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伟;张锐
目的:探究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与护理干预措施,为提高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2012年5月到2014年5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60例,根据随机平均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有机磷中毒后常规急救与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理、饮食、环境等方面的有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与护理疗效。结果(1)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6.8±6.7)d优于对照组(27.4±1.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治愈率、病死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3.33%、6.67%、3.33%优于对照组的80%、16.67%、1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治疗与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促进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康复,提高其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田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综述了近5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进展。指出临床上急性发作期可选择中西药并举,减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及副作用,做到标本同治,缓解期可以中医治疗为主,达到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作者:于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04月~2014年04月收治的4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比较两组的止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冯世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加强注射室护士手卫生,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田海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究日常行为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01月至2014年01月与我院有协作关系的社区医疗门诊收治及转诊的高血压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日常行为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降压治疗及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高血压认知水平、血压控制水平、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日常行为干预9月后观察组患者高血压认知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血压控制水平均下降,但观察组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生活质量(SF-36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血压患者日常行为干预可以有效辅助药物降压,提升患者高血压疾病认知水平,控制患者血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李玲;傅麟炜;周仲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素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创伤,且至少有一处是危及生命的。此类病人伤情重,失血量多,对全身状态影响较大,病理生理变化较严重。多发伤如果得不到正确,及时的抢救和护理,死亡率和病残率就会增加。在急诊科进行的抢救工作是挽救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而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作者:陈雅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脑出血可以说是急性脑血管形式的病变,在临床神经内科相关诊疗当中是很少见到的,它病程突发性强,发病迅速,对患者机体危害较大,假使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根治,有可能产生肢体或者智力障碍一系列的并发症。这些年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医疗技术也得到相应改善,临床医学界对脑出血发病原因与特点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本文对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调研,以期对相关医疗工作者提高护理水平有所帮助。
作者:刘一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支气管扩张是呼吸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而大咯血往往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及时有效地控制出血是挽救患者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徐鸿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吸入麻醉与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2月在如东县中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40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符合上述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全程吸入麻醉组和静吸麻醉组,每组各20例。分别以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h、治疗后72 h认知能力得分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并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静脉麻醉组患者术前、术后 MMS E评分均值均高于25,而吸入组患者术后72h的MMS E评分较术前及静脉组同时间的 MMSE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吸入麻醉方式较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影响小。但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作者:陈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ICU护理风险事件,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护理质量,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ICU病人的临床资料中的护理风险事件,分析种类及原因,制定规范性、可行性操作流程,并持续改进。结果:非计划拔管率、皮肤完整性受损率、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及患者家属满意率提高。结论: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加强护士专业培训,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工作,对减少护理危险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是ICU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
作者:黄启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间,在我院医治的骨科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90例。对A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又称为遇见护理组,B组采取传统护理的模式,作为对照。统计骨科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并记录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关于骨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要明显低于B组(P<0.05),就患者满意度比较分析,A组满意度为98.9%要显著高于B组的87.8%。结论:对于骨科相关患者的护理,预见性护理服务可具有高满意度、低并发症等优点,能为骨科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治疗服务。
作者:徐文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ICU呼吸机相关真菌性肺炎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ICU呼吸机相关真菌性肺炎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方案式护理,与同期呼吸机相关真菌性肺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式护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采用方案式护理其终的治愈效果(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0%),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相关真菌性肺炎采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得到的临床效果良好,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群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胎盘前置是妇产科的急重症也是妊娠晚期较严重的并发症,不仅给母体带来危害,也会危机胎儿生命。所谓胎盘前置指的是在28孕周后,胎盘附着的位置异常,为附着在子宫体的前、后及侧壁,而是附着于子宫的下段,或者胎盘附着位置低于胎先露(如子宫颈内口处)[1]。到目前为止,前置胎盘的病病理机制还未有一个明确的解释,而多次意外怀孕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流产、多次生产及有剖宫产手术史、高龄产妇、附件及盆腔炎症等都是公认的可能增加前置胎盘的发生的因素[2]。鉴于前置胎盘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及其严重的危害性,现对前置胎盘的危险因素及病因、诊断、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作者:马淑芳;宋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医院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对医院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方法进行改进,建立全面、真实、详细、连续的人事档案数据库系统,并实现资料共享和快速检索,可以快速准确的完成人事信息的数据处理,减轻人事档案工作者的劳动强度,保证了人事档案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
作者:佟圣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呼吸道管理护理干预加强,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呼吸内科的常规护理措施。结果:实验组病人的咳嗽症状减少、喘憋不适好转、肺部音缓解以及住院时间都显著的要比对照组短,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能加快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稳定好患者的病情,故存在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康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研究青年人患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40岁以下32例占8.38%,其中男29例,女3例。平均年龄35.1岁。工人21例,农民6例,干部5例。AMI 按1979年WHO制定的标准诊断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广泛前壁8例,占25%;前壁7例,占21.9%;前间壁6例,占18.8%;下壁6例,占18.8%;下壁+右壁2例,占6.3%;高侧壁2例,占6.3%;下+正后壁1例,占3.1%。结论青年AMI具有临床症状典型、并发症少、死亡率低、预后相对较好等特点。指出危险因素与患病率的关系,旨在早期防治。
作者:颜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胸外科手术后,患者从麻醉苏醒、创口愈合到生理功能恢复的过程中,正确、及时、多方面的护理必不可少。胸外科患者术后的护理,对手术治疗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根据胸外科患者术后容易出现的问题,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一套较为系统可行的术后护理指导原则,根据这个原则,结合实际出现的问题,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工作,提高了对胸外科患者术后护理的水平,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作者:赵茶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骨伤手术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012-2014年我院收治的34例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于手术前、手术后第1天、第2天、第6天检测患者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结果:术后第1天,骨伤手术患者大量输血后TT、PT、APTT和DD水平显著升高,FIB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与术后第1天相比,患者TT、PT、APTT水平显著降低(P<0.05),DD水平降低,FIB水平升高。术后第6天,患者的TT、PT、APTT、FIB和DD水平恢复正常,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骨伤大出输血时,要注意监测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必要时补充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防止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
作者:肖犹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分泌性中耳炎目前被定义【1-2】为“不伴有耳部急性感染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1是在咽鼓管发生阻塞的基础上发生,可导致听力下降。对儿童可影响言语和智能的发育,亦是成人传导性耳聋常见的原因【3-4】。相关文献曾报道咽鼓管咽口,咽鼓管粘膜及表面活性物质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5-6】,那么咽鼓管骨性段是否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呢?本文通过对164例成人和儿童236耳分泌性中耳炎,及83例166耳正常成人和儿童的咽鼓管X线投影观察研究,测量咽鼓管骨性段各部分内径及长度,试图了解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骨性段有无局部骨质增生,其病变程度与咽鼓管骨性段有否关联。分析咽鼓管骨性段的宽窄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霍晋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探讨全方位护理对改善股骨颈骨折便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便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分别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排便情况、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比较患者的护理干预后的排便情况、总的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可见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缩短股骨颈骨折便秘患者的恢复时间,促进患者排便功能的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孙爱菊 刊期: 2014年第12期