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朱文;冯志华;叶苏娟;余川江;蔡春季
背景与目的 目前铂类联合第三代化疗药物的方案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其对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的改善已达平台期.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含铂方案联合西乐葆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免疫组化证实为COX-2阳性的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铂类为基础的二联化疗方案(GP方案:吉西他滨1250 mg/m2,d1、8+顺铂80 mg/m2,分d1、d2给药;NP方案:长春瑞滨25 mg/m2,d1、8+顺铂80mg/m2,分d1、d2给药;TP方案:多西紫杉醇75mg/m2,d1+顺铂80mg/m2,分d1、d2给药),同时在化疗开始前5-7天开始口服西乐葆400 mg,Bid,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副反应.不良反应采用NCI-CTC标准.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Cox模型分析影响因素.评价终点: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期、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2005年2月至2007年3月入组患者可评价者共44例,有效率为45%,疾病控制率为59%.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6个月(95%CI:4-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95%CI:9-27个月),1年生存率为68%.一线周期数和总体评效是影响PFS的预测因素,未发现明确影响生存期的预测因素.白细胞减少和恶心,呕吐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9%和50%,Ⅲ/Ⅳ度不良反应占15%.结论 西乐葆联合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作为COX-2筛选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是有效的,而且毒副反应可以接受.
作者:王志杰;段建春;郭庆志;危志刚;薛卫诚;吴梅娜;赵军;杨鹭;安彤同;刘叙仪;王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背景与目的 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是肺癌患者生存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了一条肺腺癌耐药相关的基因BC006151,本研究拟构建肺腺癌耐药相关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BC006151,诱导其表达及鉴定目的蛋白,从而揭示该基因与肺腺癌耐药的关系.方法 以RNA为模板RT-PCR扩增,产物与质粒PGEX-4T-1用BamH Ⅰ和EcoR Ⅰ双酶切,用T4DNA连接酶将二者连接,连接物转化DH5α菌,重组克隆菌经测序鉴定确认.将带有目的片段的重组克隆载体转化BL21表达菌,SDS-PAGE电泳检测表达产物,Western blot检测GST融合蛋白表达.结果 经酶切鉴定及DNA测序,重组质粒中已插入了目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公布的BC006151基因序列一致.重组克隆载体经BL21表达菌表达,获得40 KD的条带(其中目的蛋白13 KD,GST标签26KD).结论 成功构建了肺腺癌耐药相关基因BC006151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诱导了目的蛋白表达,GST亲和纯化,为进一步制备该基因的多克隆、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学军;杨和平;周向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已诊断的肺癌中约占80%左右,其中60%-70%的患者在初次确诊时就已进入晚期(局部晚期ⅢB期和远处转移的Ⅳ期)[1].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不可治愈的,而且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化疗的有效率有限,因此,如何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发挥我国特有的中医药的优势,提高化疗的有效率,延长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及生存率,是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领域一直不断探索的课题[2].
作者:陈衍智;邸立军;张淑兰;陈茂森;孙红;高飞;张莹;李萍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背景与目的 PKC是信号转导通路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蛋白激酶之一,继往对其在细胞增殖方面的作用研究较多.而对PKC在影响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方面的作用机理也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转移潜能的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中PKC α亚型在胞内的分布和激活转位情况,以探讨PKC在肺癌侵袭转移中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KC抑制剂Calphostin C处理前后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原代细胞株)、L9981-PLXSN(空载体细胞株)和L9981-nm23-H1(转基因细胞株)中PKC α在不同的亚细胞区域的分布、定位和激活转位变化.结果 L9981和L9981-PLXSN中PKCα主要分布在胞膜,其胞浆蛋白含量明显较L9981-nm23-H1细胞株低(P<0.001);L9981-nm23-H1细胞中PKC α主要分布在胞浆,其胞膜蛋白含量明显较L9981和L9981-PLXSN细胞低(P=0.001);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L9981和L9981-PLXSN细胞中PKC α主要定位于胞核及核周,处于活性状态;L9981-nm23-H1细胞中PKC α主要定位于胞浆,处于激活转位前状态;PKC特异抑制剂Calphostin C作用后所有细胞中的PKCα均主要位于胞浆中,处于未激活状态.结论 PKC亚型的胞内分布和激活转位变化间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潜能密切相关.
作者:聂强;朱文;刘伦旭;付军科;李定彪;李印;陈军;吴志浩;周清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以血管生成为靶点的治疗成为NSCLC靶向治疗的热点.作用于肿瘤血管生成不同环节的各种药物不断的被发现和合成,近期多项临床试验的结果使研究者对这些药物充满希望,但也发现很多问题,例如个别药物在Ⅱ期试验中有显效,但在更大规模的Ⅲ期试验中令人失望;有的药物单用效果不明显,但和传统的放疗、化疗或其它靶向药物联合运用却有可喜的效果.
作者:高志强;韩宝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与肺癌病人对抗肿瘤药物-吉非替尼的敏感性有关[1,2].而肺癌的前期临床试验[3,4]表明,在含铂类药物联合化疗失败后,吉非替尼仍有12%-18%的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在50%左右,中位生存期约为7个月左右,受试者的症状改善且安全性良好,所以EGFR基因突变检测对于临床医生进行肺癌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方法,文献报道主要来源于国外,但当前仍然没有一种完全适用于临床的方法.现就肺癌EGFR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奉水东;谭红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背景与目的 Raf是Ras-Raf-MEK-ERK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在多种人类肿瘤中存在高度活化,然而其生物学功能和详细调节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本研究旨在构建人Raf基因全长(Raf-1),氨基端(N-Raf)及羧基端(C-Raf)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通过PCR方法扩增Raf-1,N-Raf和C-Raf目的片段,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CMV-Tas2b-Raf-1,pCMV-Tag2b-N-Raf和pCMV-Tas2b-C-Raf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鉴定正确的克隆瞬时转染293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 酶切和测序结果均证实pCMV-Tag2b-Raf-1,pCMV-Tag2b-N-Raf和pCMV-Tas2b-C-Raf真核表达载体的序列和编码框均正确无误,转染后的293T细胞经Western Blot检测可正确表达目的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TpCMV-Tag2b-Raf-1,pCMV-Tag2b-N-Raf和pCMV-Tag2b-C-Raf真核表达载体并可在293T细胞中表达,为今后进一步研究Raf基因的生物学机理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卓敏;陈军;万海粟;刘红雨;朱文;肖文;范羽;李永文;孙丽亚;周清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背景与目的 应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对nm23-H1缺失的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进行荧光素酶基因(Luc)标记,建立稳定高效表达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的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Luc.应用活体生物荧光成像技术,非侵入性地连续检测小鼠(裸鼠和SCID鼠)皮下肿瘤模型发展演进、自发转移的过程.方法 将带有荧光素酶基因(Luc)的质粒PGL4.17经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入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中,筛选出高效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株.将转染后的细胞接种于裸鼠和SCID鼠右后腿腹股沟皮下,建立皮下肿瘤模型,利用活体内可见光成像系统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和转移过程.结果 转基因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Luc可在体内、外持续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细胞数和发光值成直线相关.成功地建立了表达荧光素酶活性的动物肿瘤皮下自发转移模型.L9981-Luc保留了原有的高转移特性.瘤重和发光强度呈直线相关.结论 利用活体内生物发光技术可以非侵袭性地连续示踪肿瘤细胞在活体内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为研究肺癌侵袭转移过程及其机理和佳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作者:任苑蓉;陈军;刘红雨;闫慧琴;王玉丽;刘承飞;周清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背景与目的 肺癌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危害大的恶性肿瘤.肺癌转移是肺癌的恶性标志和特征,也是肺癌病人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人参皂苷Rg3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该研究将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探讨人参皂苷Rg3抗肺癌侵袭转移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筛选人参皂苷Rg3作用于人肺巨细胞癌高转移细胞株的半抑制浓度(IC50),用0.1倍半抑制浓度(0.1 × IC50)的Rg3溶液作用人肺巨细胞癌高转移细胞株95D 72 h,利用同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Rg3处理前后人肺巨细胞癌高转移细胞株95D的总蛋白,用图像分析软件比较分析Rg3处理前后细胞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对15个差异表达的蛋13质点通过MALD-TOF-MS/MS,LC-MS/MS和蛋白质数据库检索进行鉴定.结果 人参皂苷Rg3作用人肺巨细胞癌高转移细胞株95D的半抑制浓度为100μg/mL.有12个蛋白点仅在对照组细胞株中出现,有6个蛋白点仅在药物处理组出现;在对照组与药物处理组中都存在,但在对照组中高表达的蛋白点有7个,在药物处理组中高表达的蛋白点有2个.通过对差异明显的15个蛋白质点进行质谱鉴定和蛋白质数据库查询.发现氯离子通道蛋白1(Chloride intracelular channel protein 1)、泛素结合酶E2-25 Kda(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E2-25 Kda)等蛋白只在对照组有表达;14-3-30蛋白(14-3-3 protein theta)、ski作用蛋白(SKI-interacting protein)只在药物处理组有表达;膜联蛋白A2(annexin A2)、肌动蛋白结合蛋白Ⅱ同构体b(profilin 2 isoform b)等蛋白在对照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药物处理组;14-3-3ξ蛋白(14-3-3 protein zela),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H(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H)在药物处理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该研究结果提示Rg3处理前后人肺巨细胞癌高转移细胞株蛋白质组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鉴定的差异蛋白质多与肿瘤的侵袭转移相关.这些差异蛋白质有可能为进一步发现与肺癌转移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和阐明人参皂苷Rg3抗肺癌侵袭转移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作者:安宁;朱文;冯志华;叶苏娟;余川江;蔡春季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背景与目的 脑转移常见于肺癌患者,放射治疗是其有效的常规治疗手段.目前的治疗以姑息止痛和减轻症状为目的,方法差异较大,对肺癌脑转移预后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本研究旨在分析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放射治疗的疗效以及影响生存率的预后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2月-2006年10月在我科接受全脑放射治疗的82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各亚组生存率差别的比较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各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Cox回归分析获得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子组成预后模型.结果 随访时间为1-120个月,全组患者诊断脑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0.5个月,6个月、1年和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50.8%、23.7%和5.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放射治疗前KPS评分、肺原发肿瘤控制情况、确诊肺癌到脑转移间隔时间、脑转移灶数目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上述因素建立预后指数将82例患者分成预后好、中和差三组,其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KPS评分、确诊肺癌到脑转移间隔时间、肺原发肿瘤控制情况、脑转移灶数目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预后指数模型能很好地反映预后.
作者:范秋虹;孙春花;田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女性肺癌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该文通过分析湘雅医院1994年1月-2007年6月经支气管镜诊断的女性肺癌病例,探讨其支气管镜下特征.方法 对729例女性肺癌患者支气管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年组检出数多(57.0%),其次是老年组(28.5%),青年组较少(14.0%);主要的病理类型分别为腺癌(42.8%)、鳞癌(23.9%)和小细胞癌(19.2%),随着年份的增加三大主要病理类型的检出例数均逐渐增多;好发于右肺(P<0.05),上叶多于下叶(P<0.05);支气管镜下表现以直接征象为主(92.0%),腺癌患者支气管镜下表现以浸润性改变为多(P<0.05),鳞癌和小细胞癌镜下表现均以增生性改变为多(P<0.05);肺不张对应的镜下表现以增生性改变为主(P<0.05),胸腔积液对应的镜下表现以浸润性改变为主(P<0.05).结论 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女性肺癌的重要手段,借助其可以提高对女性肺癌的认识和警惕,也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作者:李敏;胡成平;杨红忠;杨华平;瞿素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背景与目的 术前化疗对于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目前仍不明确,通过荟萃分析对评估术前化疗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生存率改善的有效性.方法 在MEDLINE、PUBMED、OVID、Cochrane图书馆、Cancerlit、ClinicalTrials.gov和ASCO网站、ESMO网站及CBMdisc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并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主要比较了术前化疗后再手术和单独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用死亡风险优势比OR值来评估生存率改善的有效性.结果 13个合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入选,共包括了2561个患者.结果 表明术前化疗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合并OR值为0.80,95%可信区间0.68-0.94,P=0.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中显示Ⅲa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也受益于术前化疗.文献没有统计学异质性.结论 此次分析表明术前化疗对于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有明显益处,Meta分析也是目前评估这种治疗有效性的好方法.
作者:戴赟;韩宝惠;沈洁;戚大江;姜丽岩;顾建庆;储天晴;董瑜;石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随着影像学检查的进步,原发病灶直径小于3 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其中以腺癌为常见,文献报道也多,而对小鳞癌的认识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直径小于3 cm的周围型小肺鳞癌的临床资料,研究其临床特征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小肺鳞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作者:崔永;李浩;林昌锦;龚民;王天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背景与目的 应用自制模具进行冰冻组织芯片的研制及可行性探讨,为简单、经济、规范地进行蛋白及基因原位分析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应用自制模具制备48点阵冰冻组织芯片.并经HE染色和EMA免疫组化染色,对其在形态学及基因表达分析方面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 冰冻组织芯片OCT模块组织芯排列基本整齐,HE切片细胞的形态结构基本清楚;免疫组化染色组织形态基本完好,EMA呈棕黄色颗粒状;冰冻组织芯片EM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普通冰冻切片免疫组化结果比较,符合率为94.7%(18/19),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们冰冻组织芯片的研制方法是可行的,完全可以用于形态学观察和蛋白表达方面的研究.
作者:郑海燕;王新允;王爱香;刘婷;朱丛中;袁玲;赵敏;黄曦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背景与目的 已有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6与肿瘤的发生有关.本研究通过观察MMP-26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相应癌旁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MP-26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70例肺癌组织、3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和16例肺良性病变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本中MMP-2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①肺癌组织中MMP-26蛋白表达率(64.3%)显著高于癌旁肺组织(26.7%)和肺良性疾病组织(31.3%)(P<0.01);②肺癌组织中MMP-26蛋白表达与原发肿瘤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和TNM分期等均有密切关系(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及癌肿大小等均无关(P>0.05).结论 MMP-26蛋白表达在NSCLC早期侵袭中具有重要意义,有町能作为评估NSCLC进展及判定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张扬;李才;房学迅;孙梅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青年肺癌在临床上已不少见,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易误诊,预后较差.现将我科诊治的469例40岁以下肺癌患者支气管镜及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如下,探讨40岁以下肺癌患者的肿瘤病理分型与性别、生长部位等的关系.方法 对经支气管镜检查取材确诊的469例40岁以下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9例40岁以下患者肺癌患者中,男性332例,女性137例,男女性别比为2.42:1,病理分型,鳞状细胞癌155例(33.O%),其次是腺癌122例(26.0%),小细胞癌96例(20.5%),男性鳞癌的比例40.7%,明显高于女性14.6%,腺癌比例19.O%明显低于女性43.1%,男性和女性的肿瘤病理类型分布构成有显著差异(P<0.05).病变部位以双上叶居多,右侧多于左侧.镜下改变新生物及黏膜浸润等直接征象占81.4%.结论 40岁以下肺癌患者中,男性以鳞癌为主,女性以腺癌居多.青年人肺癌易漏诊和误诊,支气管镜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手段,应该提高对青年肺癌的警惕和认识,及早进行支气管镜检查.
作者:宋敏;胡成平;肖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背景与目的 已有研究表明甲基硒酸具有防癌和抗癌作用.本研究拟探讨甲基硒酸及亚硒酸钠在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L9981的代谢过程中是否产生活性氧及其变化,进一步明确氧化应激在不同硒化合物中发挥抗癌效应的地位.方法 应用细胞活力计数仪,检测硒化合物对L9981的生长抑制影响;采用活性氧荧光探针羧基-H2DCFDA探测经硒化合物诱导的L9981细胞内活性氧的含量;采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与硒化合物同时处理L9981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结果 ①2.5μM MSA即可明显抑制L9981细胞生长,且随浓度增加,效应增强.②甲基硒酸及亚硒酸钠均可诱导L9981产生显著的ROS变化,亚硒酸钠产生时间早于MSA;③采用NAC同时处理L9981后,甲基硒酸能够显著的促进细胞产生活性氧,而亚硒酸钠能够显著的抑制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结论 ①甲基硒酸及亚硒酸钠对L9981均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②氧化应激反应参与了MSA及亚硒酸钠诱导L9981细胞死亡的过程.
作者:刘承飞;陈军;吴志浩;李颖;朱彧;任宛容;周清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背景与目的 脑转移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A-NSCLC)综合治疗后主要的失败原因之一,是否进行预防性脑放射(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PCI)、如何筛选出脑转移高危患者仍没有定论.既往报道了LA-NSCLC术后脑转移预测数学模型,本研究旨在利用新的病例资料评估该数学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方法 以2004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196例行外科手术的Ⅲ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实际脑转移发生率与数学模型预测脑转移发生率的一致性.结果 全组病例的中位生存期32.1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7%、63.9%、51.7%;脑转移的发生率为42.3%(83/196),首发脑转移率为28.1%(55/196),数学模型预测脑转移的灵敏度为84.3%,特异度为64.6%,阳性预测价值为63.6%,阴性预测价值为84.9%,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47(P<0.001).结论 运用该数学模型可较准确顶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脑转移高危患者,可作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PCI临床研究筛选脑转移高危患者的依据.
作者:张彬彬;王思愚;区伟;林勇斌;杨桦;孙海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外科手术切除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文献报道外科可以提供给早期肺癌病人佳的治愈率.然而,标准的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后IA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为68.5%,IB期为66.6%,许多病人死于癌转移[1].而肺段切除则较多发生局部复发进而影响病人的生存率[2].
作者:卢喜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背景与目的 nm23-H1基因已被证明是一个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但其相关作用机理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比较nm23-H1基因转染前后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探讨nm23-H1基因影响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可能机理.方法 应用细胞体外增殖活性检测(MTT法)和体外侵袭力检测(改良Boyden小室法)技术分别检测nm23-H1基因转染前后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L9981-pLXSN和L9981-nm23-H1肺癌细胞株体外增殖活性和侵袭力的变化;同时加入PKC特异抑制剂Calphostin C作用后,再次观察三株细胞株抑制剂作用前后细胞侵袭力、增殖力的变化.结果 nm23-H1基因缺失的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和L9981-pLXSN体外侵袭力和增殖活性明显高于转染nm23-H1基因的L9981-nm23-H1肺癌细胞株(P<0.001);L9981和L9981-pLXSN细胞间体外侵袭力和增殖活性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PKC抑制剂Calphostin C处理L9981、L9981-pLXSN和L9981-nm23-H1肺癌细胞株后,细胞体外侵袭力和增殖活性下降(P<0.001),而转染nm23-H1基因的L9981-nm23-H1细胞体外侵袭力和增殖活性仍低于L9981和L9981-pLXSN(P<0.001),L9981和L9981-pLXSN细胞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m23-H1基因可明显抑制L9981肺癌细胞株的细胞增殖力和侵袭力.nm23-H1基因对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可能与其抑制PKC信号传导有关.
作者:聂强;朱文;刘伦旭;付军科;李定彪;李印;陈军;刘红雨;周清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