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华;王耀普;史益民
目的应用超声研究单侧精索静脉曲张(VC)引起男性不育患者双侧睾丸体积及回声强度改变情况.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量35例正常人和130例左侧VC男性不育患者的双侧睾丸体积,并用直方图采样分析睾丸回声强度. VC按照临床触诊及超声检查分为亚临床型(SVC)及临床型Ⅰ~Ⅲ级(VCⅠ、VCⅡ及VCⅢ).结果单侧VC可引起双侧睾丸体积变小、回声减低,VC越严重则改变越明显.结论超声显像是评价VC不育患者睾丸体积及回声强度等客观指标的准确有效方法.
作者:张步林;李智贤;梁季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及大密度投影法(MIP)在骨盆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骨盆骨折患者的MPR、SSD及MIP图像;所有病例均用Marconi Ultra Z型螺旋CT机扫描,并在独立工作站上用MPR、SSD 及MIP技术获得多平面和三维图像.结果 MPR、SSD及MIP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50例共82处骨盆骨折;MPR在发现骨折方面较MIP、SSD好,而MIP、SSD在显示骨折的位置、范围、移位情况及术后内固定钉方面较MPR好.结论螺旋CT MPR、SSD及MIP是诊断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练旭辉;陈忠;叶文钦;文康彦;陈锦垣;容小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索汉字词语处理的脑偏侧化;研究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处理相关脑区及小脑在汉字词语处理中的作用.方法对13例健康、右利手、母语为汉语的受试者,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模块设计的刺激模式,运用视觉呈现方法,每名受试者参加两组实验:动词产生组及假词默读组.结果动词产生组及假词默读组均显著激活左侧额下回、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顶上小叶、双侧枕叶以及双侧小脑半球,在两组中均以左侧大脑半球激活为著;Wernicke区在两组均未见激活;左侧IFG在动词产生组较假词默读组激活范围广泛;双侧扣带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额中回、左侧丘脑及右侧尾状核仅在动词产生组被激活.结论左侧大脑半球是汉字词语处理的优势半球;Broca区在汉字词语处理中既有语音又有语义处理方面的作用;双侧小脑参与汉字词语的语音处理;大脑皮层下的一些核团可能参与汉字词语的语义处理.
作者:恽虹;杨振燕;赵小虎;王培军;吴元佐;郑少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用FAIR技术评价难治性及非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发作间期rCBF异常的模式是否不同.方法 9例难治性颞叶癫痫、21例非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及13名正常志愿者,测量其双侧大脑半球及双侧内侧颞叶的rCBF,并计算不对称指数(AI).结果难治性及非难治性癫痫患者大脑半球AI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12和0.029);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内侧颞叶AI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02),而非难治性癫痫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49).结论难治性和非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发作间期rCBF异常的模式有所不同,虽然均可出现较广泛的rCBF异常,但难治性癫痫更倾向于出现双侧内侧颞叶低灌注,这可为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作者:有慧;陆菁菁;任连坤;李小圳;冯逢;孟春玲;金征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结果 165例共有172处病灶.肿瘤的大径为1~12 cm,平均4.6 cm.本组97.1%(167/172)肾透明细胞癌有共同的CT、MRI表现: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的等、稍低、稍高或混杂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皮髓期,肿瘤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强化明显处强化程度与邻近肾皮质相似或更强.结论肾透明细胞癌多为富血供性,有特征性CT、MRI表现,可与其他亚型肾细胞癌鉴别诊断.
作者:韩希年;彭令荣;刘光华;王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验证去卷积算法在组织灌注测量中所得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30例健康成人行左肾静脉水平肾皮质CT灌注扫描,所得数据用去卷积算法计算灌注参数,由所得参数进一步推算肾静脉增强TDC,并与实际测得肾静脉TDC进行比较,计算决定系数R2,评价两者的吻合程度.统计工作在MS Excel 2000中完成.结果决定系数R2的均数的95%可信区间为0.85~0.91.理论计算所得肾静脉TDC与实测TDC符合程度较高.结论 CT组织灌注测量中去卷积算法是一种较准确的计算方法.
作者:袁小东;张静;田建明;陈炜;徐志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正常兔脑血流动力学测量中的应用.方法健康新西兰种大白兔15只,行CT平扫后,选择基底节层面及相邻层面,分别经耳缘静脉与股静脉途径以1 ml/s,0.5 ml/s,0.3 ml/s速率注入造影剂,同时开始连续50 s多层动态扫描,经后处理获得灌注图像.对感兴趣区测量血流量.血容量及平均通过时间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应用股静脉团注对比剂途径可以获得较好图像质量,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可反映出大部分兔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不同团注对比剂速率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值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为兔脑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性手段.
作者:张慧博;徐克;姜慧杰;白荣杰;郭敏;王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研究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分析16例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其中16例中均摄X线片,13例做CT扫描检查,8例做MR检查.结果 16例肿瘤均发生长管状骨.其中位于胫骨近端的6例,肱骨近端6例,3例位于股骨远端,胫骨远端的1例.X线及CT、MR均可见溶骨性破坏及囊状膨胀性改变.肿瘤破坏区可见软组织肿块影及囊状液平.骨皮质变薄及筛孔样破坏.结论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上有一定的特点.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作者:顾翔;屈辉;程晓光;张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猫抓病患者浅表淋巴结的超声图像表现.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猫抓病患者的浅表淋巴结的超声图像.结果 26例中共有92枚淋巴结为超声波所检出.受累淋巴结主要位于颈部、耳后、腋下及腹股沟等部位,大小0.4 cm×0.3 cm~4.7 cm×2.1 cm.约81%患者的受累淋巴结短/长径之比≥0.5.有助于诊断CSD的超声图像表现包括受累淋巴结的回声较低(100%),淋巴结周围的组织正常(100%),高回声的淋巴结门结构存在(76.09%),较大的受累淋巴结或化脓淋巴结的后方回声增强.59.78%受累淋巴结内可显示彩色血流信号,其中43.48%可检出小动脉血流信号,平均RI为0.58.结论 CSD的超声改变缺乏特异性,但结合临床资料,浅表淋巴结超声检查仍有助于CSD的诊断.
作者:贺声;蔡春儒;李凤桐;张云山;余泽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T对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SMSO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5例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分析脾脏大小、病灶数目、密度、边界、强化程度等表现.结果 CT可较好地显示病变大小、形态、密度、边界及CT强化程度,具有检出率高等特点.结论 CT对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
作者:缪建良;张鑫;章熙道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儿男,12岁.发现左腕部包块并畸形6年余.无外伤及家族遗传史.查体:左前臂较右侧变短,左腕部增宽增粗,桡骨远端掌侧见直径约2 cm骨性突起.尺骨远端向背侧突出,其下2 cm偏掌侧触及骨性突起,均有压痛.肘、腕关节活动可.
作者:褚玉静;李好刚;张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5岁,双下肢渐进性疼痛一年,面色及皮肤苍白半年,发现腹部饱满1个月,双髋、双膝疼痛不能直立行走一周而就诊.查体:脉搏115次/分,中度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无压痛.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湿啰音.腹部膨隆,肝脾明显增大,肝脏表面可触及大小不等结节,压痛明显,移动性浊音阴性.化验检查:WBC 2.8×109/L,RBC 2.26×1012/L,PTL 395×109/L,LY 23.4%,AKP明显增高.骨髓穿刺(髂骨)细胞检查: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改变.
作者:曹殿波;孙晓艳;张秀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儿女,53天.体检发现血小板减少1天.无牙龈出血、无鼻衄、无呕血、便血.查体:发育中等,轻度贫血貌,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肋下1.5 cm,质软,边缘光滑,脾不大.
作者:徐和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观测兔VX2肝肿瘤生长及能量多普勒超声造影评价肿瘤血管形成.方法将VX2瘤组织块悬液0.3ml (约含107~108个瘤细胞/ml) 超声引导下注入15只新西兰白兔肝左叶,拔针前针道注入0.2 ml加热的琼脂糖,超声监测肿瘤生长.肿瘤生长至3周时,静脉团注超声造影剂,能量多普勒检测肿瘤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彩色血管平均密度(MCVD).同时二维超声测定肿瘤大小与大体病理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结果①二维超声肿瘤表现为等回声、低回声及略高回声,以等回声居多,周围可见声晕;②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均可检出血流信号;③肿瘤与肝实质无明显边界,可见多个核分裂相;④超声与大体病理下测定肿瘤的大切面直径有相关关系;⑤能量多普勒超声造影测定肿瘤内MCVD与免疫组化测定的肿瘤内MVD之间有线性相关.结论超声能有效监测肿瘤生长.能量多普勒超声造影测定肿瘤内MCVD,可用于肿瘤内血管形成的评价.
作者:吴文娟;崔慧先;田庆波;刘禧;郭瑞军;李海涛;杨春;邹英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18岁,发现智力低下6年,伴视力逐渐下降.MRI显示:矢状位的T1加权像胼胝体未显示,大脑半球内侧面的脑沟随上移的第三脑室顶部呈放射状排列,小脑扁桃体位置下移,平枕骨大孔水平(图1).
作者:赵永华;吴新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脊髓型多发性硬化行脊髓和/或头颅MR检查,对其征象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分布上以颈髓受累多,占40%,颈胸髓同时受累占30%,胸髓受累占25%,全部脊髓受累少,为5%.病灶形态,以条带状多见,为40%,斑片状或云雾状为25%.矢状面T2WI均表现高或稍高信号,T1WI 90%为等信号,T2WI轴位病变,以类圆形高信号和点片状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强化或不强化.结论 MRI有助于发现病灶,明确病灶位置,是目前诊断脊髓多发性硬化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包颜明;田伟;毛青;莫茵;顾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儿男,3个月,因发现右足部内侧有一沟来诊.查体:患儿足部内侧有一环沟,触之,哭闹,皮肤无异常改变.X线:右足内侧中部软组织见一环形透亮区,未累及周围骨质结构(图1).X线诊断:产前肢体环沟.
作者:秦秋菊;王洪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22岁.肢体抽搐22年,面部淡红色皮疹20年,发热2个月.
作者:王燕;张力平;杜瑞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心脏、心包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1例泡状棘球蚴病、8例细粒棘球蚴病(单纯型1例,复杂型7例)全部经X线检查;B超检查7例;MR检查2例;CT和ECT检查各1例.结果细粒棘球蚴病X线检查可见心脏单发或多发突出心轮廓外肿块,呈密度不一,边缘光滑、锐利,圆形或分叶状,导致心影变形、搏动减弱消失或异常.B超示心脏或心包腔内边缘清楚、光滑锐利的囊性团块回声,破裂感染时回声增强.1例泡状棘球蚴病B超示中强回声实性团块并有钙化,CT平扫及增强显示混杂密度占位,低密度小囊聚集和小圆形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细粒棘球蚴病2例MR表现囊状长T1长T2信号,T1WI、T2WI低信号囊壁,内囊及囊膜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质子密度75%为低信号,囊肿破裂感染时呈不均匀信号,壁不均匀,不连续.结论 X线检查先于超声发现本病.X线、B超同为本病首选检查,CT对泡状包虫病显示小囊样和小圈状钙化细微结构优于其他,MR当超声、CT不具特征时仍可显示囊壁与小囊.
作者:孙绪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47岁,因头疼半年视力障碍1个月入院.查体:全身皮肤未见色素斑及色素痣,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未见异常,四肢肌力无异常.
作者:张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