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重食管癌的综合诊断

武志峰;朱捷;廖方义

关键词:食管, 多原发癌, 综合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诊断在双重食管癌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化.方法分析14例双重食管癌的食管造影、CT及内镜资料,研究各项检查的优、劣势以及各项检查综合应用的价值.结果联合应用文中所选的各项检查不仅可以降低漏诊率,而且可以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提供更为详细、可靠的资料.结论对有可能为双重食管癌的病例应该进行综合诊断,以求降低漏诊率,良好显示病变细节.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肺曲霉菌病1例

    患者男,45岁.咳嗽、咳痰半年.患者半年前因咳嗽、咳血、发热来我院就诊,按肺结核治疗无明显好转,来院复诊.化验:血白细胞5.5×109/L,中性0.72,淋巴0.23,嗜酸性0.05.红细胞2.9×1012/L,血沉80 mm/h,血红蛋白115 g/L.痰培养及涂片检查有曲霉菌生长.X线胸部正位片示:右肺上野密度增高阴影,大小约3.3 cm×3.5 cm,其内侧似见弧形影,无钙化灶及卫星灶.肺门大小正常,余肺野未见异常,加摄斜位片见右肺上野见一约3 cm×3.5 cm的空洞影,壁薄,内见一密度增高的球形病灶,透视观察球形病灶在空洞内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图1).X线诊断:右肺曲菌病.

    作者:张振良;吴春德;刘贵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兔移植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微血管结构与血供

    目的探讨移植性肝癌门脉癌栓的微血管结构及供血特征.方法将VX2瘤株颗粒(2~3粒)直接接种于兔门脉的不同分支内,于接种后2、3、4周分别行造影检查,将所得结果与组织病理对照.结果种植后2周,ABS丙酮门脉铸型可见门脉分支(4~5级)内微小癌栓,表面见纡曲的微小门静脉;3~4周,癌栓向肝实质浸润,门脉主干癌栓形成,瘤体与癌栓表面有细小门脉供血.结论早期癌栓供血主要为门静脉,中、晚期为动脉与门脉双重供血.

    作者:万智勇;冯敢生;梁惠民;郑传胜;张贵祥;缪竟陶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Mirizzi综合征1例

    患者男,62岁,反复右上腹疼痛1年,加重伴皮肤巩膜黄染5天.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触痛,右肋缘下可扪及肿大胆囊,Morphy征(+).B超检查:胆囊增大,壁稍厚0.6 cm,胆囊颈内见一直径约3.4 cm强回声,伴声影,胆总管内径0.6 cm.诊断: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图1).CT检查:胆囊颈内直径约1.5 cm的钙化影,伴胆囊扩大.诊断:胆囊颈结石,伴胆囊炎(图2).ERCP检查:肝总管上段外侧弧形压迹,可见一椭圆形软组织影.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无扩张,胆囊未显影.诊断:Mirizzi综合征(图3).

    作者:欧阳祖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自然组织谐波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自然组织谐波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成人肠套叠的实用价值.方法使用3.5 MHz和8.0MHz探头对22例因腹部疼痛或包块的患者,做二维基波、自然组织谐波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肠套叠的声像图特征,套叠类型及病因.结果 2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全部资料超声图像典型,超声定位符合率为95.5%(21/22),超声对病因的发现率为90.9%(20/22).其中小肠-小肠型7例,回肠-结肠型8例,结肠-结肠型7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肠道脂肪瘤4例,小肠间质瘤1例,肠道血管瘤2例,炎性纤维样息肉2例,Peutz-Jeghers型错构瘤性息肉2例,肠道淋巴瘤2例,肠癌6例,盲肠炎症1例,血友病肠壁血肿1例,Meckel's憩室1例.结论自然组织谐波较基波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判断套叠肠管的缺血有重要帮助,超声在发现肿瘤等病因上有较高敏感性.

    作者:张万蕾;李建国;刘月洁;薛利芳;单诗山;张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观察正常兔肾

    目的应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定量评价正常兔肾的不同结构.方法 20只正常兔进行肾脏超声检查.测量正常兔肾不同结构区域的背向散射积分值,比较肾皮质、髓质、肾窦三者之间的背向散射积分测定值.结果正常兔肾脏皮质、髓质、肾窦系统IBS测定值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与二维回声情况一致.结论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可以对正常兔肾的皮质、髓质、肾窦不同组织结构实现量化描述.

    作者:刘利平;刘望彭;康春松;路喜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颤病人左室舒张功能

    目的探讨房颤病人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方法.方法 36例心脏病病人,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病人16例,7例合并房颤.扩张性心肌病20例,合并房颤者9例;对照组38例,其中孤立性房颤者8例.取心尖四腔心切面,将多普勒取样容积分别置于二尖瓣瓣口,距二尖瓣瓣口1 cm、2 cm、3 cm处,测量二尖瓣血流E峰流速,计算舒张早期左室内血流播散速度的离散.结果正常人及孤立性房颤者,左室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在左室内保持不变.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性心脏病病人和扩张性心肌病病人合并房颤者,左室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在左室内随传播距离的加大而递减,不合并房颤者,甚至具有正常二尖瓣血流频谱模式者,这种递减现象仍然存在.结论左室舒张功能早期血流速度的离散是评价房颤及二尖瓣血流频谱假性正常化病人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方法之一.

    作者:吴长君;杨敬源;范春艳;孙琪玮;刘露阳;张春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眼眶容积的螺旋CT测量

    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眼眶容积,探讨正常眼眶容积的发育规律.方法应用CT扫描及重建技术测量123例正常眼眶容积,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眼球体积、颧骨间距及眶深的关系.结果眼眶容积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14岁以下男女眼眶容积差异无显著性(r=0.817,P>0.05),14岁后男性眶容积大于女性(P<0.05).眼眶容积与外眶距正相关(P<0.05).眼球/眼眶比率随年龄增长由0.4降至0.26.结论眼眶发育呈线性增长,球/眶比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小.

    作者:陈哲;郑晓华;谢宝君;袁家骥;喻汉华;李守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移植肾动脉血栓1例

    患者女,50岁,1年前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此次来我院行异体移植肾手术.手术顺利,术中显示:移植肾质地良好,色泽红润,动脉搏动明显,大约1 min后输尿管有尿液排出.术后一周,尿量偏少,给予利尿治疗,效果不佳,24 h尿量2000 ml.复查肾功能:BUN 20.2 mmol/L、Cr 230μmol/L.二维超声显示:移植肾大小9.9 cm×5.4 cm×5.5 cm,实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无肾积水及肾周围血肿.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移植肾上部未见血流充盈,无血流信号;移植肾下部血管充盈完整,血流连续性好.超声意见考虑为移植肾上极动脉血栓形成(见图1).本例病人通过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性好转;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移植肾血供恢复正常,经治疗性诊断,说明超声诊断正确.

    作者:张越;蔡江涛;孙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壶腹癌及壶腹周围癌

    目的分析壶腹癌及壶腹周围癌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经十二指肠胰胆管造影(ERCP)活检确诊的35例壶腹癌或壶腹周围癌患者的CT表现.结果 35例均发现肿瘤,增强扫描肿瘤本身可见不同程度强化,其中16例经图像后处理,35例均清晰显示肿瘤及肿瘤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结论 MSCT增强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壶腹部肿瘤病变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于壶腹癌及壶腹周围癌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吴坚;杨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肺韧带影像学

    肺韧带是位于下肺叶与纵隔之间的胸膜残存组织,对下肺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肺韧带的解剖基础、正常影像学表现、发生率、受累疾病和肺韧带原发病及其对下胸部疾病影像学表现的影响等方面内容进行概括,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李家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犬功能性肺叶切除的病理观察

    目的从病理角度探讨功能性肺叶切除的可行性.方法经导管靶肺叶内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化剂及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支气管阻塞建立犬功能性肺叶切除的模型,于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按Szapiel方法测定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的程度,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靶肺第1~7天以肺泡炎为主,第3天开始出现肺纤维化改变,第14天以后则进入慢性纤维化期,第28天完全纤维化.结论功能性肺叶切除可使靶肺组织不张、纤维化,作为治疗肺部病变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可望部分替代外科性肺叶切除.

    作者:柯伟;甘万崇;游玉峰;尹文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扩散张量成像在脑脓肿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MR扩散张量成像在脑脓肿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经病理及临床复查证实的脑脓肿9例.行常规MR扫描、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构建平均扩散系数(ADC)图和各向异性分数(FA)图,并测量脓肿及周围水肿区的ADC、FA值.结果在扩散张量加权像上,脓肿腔表现为高信号,水肿区呈低信号;在ADC图上,脓肿呈低信号,平均ADC值为(0.66±0.07)×10-3mm2/s,水肿区呈高信号;在FA图上,脓肿与水肿均表现为低信号.结论在DTI扩散张量加权像上,脓肿表现为较特异的高信号,ADC值较低,有助于和囊变、坏死性肿瘤鉴别.

    作者:史瑞华;漆剑频;王承缘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脑梗死半暗带两种判定方法的一致性研究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缺血半暗带两种判定方法的一致性.方法采用GELightSpeed 16 MSCT对10例超急性脑缺血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和复查CT.采用两种方法判定半暗带,一种是计算半暗带阈值以判定半暗带(对比法),另一种是将CBV与CBF图上变化不一致的区域判断为半暗带(不匹配法).结果半暗带阈值(CBF%)为0.20~0.66,两种方法间一致性系数Kappa(K)为0.7877.ROC曲线显示对比法的诊断效能高于不匹配法.结论 CT灌注成像判定半暗带的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作者:陈唯唯;漆剑频;肖明;宋金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CT和MRI影像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是由胚胎发育时期的神经肠管残余和异位组织演变而来,临床比较少见,多无典型临床表现,其发现与诊断多依靠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本文介绍4例经CT、MRI诊断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

    作者:关丽明;戚喜勋;孙文阁;朱玉森;李延亮;徐克;张强;段红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前扣带回氢质子波谱研究

    目的研究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前扣带回代谢的改变,探讨心理性ED可能存在的潜在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方法运用磁共振波谱(MRS)研究18例心理性ED患者和18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双侧前扣带回的多体素氢质子(1H-MRS)波谱特点,测定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代谢物浓度.结果 NAA在心理性ED组两侧前扣带回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两侧Cho,Cr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前扣带回参与了心理性ED的病理生理过程;前扣带回的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心理性ED潜在的病因之一.

    作者:杨波;周义成;王涛;刘继红;夏黎明;王承缘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子宫峡部妊娠的超声诊断价值

    子宫峡部妊娠是危险而罕见的异位妊娠,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本病的发生有所增多.本文收集11例峡部妊娠,对峡部妊娠的超声特点、超声监测刮宫等作一分析.

    作者:罗红;杨太珠;郭文琪;杨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脾周韧带对脾破裂腹腔积血解剖分布的影响:超声-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脾破裂后腹腔积血的超声表现及其优势解剖分布与脾周韧带解剖特点的关系.方法收集超声资料完整且经手术证实的脾破裂并有腹腔积血病例38例,观察和分析其腹腔积血的解剖分布特点,并观察4例尸体横断面标本脾周韧带的组成、位置及与脾脏的附着关系.结果腹腔积血常累及右肝下间隙(92.1%)、脾周(86.8%)、右结肠旁沟(57.9%)及盆腔(63.2%),较少累及网膜囊(2.6%)及左结肠旁沟(21.1%).尸体横断面标本上,胃脾韧带、脾肾韧带分别为联系脾门与胃底、脾门与肾的腹膜反褶,并构成网膜囊的左壁,膈结肠韧带位于脾脏下方.结论脾破裂腹腔积血的优势解剖分布与脾周韧带解剖特点、腹腔压力分布及病人的体位等因素有一定关系.超声检查能够了解出血的分布、范围、量,对脾损伤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陈红艳;张梅;杨开清;彭玉兰;罗燕;杨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典型支气管肺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评价不典型支气管肺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1例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支气管肺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型支气管肺囊肿的X线和CT影像学主要表现分为炎性浸润阴影(5例)、不规则团块影(3例)、实性球形影(8例)及分支管状阴影(5例).其中18例支气管肺囊肿进行了平扫及增强扫描.炎性浸润性肺囊肿影像学无特征性,以病灶实质无强化,临床上反复感染为特点;不规则团块影、实性球形影及分支管状支气管肺囊肿以病灶无强化,病灶周围肺野肺气肿及有(或无)片絮、条索为主要表现;分支管状肺囊肿以沿支气管走行分布区一致为特征.结论反复发生的感染灶、病灶周围有肺气肿及有(或无)片絮状、条索状影,病灶实质无强化或沿支气管走行分布区一致的管状病灶应考虑支气管肺囊肿.

    作者:赵泽钢;谢汝明;周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优势

    目的合理应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优势,提高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效能.方法 6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5人,B组30人,均采用预注射或智能跟踪法预测延迟时间,pitch值分别为0.562、1.75,对比剂用量为75~85 m1、35~38 ml.结果 A组3D-CTA图像上动静脉畸形和脑膜瘤明显强化,供血血管、与大血管空间毗邻甚至引流静脉均可清晰显示;B组3D-CTA图像受静脉干扰少,对动脉瘤及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更高.结论精确延迟时间是CTA成功的关键,针对不同病情设置相应的扫描参数提高了MSCTA的诊断效能.

    作者:陈浪;周义成;张进华;宋金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发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径狭窄小于7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脑梗死发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颈动脉内径狭窄小于70%的TIA患者123人,采用二维及Doppler超声观察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类型,并随访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114例患者完成观察,平均随访14.6个月,发生脑梗死12例,其中无斑块组患者脑梗死年发生率为1.9%,稳定性斑块组为4.7%,不稳定性斑块组为15.4%,后者明显高于前二者.结论超声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型,有助于预测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作者:白志勇;李敬府;杨玉杰;贾建文;王金锐;张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