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

高志强;韩宝惠

关键词:抗血管生成, 靶向药物, 非小细胞肺癌, 肿瘤血管生成, 临床试验, lung cancer, 转移过程, 靶向治疗, 联合运用, 侵袭, 化疗, 合成, 放疗, 靶点
摘要: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以血管生成为靶点的治疗成为NSCLC靶向治疗的热点.作用于肿瘤血管生成不同环节的各种药物不断的被发现和合成,近期多项临床试验的结果使研究者对这些药物充满希望,但也发现很多问题,例如个别药物在Ⅱ期试验中有显效,但在更大规模的Ⅲ期试验中令人失望;有的药物单用效果不明显,但和传统的放疗、化疗或其它靶向药物联合运用却有可喜的效果.
中国肺癌杂志相关文献
  • 含铂方案联合西乐葆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Ⅱ期临床研究

    背景与目的 目前铂类联合第三代化疗药物的方案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其对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的改善已达平台期.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含铂方案联合西乐葆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免疫组化证实为COX-2阳性的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铂类为基础的二联化疗方案(GP方案:吉西他滨1250 mg/m2,d1、8+顺铂80 mg/m2,分d1、d2给药;NP方案:长春瑞滨25 mg/m2,d1、8+顺铂80mg/m2,分d1、d2给药;TP方案:多西紫杉醇75mg/m2,d1+顺铂80mg/m2,分d1、d2给药),同时在化疗开始前5-7天开始口服西乐葆400 mg,Bid,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副反应.不良反应采用NCI-CTC标准.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Cox模型分析影响因素.评价终点: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期、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2005年2月至2007年3月入组患者可评价者共44例,有效率为45%,疾病控制率为59%.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6个月(95%CI:4-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95%CI:9-27个月),1年生存率为68%.一线周期数和总体评效是影响PFS的预测因素,未发现明确影响生存期的预测因素.白细胞减少和恶心,呕吐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9%和50%,Ⅲ/Ⅳ度不良反应占15%.结论 西乐葆联合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作为COX-2筛选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是有效的,而且毒副反应可以接受.

    作者:王志杰;段建春;郭庆志;危志刚;薛卫诚;吴梅娜;赵军;杨鹭;安彤同;刘叙仪;王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术前辅助化疗在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地位:一项13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

    背景与目的 术前化疗对于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目前仍不明确,通过荟萃分析对评估术前化疗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生存率改善的有效性.方法 在MEDLINE、PUBMED、OVID、Cochrane图书馆、Cancerlit、ClinicalTrials.gov和ASCO网站、ESMO网站及CBMdisc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并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主要比较了术前化疗后再手术和单独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用死亡风险优势比OR值来评估生存率改善的有效性.结果 13个合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入选,共包括了2561个患者.结果 表明术前化疗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合并OR值为0.80,95%可信区间0.68-0.94,P=0.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中显示Ⅲa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也受益于术前化疗.文献没有统计学异质性.结论 此次分析表明术前化疗对于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有明显益处,Meta分析也是目前评估这种治疗有效性的好方法.

    作者:戴赟;韩宝惠;沈洁;戚大江;姜丽岩;顾建庆;储天晴;董瑜;石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背景与目的 脑转移常见于肺癌患者,放射治疗是其有效的常规治疗手段.目前的治疗以姑息止痛和减轻症状为目的,方法差异较大,对肺癌脑转移预后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本研究旨在分析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放射治疗的疗效以及影响生存率的预后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2月-2006年10月在我科接受全脑放射治疗的82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各亚组生存率差别的比较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各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Cox回归分析获得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子组成预后模型.结果 随访时间为1-120个月,全组患者诊断脑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0.5个月,6个月、1年和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50.8%、23.7%和5.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放射治疗前KPS评分、肺原发肿瘤控制情况、确诊肺癌到脑转移间隔时间、脑转移灶数目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上述因素建立预后指数将82例患者分成预后好、中和差三组,其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KPS评分、确诊肺癌到脑转移间隔时间、肺原发肿瘤控制情况、脑转移灶数目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预后指数模型能很好地反映预后.

    作者:范秋虹;孙春花;田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肺癌EGFR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与肺癌病人对抗肿瘤药物-吉非替尼的敏感性有关[1,2].而肺癌的前期临床试验[3,4]表明,在含铂类药物联合化疗失败后,吉非替尼仍有12%-18%的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在50%左右,中位生存期约为7个月左右,受试者的症状改善且安全性良好,所以EGFR基因突变检测对于临床医生进行肺癌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方法,文献报道主要来源于国外,但当前仍然没有一种完全适用于临床的方法.现就肺癌EGFR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奉水东;谭红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PKCα在不同转移潜能的人肺癌细胞株中的分布和激活转位变化

    背景与目的 PKC是信号转导通路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蛋白激酶之一,继往对其在细胞增殖方面的作用研究较多.而对PKC在影响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方面的作用机理也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转移潜能的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中PKC α亚型在胞内的分布和激活转位情况,以探讨PKC在肺癌侵袭转移中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KC抑制剂Calphostin C处理前后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原代细胞株)、L9981-PLXSN(空载体细胞株)和L9981-nm23-H1(转基因细胞株)中PKC α在不同的亚细胞区域的分布、定位和激活转位变化.结果 L9981和L9981-PLXSN中PKCα主要分布在胞膜,其胞浆蛋白含量明显较L9981-nm23-H1细胞株低(P<0.001);L9981-nm23-H1细胞中PKC α主要分布在胞浆,其胞膜蛋白含量明显较L9981和L9981-PLXSN细胞低(P=0.001);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L9981和L9981-PLXSN细胞中PKC α主要定位于胞核及核周,处于活性状态;L9981-nm23-H1细胞中PKC α主要定位于胞浆,处于激活转位前状态;PKC特异抑制剂Calphostin C作用后所有细胞中的PKCα均主要位于胞浆中,处于未激活状态.结论 PKC亚型的胞内分布和激活转位变化间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潜能密切相关.

    作者:聂强;朱文;刘伦旭;付军科;李定彪;李印;陈军;吴志浩;周清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729例女性肺癌支气管镜下特征分析

    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女性肺癌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该文通过分析湘雅医院1994年1月-2007年6月经支气管镜诊断的女性肺癌病例,探讨其支气管镜下特征.方法 对729例女性肺癌患者支气管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年组检出数多(57.0%),其次是老年组(28.5%),青年组较少(14.0%);主要的病理类型分别为腺癌(42.8%)、鳞癌(23.9%)和小细胞癌(19.2%),随着年份的增加三大主要病理类型的检出例数均逐渐增多;好发于右肺(P<0.05),上叶多于下叶(P<0.05);支气管镜下表现以直接征象为主(92.0%),腺癌患者支气管镜下表现以浸润性改变为多(P<0.05),鳞癌和小细胞癌镜下表现均以增生性改变为多(P<0.05);肺不张对应的镜下表现以增生性改变为主(P<0.05),胸腔积液对应的镜下表现以浸润性改变为主(P<0.05).结论 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女性肺癌的重要手段,借助其可以提高对女性肺癌的认识和警惕,也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作者:李敏;胡成平;杨红忠;杨华平;瞿素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疗效与生存关系的分析

    背景与目的 第三代新药组成的方案在晚期NSCLC一线化疗中使大部分患者能够取得疾病控制(CR+PR+SD),我们进行了本项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一线化疗疾病控制与疾病未控(PD)患者之间生存的差别,以及疾病控制患者有效(CR+PR)和稳定(SD)患者之间生存的差别,明确与患者生存有关的预后因素.方法 本项回顾性分析纳入了完成第三代新药组成的铂类或非铂类方案一线化疗的118例11113期(伴恶性胸水)/Ⅳ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的疗效按RECIST标准根据影像学结果评价为CR.PR,SD,PD四种情况.结果 一线化疗后CR+PR+SD共86例(72.9%)[其中CR2例(1.7%),PR47例(39.8%),SD37例(31.4%],PD32例(27.1%).CR+PR+SD和PD患者MST有统计学差别,为17.8月和8.4月(P=0.001).CR+PR和SD患者MST无统计学差别,为18.1月和15.5月(P=0.917),中位PFS无统计学差别,为7.1月和6.9月(P=0.622).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分期(ⅢB期或Ⅳ期)、化疗线程(≤3线或≥4皂)、一线化疗疾病是否控制是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有效和稳定的患者其生存较进展患者好,疾病稳定患者的生存获益与有效患者无明显差别.

    作者:林立平;向晓娟;黄河;赵洪云;张阳;吴敬勋;赵媛媛;吴烜;张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文献报道外科可以提供给早期肺癌病人佳的治愈率.然而,标准的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后IA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为68.5%,IB期为66.6%,许多病人死于癌转移[1].而肺段切除则较多发生局部复发进而影响病人的生存率[2].

    作者:卢喜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43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维持化疗的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完成4-6周期化疗并取得效果后,继续采用化疗抑或支持治疗,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回顾性分析ⅢB及Ⅳ期NSCLC患者维持化疗与支持治疗疗效.方法 对166例ⅢB及Ⅳ期NSCLC患者进行4个周期的紫杉醇+卡铂化疗,具体为:紫杉醇100mg/m2第1、8、15天,卡铂曲线下面积(AUC)=6第1天,每4周为一循环,共16周.对初期化疗有效的63名患者进行紫杉醇维持化疗(70mg/m2第1、8、15天,4周为一循环)或支持治疗,维持化疗持续到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毒性以及判断不需要继续化疗为止.结果 紫杉醇维持化疗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较支持治疗组明显延长(35周vs 22周,P<0.05),维持化疗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65%和24%,支持组为59%和20%(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评分和肺癌分期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对诱导化疗有效的NSCLC患者,紫杉醇维持化疗可延长疾病进展时间,但对生存的影响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作者:刘振千;陈韦;冯华松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RhoC及其调节因子RhoGDl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 RhoC在许多癌组织中过表达,而且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RhoGDIα(Rho GDPdissociation inhibitor)被认为是Rho的负性调节因子,但目前其在肿瘤中的研究有限,而且在不同肿瘤中结果不一.本研究旨在探讨RhoC及其调节因子RhoGDIa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二者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m blot、RT-PCR分别检测100例石蜡包埋肺癌组织、60例新鲜肺癌组织、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肺癌细胞系中RhoC、Rho0GDIa蛋白和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RhoC、RhoGDla蛋白和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相应的正常肺组织及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在肺巨细胞癌高侵袭转移能力亚型BE1中,RhoC和RhoGDIa表达高于低侵袭转移能力亚型LH7.BhoC和RhoGDI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RhoC、RhoGDIα的过表达与患者的生存率低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患者的不良预后.RhoC的表达与RhoGDI α的表达正相关.结论 RhoC、RhoGDIa可能参与肺癌的发生、发展.二者的表达与肺癌细胞的转移相关,可分别作为影响肺癌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作者:韩昱晨;吴燕妮;高爽;许月新;官忠燕;邱雪杉;王恩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培美曲塞治疗复治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

    背景与目的 培美曲塞在肺癌治疗中应用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培美曲塞单药治疗复治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对23例复治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培美曲塞单药化疗,所有病例均有可测量和评价病灶.培美曲塞5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每21天重复一次,至少治疗2周期.结果 共完成化疗67周期,中位数3周期,有效率8.69%,稳定率47.8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7个月,中位生存期8.0个月,1年生存率26.08%(6/23).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降低率78.26%,均为Ⅰ-Ⅱ度;血小板降低率8.69%,均为Ⅰ度.结论 培美曲塞单药治疗复治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肯定,毒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王海燕;屈涛;屈凤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nm23-H1基因转染对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背景与目的 nm23-H1基因已被证明是一个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但其相关作用机理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比较nm23-H1基因转染前后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探讨nm23-H1基因影响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可能机理.方法 应用细胞体外增殖活性检测(MTT法)和体外侵袭力检测(改良Boyden小室法)技术分别检测nm23-H1基因转染前后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L9981-pLXSN和L9981-nm23-H1肺癌细胞株体外增殖活性和侵袭力的变化;同时加入PKC特异抑制剂Calphostin C作用后,再次观察三株细胞株抑制剂作用前后细胞侵袭力、增殖力的变化.结果 nm23-H1基因缺失的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和L9981-pLXSN体外侵袭力和增殖活性明显高于转染nm23-H1基因的L9981-nm23-H1肺癌细胞株(P<0.001);L9981和L9981-pLXSN细胞间体外侵袭力和增殖活性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PKC抑制剂Calphostin C处理L9981、L9981-pLXSN和L9981-nm23-H1肺癌细胞株后,细胞体外侵袭力和增殖活性下降(P<0.001),而转染nm23-H1基因的L9981-nm23-H1细胞体外侵袭力和增殖活性仍低于L9981和L9981-pLXSN(P<0.001),L9981和L9981-pLXSN细胞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m23-H1基因可明显抑制L9981肺癌细胞株的细胞增殖力和侵袭力.nm23-H1基因对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可能与其抑制PKC信号传导有关.

    作者:聂强;朱文;刘伦旭;付军科;李定彪;李印;陈军;刘红雨;周清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硒化合物诱导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L9981产生活性氧变化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 已有研究表明甲基硒酸具有防癌和抗癌作用.本研究拟探讨甲基硒酸及亚硒酸钠在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L9981的代谢过程中是否产生活性氧及其变化,进一步明确氧化应激在不同硒化合物中发挥抗癌效应的地位.方法 应用细胞活力计数仪,检测硒化合物对L9981的生长抑制影响;采用活性氧荧光探针羧基-H2DCFDA探测经硒化合物诱导的L9981细胞内活性氧的含量;采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与硒化合物同时处理L9981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结果 ①2.5μM MSA即可明显抑制L9981细胞生长,且随浓度增加,效应增强.②甲基硒酸及亚硒酸钠均可诱导L9981产生显著的ROS变化,亚硒酸钠产生时间早于MSA;③采用NAC同时处理L9981后,甲基硒酸能够显著的促进细胞产生活性氧,而亚硒酸钠能够显著的抑制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结论 ①甲基硒酸及亚硒酸钠对L9981均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②氧化应激反应参与了MSA及亚硒酸钠诱导L9981细胞死亡的过程.

    作者:刘承飞;陈军;吴志浩;李颖;朱彧;任宛容;周清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全基因组检测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的杂合性缺失和拷贝数变异

    背景和目的 DNA序列的杂合性缺失(LOB)和拷贝数变异(CNV)普遍存在于肿瘤基因组,并认为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能够检测全基因组的LOH和CNV适用于研究肿瘤遗传变异.本研究运用该技术寻找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NL9980全基因组的LOH和CNV.方法 提取细胞株总DNA并应用500K SNP芯片进行检测.芯片获得的500 000位点的杂交信号强度数据使用Affymetrix专利软件估算各sNP位点基因型和拷贝数.进一步分析获得NL9980基基因组LOH和CNV.结果 芯片的SNP位点检测率超过了93%的主要质控标准.NL9980细胞中LOH散布在所有染色体,CNV主要分布在2,3,4,5,7,10,11和18号等染色体.结论 研究表明NL9980基因组存在复杂的遗传变异.SNP芯片高分辨率和提供等位基因型信息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肺癌遗传变异研究的能力.

    作者:胡彬;陈军;刘红雨;吴衡;吴志浩;王玉丽;白云;李颖;周清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肺腺癌耐药相关基因BC006151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蛋白表达

    背景与目的 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是肺癌患者生存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了一条肺腺癌耐药相关的基因BC006151,本研究拟构建肺腺癌耐药相关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BC006151,诱导其表达及鉴定目的蛋白,从而揭示该基因与肺腺癌耐药的关系.方法 以RNA为模板RT-PCR扩增,产物与质粒PGEX-4T-1用BamH Ⅰ和EcoR Ⅰ双酶切,用T4DNA连接酶将二者连接,连接物转化DH5α菌,重组克隆菌经测序鉴定确认.将带有目的片段的重组克隆载体转化BL21表达菌,SDS-PAGE电泳检测表达产物,Western blot检测GST融合蛋白表达.结果 经酶切鉴定及DNA测序,重组质粒中已插入了目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公布的BC006151基因序列一致.重组克隆载体经BL21表达菌表达,获得40 KD的条带(其中目的蛋白13 KD,GST标签26KD).结论 成功构建了肺腺癌耐药相关基因BC006151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诱导了目的蛋白表达,GST亲和纯化,为进一步制备该基因的多克隆、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学军;杨和平;周向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HMGA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 高迁移率族蛋白A2(High mobility group A2,HMGA2)是与染色体结合的非组蛋白,在许多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并与预后有关.本研究探讨HMGA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手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组织,10例非肿瘤组织中HMGA2表达.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分析,比较与HMGA2表达相关因素及其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HMGA2表达率78%(46/59),其中肺鳞癌表达率70.4%(19/27),肺腺癌表达率82.1%(23/28),4例腺鳞癌均表达,而10例非肿瘤组织中均不表达.HMGA2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是本组患者独立预后因子.结论 HMGA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呈过度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

    作者:吴颖;宋勇;刘红兵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脑转移预测数学模型的临床验证

    背景与目的 脑转移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A-NSCLC)综合治疗后主要的失败原因之一,是否进行预防性脑放射(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PCI)、如何筛选出脑转移高危患者仍没有定论.既往报道了LA-NSCLC术后脑转移预测数学模型,本研究旨在利用新的病例资料评估该数学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方法 以2004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196例行外科手术的Ⅲ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实际脑转移发生率与数学模型预测脑转移发生率的一致性.结果 全组病例的中位生存期32.1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7%、63.9%、51.7%;脑转移的发生率为42.3%(83/196),首发脑转移率为28.1%(55/196),数学模型预测脑转移的灵敏度为84.3%,特异度为64.6%,阳性预测价值为63.6%,阴性预测价值为84.9%,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47(P<0.001).结论 运用该数学模型可较准确顶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脑转移高危患者,可作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PCI临床研究筛选脑转移高危患者的依据.

    作者:张彬彬;王思愚;区伟;林勇斌;杨桦;孙海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南京市1996-2005年1128例肺癌住院病例发病特征的动态变化分析

    背景与目的 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是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南京市近10年来肺癌住院病例在性别、年龄、吸烟、病理类型等方面的特征和动态变化,为肺癌病因研究提供临床资料.方法 收集整理南京市胸科医院1996年-2005年10年间1128例新发肺癌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重点比较前后5年肺癌发病特征动态变化.结果 女性肺癌的比例明显逐年增加,总体男女性别比为2.4:1,其中前5年为3.2:1,后5年则下降为1.9:1.10年来肺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且后5年小于50岁的病例数占25.6%,显著高于前5年(10.2%).10年来肺癌病理类型中腺癌的病例数明显上升,由前5年32.4%上升到后5年的45.2%;而鳞癌的病例数有所下降,由40.6%下降到30.8%.无论男性和女性,鳞癌患者的吸烟比例高.结论 10年来肺癌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且女性、腺癌病例有明显增加,值得引起广泛的关注.

    作者:曾谊;梁杰;沈洪兵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原发性气管肿瘤外科治疗13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气管肿瘤发病率较低,外科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自1996年-2006年手术治疗13例气管肿瘤,其中3例辅助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丰;许栋生;邹卫;杨如松;王科平;刘锋;马国栋;曹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469例经支气管镜检查确诊40岁以下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析

    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青年肺癌在临床上已不少见,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易误诊,预后较差.现将我科诊治的469例40岁以下肺癌患者支气管镜及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如下,探讨40岁以下肺癌患者的肿瘤病理分型与性别、生长部位等的关系.方法 对经支气管镜检查取材确诊的469例40岁以下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9例40岁以下患者肺癌患者中,男性332例,女性137例,男女性别比为2.42:1,病理分型,鳞状细胞癌155例(33.O%),其次是腺癌122例(26.0%),小细胞癌96例(20.5%),男性鳞癌的比例40.7%,明显高于女性14.6%,腺癌比例19.O%明显低于女性43.1%,男性和女性的肿瘤病理类型分布构成有显著差异(P<0.05).病变部位以双上叶居多,右侧多于左侧.镜下改变新生物及黏膜浸润等直接征象占81.4%.结论 40岁以下肺癌患者中,男性以鳞癌为主,女性以腺癌居多.青年人肺癌易漏诊和误诊,支气管镜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手段,应该提高对青年肺癌的警惕和认识,及早进行支气管镜检查.

    作者:宋敏;胡成平;肖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中国肺癌杂志

中国肺癌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防痨协会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