三维肺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 不但能准确、直观地观察肺血管,而且能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23例患者中检出肺动脉栓塞16例,共发现肺动脉栓子264处,其中段及段以上栓子149处,亚段及以下5~6级分支115处,血栓栓塞血管直径小者1 mm.1例上肢和胸侧壁因锁骨下静脉血栓明显侧支循环形成,1例左上肺静脉左房入口和左心耳内附壁血栓形成.5例同时行DSA检查,对肺段及段以下肺动脉栓子检出率,64层CT和DSA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64层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主干、亚段及以下5~6级分支肺栓塞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肺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江安红;刘斌;余永强;张家文;赵红;余长亮;赵本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左室假腱索与心肌梗死后心脏重塑的超声心动图观察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情况下左室假腱索(LVFT)在维持左心室形态、减轻心脏重塑方面的作用.方法 60例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成左室假腱索组(LVFT组,n=21)和非左室假腱索组(NLVFT组,n=39).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观察左室射血分数(EF)、节段性左室壁运动障碍总积分(SWM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ED)、左室舒张末期短长径比率(SLR).结果 在主要临床特征差异无显著性前提下,LVFT组及NLVFT组EF分别为(51.6±8.5)%和(43.2±9.3)%(P<0.01),SWMST分别为22.61±4.67和26.77±4.82(P<0.01),LVEDD分别为51.61±4.75和57.33±6.34(P<0.01),SLR分别为0.55±0.04和0.64±0.06(P<0.01).结论 LVFT的存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左室前壁大面积心肌梗死后的心脏重塑.

    作者:陈良龙;李金国;孙旭东;钟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活体心肌力学属性的介入超声导管检测:仪器设计

    目的 研制一种检测心肌生物力学属性的介入超声硬度检测仪,可直接、定量检测活体心肌组织硬度,为心肌病变提供力学相关资料.方法 仪器由介入超声硬度检测导管、生理信号单元和主机组成.检测时,在X线透视下,将导管通过犬外周动脉血管进入左心室,印压左室壁,超声检测心肌厚度形变值,压力传感器获得印压力值,根据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得到表征组织硬度的参量.结果 应用该仪器进行活体犬心肌硬度检测,成功获取了舒张末期左室心尖部和游离壁心肌硬度值,其值分别为(40.55±4.75) kPa、(36.02±7.03) kPa.结论 该仪器为直接定量检测活体心肌硬度提供了方法,可为临床判断心脏的整体和局部舒张、收缩功能异常提供定量检测技术,同时,也可检测其他深部组织硬度改变.

    作者:邓辉胜;黄晶;邓昌明;刘地川;江永红;李进嵩;袁侨英;朱悫;黄如斌;蒋伟;王志刚;蔡恒辉;郭晋峰;王兴雄;杨金耀;郑永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瘤CT、MRI特征

    目的 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瘤(SPNET)的MRI及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NET的MRI及CT表现.结果 SPNET的影像学表现有以下特点:①肿瘤多位于幕上额、颞叶,多呈类圆形,病灶周围无水肿或水肿较轻,边界清楚.②肿瘤实质MR T1WI 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 CT示肿瘤实质呈稍高密度,增强后强化明显.③肿瘤多伴有不同程度囊变.④部分肿瘤内有出血或钙化.结论 SPNET的影像学有一定特征,影像学和临床表现的结合有助于术前与其他肿瘤区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赵本胜;余永强;钱银锋;张家文;王万勤;江安宏;余长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消化道微型诊疗胶囊核医学图像定位系统设计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的基于闪烁扫描法的人体肠道微型诊疗胶囊的实时定位跟踪系统.方法 利用已有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采集到的图像,提取有用信息并处理得到微型诊疗胶囊在肠道中的运行轨迹.结果 根据微型诊疗胶囊定位系统的构成及空间投影定位算法,给出模型实验和初步人体实验结果.结论 此种方法能较好的解决微型诊疗装置定位问题,具有良好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梁学领;郑小林;侯文生;刘洋;崔建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层螺旋CT心肌早期低灌注改变诊断心肌梗死——与SPECT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较核素心肌灌注检查结果,评价后心电门控的64层螺旋CT早期低灌注改变诊断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 以SPECT结果为标准,将10位患者的188段心肌分为5组(正常组,灌注轻度减淡组,灌注中度减淡组,灌注重度减淡组和灌注缺损组),对不同分组的心肌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获取心肌低灌注改变诊断心肌梗死的佳阈值.结果 正常组心肌CT值与梗死各组心肌CT值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以65 Hu作为诊断心肌梗死的阈值,CT诊断的敏感性为91.8%,特异性为 79.9%.结论 64层螺旋CT早期低灌注改变可以准确地诊断心肌梗死改变,并可进行定量分析.

    作者:高莉;付占立;王继琛;孙晓伟;邱建星;刘建新;蒋学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正常人冠状位2D-TOF法MR颅内静脉成像

    目的 观察冠状位2D-TOF法颅内静脉成像的正常表现和伪影.方法 冠状位2D-TOF法颅内静脉成像正常人100例,用工作站的交互式血管成像(IVI)界面,分别在自动生成的三维大密度投影(3D MIP)图上和原始及重建矢、冠、轴位(S+3P Re)图上,对预定的静脉的显示质量进行分级比较,并注意图像伪影特点和静脉变异.结果 在3D MIP和 S+3P Re图上,上矢状窦、直窦、大脑大静脉、透明隔静脉、丘纹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横窦、乙状窦、枕窦和小脑幕窦100%显示,显示质量高.在S+3P Re图上, Labbe静脉、岩上窦和岩下窦的显示质量优于3D MIP图,两者显示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低信号和流动间隙伪影有形态和部位特点.静脉变异常见,如窦汇的不同吻合形式、横窦发育不全、上矢状窦短小、永存镰状窦、永存枕窦、窦内间隔等.结论 大多数颅内静脉用冠状位2D-TOF法可良好显示,容易造成误诊的伪影有特点、易辨认,静脉变异常见.

    作者:司建荣;田锦林;肖越勇;张雅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层螺旋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显示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螺旋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1日-2006年5月1日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的CTA结果,共2274人,其中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者共24例,发生率为1.06%.其中男22例,女2例,年龄36~79岁,平均52.8岁.对患者图像分别行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现(VR)法重建图像.结果 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窦6例,开口高位5例;左主干开口高位4例,开口于左冠窦后缘2例;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5例;左回旋支开口于右冠窦1例;左右冠状动脉共干1例.所有图像通过不同的重建方法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异常血管的起始和行程.结论 64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及行程异常,可为心血管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影像.

    作者:王新江;杨立;蔡祖龙;赵锡海;李颖;刘新;赵林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高位心包上隐窝CT表现与意义

    目的 熟悉高位心包上隐窝的CT表现及其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对连续800例进行胸部螺旋CT检查的患者的CT图像进行观察,对明确或怀疑有高位心包上隐窝者进行1.25 mm薄层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经2名有经验的医师后确认,统计高位心包上隐窝的出现率,描述其表现并测量其大小.结果 ①19例后被确认为高位心包上隐窝,占2.4%.在横轴位上表现为右侧气管旁区圆形、卵圆形、半月形、三角形或铸型灌注状水样密度结构,冠、矢状位呈长条带状,上部盲端呈囊袋状,往下紧贴无名动脉和升主动脉且与常见部位心包上隐窝相连.②大小:横轴位,平均长径和短径分别为19 mm和14 mm;矢状位或冠状位长径平均56 mm.结论 CT薄层和多平面重建可更好地观察高位心包上隐窝,从而更有把握地与纵隔病变相鉴别.

    作者:孙红;李天文;惠萍;王新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脊髓血管畸形的初步研究

    目的 通过与DSA对比,初步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无力,查体主要见下肢肌力减退及感觉障碍.6例均行CTA和DSA检查.结果 6例脊髓血管畸形患者分别为髓内动静脉畸形(2例)、髓周动静脉瘘(2例)、Cobb综合征(2例).6例患者各部位畸形血管团、瘘口位置、供血动脉、增粗纡曲的引流静脉于CTA均可显示,与DSA所见基本一致.CTA在平均扫描时间15秒内即可完成检查,经各种重建方法可全面立体观察畸形血管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论 64层螺旋CTA可以快速、无创、全面显示各种脊髓血管畸形的病变,缩短DSA诊疗时间,在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和协助制订治疗方案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刘亚欧;杨延辉;李坤成;杜祥颖;高艳;曹丽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肾肉瘤样癌1例

    患者男,60岁.体检B超时发现左肾实性肿物病变,进一步CT检查显示肾癌可能,病程中无腰痛、发热、血尿、尿频、尿痛等不适,不位腹痛恶心呕吐.查体:一般状况较好,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平软,双肾区无隆起,双肋脊角无压痛、叩击痛卧位及坐位双肾均未触及,无压痛、叩击痛,双输尿管行程区无压痛,膀胱区无膨隆..

    作者:逄利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可恢复性股骨头骨骺缺血的MR实验研究

    目的 确定通过髋关节极度外展固定的方法能够引起股骨头骨骺的缺血,明确在持续固定多长时间内这种缺血是可恢复性的.方法 11头出生3~7周的乳猪,双侧髋关节被极度外展固定.持续固定3~72 h以后,对11头乳猪的22个髋关节进行MR扫描,主要扫描序列为Gd增强SE T1WI.扫描完成后1~7天内允许乳猪自由行走,然后再行扫描.分析股骨头骨骺软骨、生长板软骨和二次骨化中心的增强MR表现特征,进行MR表现与组织学发现的比较对照研究.结果 在Gd增强MRI,全部22个股骨头的17个骨骺软骨、8个生长板可见局限性的弱强化或未强化.自由行走1天以后,仅1头可见缺血的完全恢复,另10头7天后才显示缺血完全恢复.结论 在72 h内持续性地髋关节极度外展所引起的股骨头骨骺早期缺血是可恢复的,Gd增强MRI能够检出这种早期可恢复性的缺血.

    作者:李小明;王仁法;夏黎明;郑红伟;唐立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研究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评估心电图编辑软件对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8月-2006年4月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981位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成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心率、心率波动幅度及呼吸运动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负相关.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受到患者心率、心率波动幅度、呼吸运动伪影及重建时相的影响.

    作者:蒋学祥;邱建星;王继琛;孙晓伟;高莉;高福生;王仪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黑热病99Tcm-植酸钠全身显像表现1例

    患者男,27岁,四川遂宁人,因发热、消瘦7周,加重1周入院.患者起病前曾在新疆务工半年,返回遂宁后开始出现持续性不规则发热,体温36.5~40.4℃,发热前畏寒,发热后伴出汗,外院经抗生素及抗结核治疗,症状无改善.查体: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腹壁静脉显露,肝大,右肋下7 cm,剑下10 cm,质中,脾脐下5 cm,质硬,肝、脾区轻叩痛.体重50 kg.

    作者:李前伟;黄定德;罗朝学;厉红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的应用

    目的 探讨64层CTA在腹部中小血管肿瘤侵犯程度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机,在进行腹部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中,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腹部肿瘤25例,其中胰腺癌9例,肝癌8例,其他腹腔恶性肿瘤8例.采用动脉、门脉期双期扫描方式,应用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动脉、门脉期血管三维重建,总结以上各相关血管的CTA表现并分类统计,在各类CTA表现的血管中,分别随机选取血管3支,应用血管探针(VP)技术显示,分析征象表现.结果 当肿瘤与血管有脂肪间隙或凸面接触时,本组血管均表现管壁规则、管腔无狭窄(48支).肿瘤与血管为凹面接触或部分包绕时,动脉多表现管壁规则、管腔无狭窄(11/11支),而静脉则较多见管壁不规则,管腔狭窄(3/11支).肿瘤完全包绕血管时,动脉表现为管壁规则、管腔正常的6支,血管狭窄,管壁不规则7支,但无1例见肿物侵入管腔内.静脉被完全包绕时则多见肿物破坏管腔,向内侵犯甚至闭塞(10/16支).VP表现与VR、MIP、MPR等较一致.结论 64层CTA多种成像方式充分显示肿瘤与血管的毗邻、接触面、包绕程度等相互关系,并清晰反映管壁的形态、管腔改变及血管阻塞等情况.

    作者:冯仕庭;李子平;崔敏毅;孟悛非;周旭辉;彭振鹏;孙灿辉;范淼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定位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供血动脉及瘘口的应用初探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定位诊断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供血动脉及瘘口的应用价值.方法 24例经MRI诊断为SDAVF的患者随机分A、B两组.A组12例患者在DSA检查前行64层CTA检查,应用曲面重建技术,定位诊断硬脊膜动静瘘的供血动脉及瘘口,观察引流静脉在椎管内的分布状况,评估脊膜动静脉瘘累积脊髓的范围.B组为对照组,常规进行DSA检查,不进行CTA检查.A、B两组造影时间、对比剂用量、造影次数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A组12例全部完成造影,B组2例未完成造影.A/B两组患者平均造影时间47/92 min,对比剂用量86/174 ml,造影次数14/29次,术后并发症1/5例.CTA对供血动脉及瘘口诊断的敏感度为100%(12/12)、特异度为83.3%(10/12).结论 64层螺旋CTA定位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供血动脉及瘘口为DSA检查提供了直观的影像资料,缩短了检查时间,减少了对比剂用量及曝光次数,降低了造影术后的并发症,是DSA检查前必要的辅助检查.

    作者:石强;高思佳;徐克;刘静红;梁传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层螺旋CT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窦的评价

    目的 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评价冠状窦(CS)的可行性,并观察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窦口(CSO)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将24例经CTA证实无心脏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和24例不同程度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数据进行图像处理,主要评价CS的图像质量、长度、CSO的直径和横截面积、冠状窦瓣的显示率,并比较心功能正常患者和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CSO大小有无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CS的图像质量评分均达3分,并均有较高的对比噪声比(CNR),心功能正常组CS平均长度(34.3±16.3) mm,与心功能不全组无显著差异(P>0.05),心功能不全组的CSO上下径和横截面积明显大于心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CS,并能够对CSO的大小进行精确测量;心功能不全患者的CSO扩张,其上下径和横截面积大于心功能正常组.

    作者:赵锡海;蔡祖龙;杨立;高磊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即管腔狭窄≥50%)的准确性和局限性.方法 选择在1个月内先后行64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8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39~78岁,平均63.6岁)入组,分析两种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 依节段计算MSCT的准确性,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6.5%、97.6%、86.8%和84.3%.若去除其中31个冠脉节段由于严重钙化而影响诊断的因素,则MS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98.6%、90.3%和93.6%.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风险小的无创性检查,对诊断冠心病尤其针对筛选冠心病而言有较好的前景,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作者:赵艳;魏嘉平;华琦;汪家瑞;何冀芳;李静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