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细胞癌致下腔静脉急性血栓1例

赵明泽;伍四春

关键词:癌, 肝细胞, 血栓, 下腔静脉
摘要:患者男,65岁,上腹饱胀,隐痛1个月余.曾有乙肝病史.院外B超提示肝内占位.CT示肝右后叶见一低密度肿块影,CT值35 Hu,外侧见一小低密度影,边缘清,且病灶内见多层面、多灶、多形态更低密度区(图1),CT值23 Hu,病变边缘欠清,推挤该侧肾脏及下腔静脉向下向内移位,门静脉右支增宽,其内未见明显低密度血栓影,下腔静脉肝外段见腔内一长约7 cm的高密度影(图2),CT值75 Hu,胆囊内密度均匀,其壁增厚,胆总管无扩张,脾脏增大,脾脏实质密度均匀.右侧膈下见低密度腹水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激光胸椎间盘突出减压治疗1例

    患者男,36岁.车祸伤致背痛,右下肢麻木、无力11天.专科查体:胸11~腰1棘上及双侧轻度压痛,疼痛无发散;右下肢深感觉及肌力减退,左下肢痛温觉减退,右侧膝腱反射活跃,左侧跟膝腱反射正常存在,双侧踝阵挛(+),右侧巴氏征(+),左侧巴氏征(-),双侧克氏征(-).

    作者:姜辉;刘禄明;孙百胜;关家文;孙海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高场DWI及FLAIR在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中的价值

    目的比较 3.0 T 高场下扩散加权成像(D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在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中的价值.方法 23例常规MRI检查考虑为颅内表皮样囊肿的患者,术前20例加扫了DWI,21例加扫了FLAIR,二者皆使用者18例,其中4例获得了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结果 22例为表皮样囊肿,其中19例加扫了DWI,均为高信号,边界清楚;病灶(4例)ADC均值为87.1×10-5mm2/s,明显低于脑脊液,但略高于对侧正常脑组织.而FLAIR(20例)上多为等、低或稍高信号影,仅6例为高信号;其中5例病灶边界欠清楚.结论 DWI和FLAIR对表皮样囊肿的定性均有很大价值,但DWI更敏感、准确,且能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作者:温洋;戴建平;高培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脑受体显像研究现状与进展

    脑受体显像是21世纪脑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开拓性的新领域,在分子医学水平上探讨受体功能及其生物学作用并用于诊断治疗与受体有关的疾病,是近年来国际上医学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其中受体显像剂制备、生理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核医学仪器的开发是目前发展的主要方面.

    作者:王荣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

    目的通过比较脑血流灌注显像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观察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5例正常人的脑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99锝m-双半胱氨酸乙酯(99Tcm-ECD)脑血流灌注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葡萄糖代谢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1.81%、95.71%,脑血流灌注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7.45%(P<0.01)、92.86%(P>0.05).结论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较脑血流灌注显像更灵敏,故可用于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

    作者:何洁;许英路;翟勇;张人玲;张顺英;孙素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变化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的血脑屏障变化以及MRI表现.方法 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采用大鼠线栓法建立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A组、C组脑缺血2 h, B组、D组缺血6 h,A组、B组中每组10只分别于灌注前、再灌注后2 h和24 h行MRI检查,4只大鼠行组织学检查.C组、D组每组12只,分别于再灌注后2 h和24 h观察脑组织中伊文氏蓝染色情况并测量其含量. 结果 A、B两组再灌注前均无强化表现,再灌注后2 hA组10例中4例出现斑片状强化,B组10例均出现大片明显强化(P<0.05),B组中3例再灌注24 h T1WI出现高信号,相应大体标本断面可见出血灶,组织学观察显示B组脑组织损伤较A组严重.C组中8例可见右尾壳核斑片状蓝染区,而D组12例右尾壳核及额顶叶皮质区均见蓝染,测量两组右侧大脑半球伊文氏蓝含量与对侧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右侧大脑半球伊文氏蓝含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C组中再灌注2 h与再灌注24 h伊文氏蓝含量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组中再灌注2 h与再灌注24 h伊文氏蓝含量无差异(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时血脑屏障的损伤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MRI增强扫描作为一个无创性、可重复性检查方法,有助于评价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状况.

    作者:徐凯;黄海东;沈天真;陈星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铅中毒性脑病并周围神经病1例

    患者女,42岁,因全身大面积烧伤,半个月前自行涂抹外用中药后皮肤巩膜黄染,乙肝五项及丙肝正常,停用中药后黄染消失.

    作者:夏圣梅;孙洪波;刘江华;杨凤民;董学爽;宋来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良性与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18F-FDG PET显像的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良性与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的18F-FDG PET影像,探讨定性诊断的可能性.方法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脑膜瘤25例,其中良性17例,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8例,术前行脑18F-FDG PET显像.目视法观察各病灶的18F-FDG分布,计算各病灶的肿瘤/正常侧白质(T/WM)、肿瘤/正常侧灰质(T/GM)、肿瘤/小脑(T/Ce)的比值.结果与对侧正常灰质比较,良性脑膜瘤病灶18F-FDG分布呈18F-FDG摄取减低,与对侧白质摄取相近似.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病灶的18F-FDG分布,比对侧白质的摄取明显增高,与对侧正常灰质相近似.17例良性脑膜瘤的T/WM,T/GM,T/Ce的均数大小分别为0.91±0.14,0.31±0.17,0.58±0.23.8例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的T/WM,T/GM,T/Ce的均数大小分别为1.54±0.18,1.07±0.21,1.14±0.31 (P<0.01).结论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对18F-FDG的摄取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18F-FDG PET显像可用于脑膜瘤定性诊断.

    作者:李德鹏;马云川;苏玉盛;张琳瑛;尚建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CDFI诊断动脉瘤2例

    例1,男,64岁,左下肢肿胀、疼痛6天,伴行走困难,临床以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收入院.无明确外伤史.查体:一般情况良好,T 39℃.左下肢皮肤温度升高,压痛,表面红肿,未见渗液,无色素沉着及溃疡面,可见静脉曲张.

    作者:葛贻珑;陈卫华;叶军;任苓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鉴别诊断肺癌与肺良性肿物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肺癌与肺良性肿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4例肺肿物病变进行前瞻性CT灌注研究,其中肺癌25例(腺癌13例,鳞癌12例),肺良性肿物9例(炎性假瘤4例,结核瘤4例,错构瘤1例).采用GE Lightspeed Qx/i plus 16 层螺旋CT,电影模式(5 mm/4层),总扫描采集时间40 s.使用随机CT灌注2-体部软件包分析和测定肺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结果肺癌的各种灌注参数值均高于肺良性肿物,其中BV、MTT、PS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V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若以BV≥5 ml/100 mg为恶性肿瘤诊断域值,灵敏度96%,特异度78%,阳性预测值92%,阴性预测值87.5%;若以PS≥25 ml/(100 mg·min)为恶性肿瘤诊断域值,灵敏度68%,特异度67%,阳性预测值85%,阴性预测值42%.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有助于肺癌和肺良性肿物的鉴别诊断.

    作者:伍建林;李光军;王克礼;李智勇;刘晓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致下腔静脉急性血栓1例

    患者男,65岁,上腹饱胀,隐痛1个月余.曾有乙肝病史.院外B超提示肝内占位.CT示肝右后叶见一低密度肿块影,CT值35 Hu,外侧见一小低密度影,边缘清,且病灶内见多层面、多灶、多形态更低密度区(图1),CT值23 Hu,病变边缘欠清,推挤该侧肾脏及下腔静脉向下向内移位,门静脉右支增宽,其内未见明显低密度血栓影,下腔静脉肝外段见腔内一长约7 cm的高密度影(图2),CT值75 Hu,胆囊内密度均匀,其壁增厚,胆总管无扩张,脾脏增大,脾脏实质密度均匀.右侧膈下见低密度腹水影.

    作者:赵明泽;伍四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靶扫描定性诊断孤立性肺结节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靶扫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SPNs)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或随访证实的57例肺内孤立性结节,先行常规平扫后即时对结节进行靶扫描,对结节的形态、密度、内部结构、边缘及周围征象进行分析,获得定性诊断,其中7例结合增强扫描.结果恶性肺结节42例(73.7%),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分叶或/和毛刺征,密度不均,有空泡征或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中征等,4例增强扫描病例明显强化.良性肺结节15例(26.3%),表现结节边缘光滑锐利,密度较高而均匀,部分结节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病例无或轻度强化.结论 MSCT靶扫描技术能够显示常规扫描不能显示的更多的肺结节的影像信息,是提高肺内孤立性结节定性诊断准确性的有效检查手段之一.

    作者:史叶峰;袁戴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超声诊断外周血管动静脉瘘的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外周血管动静脉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证实的动静脉瘘患者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灰阶血流成像对动静脉瘘及周围组织显示情况.结果 9例患者超声对瘘口均正确诊断,表现为瘘口处高速湍流、瘘口近端动脉血流为低阻型、远端为高阻型、静脉内血流动脉化;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灰阶血流成像更清晰显示动静脉瘘.结论超声对外周血管动静脉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肖静珍;肖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DTI fiber tractography对正常成人运动语言功能区初步研究

    目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健康成人运动语言功能区研究,揭示Broca区与其他脑功能区间联系.方法健康成人10名, SIEMENS Trio 2003T-3T及工作站行数据收集和后处理, 测量Brodmann's 44和45区FA值和纤维追踪.结果三角区、额叶盖部追踪纤维束数量左利手及右利手不一致,右利手Broca区纤维束数是以额叶盖部占优势,左利手Broca区纤维束数比较均匀.三角区与额叶盖部之间有U形纤维联系. Broca与Wernicke纤维联系有个体差异.结论 Broca区与其他脑区纤维联系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作者:孙学进;戴建平;高培毅;艾林;陈红燕;田胜勇;庞瑞麟;张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胆囊肌纤维增生1例

    患者男,71岁,因右上腹不适作彩超检查.采用Logiq 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3.5 MHz腹部探头扫查显示:胆囊大小为70 mm×20 mm,囊壁粗糙增厚,于胆囊底前壁有一直径为14 mm×11 mm的中高回声光团,凸向胆囊腔,基底较宽,胆囊黏膜层和浆膜层连续性完整,CDFI示团块内有闪烁的点状血流信号,半定量为I级(图1).

    作者:季勇;钱孝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高频超声对乳腺肿块内钙化的特征性分析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分析乳腺肿块内钙化的大小、形状和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其与良恶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51例高频超声检查具钙化显像的乳腺疾病患者,其中恶性病变30例,良性病变21例,全部病例均获病理诊断.结果根据钙化大小将病变内钙化分为三种类型:①微钙化;②粗钙化;③弧形钙化.进一步将微钙化分为a.小斑点状钙化;b.珍珠状钙化;c.簇状钙化.30例恶性病变,其中微钙化29例,粗钙化仅1例;良性21例中,微钙化13例,粗钙化4例,弧形钙化4例,微钙化多发生于恶性病变中,而粗钙化和弧形钙化则多出现于良性病变中,两组具有显著差异(χ2=12.22,P<0.001.在有详细记录的42例微钙化中,恶性肿块钙化多呈团簇状分布(22/42),良性钙化多为单一或松散分布的珍珠状和斑点状(12/42),统计学具有显著差异(χ2=16.44,P<0.001 );另有7例(7/42)恶性病变亦显示松散分布的斑点状钙化.结论簇状钙化是乳腺癌的特征,单一或松散分布的珍珠状钙化、粗钙化及弧形钙化多为良性病变,值得注意的是斑点样钙化为良恶性病变所共有,单一或稀少松散分布多为良性病变,两个或以上较为聚集出现时应结合其他二维征象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特征等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

    作者:王文;米成嵘;解玉君;李卫勇;李圆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孤立性心室肌致密化不全的磁共振诊断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于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利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机检查9例有不同临床症状的心脏病患者以进一步观察心内结构.结果在9例患者中,磁共振清晰辨别出不同部位和程度的心肌致密化不全病变,其特征性表现为显著的小梁化心肌及深入到室壁内的小梁间隙;尤其是对于累及左室前侧壁和心尖部的病变,磁共振能较超声心动图提供更明确的形态显示和更高的空间分辨率.结论磁共振提高了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诊断率,是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有效补充和替代方法.

    作者:张岩;俞飞诚;蒋世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超声微泡造影剂制备中乳化剂的选择

    采用乳液聚合法对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制备进行研究,重点对反应中所必需的乳化剂进行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乳化剂的用量及配比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由本方法所制得的微泡粒径以2~8 μm的居多,浓度在9.51×109 /ml左右,单体转化率达到71%,有利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张雪娇;程永清;李丽君;陈娜;刘银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数字人体微观研究--量子人体的Feynman路径积分与相位及二次量子化

    围绕数字人体微观领域,开展了量子人体的Feynman路径积分与相位及二次量子化研究.主要内容有从量子人体的Feynman路径积分到Schrdinger波动方程;量子人体中的相位,包括人体系统中磁AB效应和人体系统中电AB效应;量子人体的二次量子化,包括全同粒子量子人体态表象,产生算符与湮没算符,全同Bose子人体系统的量子人体态描述;为数字人体微观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儿童SARS与支原体肺炎的胸部影像对照观察

    目的探讨儿童SARS和支原体肺炎(MP)的临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的38例SARS患儿和100例MP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结果 SARS组和MP组影像表现可为四种类型:间质浸润型: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紊乱、模糊及网状模糊影,部分伴肺门影增大.SARS组8例;MP组46例.小叶实质浸润型:主要表现为斑点状、斑片状或密度不均片状影.SARS组4例;MP组13例.肺段实质浸润型:病变累及一个或一个以上肺段、叶,呈大片状实变阴影.SARS组23例,MP组36例.混合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阴影和网状阴影混杂,肺纹理增强较明显.SARS组3例,MP组5例.结论儿童SARS以大片实变、单侧受累为主;MP以间质改变为主,常伴肺门结构紊乱.二者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且注意与相似疾病鉴别.

    作者:刘鸿圣;张明杰;曾其毅;曾华松;于明华;刘立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动态增强三维血管成像MR技术在腹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三维血管成像技术(3D CE-MRA)在诊断腹部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26例腹部良恶性肿瘤患者行常规MRI与3D CE-MRA,对3D CE-MRA病灶检出率、对比噪声比(CNR)进行比较,统计其肿瘤的动静脉显示率,并观察肿瘤不同增强时相的表现.结果共41个病灶,在实质脏器37个病灶中,T2WI检出29个,B超检出30个,3D CE-MRA动脉期检出34个,其病灶检出率高于T2WI和B超.肝内肿瘤CNR,T2WI为21±3.8,3D CE-MRA动脉期为13±4.6(P<0.05),静脉期为19±3.3(P>0.05),延迟期为23±2.5(P<0.05).肝外肿瘤CNR, T2WI为15±5.8,3D CE-MRA动脉期为18±4.3(P<0.05),静脉期为20±6.1(P<0.05),延迟期CNR为21±4.8(P<0.05),3D CE-MRA CNR等于或高于T2WI,其肿瘤动脉显示率为80.4%,静脉显示率为26.8%,能显示肿瘤不同时相的强化特点.结论 3D CE-MRA对腹部肿瘤检出率高,能显示肿瘤血管与组织强化特点,为诊断腹部肿瘤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丁荏芬;郑晓林;何惜金;郭友;陈曌;杨沛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